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教學目標政治認同:回溯歷史,能夠講述人類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演變過程, 分析這種社會的發展進步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學習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增強對我國社會制度的認同感,樹立道路 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2. 科學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辯證地看待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文明,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演變,培養學生用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1. 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2. 明確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學難點:1. 理解原始社會的解體過程,明確私有制、階級、國家的出現的社會歷史性。2. 論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進而理解資本主義終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學過程結合課標要求和教材相關內容,本框聚焦的總議題是: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從兩個分議題進行探究。一是分析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二是為什么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現在我們開始第一個議題的學習。教學環節:議學任務一:結合圖片和教材1-2頁的相關內容,概括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系特點?教師介紹四幅圖片的內容:上面兩幅圖片是考古發現的原始社會的文化遺存,左邊是打制的舊石器,簡陋粗糙,右邊是磨制的新石器,比較光滑鋒利。下面兩幅圖片是依據考古和歷史等資料繪制的原始社會生產和生活場景,左邊是原始人群居生活,采集果實;右邊圖中可以看到圈養的動物,也就是原始的畜牧業,還有使用木質的工具在捕獵,細心的同學還能看到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我們可以設想這是原始社會中家庭的出現。(教師補充:什么是生產力?什么是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指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主導)、生產工具(主要標志)和生產對象三要素。生產關系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所有制)、產品如何分配(分配制)以及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中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了生產關系的其他兩個方面。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同學們可以得出:原始社會生產力:①生產工具:舊、新石器、木質工具②勞動對象:天然果實、植物根莖、動物等③末期出現原始畜牧業和農業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①所有制:氏族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②分配制:平均分配勞動產品,③人與人的關系:共同勞動、平等互助的關系過渡:原始社會的末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出現,我們繼續探討以下三個問題:議學任務二:1.原始社會末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為什么會盛行?2.圖示原始社會的解體過程,并歸納出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變化起什么作用?生產力的發展 個體勞動的盛行 生產資料私有 私有制的出現 貧富分化 氏族成員的地位不平等 原始社會解體。隨之,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出現。由圖可以直觀的看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正是由于生產了的發展,才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明確階級的概念: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階級處于剝削者地位,奴隸階級處于被剝削者地位。過渡:那么,奴隸制的生產關系有什么特點呢?我們結合歷史資料來進行探究。議學任務三:1.結合奴隸主和奴隸的產生過程,概括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2.奴隸主階級靠什么來進行統治的?3.為什么說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得出: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迫下勞動,全部勞動產品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作為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兩大對立階級,他們之間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必然遭到奴隸分反抗。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奴隸主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這樣最早的國家就出現了。從國家的產生來看,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金屬工具得到廣泛的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都大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總結議題一:盡管在奴隸社會,奴隸主階級對奴隸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但是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歷史的進步。從此,人類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過渡:在奴隸社會后期,鐵制農具廣泛使用,生產力發展到新的水平,封建制生產關系產生了。我們再進入議題二的學習。議學任務一:結合兩幅圖片:地主收取地租的場景和“半夜雞叫”的故事。思考:1.對比奴隸制生產關系,概括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2.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是什么?主要方式是什么?3.面對地主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思想愚弄,農民階級進行了哪些反抗斗爭?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得出: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特點是:地主占有絕大部分的土地,通過收取地租占有農民的大部分勞動成果;相比較奴隸,農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有生產工具,甚至有了少量的土地,除了繳納地租以外還能留下一部分自己支配,生產比較自主。從這一特點中我們可以發現,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是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對土地的占有,使農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從于地主的奴役。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面對地主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思想愚弄,農民階級的反抗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有小規模的抗租抗稅運動,也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這都反映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一矛盾的根源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在階級社會中,階級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階級關系上的體現。過渡:封建社會的后期,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萌生出來。結合材料,我們來探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和建立。議學任務二:1.對比封建生產關系,概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表現和特點。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基本條件是什么?3.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是什么?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可以得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是在手工工場里出現了雇傭工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基本條件是:一是要有大批的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二是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需的大量的貨幣作為資本。歷史上,西方資產階級是通過剝削、征服、掠奪、殘殺、奴役促成這兩個條件形成的。正如馬克思所講的,資本來到人間,從頭到腳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是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形式上資本家支付給了工人工資,但是支付的工資遠遠低于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過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會周期性的爆發經濟危機。我們結合材料繼續談談資本主義的發展。議學任務三:1.“煤太多了”和“沒錢買煤”反映了什么問題?2.為什么說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 通過合作探究,同學們可以得出:“煤太多了”是指生產過剩,“沒錢買煤”是指這種過剩是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了;而不是與勞動人民實際需求相比的絕對過剩。導致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日益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當這一矛盾尖銳時,社會生產出現結構性失衡,一方面社會生產大規模增長,另一方面,工人階級因資本家的剝削而日益貧困,從而使社會生產嚴重過剩。而這一直接原因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也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隨著生產的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和資本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的手中,從而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不可避免。這是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總結議題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銳,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這是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所以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框總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地演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五種社會形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課后作業:閱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為主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論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