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一)歷史參考答案第Ⅰ卷(選擇題,共 48 分)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C B A B D C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D A B C D第Ⅱ卷(非選擇題,共 52分)17.(12分)(1)(3分)制度:分封制。(1分)目的:鞏固統治,拱衛王室。(2分)(2)(5分)主張:實行郡縣制。(2分)理由: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后代關系疏遠后相互攻擊,周天子無法禁止,導致戰亂不斷;秦朝統一后實行郡縣制,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容易控制;實行郡縣制可以使天下人沒有異心,實現國家安寧。(每點 1分,3分)(3)(4分)制度:郡國并行制。(2分)問題:諸侯勢力強大,有的藩國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其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嚴重威脅中央集權。(合理即可,2分)18.(13分)(1)(2分)孔子的“道”指忠恕之道,即忠誠和寬容,也代表著孔子所倡導的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和為人處世的原則。(2)(4分)影響: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采納,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王朝;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導地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發展。(每點 2分,答出兩點即可)(3)(7分)觀點:韓愈主張的道是儒家之道,而非道家和佛教之道;認為儒家道統由堯、舜、禹等先王依次傳承至孔子、孟子,孟子之后道統中斷。(每點 2分,4分)作用:韓愈的主張旨在復興儒學,重振儒家道統,對中唐以后儒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合理即可,3分)19.(12分)示例: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影響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分)先秦時期的世卿世祿制,依靠血緣關系世襲官職,導致權力被貴族壟斷,不利于社會的進步。漢朝的察舉制,由地方官員推薦人才,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族的壟斷,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入仕的機會。但在后期,察舉制逐漸被世家大族操縱,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現象。(3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以門第高低為選官標準,使得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寒門子弟難以出頭。隋唐至明清時期的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打破了門第的限制,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3分)科舉制的實行,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激發了人們的學習熱情,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同時,科舉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考試內容局限于儒家經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3分)總之,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需求。從世卿世祿制到科舉制,選官制度逐漸趨向公平、公正、公開,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分)20.(15分)(1)(4分)歷史背景:戰國時期的大動蕩、大發展、大變革(諸侯爭霸,戰亂頻繁,生產力發展,社會變革蓬勃興起);秦國落后于東方諸國,渴望國家強大。(每點 2分)(2)(6分)主要目的:鞏固北魏政權。(2分)積極作用:順應了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趨勢,促進民族大交融,緩和民族矛盾;推動了北魏封建化(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為北方統一南方和隋唐盛世奠定基礎。(每點 2分,答出兩點即可,4分)(3)(5分)原因: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政府財政收入銳減。(每點 1分,3分)意義: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每點 1分,2分)2.《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滅商后,“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這段丘北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一)史料反映的制度的特點是歷史A.選賢與能B.君主專制C.封邦建國D.中央集權3.《論語·八佾》有言:“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段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第1頁至第5史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頁,第Ⅱ卷第5頁至第8頁。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00分,A.政治清明,社會穩定B.禮崩樂壞,秩序混亂考試用時75分鐘。C.文化繁榮,百家爭鳴D.民族融合,華夏認同4.春秋時期,有一位思想家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第I卷(選擇題,共48分)和后,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下列與這位思想家及其主張相符的是注意事項:A.老子“物極必反”B.孔子“有教無類”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C.墨子“兼愛非攻”D.韓非“嚴刑峻法”題卡上填寫清楚。5.觀察圖2,秦朝中央官制反映出的政治特點是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秦刺的巾央官制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三公九腳呈帝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太尉東相御史大夫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一個復雜而豐富的歷史過程,它不僅體現在古代中國的神話傳說廷示正中,也通過現代考古學的探索得到了實證。據此并觀察圖1,以下說法正確的是圖2A.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B.皇帝權力至高無上C.大臣分工明確,相互制約D.以血緣關系為紐帶6.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從字形結構的區別可知,郡縣制的建立封郡良渚古城遺址陶寺遺址里頭遺址釋義釋義圖1植樹為幟A.中華文明是由中心向周邊擴散形成的劃定疆域15為君主管理地方B.各遺址出土的文物完全不同,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多元性駐軍守土C.不同地域的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D.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最先進的文明,其他遺址都受到了它的影響A.是宗法制度的延續B.保障了長治久安C.結束了各諸侯戰亂D.有利于中央集權高一歷史·第1頁(共8頁)高一歷史·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一)歷史-答案.pdf 丘北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一)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