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第二次階段性測試語文試卷命題人: 審題人: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農業和游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這是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即使像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鄉下最小的社區可以只有一戶人家,但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于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社區間的往來疏少,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不是法律,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F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在我們社會的激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鄉土本色》)材料二:中國是一個具有濃烈“鄉土”味的國家,每一個個體,不需要縱向上溯得太遠,也不需要橫向擴展得太開,你就能夠發現自己與鄉村之間的息息關聯?!班l村”,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蓄水池和穩定器,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底色,也成了絕大多數人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進入21世紀前后,中國鄉村社會出現了巨變,可謂“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概括來看,這種巨變表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治理之變。2006年取消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而且還大規模地向農村進行財政轉移支付,目前國家財政每年向農村的轉移支付規模超過萬億。取消農業稅和國家向農村大規模輸入資源,極大地改善了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之前基于稅費收取所形成的鄉村治理體制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第二個層面是村莊基礎結構之變。進入新世紀前后,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之前相對封閉且穩定的村莊邊界大開,村莊社會結構迅速改變。村莊社會結構的改變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現代化,器物層面的現代化推動了經濟、制度和觀念等現代性巨變。在現代性的沖擊下,傳統鄉村社會中的諸多基礎性結構,如宗族等地緣與血緣共同體及村莊內生秩序機制和地方性規范隨之解體。第三個層面是價值之變。傳統中國農民有著強烈的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觀念,“生兒子、娶媳婦、抱孫子”成為農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紀末,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農民的生育觀念都已改變,傳宗接代的觀念大為淡化。一旦“傳宗接代”這個千年以來一直支撐農民人生意義的價值失落,農民安身立命的基礎就會出現變化。發生在世紀之交的以上三層巨變都可以看作是現代化建設的后果。現代化不只是工業化,而且是現代的組織方式與思維觀念對傳統的替代。鄉村社會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內生為主變成國家基層政權建設的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漸代替了內生秩序。(摘編自賀雪峰《我們所看到的鄉土中國》)材料三: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要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需要在農村、農業、農民上多下“繡花功夫”,依靠“新”助推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鄉村振興就是要以農村經濟為基礎,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城市和農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顯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環境好,要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需要讓農村也美起來,這就需要完善鄉村的“包裝”,去美化鄉村,打造“新農村”,才能夠讓鄉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動鄉村的發展,就需要牢牢抓住“農業”這個關鍵,而要讓農業成為有吸引力的產業,就需要讓農業的發展與市場接軌,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農業的轉型。發展新農業,通過不斷做優做強做精特色優勢產業,加大土地流轉的力度,增強農業發展的科技化、機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才能夠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企業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鄉創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農民看到只有不斷地自我革新,不斷地自我進步,才能夠掌握時代的主動權,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主角”,這就需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育,通過政府主導、立足產業、多方參與、注重實效的原則,打造一支新型的職業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的人才支撐。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藍圖已經繪就,要更好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維,新的改變,去推動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摘編自陳紅《鄉村振興要靠“新”》,中新網2019年12月2日)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所謂鄉下人的“土氣”,是因為城里人認為鄉下人種地謀生離不開泥土,泥土是鄉下人的命根。B.以農業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鄉村,氣候與戰亂會使得基層人口流動,這也是鄉土社會的常態。C.鄉土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因而鄉土社會成了一個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D.在“熟悉”的社會中,人與人互相信任,信任成為規矩,規矩在鄉土社會具有較高的可靠性。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中國的現代化繞不過去農村,因為農村幾乎跟每一個人都有關聯,農村也會為現代化提供滋養。B.隨著現代化建設,鄉村的社會基本秩序已經納入國家的基層政權建設,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也得到改善。C.只要鄉村環境美化起來,鄉村就會更具魅力,就一定能吸引人們從城市向鄉村流動,形成新型職業農民隊伍。D.只有抓住農業這個關鍵點,才能更好地推動鄉村發展,農業轉型需要政府引領、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撐。3.根據《鄉土中國》這本書,下列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鄉土社會中人們可以“眉目傳情”“指石為證”,甚至連語言都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文字才能下鄉。B.西洋社會里,任何個人不能不把國家弄成個為每個分子謀利益的機構,也無法逃于這個團體之外,但社會圈子卻也是富于伸縮性的。C.鄉土社會是以己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道德體系的出發點是“克己”“修身”,所有的價值標準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倫而存在。D.鄉土社會中家的大小變異會有極大的可能,但不論大小上差別如何,其結構原則上卻始終遵循一貫的差序格局。4.材料三的五個段落之間是怎樣的關系?請簡要說明。(4分)5.材料一結尾說“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這一觀點在材料二中有哪些體現?請簡要分析。(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百合花茹志鵑1946年的中秋。這天打海岸的部隊決定晚上總攻。我們文工團創作室的幾個同志,就由主攻團的團長分派到各個戰斗連去幫助工作。我被派到前沿包扎所,一個通訊員送我去那。通訊員撒開大步,一開始他就把我撂下幾丈遠。我的腳爛了,怎么努力也趕不上他。我開始對這個通訊員生起氣來。我實在沒力氣,索性在后面慢慢晃。不過這一次還好,他沒讓我撂得太遠,總和我保持著丈把遠的距離。奇怪的是,我從沒見他回頭看我一次,我不禁對這通訊員發生了興趣。從背后看去,他個子高挑,塊頭不大,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黃軍裝,綁腿直打到膝蓋上。肩上的步槍筒里,稀疏地插了幾根樹枝,這要說是偽裝,倒不如算作裝飾點綴。休息的時候,我坐在田界的石頭上。他也在遠遠的一塊石頭上坐下,背向著我。我帶著一種反抗情緒走過去,面對著他坐下來。這時,我看見他那張十分年輕稚氣的圓臉,頂多有十八歲。他見我挨他坐下,立即張皇起來。我拼命忍住笑,攀談間得知他原來還是我的同鄉呢!以前在家鄉為人拖毛竹。我們漸漸熟識,我便對這位同鄉越加親熱起來。我問他:“你還沒娶媳婦吧?”他飛紅了臉,更加忸怩起來,兩只手不停地數摸著皮腰帶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頭,憨憨地笑了一下,搖了搖頭。坐了一會,我們準備動身。當我站起來要走的時候,我看見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我們到包扎所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為傷員借被子。我們分頭行動,不一會我就借了三床被子,而通訊員卻兩手空空。“怎么,沒借到?”“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我叫他帶我去看看,但他執拗地低著頭,不肯挪步。我低聲地把群眾影響的話對他說了,他聽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帶我走了。我們走進老鄉的院子里,站在外面向里喊。一會,門簾一挑,露出一個年輕媳婦來。這媳婦長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松松的劉海。穿的雖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大嫂長大嫂短地向她道歉,她聽著,臉扭向里面,盡咬著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沒笑完。我只好硬了頭皮,訕訕地向她開口借被子,接著還對她說了一遍共產黨的部隊打仗是為了老百姓的道理。這一次,她不笑了。半晌,她轉身進去抱被子了。被子一拿出來,我方才明白她剛才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這原來是一條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緞的,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氣通訊員,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晌沂掷镆雅鯘M了被子,就叫通訊員來拿。他上去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轉身就走。不想衣服掛住了門鉤,“嘶”的一聲,在肩膀處撕了個不小的口子。那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剛走出門不遠,就有人告訴我們,那位年輕媳婦剛過門三天,這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妝。我聽了便有些過意不去,通訊員也皺起了眉,我想他聽了這樣的話一定會有同感吧!果然,他一邊走一邊嘟噥:“我們不了解情況,把人家結婚被子也借來了,多不合適呀!……”我忍不住想給他開個玩笑,便故作嚴肅地說:“是呀!也許她為了這條被子,在做姑娘時,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積起了做被子的錢,或許她曾為了這條花被,睡不著覺呢。可是還有人罵她死封建……”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讓他回團部去。他精神頓時活潑起來了,向我敬了禮就跑了。走不幾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順手放在路邊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說完就腳不點地地走了。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么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真后悔沒給他縫上再走?,F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天黑了,天邊涌起一輪滿月。戰斗開始后的幾十分鐘里,一切順利。前面的槍聲,漸漸稀落了。外邊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懸得高。前面又下來一個重傷員。只見新媳婦端著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聲。我急撥開他們上前一看,我看見了一張十分年輕稚氣的圓臉,原來棕紅的臉色,現已變得灰黃。他安詳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里。“這都是為了我們……”那個擔架員負罪地說道,“我們十多副擔架擠在一個小巷子里,準備往前運動,這位同志走在我們后面,可誰知道反動派不知從哪個屋頂上撂下顆手榴彈來,手榴彈就在我們人縫里冒著煙亂轉,這時這位同志叫我們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撲在那個東西上了……”我強忍著眼淚,打發他們走了?;剞D身看見新媳婦莊嚴而虔誠地給他拭著身子,剛才的忸怩羞澀已經完全消失。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藥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身邊。她低著頭,正一針一針地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我過去一摸,手都冰冷了。新媳婦卻像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br/>她卻對我異樣地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地縫。我想拉開她,我想推開這沉重的氛圍,我想看見他坐起來,看見他羞澀地笑。但我無意中碰到了身邊一個什么東西,伸手一摸,是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衛生員讓人抬了一口棺材來,動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進棺材去。新媳婦這時臉發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自己動手把半條被子平展展地鋪在棺材底,半條蓋在他身上。衛生員為難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1958年3月(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通訊員心地善良,吃苦耐勞,去包扎所的路上累得滿頭大汗,卻沒有絲毫埋怨。B.起初新媳婦不借被子,固然有通訊員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那是她的嫁妝。C.與包扎所相比,通訊員更希望去前線,因此一聽說可以回團部便頓時活潑起來。D.“饅頭”的細節,既表現了通訊員善良體貼的性格,又讓人產生物在人亡的悲痛。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小說采用第一人稱進行敘事,因此沒有對通訊員第一次借被子碰壁及犧牲情景進行正面描寫。B.小說設計了細致而有層次的心理活動,如“我”對通訊員從“生氣”到有“興趣”再到“親熱”。C.小說善用細節刻畫人物,如通訊員“和我保持著丈把遠的距離”表明他頭腦中殘存封建思想。D.“百合花”既是穿針引線的線索,又象征淳樸真摯的人性美和融洽和諧、共同奮斗的軍民情。8.請分析文中劃線句“新媳婦這時臉發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新媳婦該行為背后的心理。(4分)9.小說結尾“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這句話中,用“青年人”的稱呼比用“小通訊員”和“小同鄉”的稱呼效果好,請分析其妙處。(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節選自《荀子·勸學》)材料二: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答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節選自《學記》)材料三: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奔恐琢暥少F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節選自《顏氏家訓·勉學》)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父兄A不可常依B鄉國C不可常保D一旦E流離無人庇蔭F當自求G諸身耳。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已,指停止,與《魚我所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中的“已”詞義相同。B.暴,指曬,與《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詞義和用法不同。C.庸,指歸功,與《師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的“庸”用法相同。D.易,指容易,與成語“移風易俗”“不易一字”中的“易”詞義不同。12.下列選項對以上三則材料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3分)A.材料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進而論述學習的意義和作用。B.材料二中,作者是從“問”與“答”兩個角度來說明“此皆進學之道也”。C.材料三中,作者用古諺語進行舉例論證,強調有一技之長的重要性。D.這三則材料圍繞“學習”的話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發,都使用了比喻論證。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4分)(2)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4分)14.以上三則材料都在勉勵學習但側重點各有不同,請分別概括。(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15~16題。芣苢《詩經·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鄉村四月[宋]翁卷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15.下面對詩歌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A.兩詩均描寫了“勞動”的景象,畫面生動鮮明,寫出了勞動的歡快與繁忙。B.《芣苢》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勞動過程。C.《鄉村四月》前兩句用沉郁的筆調,描寫了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晦暗風光D.“才了蠶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實寫,而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的忙碌情景。16.兩首詩在寫勞動場景和鄉村景象時,運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這個說法與韓愈《師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是相同的。(2)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詞人遙望金陵,并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的感嘆的句子是: , 。(3)晏幾道曾有“有情不管別離久”,秦觀在《鵲橋仙》中也有類似的感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湘潭韶山是毛澤東的出生地,他在韶山生活了17年。可是自從1927年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上井岡山,一直到革命勝利前,(①)。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一直有回多年未見的湖南老家看看的想法。但當時的新中國 A ,繁忙的事務讓他無暇顧及回鄉之事。然而,與普通人一樣,偉人的思鄉念親之情也是揮之不去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鄉思 B 。終于,在闊別家鄉32年后,毛澤東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魂牽夢繞的故土——韶山。長沙是毛澤東光輝人生的起點。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教書、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家鄉的這座省會城市,毛澤東懷有特別甚為深厚的感情。1925年秋天,毛澤東路經長沙,故地重游,他凝望著眼前碧綠的湘江水,眺望遠處霜葉正紅的岳麓山,不禁回憶起當年風華正茂的崢嶸歲月。于是,他激情滿懷地寫下了其詩詞作品中,同一詞牌兩大華章之一的《沁園春·長沙》。在這首詞的上闋,作者對家鄉自然界萬物和諧共生的景象,予以詩意的描述:“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文采飛揚且渾然天成的贊美,源于作者內心熾熱的故鄉情懷。面對這般生機勃勃的世界,詩人心中涌起萬端思緒,發出了驚天一問:“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边@便是青年時期毛澤東胸懷宏遠之志的寫照。鄉情是一杯綿綿的軟酒,越陳香氣越濃。毛澤東晚年時對家鄉的眷戀和懷念之情愈加濃重。1975年,已82歲高齡的毛澤東在與身邊工作人員談話時曾說:“人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過去的朋侶,感情總是很深的,很難忘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憶、懷念這些?!彪S后又說,他寫《七律·到韶山》的時候,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的許多往事,對故鄉是十分懷念的。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識里,家和國本質上是一個統一體。愛國與愛故鄉從來是密不可分、并行不悖的。(②),歷來是無數仁人志士樸實而典型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正是源于這份熾熱的家國情懷,源于這種情感的升華,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終于成功地開創了“一唱雄雞天下白”“換了人間”的中華民族歷史長河的新紀元,成就了讓中國人民站起來、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宏大偉業和人間奇跡。18.下列選項中,和文中加著重號的句子所用修辭相同的一項是( )(3分)A.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B.柔情似水,佳期如夢。C.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D.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改成“毛澤東終于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離開32年的魂牽夢繞的故土——韶山”,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5分)20.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三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6分)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22.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家對這句話耳熟能詳,逐漸對其中真意熟視無睹。從字源上看,“學”的大篆字形為“”:上面以兩手扶助,兩手之間是交叉的木條“爻”(古代組成八卦),表示物象變化,知識與技能無窮;下面表示孩子在受教。學,作動詞時,一般可理解為:仿效和覺悟。“習”的大篆字形為“”其字形表示小鳥在日光里反復試飛,《說文解字》說“習,數飛也”。后引申為學過之后再反復練或者實踐。“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也有人認為“時”是“時?!?。根據以上材料,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蘊含的學習之道有什么親身體驗,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文題自擬,立意角度自定,不少于800字。高一語文第二次月考答案1.D 2.C 3.B4.①五個段落形成總分總的關系。②第一段總說,提出鄉村振興需要依靠“新”來助推這一觀點。③第二、三、四段分別從打造新農村、發展新農業、培育新農民三個角度條分縷析。④第五段總結上文,重申論點,照應開頭。 (一點1分)5.①現代社會村莊邊界大開,城鄉流動加快,鄉土中國世代定居的常態被打破。②現代社會國家基層政權建設強力推進,鄉土中國的宗族等地緣與血緣共同體及村莊內生秩序機制逐漸解體。③現代社會傳宗接代的思想逐漸淡化,鄉土中國的生兒育女觀念不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1點2分)(3分)A 7.(3分)C8.(4分)①為小通訊員的犧牲感到悲痛、惋惜。②為自己曾經讓他“受氣”以及沒有為他縫上衣服破洞而懊悔、歉疚。③想要為犧牲的小通訊員做點什么的堅持、果斷。(一點1分,兩點2分,三點4分)9.(6分)①“小通訊員”只是單單地表現了文中革命戰士這一形象;“小同鄉”只是從“我”的角度表達對這個同鄉革命戰士純潔的愛。②小說用“青年人”這個詞,暗示像小通訊員這樣的革命戰士不是特殊、非凡的個體,而是普通的青年人,更代表任勞任怨的中國青年群體。③刻畫并贊美了為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和生命的中國革命青年群像,升華了小說的主題。(每點2分)(3分)BDF11.(3分)C(3分)C13.(1)(4分)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變直,這是因為火的烘烤使它彎曲成這樣。(得分點:雖,槁,然,判斷句)(2)(4分)這如同想要吃得飽卻懶于做飯,想要穿得暖卻懶于裁剪衣服。(“是”,這;“饌”,飯食,“營饌”,做飯:“惰”,懶惰,懈??;句意1分)14.(3分)①材料一側重強調要堅持學習不能停止,借助學習來提升自己。②材料二側重強調要善于學習、善于提問才能事半功倍、增進學問。③材料三側重強調要把讀書當作一項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藝來掌握。(每點1分)參考譯文:材料二: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于是歸功于老師教導有方。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收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善于提問的人,就像加工處理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節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時間長了,問題就愉快地解決了;不善于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輕輕敲擊則鐘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后,讓它的聲音響完;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節選自《學記》)材料三:搞清《六經》的要旨,博覽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長德行,敦厚勉勵風俗,還可以作為一門技藝養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遠依憑,家鄉不可能永遠保有,一朝流離無人庇護,只能自己靠自己了。諺語說:“積累千萬財產,不如自己有一項小技藝?!奔妓囍腥菀讓W習而且值得珍惜的,沒有比得上讀書了。世上的人不論是愚笨還是聰明,都想要人認識得多,事情經歷得廣,但卻不肯讀書,這如同想要吃得飽卻懶于做飯,想要穿得暖卻懶于裁剪衣服。(節選自《顏氏家訓·勉學》)C①《芣苢》a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節奏鮮明輕快、音韻和諧優美;b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使用動詞)。c表現了人物的歡快情緒和贊美勞動的主題。《鄉村四月》a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田野風光和農忙景象,b前兩句描繪自然景物(比喻,動靜結合或視聽結合),后兩句敘述農事繁忙,描寫了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旖旎風光,c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18.B19.①原句中“闊別”一詞,更能突出毛澤東離家時間之長。②原句“終于”“在闊別家鄉32年后”“在1959年6月25日”等單獨成句,更能體現這次回鄉的重大意義。③原句與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風格相一致。(答對一處2分,任意答對兩處即可得3分,言之有理即可)20.(示例)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求學、教書和從事革命活動。對于家鄉的這座省會城市,毛澤東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改對一處得2分,改對三處得滿分。若學生不寫改后的句子,只指出如何修改亦可得分)21. (示例)A百廢待興 B與日俱增(每空1分,有錯別字則該空不得分,若填其他成語,合理的亦可給分)22.(示例)①毛澤東從未回過韶山②把故鄉情升華為家國情懷(每空2分,意思對即可,超過字數扣1分)作文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家對這句話耳熟能詳,逐漸對其中真意熟視無睹。從字源上看,“學”的大篆字形為“”:上面以兩手扶助,兩手之間是交叉的木條“爻”(古代組成八卦),表示物象變化,知識與技能無窮;下面表示孩子在受教。學,作動詞時,一般可理解為:仿效和覺悟。“習”的大篆字形為“”其字形表示小鳥在日光里反復試飛,《說文解字》說“習,數飛也”。后引申為學過之后再反復練或者實踐?!皶r”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也有人認為“時”是“時?!?。根據以上材料,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蘊含的學習之道有什么親身體驗,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文題自擬,立意角度自定,不少于800字。審題注意點:解說“學”、“習”、“時”時,提供了多種理解,考生可選擇適配自己體驗的角度去立意。難點在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經典名句,隱含了學習活動里學、時習、悅三者之間的關聯。考生要通過富有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來生動呈現出來,以此表達某種情、志、趣。考生思路要打開,不能局限于課桌文化,而應放開眼光,與豐富的業余生活對接,盡情展示自己才藝技能的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一語文第二次月考試卷.docx 高一參考答案語文.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