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鴉片戰爭教學目標1.立足于時空觀念,引導學生初步了解19世紀中期中英歷史的基本狀況以及林則徐禁煙運動,進而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能力;2.結合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進而了解兩次鴉片戰爭的歷史進程,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3.知道《南京條約》的內容,簡單分析其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4.以林則徐虎門銷煙、三元里人民抗英等事件,體會中華民族面對外來侵略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習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以及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的危害及影響。教學重點:1.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2.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教學難點:1.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的原因;2.分析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重大變化,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教學過程導入: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掌握了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我們也了解到了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文明成果長期領先于世界,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隨著歷史的推移,一場戰爭打亂了中國社會原有的發展步伐,中華文明面臨一次嚴峻的挑戰。正如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文明興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戰和應戰。一個文明,如果能夠成功地應對挑戰,那么它就會誕生和成長起來;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應對挑戰,那么它就會走向衰落和解體。——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英國為何向中國發起挑戰?中國又是如何應對挑戰的呢?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在戰爭爆發前兩國之間的關系和基本狀況。教師展示材料: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覲見乾隆,兩國互贈禮品(友好):英國禮單 :天體運行儀和望遠鏡,座鐘一架,天體儀,地球儀,奇巧椅子一對,毛瑟槍、連珠槍,銅炮、榴彈炮數門,軍艦模型,以及英國的土特產若干。中國禮單 :琺瑯、珍寶、玉器、漆器、花緞、畫冊、鼻煙壺、扇、簽、普洱茶 48 團、茶膏9 匣和各色食品等。——(英)馬戛爾尼著,劉半農譯《乾隆英使覲見記》提問:根據材料,歸納兩國禮品有何特點?引導學生分析作答:英國禮品:工業經濟的印記;中國禮品:農業社會的特征。過渡:兩國禮品清單背后反映了兩國不同的文明,教師展示時間軸,學生感知中西方文明發展的不同,進而引導學生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第一篇章:戰前的必然與偶然教師講解:英國通過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簡而言之,工業革命就是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生產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對原材料和市場的需求量大。英國本土無法滿足這一需求,所以不斷的對外殖民擴張。同一時期的中國,依然處于自給自足自然經濟、閉關鎖國的狀態,但是中國地大物博,所以原材料豐富;人口眾多,因而市場廣闊。中國則成為了英國的侵略對象,正如英國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說:“中國幅員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多,物產是各種各樣……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能夠支撐很大的制造業?!?br/>過渡:這場戰爭為何命名為叫鴉片戰爭呢?,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戰爭爆發前中英兩國的貿易狀況。教師展示地圖并出示數據,引導學生分析中英正當貿易的基本狀況。教師講解:在中英正當貿易當中,中國處于貿易出超地位,又稱之為貿易順差,英國屬于貿易入超地位,又稱之為貿易逆差。這對于本就把中國作為侵略對象的英國式是無法接受的,英國是如何扭轉貿易逆差的呢?學生回答:非法走私鴉片。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注釋以及課本圖片,初步對鴉片以及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有初步的了解,根據教師提供材料分析鴉片走私帶來的嚴重危害。(鴉片)來源愈暢,分銷愈廣,銀荒日甚,銀價日高,國計民生日艱,風俗人心日壞。一經吸煙,刻不可離,中人之家,往往破產。而此煙能提攝百脈,愈人小病,久之精神大耗,無可救治。文武衙門上下人等,無不吸食,督撫幾乎半數有癮,王公大臣亦復不少。弁兵大都鳩形鵠面,各省皆然。——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鴉片走私來帶來的危害:政治上:吏治混亂,政治腐敗經濟上:白銀外流,民窮國弱;軍事上:軍備廢弛,戰力削弱社會上:摧殘體質,損害身心。過渡:鴉片走私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朝廷中一批有識之士的重視,林則徐就是其中的代表。林則徐多次上書道光帝,向道光帝表明鴉片走私的重大危害,道光帝派遣林則徐到鴉片走私最為猖獗的廣東查禁鴉片。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人物掃描、教材正文以及相關史事,初步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史實。教師補充材料:若鴉片一日未絕, 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絕無中止之理。 ——《林則徐全集》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從材料中可以得出林則徐怎樣的精神品質?如何評價林則徐虎門銷煙。學生回答:林則徐嚴禁鴉片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教師補充:佇立于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鐫刻著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過渡:虎門銷煙的消息傳回英國后,英國首相巴麥尊在議會上發表的講話:這是我大英帝國的奇恥大辱!我要求議會批準政府派遣遠征軍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要狠狠地教訓它!要迫使它開放更多的港口,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教師提問:鴉片戰爭是由虎門銷煙引起的嗎?教師展示材料并引導學生作答:中國的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這種機會也許不會再來,是不可能輕易放過的。 ——《安德魯·漢德森致拉本特函》教師總結:直接原因(導火索):林則徐虎門銷煙成為英國發動戰爭的借口(其根本原因在于獲得中國的市場和原料)第二篇章:戰中的侵略與碰撞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課本鴉片戰爭形勢圖,梳理鴉片戰爭的過程。【第一階段】1840.6—1841.5:封鎖廣州、攻陷定海、直趨天津、廣州談判、占香港島教師提示:這一時期清政府的態度主要是談判。【第二階段】1841.5—1842.8:攻虎門炮臺、占四方炮臺、攻占廈門、進犯吳淞、直逼南京教師提示:這一時期清政府的態度由宣戰——屈服。教師提問:在鴉片戰爭過程中涌現出了哪些愛國官民的英勇抗爭?學生回答:關天培、三元里人民、陳化成教師補充鴉片戰爭中其他的愛國人物:過渡:在鴉片戰爭中雖然涌現出這么多的愛國官民,為何沒能扭轉戰爭走向失敗的結局?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當戰爭受挫時,他們立刻求和;和議不成,又空喊作戰。當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維系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時,他們就屈辱投降。——金開誠主編:《中國文化知識讀本: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整個過程里,中國以中世紀的武器、中世紀的政府、中世紀的社會來對付近代化的敵人。——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這是兩種文明,兩種制度的碰撞,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戰勝落后的封建制度。——馬克思師生共同列表總結:項目 英國 中國政治 制度先進 政治腐敗經濟 工業革命經濟發達 自然經濟,經濟落后軍事 軍備優良,準備充分 軍備廢弛,戰和不定。社會 資本主義上升期 封建社會沒落期綜合 綜合國力強大 清政府腐朽落后過渡:戰爭最終的結果是清政府戰敗,而且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教師補充說明:南京靜海寺就是當年南京條約的議約地)第三篇章:戰后的沖擊與回應教師引導學生逐條分析《南京條約》的影響:1、通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開放通商口岸?觀察地圖,五個通商口岸的位置分布有何特點?為什么要開放這五個地方為通商口岸?師生總結危害:侵犯了中國的貿易主權,打開了中國東南沿海的門戶,便利了列強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2.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危害: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3.賠款:賠款2100萬銀元教師提供輔助材料:2100萬銀元包括鴉片賠償600萬元、軍費1200萬元、商欠費300萬元。當時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不足7000萬元,對英賠款約占全年財政總收入的1/3。清王朝為籌集這么巨大的款項,必然對人民群眾敲骨吸髓。危害:加劇了財政危機;加重了人民負擔4.議稅: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教師講 教師講解:海關關稅本來是由主權國家根據進出口貨物的情況自行制定,而《南京條約》中的所謂“議定”,就是說此后中國海關增減進出口貨物稅率時要經中外雙方同意才行。危害:中國開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為列強進行經濟侵略提供了便利條件過渡:《南京條約》簽定后列強并未滿足,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教師引導學生列表整理。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根據本課內容,歸納英國侵略中國的手段有哪些?師生總結:戰前的鴉片走私、戰中的炮火侵略、戰后的條約掠權,鴉片戰爭深刻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教師提問:鴉片戰爭使中國發生了哪些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列表整理)教師進行概念解讀: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個體小生產者,把采集的茶葉……在當地賣與茶商,洋商又從茶商之手購買……從事小生產的中國農民就被卷進了他們所完全不了解的市場——國際市場。他們不得不忍受外國商人的重重盤剝。——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中國自然經濟開始遭到破壞。通過上述分析,師生總結得出結論: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過渡:鴉片戰爭除了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性質方面產生產生深遠影響,也對當時一些有識之士和官員的思想深受刺激,其中的代表就是林則徐和魏源。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史事,了解林則徐、魏源作為第一代探索者在追趕世界進步潮流、探尋御侮救國之策走在前列:林則徐:在禁煙和抗英斗爭期間,曾“探訪夷情”,主持翻譯許多西方書刊,編成《四洲志》等書稿,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編《海國圖志》,最初50卷成書于1842年,是一部介紹西方國家科學技術和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教師補充材料:“一本書兩種境遇”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海國圖志》問世后卻很少有人問津……這本書到達日本,從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數年,日本出版的《海國圖志》選本就有21個版本,占同一時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當時日本維新思想家利用《海國圖志》提供的世界知識,結合日本實際,提出了維新改革主張,掀開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序幕。——魏啟敏《中國巨著幫日本走向維新》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當時國內思想閉塞、對國際形勢缺乏正確認識。第一代探索者的聲音,是這樣微弱,變革連萌芽都沒有產生就已結束。大清王朝對于近代世界的僅有的一些認識,無聲無息得消亡了。歷史的悲劇在第一次降臨時,人們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劇重演時人們才會感到切膚之痛。——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復興之路·千年局變》教師通過補充《復興之路》的材料,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做鋪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