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1《諫逐客書》練習(xí)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節(jié)選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jié)選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丙臣聞地廣者栗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貴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節(jié)選自李斯《諫逐客書》)1.材料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擴而充之矣D若火之始E然F泉之始達。2.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黔首:古代對平民的稱呼,含義與庶民、布衣、黎民相同。如甲文中的“黎民不饑不寒”的黎民。B.“禮,謂人所履;義,謂事之宜”,人們要講究的儀式規(guī)范為禮,合于禮儀規(guī)范的做法為義。C.鄉(xiāng)黨:同鄉(xiāng)的意思。“鄉(xiāng)”“黨”均是古代地方戶籍編制單位,五百家為黨,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鄉(xiāng)。D.孝悌:孝,敬愛兄長;悌,善事父母。《弟子規(guī)》中“首孝悌,次謹(jǐn)信”句的“孝悌”即為此意。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他描述“王道”景象所用的數(shù)字如五畝、百畝、八口,對實施“王道”的宅之面積、地畝數(shù)量、家庭人口做了具體規(guī)定。B.甲文孟子從治理百姓、鞏固統(tǒng)治進而統(tǒng)一天下的角度來論證,對齊宣王來說具有極大的說服力,文末描繪的王道樂土圖客觀上也有利于百姓。C.乙文綜合運用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假設(shè)論證和對比論證多種手法,思路清晰,有說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達義,增強了說理的效果。D.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論證了王者治國應(yīng)當(dāng)“不卻眾庶”,廣用客卿,才能讓秦國更加強大,此番言語打動了秦王之心。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2)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5.試概括甲乙兩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觀點。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①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叔于宋,來不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必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 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dāng)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李斯《諫逐客書》節(jié)選)6.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1)舉地千里( ) (2)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4)所以飾后宮、充下陳( )7.賞析第①段畫線句語言特點。8.第②段論證方法豐富,請選擇一個角度,加以闡釋說明。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節(jié)選自李斯《諫逐客書》)材料二:左師公① 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以衛(wèi)王宮。昧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姐之愛燕后②”,賢于長安君③。“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注]①左師公:這里指觸龍。②燕后:趙太后的女兒,嫁給燕王為后。③長安君:趙威后的小兒子。9.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而臣衰A竊B愛憐之C愿D令得補黑衣E之?dāng)?shù)F以衛(wèi)王宮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指攻占,《阿房宮賦》中“函谷舉”的“舉”表示被攻占,兩者用法不相同。B.杜,指堵塞、封閉,與成語“防微杜漸”中的“杜”字在詞義上是不相同的。C.向使,指假使,與《六國論》中“向使三國各愛其地”中的“向使”詞義是相同的。D.填溝壑、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語,前者為自謙,后者用于諸侯帝王或當(dāng)權(quán)者。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用大量的歷史事實進行舉例論證,充分說明強秦的歷史無可辯駁的就是任用客卿實現(xiàn)稱霸一方直至統(tǒng)一天下的發(fā)展史B.觸龍懇切地為自己的孩子舒祺請托,其目的是讓太后產(chǎn)生共鳴,從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愛子之情。C.太后不僅“笑”了,而且饒有興趣地與觸龍爭論誰更疼愛幼子的問題,這就為下一步展開談?wù)撊绾螑圩拥脑掝}奠定了基礎(chǔ)。D.觸龍在說服太后認可自己的道理后,又結(jié)合歷史教訓(xùn),告誡太后,一定要讓長安君先為國家立功,再給他封賞土地和珍寶。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于天下,遂霸于戎;孝公用商鞅,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則無秦之強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此皆非秦之所生也,而陛下說之,快意當(dāng)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僻,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李斯《諫逐客書》有刪改)材料二: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從荀卿學(xué)帝王之術(shù)。學(xué)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遂西入秦。至秦,拜為長史。秦王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jié)之不肯者利劍刺之。既而拜為客卿。會韓人鄭國來間秦,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乃上《諫逐客書》。秦王乃除逐客之令,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太史公曰: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yè),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史記·李斯列傳》有刪改)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諸侯A(yù)名士可下B以財者C厚遺結(jié)D之E不肯者F利G劍刺之。1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致,“獲得”之意,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無從致書以觀”的“致”意義相同。B.卻,“拒絕”之意,與賈誼《過秦論》中“卻匈奴七百余里”的“卻”意義不同。C.度,“揣度”之意,與《鴻門宴》中“度我至軍中,公乃入”的“度”意義不同。D.陰,“暗中”之意,與范曄《張衡傳》中“陰知奸黨名姓”中的“陰”意義相同。14.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以秦穆公等四位國君為例,論證了客卿們不僅沒有對不住秦,還對秦國有功。B.李斯認為不問青紅皂白地從秦國逐出客卿,不是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辦法。C.秦王聽從了李斯廢除逐客令的建議,開始結(jié)交并任用各國人才,最終統(tǒng)一天下。D.李斯憑借平民身份,輔佐秦君成就帝業(yè),位居三公,可謂得到了極大的尊寵信任。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則無秦之強也。(2)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節(jié)選自李斯《諫逐客書》)(二)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狹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數(shù)十萬。臣盡薄材,謹(jǐn)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游說諸侯,陰修甲兵,飭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更剋畫,平斗斛、變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治馳道,興游觀,以見王之得意。罪六矣!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選自李斯《獄中上書》)16.對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地千里 舉:攻克,占領(lǐng)。B.功施到今 施:實施。C.飭政教 飭:整頓。D.以明主之賢 明:顯示。17.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B.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C.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D.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繆”,為謚號,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評價性稱號。B.五帝,“五帝”有不同的說法,《史記·五帝本紀(jì)》中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C.社稷,谷神和土神的總稱。分言之社為谷神,稷為土神。也常被用來代指國家或朝廷。D.斗斛,斗與斛。文中泛指量器。舊時,十升為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19.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準(zhǔn)確的一項是( )A.《諫逐客書》開宗明義,鋪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實,證明客于秦有利,秦以客而強。B.李斯認為若秦國“棄黔首、卻賓客”,等于資助了敵人削弱了自己,對秦國的危害極大。C.李斯擔(dān)任秦相,治理百姓三十余年,提高功臣的社會地位,修筑馳道,興建游觀之所。D.李斯在《獄中上書》中羅列自己的七宗罪,認為自己罪有應(yīng)得,希望皇帝網(wǎng)開一面。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2)臣盡薄材,謹(jǐn)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游說諸侯。二、文言小題21.下列各句中加點實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藉寇兵而赍盜糧 赍:送給B.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舉:攻克C.卻賓客以業(yè)諸侯 業(yè):使成就霸業(yè)D.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擇:選擇,選取22.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過:過錯B.而陛下說之,何也 說:說到,提及C.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讓:推辭,拒絕D.藉寇兵而赍盜糧 赍:給予,送給三、名篇名句默寫2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諫逐客書》中,開頭“ , ”這一斷語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辭開宗明義,起句發(fā)意振聾發(fā)聵。(2)在《諫逐客書》中,作者用蠶吃桑葉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業(yè)的句子是“ , ”。(3)《諫逐客書》中,諷刺秦王看重的只是聲色珠寶,輕視人才的句子是“ , ”。四、作文24.正反對比手法是《諫逐客書》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請仿照此文正反對比說理的方法,自定立意,寫一個說理的片段,500字左右。參考答案:1.BDF 2.D 3.A 4.(1)認真地辦好學(xué)校,反復(fù)地把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講給百姓聽,那么,頭發(fā)花自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了。(2)因此,泰山不拒絕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 5.甲:施行王道(施行仁政/禮樂之治),擁有恒產(chǎn),先足民,后教化,天下歸心。乙:主張“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說——仁、義、禮、智,并將其發(fā)揚光大。6.攻克,占領(lǐng) 接納 得到 用來7.①文句使用鋪陳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氣勢磅礴,使語言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②多用短句,讀來流暢,朗朗上口,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 ③句式上整散結(jié)合,張弛有度,使得文章既有氣勢又有韻律 。8.對比論證。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chǎn)卻被喜愛的事實和驅(qū)逐客卿的做法進行對比,指出逐客之謬誤,說明秦王不應(yīng)該重物而輕人。9.ACF 10.B 11.D12.CEF 13.C 14.C15.(1)倘若四位君主拒絕客居秦國的外地人而不接納,疏遠賢士不加任用,這就沒有秦國的強大了。(2)諸侯國那些來侍奉秦國的人,大概是為他們的國君到秦國來游說離間的,請求驅(qū)逐全部客居在秦國的外地人。16.B 17.D 18.C19.D20.(1)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2)我用盡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謹(jǐn)慎地執(zhí)行法令,暗中派遣足智多謀的人,提供他們金玉等財物,讓他們?nèi)ビ握f諸侯。21.D22.B23.臣聞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矣 蠶食諸侯 使秦成帝業(yè)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 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24.(示例)《論堅持與放棄》堅持與放棄,猶如光影之兩面,看似對立,實則緊密相連。堅持,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古往今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因堅持而成就輝煌。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遭受宮刑這等奇恥大辱后,依然堅持撰寫《史記》。他忍辱負重,歷經(jīng)數(shù)十載的艱辛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部被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的史學(xué)巨著。正是因為他的堅持,才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讓我們能夠了解過去的風(fēng)云變幻。愛迪生在發(fā)明電燈的過程中,面對無數(shù)次的失敗,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試驗。他嘗試了上千種材料,最終成功找到了適合做燈絲的鎢絲,給人類帶來了光明。這些人用堅持詮釋了成功的真諦,他們的堅持成為了人類前進道路上的璀璨明燈。然而,盲目的堅持則可能會導(dǎo)致失敗。比如,有些人在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路上固執(zhí)前行,不懂得適時放棄,結(jié)果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一事無成。就像那個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卻才學(xué)不足的范進,考了大半輩子,到頭發(fā)花白才中舉,卻因過度興奮而變得瘋瘋癲癲。他的堅持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執(zhí)念,不僅讓自己陷入了痛苦的境地,也給家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dān)。而適時的放棄,并非懦弱的表現(xiàn),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biāo)和無意義的堅持,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更有價值的事物。魯迅最初是想通過學(xué)醫(yī)來拯救國人的身體,但在目睹了國民的麻木不仁后,他果斷放棄了醫(yī)學(xué),選擇以筆為武器,去喚醒國人的靈魂。他的放棄,讓他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道路,為中國的文化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我們應(yīng)當(dāng)正確看待堅持與放棄。該堅持時就堅定信念,勇往直前;該放棄時就果斷抉擇,另辟蹊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