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學目標 1、通過情境,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探究與辨析,進一步明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要求及意義,增強文化自信,堅定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的信念。 2、通過小組探究及展示活動,培育科學精神,理解中華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正確認識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在不同時期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現中感受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和力量,理解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自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3、通過辨析與探究,明確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應當如何踐行的愛國主義,增強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從小事做起,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充分踐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舉措。 教學重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學難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教學過程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第一環節: 導入情境 情感共鳴 教師導入: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那么,在當今時代,應當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第七課第三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深入探究一下這個議題。 教師導入情境:提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然會想到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典籍,但是,由于部分典籍文字晦澀難懂,現在的人們往往會敬而遠之,很多的典籍也被束之高閣,不免令人感到惋惜。欣喜的是,今年年初,央視打造了一檔關于中華文化典籍的節目,讓人們對典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我們一起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這個節目。 視頻結束后教師提問:視頻中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為什么? 教師進一步提問:同學們都說的很好,這檔節目一經開播,便創下收視新高,并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典籍熱。請同學們思考:1、為什么這個節目能夠成功,廣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呢? 2、中央電視臺重磅打造的這個文化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何意義呢? 教師總結: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這檔節目正是挖掘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經典,并以創新的手法,將傳統經典搬上了熒屏,讓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的頭腦碰撞,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民族精神成為我們真正可觸摸的精神。為我們進一步探究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帶來啟示。 學生觀看視頻后思考,交流分享感受。 學生圍繞問題交流自己的看法,總結得出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具有時代意義,應當堅持弘揚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 通過視頻情境讓學生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逐步思考本課總議題“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第二環節: 讓典籍點亮來路——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之路 教師過渡:下面,就讓典籍點亮來路,讓我們共同探索一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之路。 教師提出任務1:要繼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那么具體應當怎么做呢?這兩者有什么樣的區別與聯系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完成以下表格。 教師總結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強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轉化,另一方面強調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而只有在推動創造性轉化中推動創新性發展,使兩者相結合,這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必由之路。 列舉實例圖片 教師總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近年來,各種各樣的文化創新也在我們身邊悄然發生著,例如,文創產品、文創綜藝、文創電影動漫以及文創旅游景點等等,包括我們常州也有許多文化創新的成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夠傳統文化集中表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傳播出去,使廣大中國人民樹立文化自信,引領社會進步。 學生聯系課本及此前視頻的討論,回答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區別于聯系。 通過小組探究,區分傳統文化中的兩個核心概念,進一步明確如何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通過實例的列舉,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在具體的案例中,感知中華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進一步得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道理。第三環節: 讓典籍照亮前途——解讀中華民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精神支柱 過渡: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呢?讓我們進入第二篇章,解讀中華民族之魂 鑄牢中華民族精神支柱。 教師提出任務1:在視頻中,袁隆平與《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實現了跨越時空的握手,盡管相隔300多年,他們卻都透過一粒種子找到了造福人民的共同夢想。請同學們相互交流,說明在宋應星和袁隆平身上共同體現了哪些民族精神? 教師總結1:都共同體現著艱苦奮斗、勇于創新,不重名利、關心人民、熱愛國家的精神,這都是包含在中華民族精神之中的重要內容。 教師提出任務2:那么,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時期有什么樣具體的表現呢?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時期內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并用恰當精煉的語言闡述這種精神的內涵。例如,在《天工開物》這一典籍中呈現出了古人的科學精神,具體表現為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的思想等。請同學們仿照這一例子,進行小組展示。 教師總結2:同學們都說了很多,老師這里也展示一些民族精神。(播放圖片,加深學生印象) 教師提出任務3:請同學們合作探究,隨著時代變遷,中華民族精神“變與不變”的分別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教師總結3: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而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的原因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盡管在不同時期民族精神有不同的具體內涵,但都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也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一精神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教師過渡:“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當自覺踐行并弘揚民族精神,厚植民族情感,鑄牢中華民族精神支柱。而其中最核心也是最關鍵的就是要厚植愛國主義的情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愛國主義在每一個年輕人心中都落地生根,青年人要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教師提出任務:那么青年人應當如何愛國呢?當下有這樣兩個觀點,請同學們選擇一方觀點進行討論并尋找論據,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綜合這場辯論,相信同學們對于如何愛國這一問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再請同學來談談現階段,你們可以有哪些具體行動? 老師這里也給出幾點建議。 愛國之情是再樸素不過的情感,強國之志是再基本不過的抱負,報國之行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同學們,你們是祖國的未來,你們手握著時代的接力棒,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希望你們在厚植愛國之情中,讓青春增添厚重之彩;在錘煉強國之志中,讓青春充滿斑斕之光;在落實報國之行中,讓青春滿載幸福之果。 學生回顧情境,分析兩位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尋找共通之處。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討論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展示其代表思想及內涵,從而加深對民族精神的認識和了解。 學生在具體案例分析的基礎之上探究得出,中華民族精神雖然具體內涵改變,但精神內核不變,進一步認識民族精神的作用和意義。 學生圍繞辯題展開辯論 學生就新時代愛國的具體行動自由發表觀點 通過比較、展示與探究活動,同學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盡管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具體表現,但都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通過辯論活動,學生能更加明晰價值選擇,做理性思考、腳踏實地的新時代愛國者,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社會參與等素養。第四環節: 課后任務 提升拓展 教師提出任務:正所謂一條青果巷,半部常州史。青果巷作為常州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承載著多種民族精神,請同學們課后結合開篇情境和本課所學,設計一個講好青果巷的紀錄片腳本,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青果巷歷史,了解我們的青果巷文化。 (完) 學生課后撰寫并交流 通過拓展活動,讓同學們結合家鄉文化特點,在弘揚家鄉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實踐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提升社會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