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學會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能根據需要合理確定解題步驟。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中,感受從條件出發思考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體會從條件出發思考是解決實際問題常用的策略之一,進一步發展簡單的推理能力。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從條件出發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策略,能根據條件合理確定解題步驟。(二)教學難點能根據新的問題情境靈活運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三、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出示上節課的例題:小猴幫媽媽摘桃,第一天摘了 30 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 5 個。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個?第五天呢?請學生說一說上節課我們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從條件出發,先算出第二天摘的個數,再依次算出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摘的個數)引導學生回顧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強調分析數量關系的重要性。(二)探究新知出示新問題學校食堂買了 20 袋大米和 15 袋面粉,每袋大米 25 千克,每袋面粉 10 千克。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千克?理解題意(1)引導學生認真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2)提問:題中有哪些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么?(3)學生回答:已知條件有買了 20 袋大米,每袋大米 25 千克;買了 15 袋面粉,每袋面粉 10 千克。問題是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千克。分析數量關系(1)提問:根據這些條件,我們可以怎樣思考來解決問題呢?(2)引導學生從條件出發進行思考:根據 “20 袋大米” 和 “每袋大米 25 千克”,可以求出大米的總重量;根據 “15 袋面粉” 和 “每袋面粉 10 千克”,可以求出面粉的總重量;最后把大米的總重量和面粉的總重量相加,就能求出大米和面粉一共的重量。列式解答(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2)教師巡視指導,選擇不同解法的學生進行板演。解法一:大米的重量:20×25 = 500(千克)面粉的重量:15×10 = 150(千克)大米和面粉一共的重量:500 + 150 = 650(千克)解法二:20×25 + 15×10= 500 + 150= 650(千克)回顧反思(1)提問:我們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2)引導學生回顧解題過程:從題中的條件出發,先分別求出大米和面粉的重量,再把它們相加得到總重量。(3)強調:這種從條件出發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類似的問題。(三)鞏固練習基本練習(1)商店運來 3 箱毛巾,每箱 12 包,每包 20 條。一共運來多少條毛巾?(2)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學生回答,集體訂正。提高練習(1)小明家種了 3 行桃樹,8 行蘋果樹和 4 行梨樹。桃樹每行 7 棵,蘋果樹每行 6 棵,梨樹每行 5 棵。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2)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條件,明確解題思路:先分別求出桃樹和梨樹的棵數,再相加。(3)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展示優秀作業。(四)拓展應用有一個長方形花壇,長是 8 米,寬比長少 3 米。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引導學生分析:先根據 “寬比長少 3 米” 求出寬,再根據長方形周長公式求出籬笆長。學生嘗試解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五)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學習了從條件出發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解決問題時要認真分析條件,根據條件確定解題步驟,通過先求出相關的中間問題,再解決最終的問題。四、設計意圖復習導入環節通過復習上節課的例題,喚起學生對從條件出發思考策略的記憶,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同時,讓學生在回顧中再次體會從條件出發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為本節課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探究新知環節新問題的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理解題意環節,培養學生認真讀題、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數量關系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引導學生逐步從條件出發,分析如何求出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經歷思考的過程,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列式解答環節讓學生獨立完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巡視指導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回顧反思環節則是讓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梳理,進一步強化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意識。鞏固練習環節基本練習旨在讓學生熟練掌握從條件出發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簡單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提高練習則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需要學生更加仔細地分析條件,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策略的能力。通過小組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拓展思維。拓展應用環節拓展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引導學生從條件出發,嘗試不同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環節通過讓學生回顧所學內容和收獲,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和升華,加深學生對從條件出發解決問題策略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五、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條件出發分析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這一策略的有效性。通過復習導入,學生能夠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并且對舊知識的回顧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在探究新知環節,大部分學生能夠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分析出解題思路,但仍有部分學生在理解條件之間的關系時存在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對于這部分學生需要給予更多的引導和練習,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鞏固練習環節的設計層次分明,從基本練習到提高練習再到拓展應用,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面對較為復雜的問題時,有時會出現思路混亂的情況。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對復雜問題分析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如何在眾多條件中找到關鍵信息,有條理地解決問題。課堂小結環節,學生能夠積極發言,總結自己的收獲,但部分學生的總結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回顧解題過程和策略應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總結反思能力。總體而言,本節課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方面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在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和提高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