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8張PPT)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第一板塊 中國古代史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統一多民族國家起源和奠基——先秦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確立和鞏固——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繼續發展——宋元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與停滯——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和強盛——魏晉隋唐西漢之初—休養生息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漢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即位公元25年光武中興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登基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新東漢西漢文景之治公元87年漢昭帝即位漢武盛世基礎夯實 一、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 漢朝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就是漢高祖 漢初面臨社會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 措施 影響經濟 經濟殘破人口銳減人民困苦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文景之治)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為漢武強盛奠定了基礎政治 地方王國威脅中央集權 漢承秦制,漢高祖實行郡國并行制,先后分封了大批諸侯王,勢力增強,而中央直轄的郡只有15個。 初期鞏固了劉氏天下,維護了新生的西漢政權的統治;后期造成地方權力過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為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形成王國問題。削減諸侯封地,引發吳楚等7國叛亂軍事 匈奴威脅安全 和親避戰 匈奴逐漸勢大,威脅邊疆安全漢初施政背景:①戰爭使人口銳減,經濟殘破;②人民困苦,政局不西漢立國之初施政措施:無為而治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稘h書·食貨志》漢初困境秦亡教訓事愈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陸賈《新語·無為》以法為教、征發繁重郡縣孤立、征伐南北漢初吸取秦亡教訓注重以民為本黃老無為、輕徭薄賦郡國并行、和親避戰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潼關懷古》戰爭使人口銳減,經濟殘破;人民困苦,政局不穩;吸取秦朝賦役繁重、嚴刑峻法等暴政和孤立的教訓。漢初施政措施: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治國思想:尊奉黃老無為(積極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黃老學派是依托黃帝發揮老子學說的學派,形成于戰國中后期的齊國。黃老學派在哲學思想上強調天道自然無為。在政治思想上以道家的“無為而治”為體,調和儒法,提倡仁義與德政。認為實現天下治理,是統治者清靜無為,卑弱自持的結果。黃老之學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因時而動”,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無為不等于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一種積極無為思想。無為=不妄為=順天而為,與民休息,提倡仁義和德政。蕭規曹隨:漢初蕭何任丞相,治事省約寬緩,“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其繼任者曹參仍照章實行。呂后女主稱制后國策不變。漢初施政措施: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具體措施:法律:減輕刑罰。經濟:輕徭薄賦;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保護小農經濟,穩定生產;重農抑商。軍事:削減軍隊,用和親暫時避免戰爭。西漢立國之初:無為而治劉邦征匈奴失敗后開始和親,開放關市,約為兄弟。文景時漢朝開始積極備戰。漢高祖劉邦制定“無為而治”國策,文帝景帝輕徭薄賦、獎勵生產,開創文景之治漢高祖劉邦1漢惠帝劉盈2漢文帝劉恒5漢景帝劉啟6eg:兵士罷歸家鄉;復故爵田宅;因饑荒淪為奴婢的人,一律免為庶人等。具體措施: 漢承秦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所改變-郡國并行制(七國之亂)政治制度推行:漢承秦制,郡國并行漢朝“郡國并行”地圖漢興之初,海內皆定,同姓寡少,以懲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漢書·食貨志》蕭何入秦,收拾文書。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醭洹墩摵狻e通》郡國并行制 推行原因:1.(根因)鞏固統治2.漢初百廢俱興,沒有實力對全國實行有效管理。3.吸取秦朝孤立之敗的教訓。既是當年軍功地主的分封承諾,更是填補政治空白的現實選擇。【考題研做】西漢初年,劉邦封置諸侯王國,封子弟為王,功臣為侯,并規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這表明劉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B.繼承西周的政治體制C.確?;饰粋鞒蟹€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體制【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閱讀材料,正確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西漢初年,基于秦“孤立”而亡的教訓,劉邦實行郡國并行制,一方面繼承了從秦朝開始實行的郡縣制,形成中央對大多數地區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對劉氏皇帝起到鞏固作用,題干中所言“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正是這一情況,所以正確答案為C。根據所學知識,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繼承的是秦的基本政治制度,故B項、D項排除。漢初的分封,目的不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而與皇位傳承有密切關系,故排除A項。政治制度推行:漢承秦制,郡國并行王國:42郡中央:15郡建國之初大封異姓王。基本鏟除異姓諸侯。規定只能分封同姓諸侯。文帝“以親制疏”,采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方法削藩。景帝采用晁錯建議,進一步削藩,激化矛盾,引發七國之亂。叛亂平息后乘機“抑損諸侯”。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漢高祖劉邦1漢文帝劉恒5漢景帝劉啟6景帝之后,諸侯封地削弱,隨后收奪地方任免官吏、治理民眾等行政權,王國問題基本解決。在這樣疆域廣大人口眾多的中國,任何王朝要想維持統治必須聚合強大政治控制力。漢朝前期不斷削藩,也體現了郡國并行制的過渡性質。漢初無為而治下的積極影響和政治困境。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吳有豫章郡銅山,乃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又有海鹽之饒,不賦于民,而國用足。 ——《史記·吳王濞列傳》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可守。 ——《漢書》(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晁錯《論貴粟疏》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史記·平準書》匈奴連歲入邊,烽火逼于長安。 ——《史記·匈奴列傳》至漢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朽不可食。——《漢書·食貨志》積極影響:經濟恢復,社會穩定,出現“文景之治”,奠定強盛基礎。現實困境政治:諸侯勢大、丞相權重、豪強霸道經濟:土地兼并、私商暴利、鹽鐵之富文化:思想混亂 軍事:匈奴犯邊漢武帝為解決困境分別采取什么措施?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無為而治奠定強盛基礎,現實困境要求政策轉向。漢武帝像武帝16歲(前141)繼位,71歲(前87)去世,在位時間54年,占整個西漢215年的1/4,堪稱漢朝鼎盛時期。建元六年(前135),竇太后去世,武帝親政后,才開始轉變統治思想,重新安排中樞人事,漢初七十年的治國方略開始轉向。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漢武帝面臨的問題政治:郡國并行制下王國日益壯大,威脅中央集權。相權勢大,威脅皇權,加強皇權的需要。經濟:豪強勢力日益壯大,削弱中央集權。土地兼并嚴重,工商業秩序混亂,激化社會矛盾。思想:思想學派多,黃老之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邊疆:匈奴逐漸勢大,威脅邊疆安全。基礎夯實二、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及影響 措施 政治 加強皇權 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 中央集權 設立中朝,提升尚書令作用,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選官制度 確立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管理選拔制度; 監察制度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対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進行監察; 社會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經濟 改革幣制(五銖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加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重農抑商實行鹽鐵官營; 推行均屬平準,國家插手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抑制工商業者(算緡告緡),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軍事 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控制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加強對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外交 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促進西域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影響 加強中央經濟集權;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對后世國家治理產生了重要影響;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促進了儒學和古代教育文化的發展;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陽謀!無法拒絕的推恩。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配套措施:“左官律”;“附益法”;“酎金奪爵”。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推恩令:諸侯王死后,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則歸郡管轄。左官律:漢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官吏在諸侯國任職為“左官”,受政治歧視,諸侯犯罪左官依《左官律》連作,旨在孤立諸侯王。附益法:嚴禁朝廷大臣交結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賄,為附益,重者至于棄市。酎金奪爵:酎金是春節祭祖時諸侯要獻的貢金。武帝時以列侯所獻“酎金”成色不好、斤兩不足為借口,削奪106位列侯爵位和封地,基本解決了離心諸侯。【知識拓展】漢武帝后歷朝歷代仍實行皇子封王,但只得“衣食租稅”,其出發點也不再是鞏固統治,而是維護皇帝“至尊”地位。成為專制政治下皇帝身份的象征。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情況作出歷史解釋。合作探究:材料 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漢高祖時期,為確保劉氏政權穩固(或“懲亡秦孤立之敗”),實行郡國并行制,分封劉氏子孫為諸侯王,而中央直接管轄的郡只有15個;漢景帝位時,因諸侯王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開始削減諸侯封地,并引發“七國之亂”。平定叛亂后,中央直接管轄郡國增多,中央集權有所加強;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使中央直接管轄的郡國數量大增,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皇 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九卿內朝外朝有事上報決策機構執行機構架空相權加強皇權選官制度:察舉制(1)各郡國每年向朝廷推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經過考察,授予官職。標準:孝廉、茂才、廉吏等科。作用:從地方選拔人才(自下而上),拓寬人才選拔范圍,鞏固統治。還有一種特殊選官方式——征辟制:皇帝或官府征聘(士階層)(由上而下)地方舉薦中央考核決策系統:設中朝,提升尚書令地位,削弱相權。選官制度:察舉制(以“孝廉”為標準,自上而下)【歷史拓展】察舉制的弊端材料1 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人選的。材料2 鄧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長官48人,其余官職不可勝數。弘農楊氏四世為三公,汝南袁氏則四世五公。材料3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容易任人唯親;操縱在世家大族手中;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雖然察舉制有機動靈活、節約成本的優點,但是這項制度的缺點更多,通過材料大家談談察舉制有哪些缺點?征辟制:是漢武帝時開始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所謂“征辟”制,也可以分為“征”和“辟”兩類:朝廷特征士人,為“征召”。例如《漢書》卷六《武帝紀》,漢武帝特征《詩經》專家魯申公,是“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長官自行辟除士人,為“辟除”。如《漢書》卷七七《孫寶傳》:“孫寶字子嚴,潁川鄢陵人也。以明經為郡吏。御史大夫張忠辟寶為屬?!?br/>西漢之時,既有征召、也有辟除,二者可以合稱“征辟”。東漢也是如此。監察制度:設置刺史制度,加強監察。設13州刺史:每年奉命巡查,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監察,完善地方監察體系;頒布地方監察法規《六條問事》。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西漢十三州刺史分布圖刺史是漢武帝時設置的監察地方的官員職責: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其監察工作以詔書規定的“六條問事”為范圍,一方面彈壓不法豪強,另一方面糾舉違法、腐敗的地方官。特點:位卑權重、“以小馭大”或“以卑臨尊”。變化:西漢后半期其權能有所擴大,到東漢后演變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稱州牧。發展: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鎮壓豪強,任用酷吏,嚴刑峻法:武帝將地方豪強強制遷移關中;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地方豪強游俠勢力。進一步嚴密封建法律。武帝命張湯等制作新的律令。律令合計達359章,死刑法令409條1882事,死罪判例13472件,漢律令規模至此達到頂峰。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鹽鐵官營:政府壟斷鹽鐵生產和銷售;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征稅(算緡告緡)抑商:算緡、告緡令,向工商業主征收財產稅;商人應入市籍,不得衣絲乘車。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算緡:對工商業、高利貸者等征收財產稅。吿緡:鼓勵揭發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規定把沒收違令者資財的一半獎勵給告發人。均輸法:均輸指調劑運輸,是漢武帝時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均輸法主要是針對各郡國輸送貢物入京繁難,農民的勞役負擔沉重以及貢物在運輸中損壞和變質等問題提出的。各郡國設置均輸官吏,將一般貢品按當地市場價格,折合成當地豐饒而價廉的土特產品,交給均輸官,由均輸官負責運到其他價高地區銷售。這樣既解決了上述困難,國家財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準法:平準是封建國家運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資和經濟力量,貴時拋售,賤時收買,以穩定市場物價的一種經濟活動。利用調整供需,穩定物價,打擊大商人囤積居奇,從中牟利。董仲舒的新儒學: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漢武帝時董仲舒應漢武帝“ 舉賢良對策”,系統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等主張。晚年著《春秋繁露》中,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春秋繁露》書影罷黜百家≠禁絕百家董仲舒新儒學≠先秦儒學內容:“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加強中央集權“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神化君權,避免暴政“三綱五常” 道德標準,維護統治“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緩和矛盾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春秋大一統=政治統一+思想統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核心特點:外儒內法,兼采各家。尊崇儒學的具體措施:前136年設五經博士;中央前124年設太學;儒學成為選官標準(孝廉)。影響: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有利于鞏固專制皇權。確立儒學正統地位,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史料探究】“春秋決獄”與法律的儒家化。 【補充:選必1】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漢代有一典型案例:父親和別人因口角發生斗毆,對方用刀刺父親,兒子持棍相救,結果誤傷了父親。依據漢律,子傷其父,應論死罪。但最終判決認為,“父子至親”,兒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應當無罪免刑。這一判決反映了漢代( )A. 儒家倫理道德影響司法 B. 司法審判標準極度混亂C. 儒學成為唯一司法依據 D. 孝治天下儒家獨尊觀念A“春秋決獄”由董仲舒提出,指以《春秋》大義作為司法裁判的指導思想,在量刑時要著重考慮犯罪的動機。自漢代春秋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1.(2019·全國Ⅱ卷高考·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國勢力強大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2.(2017.11·浙江高考·5)漢武帝時期,設立中央官學,培養《五經》博士,“自此以來,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中央官學的建立A.推動了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B.結束了大富豪子嗣壟斷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學生思想創新和個性發展D.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的進一步發展CA北擊匈奴,設立河西四郡: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奪取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設立河西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張騫2次出使,開通絲綢之路。二、西漢漢武強盛:積極有為絲綢之路原為打壓匈奴的戰爭之路,卻在客觀上開辟中西交通,密切中西交往。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史記· 匈奴列傳》注引《西河舊事》管理西域,設西域都護府:前60年,在烏壘城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征服西南,平定百越叛亂: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新疆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種宗教、音樂舞蹈四大發明冶鐵技術金、銀、漆器、絲綢、茶葉、藥材胡桃、胡蘿卜、胡椒、胡瓜、石榴、駿馬政治:加強對西部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經濟:促進物種的交流,有利于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交流:有利于中原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與交融,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文化:“鑿空”和“絲路”精神,成為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歷史象征。【歷史拓展】絲綢之路多角度認識絲綢之路的影響認識:漢承秦制的表現及創新、評價 表現及創新 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權。承襲秦朝的監察制,又創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督。承襲秦朝的郡縣制,漢初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后通過“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國的活動。承襲秦朝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創新發展為西漢的編戶制度,加強對百姓的管理。以察舉制為主要選用官吏的方式。評價 “漢承秦制”有利于兩漢的政治統治與鞏固,既穩定了漢朝初期的統治,又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三、東漢興衰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政治政治黑暗經濟土地兼并賦稅沉重社會流民問題社會動蕩社會矛盾激化思考:王莽能否挽救西漢盛世的危局?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改革措施不切實際,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統治末年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爆發農民起義。23年政權被推翻。“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br/>——《后漢書·光武帝紀》企圖解決問題的王莽,成為被問題解決的王莽。——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三、東漢興衰1.王莽改制:政治 模仿《周禮》對官制、地名、行政區劃等進行大幅度仿古改革。經濟 廢除土地私有,行土地國有的“王田制”;廢除奴隸制度;發行多種貨幣。政治穩定 經濟發展 治世重現措施 作用政治 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 文化 重視儒學“退功臣而進文吏”,以“柔道”治天下加強皇權節省開支,提高工作效率緩和階級矛盾與民休息,緩和社會矛盾,推動經濟發展繼承漢朝尊崇儒學傳統2.光武中興三、東漢興衰 (一)短暫興盛:光武中興下圖是東漢畫像中描繪的集市,結合所學知識對該圖予以解釋。東漢建立后,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盛況,畫像磚描繪了各行各業忙碌的場景,是社會穩定和繁榮的表現。變式訓練:下圖東漢畫像磚反映了集市場景,集市外圍四面建門墻, 十字形的市道劃分出4大交易區,各區內有長廊式建筑(稱為列肆)。對此,下列分析或推測符合史實的有①當時對商業管理相當嚴格②遠方富商衣絲乘車來此交易③集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離④城郊的集市設有“草市尉”管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C(1)皇帝年幼繼位,年壽不長,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皇權旁落,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材料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 ——《后漢書》(2)”清議““黨錮之禍”——政治腐朽黑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3)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田莊經濟興起——形成地方割據,中央集權被嚴重削弱(4)土地兼并日益嚴重,階級矛盾尖銳想一想:這種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外戚、宦官專權是封建君主專制高度發展的產物黃巾起義黃巾起義爆發后,朝廷束手無策,各地豪強紛紛起兵,以鎮壓起義為名,行爭權奪利之實,終于演變為一場軍閥大混戰。民眾憤而起之的反抗(二)日漸衰微3.東漢衰亡三、東漢興衰合作探究 東漢的興衰史料一 東漢中后期皇帝繼位和壽命統計表思考 (1)觀察上表,歸納提取表中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指出,史料一中的現象造成了什么影響?信息:東漢中后期皇帝繼位的年齡都比較小而且壽命都不長。影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漢朝政權危如累卵。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繼位年齡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卒年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各謀私利,相互斗爭,導致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政治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被稱之為“清議”。他們觸犯了宦官的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本質原因:專制皇權的強化史料二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①?!瓨s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②。東漢末年,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創太平道教,發動起義,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地方勢力乘機擁兵自重,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③,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三國序幕拉開?!稏|漢地方豪強研究》思考 (2)根據史料二,分析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 東漢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現象嚴重,生活奢華,加劇了階級矛盾;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豪強地主形成割據勢力,東漢陷入軍閥混戰局面。 東漢的興衰思考:漢朝衰亡的原因政治:政治腐敗,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黨錮之禍”。地方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有行政權和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局面;經濟:人口流動加劇、戶籍散亂,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選官: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發展為魏晉時期的“士族”,形成“門閥政治”豪強地主:盛于東漢,豪強地主多聚攏而居,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是其基礎,政治上把持著中央和地方政權,軍事上掌握著私人武裝。豪強大地主經營其土地的主要方式:田莊經營——依附民依附性強,集體耕作,自給自足;時間:西漢末興起,東漢盛行,唐朝衰落。特點:多種經營,自給自足;聚族而居,宗法色彩濃厚;有私家武裝,稱“部曲”或“家兵”;評價:中央無力時易形成封建割據;吸納流民,一定程度上能夠穩定社會秩序;田莊的出現及存在是國家貧弱和政局不穩的表現。租佃經營——佃農依附性較弱,個體農耕自給自足。東漢劉秀本為南陽大地主,追隨劉秀統一天下的大將,成為新貴,權傾朝野,累世公卿,從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豪強地主把持大權的特點,最終導致東漢后期皇權削弱,外戚專權。【歷史拓展】豪強地主漢代的田莊經濟——大地主土地所有制(1)土地來源:主要是商人、豪強地主、官僚等用威脅、欺騙、敲詐、買賣、強占等各種手段,兼并農民土地。(2)經濟形態: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莊園主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莊園,使耕種與紡織等手工業結合,把莊園建成一個獨立而封閉的世界。(3)剝削方式:莊園除有一部分奴仆勞動外,大多由徒附、賓客等通過租佃方式來耕作,他們一般向莊園主交納實物地租。除實物地租外,他們須無償為莊園主服一些勞役,如砍伐林木、看家護院、充當“部曲”等。(4)歷史意義:莊園經濟一定程度上可減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戰亂時期可使失去土地的農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間;但這種模式產生了嚴重的地方割據現象且依附于其中的農民地位極低。【歷史拓展】田莊經濟豪強地主的塢堡1.(2021·湖南高考·2)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A.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行 B.旨在預防外戚干政C.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 D.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高考研做B四、兩漢的科技文化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天文著作農業著作農業著作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統局面之下,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史記》成書于西漢,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古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從材料“篇目舉例”中任選兩例,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其所反映的西漢社會狀況。《史記》體例 篇目舉例本紀(帝王活動及重大事件) 高祖(劉邦)本紀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漢武帝時封侯的諸侯王子弟)年表書(重要制度變遷) 平準(工商業)書世家(諸侯等有重大影響人物的事跡) 楚元王(漢高祖之弟,封地為楚國)世家列傳(各階層重要人物、周邊政權的歷史) 儒林(重要儒家學者)列傳、匈奴列傳、大宛(在今中亞地區)列傳示例:楚元王世家:漢初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后來諸侯王擁兵自重,威脅中央集權。大宛列傳: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政治 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和鞏固,郡縣制成為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并不斷發展。經濟 封建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并有所發展,經濟發展主要在黃河流域(北方地區),對外貿易開始(絲綢之路)。思想 治國思想出現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轉變,西漢時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醫學、造紙術等科技成就領先世界;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外來文明(佛教和與之相關的文學藝術)開始融入中國文化。民族關系 加強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管轄,拓展了疆域,加強內地同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并不斷發展。對外關系 隨著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外交范圍得以拓展,中國對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歐亞幾個文明地區之間的聯系加強。整體把握秦漢的時代特征(公元前221—220年)(2023.全國文綜甲卷)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下圖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 經濟發展水平C. 人口自然增長 D. 移民流入數量D(2022·浙江高考·4)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史秩僅600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 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2022·湖南高考·2)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A.體現以農為本 B.服務于漢初戰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決了財政危機BA(2020·全國Ⅲ卷高考·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2020·山東高考·2)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這是由于西漢政府A.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 B.強化了經濟控制C.開通了絲路貿易 D.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BB鏈接高考(2019·全國Ⅲ卷高考·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行統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治,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 ——據《漢書》《后漢書》等(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9分)(2)意義:確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強化了民族認同;形成了追求統一的價值觀;創立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模式。學習作業:請回答: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一位漢代歷史人物(不限以上提及),說明兩漢歷史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發揮的作用。(要求:標題明確,史論結合,書寫工整)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后面問題。材料 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與文化,其中許多杰出人物的昂揚進取、不屈不撓的斗志,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壯志,張騫“鑿空”的勇氣,蘇武絕不“屈節辱命”的精神,馬援“馬革裹尸”的情懷,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絕域”的追求,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熔鑄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示例:張騫西漢漢武帝時期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途中被匈奴扣押,但是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 ,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圣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后張騫跑出匈奴人控制的地區,最終返回漢朝,雖然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的相關情況。此后,張騫再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產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引進寶石、玻璃器等產品 。張騫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他所體現出的開拓冒險、百折不撓、忠于國家的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精神形成具有積極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