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孟子三章》教學實錄一、教材分析《孟子三章》作為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初中語文教材體系中占據著關鍵位置。本單元聚焦于探討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經典篇章,而《孟子三章》更是以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文學價值脫穎而出。這三章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分別從政治主張、道德準則以及人生哲學等不同維度,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孟子的智慧與見解。孟子的散文向來以論證嚴密、氣勢磅礴、富有感染力著稱,這三篇也不例外,它們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更是培養其邏輯思維、感悟傳統文化魅力的優質素材。二、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在之前的語文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知識,對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基本句式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掌握。然而,面對孟子這般思想深邃、論證精巧的文章,他們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準確理解文中蘊含的復雜思想以及孟子層層遞進的論證邏輯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如何將古代的思想觀點與現代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與遷移,也是學生需要跨越的障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水平,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深入理解文本。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熟練且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三篇短文,精準積累如 “城”“郭”“淫”“畎” 等文言詞匯,以及判斷句、倒裝句等重點文言句式,切實提高文言文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通過對文本的學習,掌握文中關鍵語句的理解與闡釋,提升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反復誦讀,深刻感受孟子文章的磅礴氣勢,仔細體會其論證過程的嚴謹性與邏輯性。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引導他們深入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逐步培養其邏輯思維與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孟子的 “仁政” 思想、大丈夫的崇高標準以及關于憂患意識的深刻觀點,進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扎實積累文言詞匯與句式,確保能夠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并熟練背誦三篇短文。清晰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精準把握每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教學難點深度理解孟子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多元意義,實現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的有效對接。真切體會孟子散文的雄辯風格與獨特語言特色,感受其文字背后的強大感染力。五、設計理念本堂課秉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綜合運用誦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沉浸于文言文的韻律之美,感受古人行文的氣勢;借助小組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自主探究熱情,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情境與巧妙設問,引導學生將古代經典思想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使他們在輕松愉悅且富有啟發性的氛圍中深入學習文言文,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5 分鐘)師: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思想文化的星空璀璨奪目,其中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猶如一顆耀眼的巨星,他的光芒歷經千年而不衰,他就是孟子。大家對孟子都有哪些了解呀?可以暢所欲言哦。(微笑著鼓勵同學們發言)生 1:老師,我知道孟子是戰國時期的人,他和孔子一樣,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人們還把他們倆合稱為 “孔孟” 呢。師:非常棒,你說得很準確呀。那還有哪位同學想補充一下呢?生 2:我聽說孟子一生都在四處游歷,去各個國家宣傳他的思想,想要讓君主們實行他的主張。師:對呀,孟子心懷天下,一心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讓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那他具體都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張呢?今天呀,我們就一起走進《孟子三章》,去深入探尋孟子的智慧寶藏,相信大家學完之后,一定會對孟子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眼神充滿期待地看著同學們)(二)知識講解(10 分鐘)師:在正式開啟我們的文本學習之旅前,咱們得先把文言文學習的一些小竅門再鞏固一下哦。文言文和咱們現在日常說的現代漢語差別可不小呢,它有很多獨特的地方。比如說文言文中的實詞,每個實詞可能都有好幾種意思,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具體的語境來準確判斷它的含義。就像 “城” 這個字,在現代漢語里,我們通常說 “城市”,但在古文中呀,它常常指的是 “內城”,像 “三里之城”,這里的 “城” 就是三里的內城哦。再看虛詞 “之”,它的用法那可就更豐富啦,在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里,第一個 “之” 是 “的” 的意思,用來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起到修飾限定的作用。同學們,現在明白了嗎?生(齊):明白了!師:很好,那接下來咱們就帶著這些知識小法寶,信心滿滿地去迎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的挑戰啦。(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5 分鐘)師:現在,請同學們先自由朗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哦。要是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者讀不通的地方,別著急,先做個記號,等會兒咱們一起解決。(學生們開始自由朗讀,教師在教室里輕輕走動,傾聽同學們的朗讀情況)師:好啦,同學們,自由朗讀就先到這兒啦。哪位同學愿意勇敢地站起來,給大家朗讀一下這篇文章呀?讓我們聽聽你的朗讀風采哦。(目光溫和地掃視著全班同學)(指名幾位同學朗讀)師:(對朗讀的同學進行點評)這位同學字音讀得很準呀,這一點值得表揚。不過呢,在句子的停頓上還有一點點小瑕疵哦,比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這里應該在 “域民” 后面稍微停頓一下,這樣讀起來句子的節奏感就更強,也更通順啦。大家再聽聽老師讀一遍,仔細體會一下句子的停頓哦。(教師范讀,聲音洪亮且富有感情,特別突出句子的停頓和節奏)師:現在呀,大家再根據老師的范讀,自己再讀幾遍,爭取把這篇文章讀得又準又順,讀出文章應有的氣勢來哦。(學生們再次朗讀,教室里書聲瑯瑯)師:讀得差不多了,那下面老師要考考大家啦。從這篇文章的題目來看,你覺得它大概會講些什么內容呢?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然后舉手發言哦。(微笑著鼓勵同學們積極思考并發言)生 3:老師,我覺得可能會講得到道義就會有很多人幫助,失去道義就會沒有人幫助這樣的道理吧。師:哇,你的理解很到位呀,一下子就抓住了題目的關鍵呢。確實,從題目大致能推測出文章會圍繞道義與幫助之間的關系來展開論述。那咱們接下來就深入到文本當中,去看看孟子具體是怎么闡述這個觀點的哦。(四)研讀課文,分析論證思路(20 分鐘)師:現在,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先試著自己翻譯一下這篇文章哦。要是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別一個人悶頭苦想呀,可以和小組里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大家集思廣益,說不定就能把難題解決啦。(學生們迅速分成小組,開始熱烈地討論并翻譯課文,教師穿梭于各小組之間,傾聽同學們的討論內容,適時給予指導和提示)師:好啦,哪個小組愿意來展示一下你們的翻譯成果呀?勇敢地站起來,讓大家看看你們小組的風采哦。(指定一個小組)小組代表:(逐句翻譯課文)師:(對小組翻譯進行點評和補充糾正)這個小組翻譯得很不錯哦,大部分句子都翻譯得很準確呢。不過呢,還是有幾個地方需要再注意一下哦。比如說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句,“人和” 指的是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意思呀,可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其他的哦。還有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這句,“池” 在這里指的是 “護城河” 哦。大家一定要準確理解這些重點詞匯的含義,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呢。師:現在我們已經翻譯了課文,那接下來我們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論證思路啦。文章開頭提出了什么觀點呢?大家可以回顧一下剛才翻譯的內容哦。(目光期待地看著同學們)生 4:老師,文章開頭提出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觀點。師:非常正確呀,你回答得又快又準呢。那孟子是怎么論證這個觀點的呢?他先從哪方面入手的呢?(進一步引導同學們深入思考)生 5:老師,他先從戰爭的角度入手,說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師:太棒啦,你把孟子的論證思路看得很清楚呢。這就是孟子的論證方法呀,他先通過比較天時、地利、人和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得出 “人和” 最為重要的結論。那接下來他又做了什么呢?(繼續追問,引導同學們順著思路往下走)生 6:老師,他又舉了一個守城的例子,說一座小城,即使有堅固的城墻和護城河,如果失去了人心,也守不住。師:對呀,通過這個具體的例子,進一步論證了 “人和” 的重要性呢。那最后孟子又得出了什么結論呢?(持續追問,激發同學們的思考熱情)生 7:老師,得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結論,并且說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師:非常好呀,大家看,孟子的論證思路是不是很清晰呀?他先提出觀點,然后通過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一步步論證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結論。大家在以后寫議論文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這種論證方法哦,這樣能讓你的文章更有說服力呢。(眼神中充滿鼓勵地看著同學們)(五)課堂小結(5 分鐘)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我們首先通過初讀課文,讀準了字音,讀通了句子;然后通過研讀課文,翻譯了課文內容,分析了論證思路。大家要記住哦,學習文言文,誦讀是基礎,理解是關鍵。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孟子三章》中的另外兩篇文章,希望大家回去之后能夠把這篇文章背誦下來,并且認真復習一下今天學的文言詞匯和句式哦。(微笑著叮囑同學們)(六)作業布置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理文中的文言詞匯和句式,寫在筆記本上,每個詞匯和句式要附上例句說明。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5 分鐘)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現在老師要檢查一下大家的學習成果哦。哪位同學愿意來背誦一下這篇文章呢?(目光溫和地掃視著全班同學)(指名幾位同學背誦)師:(對背誦的同學進行點評)這幾位同學背得都很不錯呀,看來大家回去之后都認真復習了呢。那上節課我們還學習了文中的文言詞匯和句式,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中的 “域” 是什么意思呢?(眼神期待地看著同學們)生 1:老師,是 “限制” 的意思。師:非常正確呀。那 “親戚畔之” 中的 “畔” 呢?(繼續提問)生 2:老師,是 “背叛” 的意思。師:太棒啦,看來大家對上節課的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呢。那我們就帶著對上節課知識的鞏固,開始今天的學習啦,今天我們要學習《富貴不能淫》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兩篇文章哦。(二)學習《富貴不能淫》(20 分鐘)師:請同學們先自由朗讀《富貴不能淫》,同樣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哦。(學生們開始自由朗讀,教師在教室里輕輕走動,傾聽同學們的朗讀情況)師:好啦,同學們,自由朗讀就先到這兒啦。哪位同學愿意站起來給大家朗讀一下這篇文章呀?讓我們聽聽你的朗讀風采哦。(目光溫和地掃視著全班同學)(指名幾位同學朗讀)師:(對朗讀的同學進行點評)這位同學朗讀得很有感情呀,聲音也很響亮,這一點值得表揚哦。不過呢,有幾個字音讀錯了哦,比如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中的 “衍”,應該讀 “yǎn”,大家要注意哦。現在大家再根據老師的點評,自己再讀幾遍,爭取把這篇文章讀得又準又順,讀出文章應有的感情來哦。(學生們再次朗讀,教室里書聲瑯瑯)師:讀得差不多了,那下面老師要考考大家啦。從這篇文章的題目來看,你覺得它大概會講些什么內容呢?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然后舉手發言哦。(微笑著鼓勵同學們積極思考并發言)生 3:老師,我覺得可能會講富貴了也不能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要保持自己的操守。師:哇,你的理解很到位呀,一下子就抓住了題目的關鍵呢。確實,從題目大致能推測出文章會圍繞富貴與操守之間的關系來展開論述。那咱們接下來就深入到文本當中,去看看孟子具體是怎么闡述這個觀點的哦。師: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先試著自己翻譯一下這篇文章哦。要是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別一個人悶頭苦想呀,可以和小組里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大家集思廣益,說不定就能把難題解決啦。(學生們迅速分成小組,開始熱烈地討論并翻譯課文,教師穿梭于各小組之間,傾聽同學們的討論內容,適時給予指導和提示)師:好啦,哪個小組愿意來展示一下你們的翻譯成果呀?勇敢地站起來,讓大家看看你們小組的風采哦。(指定一個小組)小組代表:(逐句翻譯課文)師:(對小組翻譯進行點評和補充糾正)這個小組翻譯得很不錯哦,大部分句子都翻譯得很準確呢。不過呢,還是有幾個地方需要再注意一下哦。比如說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中的 “焉得”,是 “怎么能” 的意思呀,可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其他的哦。還有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這句,“女” 在這里是 “汝” 的意思,也就是 “你” 哦。大家一定要準確理解這些重點詞匯的含義,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內容呢。師:現在我們已經翻譯了課文,那接下來我們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論證思路啦。文章開頭提出了什么觀點呢?大家可以回顧一下剛才翻譯的內容哦。(目光期待地看著同學們)生 4:老師,文章開頭提出了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質疑公孫衍、張儀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師:非常正確呀,你回答得又快又準呢。那孟子是怎么論證這個觀點的呢?他先從哪方面入手的呢?(進一步引導同學們深入思考)生 5:老師,他先說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標準,就是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師:太棒啦,你把孟子的論證思路看得很清楚呢。這就是孟子的論證方法呀,他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對比公孫衍、張儀的行為,來論證他們不是真正的大丈夫。那接下來他又做了什么呢?(繼續追問,引導同學們順著思路往下走)生 6:老師,他又通過舉例說明,比如古代的仁人志士,他們就是按照大丈夫的標準去做的,來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師:對呀,通過這些具體的例子,進一步論證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標準是正確的呢。那最后孟子又得出了什么結論呢?(持續追問,激發同學們的思考熱情)生 7:老師,得出了只有符合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標準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的結論。師:非常好呀,大家看,孟子的論證思路是不是很清晰呀?他先提出問題,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再通過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一步步論證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結論。大家在以后寫議論文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這種論證方法哦,這樣能讓你的文章更有說服力呢。(眼神中充滿鼓勵地看著同學們)(三)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0 分鐘)師:(對朗讀的同學進行點評)這位同學朗讀得很有感情,聲音也很洪亮,很不錯哦。不過有幾個字音要注意一下呀,比如 “舜發于畎畝之中” 的 “畎”,應讀 “quǎn”,還有 “曾益其所不能” 的 “曾”,在這里是通假字,通 “增”,要讀 “zēng” 哦。現在大家再根據老師的點評自己讀幾遍,爭取讀得更準確、更有韻味。(學生再次朗讀)師:讀得差不多啦,那從這篇文章的題目來看,同學們覺得它大概會講些什么內容呢?(微笑著鼓勵大家發言)生 8:老師,我覺得大概是說人在憂患的環境里能成長,在安樂的環境里可能就會走向滅亡這樣的意思吧。師:非常棒呀,你理解得很到位呢。那咱們現在就深入到文本當中,去看看孟子具體是怎么闡述這個觀點的哦。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先試著自己翻譯一下這篇文章,要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和小組里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呀,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學生們分組討論并翻譯課文,教師巡視各小組,適時給予指導)師:好啦,哪個小組愿意來展示一下你們的翻譯成果呀?(指定一個小組)小組代表:(逐句翻譯課文)師:(對小組翻譯進行點評和補充糾正)這個小組翻譯得挺好的,大部分句子都準確呢。不過有些地方還是要留意哦,像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的 “是”,這里是 “這” 的意思;“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的 “衡” 是通假字,通 “橫”,是 “梗塞、不順” 的意思。大家一定要準確把握這些重點字詞呀,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呢。師:現在我們已經翻譯了課文,接下來分析一下文章的論證思路哦。文章開頭提出了什么觀點呢?(目光期待地看著同學們)生 9:老師,提出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的觀點。師:對呀,回答得很準確呢。那孟子是怎么論證這個觀點的呢?他先從哪方面入手的呢?(進一步引導思考)生 10:老師,他先從古代的一些名人,比如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人的經歷入手,說他們都是在憂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師:非常好呀,這就是孟子采用的舉例論證的方法哦,他先通過列舉這些古代名人在憂患環境中成長的例子,來初步論證 “生于憂患” 這個觀點呢。那接下來他又做了什么呢?(繼續追問)生 11:老師,他又通過對比論證的方法,說如果一個人在安樂的環境中,就會貪圖安逸,從而失去前進的動力,最終導致滅亡,來論證 “死于安樂” 的觀點。師:沒錯呀,通過這種對比,就更加突出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的觀點呢。那最后孟子又得出了什么結論呢?(持續追問)生 12:老師,得出了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只有經歷憂患,才能長治久安的結論。師:非常棒呀,大家看,孟子的論證思路是不是很清晰呀?先提出觀點,然后通過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一步步論證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結論。同學們以后寫議論文的時候,也可以借鑒這種論證思路哦,能讓文章更有說服力呢。(眼神中滿是鼓勵地看著同學們)(四)課堂小結(5 分鐘)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富貴不能淫》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兩篇文章呀,我們同樣是先通過初讀課文,讀準了字音,讀通了句子;然后通過研讀課文,翻譯了課文內容,分析了文章的論證思路。通過這三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孟子的思想,他的 “仁政” 思想、大丈夫的標準以及關于憂患意識的觀點,對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呢。希望大家回去之后能夠把這兩篇文章背誦下來,并且進一步思考孟子的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哦。(語重心長地叮囑同學們)(五)作業布置背誦《富貴不能淫》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以 “孟子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意義” 為主題,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闡述。(六)教學反思在本次《孟子三章》的教學過程中,有不少收獲,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優點方面:誦讀引導有效:在每篇文章的學習伊始,都安排了充分的誦讀環節,從自由朗讀到指名朗讀再到教師范讀,多種形式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也在不斷糾正讀音和停頓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大部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朗讀技巧,并且能讀出文章的氣勢,這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小組合作落實:在翻譯課文和分析論證思路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熱烈討論,各抒己見,不僅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而且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學生們能夠互相學習,對一些疑難字詞和句子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是非常可貴的。問題引導深入:在分析論證思路環節,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孟子的論證方法和觀點。從提出文章開頭的觀點,到探討孟子是如何論證的,再到追問后續的步驟以及最終得出的結論,這種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讓學生能夠較好地跟上思路,并且對議論文的論證方法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有助于他們在今后的寫作中運用這些方法。不足方面:時間把控仍需精準:在講解每篇文章時,雖然想讓學生充分理解內容,但還是出現了時間把控不夠精準的情況。有時候在某個環節,比如小組討論或者對學生回答的點評上花費過多時間,導致后面的作業布置環節略顯倉促,學生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深入理解作業要求,這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注意,合理分配好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時間。現實聯系不夠緊密:盡管在作業布置中要求學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意義,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如何更深入地引導學生將孟子思想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得還不夠充分。只是簡單提及了一下,沒有通過更多具體的事例或者情境創設來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孟子思想在當下的價值,這是今后教學中需要重點改進的地方,要讓學生真正明白古代經典思想并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總體而言,通過本次教學,對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情況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為今后的文言文教學積累了經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汲取其中的智慧養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