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教材分析統編版八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包含的內容是社會各階層在面對民族危機時為救國救民進行的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抗爭。本課是統編版八上第二單元中的第7課,展現的是農民階層掀起的一場波瀾壯闊的反帝愛國運動,即義和團運動和其帶來的結果。本節課由“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三個子目構成,三部分呈因果關系。義和團的發展壯大、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利益,引起了外國侵略者的極大恐慌,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而義和團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學情分析1.知識建構方面:學生通過本單元前三課的學習已對中華民族面臨的危急情況與其他階級的救國道路有較初步的了解,并且已初步掌握史料解讀的歷史學習方法,通過預習可大致了解本課內容,但對義和團為何興起、《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等細節缺乏了解,上課時需采用史料還原歷史情境,用圖文材料豐富歷史細節。2.認知心理方面:尚以形象思維為主,仍然缺乏史料閱讀的批判性思維,未具備較強分析能力,且好動、好奇、好表現,在教學中需要指導學生提高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并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注重學法指導。教學目標一、課程標準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事,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二、教學目標1.結合史料,了解義和團的興起原因、斗爭方式、局限性、導致的后果等相關史實。(史料實證)2.結合史料,在了解義和團性質的基礎上學會正確看待義和團運動。(歷史解釋)3.通過文字和圖片史料,了解八國聯軍的累累暴行和兇惡本質。(家國情懷)4.知道《辛丑條約》,分析其影響,結合時間線索,理解中國社會性質的逐步變化。(時空觀念、歷史解釋)三、教學思路圖畫是了解歷史的重要史料資源,本課以《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變》中的版畫為主要素材,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庚子國難的緣起緣滅。以義和團運動的興敗為線索,從農民階層的視角出發,通過了解他們眼中的危局,理解他們選擇的救國道路與帶來的后果,并認識到其中的局限性。教學重點: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史實教學難點:《辛丑條約》的影響、正確認識義和團運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書《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變》,并輪播本課用到的漫畫素材教師過渡:新近出版的《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之“海外史料看庚子事變”,搜集了來自于法國、英國和意大利三國的近十種畫報,呈現了西方視野中的中國印象,從而豐富了國人對庚子事變的研究,今天我們就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學習:“畫”說義和團興起“畫”見庚子國難“畫”析辛丑國恥“畫”釋庚子所思【設計意圖】通過新史料新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供思維碰撞引入課題。新授課一、“畫”說義和團興起任務一:分析版畫內容,思考義和團為何要將矛頭指向洋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如何?1、西方人眼中義和團:展示版畫《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男爵被義和團殺害》問題1:觀察該版畫,你看到了什么信息?在西方人眼中義和團是一群愚昧和瘋狂的暴徒,因為該版畫講述了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害的事情。但在團民劉以桐這里是“均自備口糧,毫無滋擾”,在清朝大臣剛毅眼里是“出死力為國宣難”的勇士,那么真實的義和團是怎樣的?他們為什么要殺洋人?2、出示19世紀末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概念解釋義和團,并在地圖上通過摳圖強調山東和直隸的位置。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3、【史料探析】教會勢力很大,新縣官到任拜廟完后,就要去拜神甫,神甫出入都坐轎車。普通百姓不敢和教徒發生爭執,教徒常常威脅說:“奶奶的,逮你去見神甫去!”百姓不能和教徒打官司,不論什么官司,無論誰有理,總是教徒打贏,連縣令也怕教會勢力。——路遙主編:《山東大學義和團調查資料匯編》(上冊)第659頁問題2: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現象?洋人勢力大,教徒作威作福,百姓訴苦無門。4、引導學生分析義和團將矛頭指向洋人的原因。5、慈禧眼中的義和團:出示慈禧圖片,義和團拳民手持大刀圖片,和《德齡公主回憶錄》中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我本可以及時頒布詔令,阻止拳匪的妖言惑眾,但是端王瀾公二人信誓旦旦地跟我說,這些拳民是上天派來的,能使中國擺脫一切我們所恨的洋人......所以我尋思自己先不忙開口,等等看會發生些什么。 ——《德齡公主回憶錄》教師敘述:慈禧逐漸相信義和團團民“法力無邊、刀槍不入”,加上對外國侵略者的憎恨,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欲進”行招撫,加以利用。過渡:得到了朝廷的默許,義和團運動迅速發展到了京津地區。6、出示版畫義和團張貼告示、拆鐵路和電線桿、引出這些行為引起了列強的恐慌。【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發生地點,與當時大背景相結合,培養時空觀念。通過補充圖文材料,讓學生主觀了解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和運動方式,提升史料實證素養。二、“畫”見庚子國難任務二:梳理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過程,講述義和團和清軍的英勇抗敵事跡。1、出示版畫“首要任務”——《頑童雜志》1900年8月4日封面引導學生分析畫面內容2、合作探究有人認為,如果沒有發生義和團運動,也就不會發生八國聯軍侵華。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原因: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3、根據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結合課本內容,梳理八國聯軍侵華過程。4、英勇抗爭的義和團:出示兩幅義和團與比利時軍隊和俄國炮兵的激戰版畫,引出廊坊大捷。廊坊大捷歷時9天,共打死八國聯軍62人,打傷332人。義和團、清軍、平民群眾死傷近千人。西摩爾事后回憶說:“如果義和團所用武器是近代槍炮,那么,我率領的八國聯軍必定會全軍覆滅”。由廊坊大捷也驗證了清朝大臣剛毅對義和團的評價是“出死力為國宣難”的勇士,并引導學生思考義和團運動的性質?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5、守衛要塞的清軍拼死抵抗:展示清軍誓死守要塞的版畫,并講解在天津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聶士成,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6、義和團的命運:展示版畫八國聯軍入侵到北京后的行為(燒、殺、搶)慈禧西逃時絞殺義和團的口諭(慈禧)在西逃途中殺氣騰騰地宣布:“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刬除不可?!?——《中國近代歷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設計意圖】通過對空間地理位置的標注、時間順序的排列,使學生學會通過特定的時空去感知歷史,而對史實產生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圖文材料讓學生感受聯軍暴行,培養家國情懷。三:“畫”析辛丑國恥1、任務三:閱讀課本,找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并思考其影響。(結合相關史事逐條分析其影響)2、《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地位)。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四、畫釋庚子所思1、任務四:(1)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結合史料分析)“義和團仇視一切與洋人有關的東西,……曾有學士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并下,皆死非命?!?br/>——(美)柯文《歷史三調一一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提問:根據材料,說說應該怎樣評價義和團運動?(積極: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消極: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農民階級無組織的反帝愛國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2、任務四:(2)結合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抗爭探索,思考中國的出路在哪里?梳理近代中國是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以及中國人民進行了的抗爭探索,進而指出天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都失敗了,中國的出路的在哪里?3、出示版畫《中國的覺醒》餐桌上列強正準備分享賠款的盛宴,一把“中國覺醒”的大砍刀從天而降,聯軍代表們頓時大驚失色。最后引用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的話“慘敗代價之大足以證明我民族要圖生存絕不可以開倒車。等到自強、變法都失敗了,國人然后注意到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國救民的方案。”課堂小結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郁積多年反抗列強侵略義憤的總爆發,其英勇斗爭客觀上打亂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步驟。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參與國家最多的一次侵華戰爭?!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的失敗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進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動。一些本來對清政府還抱有幻想的人徹底清醒過來,同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一起,決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革命的風暴即將來臨。教學反思1.本課以義和團的興敗為線索,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從農民階級的視角出發,材料選取了較多的口述史料,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歷史情境之中,讓他們直觀、清晰地了解當時的情況,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其求知欲,從中培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2.八國聯軍侵華過程與義和團的抗爭活動這部分的教學主要利用地圖和時間軸,沒有提供太多的補充材料,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好地圖與時間軸的作用,用必要的語言和知識補充做好銜接。3.本課對于口述史料的挖掘及與教材的結合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學生互動方面可根據具體學情進一步優化。4、立足學情,能通過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了解義和團運動的抗爭歷程,辯證地認識“扶清滅洋”的局限性和進步性。創設豐富的歷史情境,解決學生認知難點,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