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哲學與文化哲學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時代精神的精華探索世界的本質——辯證唯物論把握世界的規律—— 唯物辯證法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歷史觀實現人生的價值——人生觀、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本來學習借鑒外來文化有益成果——吸收外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面向未來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1.1 追求智慧的學問第二框 社會歷史的發展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目標1.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2.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政治認同:通過學習勞動對于人類和人類歷史產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同勞動是歷史的起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科學精神: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理解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公共參與:明確勞動是歷史的起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教學目標展示教學重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教學難點: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性(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地位)如何去生產人們所需的生活資料呢?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構成生產力生產關系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有機結合如何去生產人們所需的生活資料呢?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怎樣生產的問題)石器青銅工具鐵制工具社會化大生產社會形態更替(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3.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地位社會化大生產地位: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壹(1)生產力①含義: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②地位: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③要素: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勞動對象:被加工改造的對象勞動資料:所運用的物質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工具(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標志)勞動者:即人,在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力基本要素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壹(2)生產關系①含義: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②要素: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如:雇傭剝削、平等互助)產品分配關系(如:按勞分配、按資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決定作用)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基本要素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奴隸毫無人身自由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有人身自由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勞動者追求自身解放勞動者自身素質提高勞動資料(生產工具)的運用與開發勞動對象的發掘與利用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變革發展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鐵制工具機械化大生產社會化大生產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③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石器青桐工具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變革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約1163年)(約3000年)(約幾百萬年)(約230年)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細小分散的農田結構,耕作經營十分不便,農民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投入,農業技術進步的成果無法體現出來。而且由于每戶的農田分散,給日常的經營管理造成很多麻煩,浪費了很多人力。這一切都導致中國農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根本無法顯現出來。規模經營解放農村勞動力專業化經營提高農民收入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促進鄉村振興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歸納總結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大力發展生產力。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使之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方法論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1)經濟基礎的含義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注意:凡與經濟有關的制度、體制、政策,屬經濟基礎。如: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公有制)、分配制度(按勞分配)、市場經濟體制、財稅制度、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社會保障政策等。5.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政治、文化)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上層建筑的含義社會意識形態(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政治法律制度(如: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司法制度等)設施(如:軍隊、警察、監獄、法庭、政府機構,等)組織(如:政黨組織(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等)和社會組織(中國慈善協會、紅十字會等)5.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2023年6月28日電 國務院、中央軍委日前公布《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超過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截至目前,我國與“低空經濟”相關聯企業有超6.9萬家,2023年新增注冊企業9000多家,相比2022年增長38.5%。2024年以來已新增相關企業6200余家。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決定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的意識形態。5.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2023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13% 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產值超20萬億元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①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②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5.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清朝更增設軍機處,總攬軍國大權,軍機處完全聽命于皇帝,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最高體現。 同時,清末的科舉制度,也是為了選舉官吏服務中央政府,加強皇權。 還大興文字獄,極大的摧殘了知識分子,讓他們不敢出聲。 至此,中央集權達到巔峰。中國近代衰落加強了封建統治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阻遏了經濟基礎的發展與變革(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①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②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5.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①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②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方法論:①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調整、改革上層建筑中不適合經濟基礎的環節與要素,以適應、鞏固與服務于經濟基礎。歸納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構成一個三層結構的動態系統。決定反作用決定反作用意識形態(思想上層建筑)制度設施(政治上層建筑)正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VS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拓展延伸生產力上層建筑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①一般而言,涉及經濟體制改革,體現的是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②一般而言,涉及政治體制改革、思想觀念的轉變體現的是上層建筑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1.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2.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組建農業農村部;不在保留農業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對點訓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VS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3.我國政府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矛盾和兩大規律拓展延伸(1)這兩對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等的,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更為基本,是一切矛盾的社會根源。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2.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被剝削階級改革調整經濟和政治關系社會基本矛盾緩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統治階級革命推翻斗爭統治階級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建立2.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階級社會(1)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2)矛盾性質:對抗性的矛盾。(敵我矛盾)(3)解決方式: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3.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2)矛盾性質:非對抗性的矛盾。(3)解決方式: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決。(4)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國的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非根本性變革)改革性質: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地位: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共產主義(2)實現方式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4.人類社會發展高級階段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易混易錯辨析1.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解析: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X2.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解析: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3.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關系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解析: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4.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力的變革。解析: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XXX5.當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解析: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X6.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主要矛盾。解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7.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筆直的。解析: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8.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解析: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XXX課堂小結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階級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改革辯證關系辯證關系基本矛盾、基本規律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階級斗爭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