資源簡介 《月光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會寫8個生字,重點理解“譜寫、幽靜、霎時、陶醉”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反復朗讀第9自然段,想象描繪的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再背誦下來。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4.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教學重點: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教學難點:理解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認識“譜、萊、茵”等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譜寫、鋼琴、斷斷續續”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重點要點1.讀寫并積累、運用生字新詞。2.自學課文,理清文章層次;初步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導學生談感受,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領他們步入音樂藝術的天地。導語:同學們,享譽世界的音樂名曲歷來是一種時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喚,像阿炳一樣,19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也曾有過不尋常的經歷。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個善良、高貴而又倔強的靈魂,走近貝多芬,去讀一個關于他創作《月光曲》的動人傳說。2.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3.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貝多芬的資料,教師相機補充。過渡:對于音樂家貝多芬,大家對他有哪些了解?能說一說嗎?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貝多芬的一生非常坎坷,他28歲時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跟人交流。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合唱》等。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1.自學本課生字新詞。(1)自學生字,針對容易讀錯的字音、容易寫錯的字形做標記。(2)小組內同學交流,提醒同學讀字音、寫字形時的注意事項。◆易讀錯的字:“純”都是翹舌音;“縷”是邊音;“券”讀作quàn,不要讀成juàn。◆易寫錯的字:“盲”指眼睛失明,與“目”有關,不要把“目”誤寫成“日”;“鍵”筆畫較多,容易寫錯,要特別注意。2.出示詞語卡,檢測學生自學情況。譜寫 幽靜 皮鞋 盲人 純熟 琴鍵 霎時 一縷涌過來 照耀 陶醉 萊茵河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3.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義。(1)通過查資料或查字典記住詞語。[萊茵河]西歐最大的河流,發源于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奧、德、法、荷等國,全長1320千米,流域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2)用比較法理解詞語。如:“幽靜”“恬靜”“安靜”這三個詞語都有“靜”的意思,但是“幽靜”比“安靜”更靜,多用于形容環境、夜色等;“恬靜”可形容人的表情、心情,多表示一種給人美好感覺的閑適、安靜。(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入場券]指用來進入某些場地的票據。(4)有的詞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水天相接]先理解“相接”,即“連接起來”。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開的兩個詞合起來理解,就是水和天連接起來。[微波粼粼]粼粼,水明凈的樣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來理解為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講讀課文第1自然段。(1)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2)引發質疑:文中為什么用“傳說”這個詞語呢?教師:傳說是指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但從這個傳說故事中我們能感受到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感。也正因為人們對貝多芬的喜愛、敬佩,才有了這樣美好的傳說故事。2.引導學生劃分文章段落。(1)第1自然段最后說“傳說是這樣譜成的”,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過渡。)(2)課文從哪兒到哪兒寫了這個傳說?(第2—10自然段。)(3)那么課文能分成幾個部分?試著劃分一下,概括段意。◆結構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紹貝多芬,點明題意。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詳細介紹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3.學生默讀課文第二部分,了解主體部分的層次。過渡: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第2—10自然段詳細介紹了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那么我們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給這部分分個層次呢?(學生分小組討論后班內交流,最后教師歸納。)第一層(第2自然段):寫貝多芬散步時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第二層(第3—9自然段):寫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后,又即興創作并彈奏了《月光曲》。第三層(第10自然段):寫貝多芬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記錄下來。4.自讀自悟,合作探究。(1)再讀課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中創作出來的,樂曲表現的是怎樣一番景象。畫出不懂的地方。(2)用心感悟課文中人物、環境及音樂帶給我們的體驗,閱讀過程中有問題隨時提出來。預設:學生讀課文,提出的個別問題當時解決;共性問題,在全班解決;有關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問題,教師記錄下來,充實到教案中留到第二課時解決。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小結:同學們,音樂的創作固然需要深厚的藝術底蘊,但是靈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貝多芬是一位偉大而充滿才華的音樂家,因為一次偶然的機緣,便創作出了一首動人的樂曲。這雖然是個傳說,卻讓我們感受到了貝多芬卓越的音樂才華和高尚的情懷。下節課,我們再一起細細品讀這個動人的傳說,去感受音樂的魅力。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自學的方式掌握了生字新詞,通過多種方法的運用,相信大家以后遇到難理解的詞語也能更有技巧性地去理解它們;我們還劃分了課文段落,理清了重點部分的層次,這樣下節課我們的學習能更有條理性地展開。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1)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感受貝多芬卓越的才華和高尚的情懷。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9自然段,想象描繪的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3.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要點把握1.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2.理解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教學過程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學生根據上節課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①貝多芬是一個 的人。②《月光曲》是一首 的曲子。2.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本文主要講述了一個有關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表現了他對窮苦人的同情和關愛。3.教師過渡,導入新課。過渡: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出《月光曲》的?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1.指名讀課文第2自然段。2.教師動情描述,學生展開想象,進入情境。教師:這個傳說一開始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非常美的畫面:一個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萊茵河水靜靜地流淌著,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同學們想一想,在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么?(一間小茅屋,茅屋的墻壁上最好畫上窗戶,而且從窗戶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當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時,他聽到從那所茅屋里傳來的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一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悠揚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竟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么想?誰能猜得到?預設:通過教師的描述,學生眼前會呈現出一幅畫面,學生聽著教師的描述開始進入情境,緊接著啟發想象,使畫面更清晰,也就更能走進課文了。3.自讀、提問、解疑。(1)自由閱讀第3—8自然段,在課文的相關地方寫上令自己困惑的問題,運用提問的方法來學習。(2)學生展示自己剛才在自讀時提出的問題,先在小組內合作探究。教師巡視,隨機點撥,并歸納出共性問題在全班交流解決。(3)多媒體顯示預設問題。預設問題一:究竟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使他要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①讓學生反復模擬試讀兄妹倆的對話,想象他們的神情、語氣。讀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對哥哥的體貼;讀出哥哥對妹妹的內疚和關懷。②想象自己就是貝多芬,聽到兄妹倆的對話,自己會怎么想?示例:在這樣僻靜的地方,在這樣的茅屋里邊,有人在彈我的曲子,說明窮苦的人也愛我的音樂;但是他們又這么窮,音樂會的入場券又那么貴,我應該親自彈給他們聽,用我的琴聲讓他們得到藝術的享受。預設問題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點撥歸納:盲姑娘的家境貧寒,從“茅屋”“微弱的燭光”“舊鋼琴”“入場券太貴”等詞語可以看出來。預設問題三:盲姑娘因為什么斷定給她彈琴的人是貝多芬?引導歸納:①貝多芬正在小鎮上演出;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得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預設問題四:貝多芬為什么彈完一曲后又彈一曲?點撥歸納:文章用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生動地刻畫了盲姑娘陶醉于音樂藝術中。她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您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4.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此時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讀第5、6自然段的對話。皮鞋匠: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意外、吃驚。)貝多芬: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平靜、肯定。)盲姑娘: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激動、興奮。第一個“您”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第二個“您”是做出了判斷,要讀出肯定的語氣。)貝多芬: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高興、真誠。)5.想象情景,升華感情。(1)探究問題: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聞名的《月光曲》?①教師啟發情感:“詩文不是無情物”,一首名曲的誕生何嘗不是如此呢?古往今來,皎潔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月光曲》也是如此。②學生活動:共讀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段落(第8自然段),感悟交流。點撥歸納: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是出于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是因為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成為貝多芬先生的知音;也是當時月光籠罩下的美妙環境使貝多芬觸景生情。景——萊茵河畔的農家小院、燭光熄滅、月光融融、清幽雅靜。情——兄妹情深、對音樂藝術的無限向往、貝多芬的創作靈感。(2)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談談《月光曲》的內容,體會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繪的畫面。過渡:如此清幽的環境,如此酷愛音樂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讓貝多芬想了許多,于是他想把心中這份情感借助于這清幽的月光用音樂釋放出來。面對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了琴鍵——聽!(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學生靜靜欣賞。)在這樣優美的音樂聲中,我們的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了一幅幅畫面?兄妹倆身處這美妙的旋律中,他們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們來學習第9自然段。①學生讀語段,想象畫面。②交流語段中的“變”,指導朗讀。交流:月亮的變化(升起——越升越高——穿過微云。)大海的變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洶涌澎湃。)朗讀指導:語氣由輕到重,語速由慢到快,語調由輕柔徐緩到激昂。③用簡易畫創設情景,理解課文詞句,體會感情。第一幅畫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教師:(邊畫邊說)月亮應該畫在哪兒?為什么要畫在海平線上?(引導學生注意“水天相接”。)。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仿佛覺得月亮從大海上慢慢升起,這是一個幽靜的大海上的月夜。你們想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此時他的心情比較平靜。)第二幅畫面:月亮升高,風卷浪涌。教師:貝多芬繼續彈著,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這里說是“一縷一縷輕紗似的”,想一想,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縷一縷”的微云又是什么樣子的?你們說老師畫。(邊討論邊畫圖。)這時貝多芬的琴聲比開始時怎樣?(節奏加快,曲調變得激昂。)第三幅畫面: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教師: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這情景可以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波濤洶涌。)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有沒有月亮?從哪兒知道的?(結合學生回答作畫。)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涌過來……此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節奏又是怎樣的?(貝多芬越彈越激動,節奏也越來越快。)小結:同學們,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體會到畫面及樂曲旋律的變化與貝多芬的情感變化是一致的,這就是曲為心聲。它優美的旋律讓我們產生豐富的聯想,還讓我們感受到音樂家深厚的情感,這也是《月光曲》之所以能成為經典的原因。④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兒可以看出來?預設: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來思考,盲姑娘的臉是“恬靜”的,眼睛是“睜得大大的”,可見她也陶醉在了音樂所創設的畫面中。“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他感覺到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這是一個多么寬闊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這正是兄妹倆所向往的情景。貝多芬的琴聲帶給了兄妹倆無窮無盡的想象。音樂,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3)《月光曲》情景欣賞,配樂朗讀第9自然段。三、讀寫結合,拓展延伸1.啟發想象,說一說。教師:當音樂停止,貝多芬悄悄離開后,盲姑娘和哥哥終于從音樂世界回到了現實世界,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請將你想象到的用對話的形式說一說,同桌之間合作。2.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1)引導對比:可試著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么樣。(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文章會顯得太平淡,沒有那么深刻感人了。)(2)指導讀和寫。教師: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些是敘事,哪些是聯想,從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嘗試著把現實和聯想結合起來。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文中恰當地加入聯想和想象,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也就會更加豐富、深刻。(3)教師播放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愛麗絲》《歡樂頌》,學生靜靜傾聽,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4)學生配樂讀自己寫下的文字,其他同學可進行點評。3.總結思辨,拓展延伸。過渡: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那么,大家覺得貝多芬做到這一點了嗎?在你的心中,貝多芬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請大家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吧!(1)學生自由談對貝多芬的評價認識。(示例:貝多芬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貝多芬是屬于世界的……)(2)播放《命運交響曲》,體會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過渡:音樂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發人們向困難挑戰。貝多芬四十多歲時完全失去了聽力,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讓我屈服!”偉大的《命運交響曲》便應運而生了。現在讓我們用心傾聽那激越豪邁的樂章,感受他那融入音樂之中的博大的胸懷和不屈的力量。四、作業設計,鞏固提升1.摘抄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2.選一曲自己喜歡的音樂,聽一聽,你產生了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試著寫一寫。教學反思《月光曲》這篇課文短小精悍,無論是樂曲本身還是語言文字、人物情感都優美生動、感人至深,我認為這是一篇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好教材。我在教學本文時主要注意了以下問題:一、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要想了解他,必須多聽聽他的作品,所以在本次教學中我多次播放了他的作品。在欣賞貝多芬彈奏的《月光曲》的段落時,我播放了《月光曲》;在進行想象與聯想的小練筆時,我播放了《致愛麗絲》;在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貝多芬偉大的人格時,我播放了《命運交響曲》。相信通過聆聽貝多芬的音樂,學生能更好地入境、入情,這也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之一——感受藝術的魅力。二、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月光曲》這首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復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涌”等詞句,讓學生想象并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但是透過這充溢著優美意境的字里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三、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為她彈琴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樣想的?是什么驅使他進屋并再次為盲姑娘彈琴?當課文最后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借此讓學生練說: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著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說些什么呢?通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說,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12 / 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