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定邊四中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期中考試
歷史答題卡
準考證號


[0]I0][0][01i0][0][0]0】0][0]
[1)[1」[1]1」[1?111)[1】[1)1]
姓名
「2】[212][2)[2][2][2][21[21[2
[3]31[3][3][3][3)[3][3]3][3J
貼條形碼區
[4][4][4】[4][4][4]t4][4][4】14]
班級
[5][515][51i5][5][5]5][5][51
[6]6][616][6][6][6][66][6]
〔7][717][7]71[71[71[7][717]


[8]8][8]I8][8][8][8ii8][8][8
[9][9][9][9][9]9}[9][991[9]

【.答題前,考生務必清楚地將自已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規定的位置,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與本人相符并完全正確及考試科目也相

符后,將條形碼粘貼在規定的位置。

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袋字筆作答,字休工整、筆跡清楚。

3.考生必須在答題卡各題目的規定答題區域內答題,超出答題區域范圍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4,保持卡面清潔,不準折疊、不得弄致。
填涂樣例
正確坑涂:
誤埃涂:·的p口
缺考標記:
選擇題(請用2B鉛筆填涂)
1[A3[B7[C][D]
6 CA][B]CC]CD]
11[A[B][c]CD]
16 CAJ CB]Cc]Co]
2 CAJ CBJ CC]Co]
7 [A]CE][C]CD]
12CA]〔B1CC[p7
3 [A][B][C][D]
8 CA][8]EC][D]
13[A]8]Cc]CD1
4CA]E6][c][D]
9[A]CB][c][D]
14CA3[B][G][D]
5 CA]CB]EC]Co]
10[A]EB][C[D]
15 CA]CET CC3 CDJ
非選擇題(請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跡簽字筆書寫)
17.(14分)
(1)(4分)
(2)(10分)】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18.(14分)
(1)(4分)
(2)(10分)
19.(12分)
(1)(6分)
(2)(6分)】
20.(12分)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05定邊四中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期中考試
歷史試卷
考生注意:
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
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至四單元。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甲骨文作為早期漢字書寫的代表,承載了古代中華文明的核心信息,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經濟等面貌。右圖所示的這一甲骨文實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
A.元謀人遺址 B.陶寺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殷墟遺址
2.戰國簡《治政之道》中推崇教化,先教后刑,采自儒家;倡導“非命”“非攻”“薄葬”“節用”,近于墨家;像各守其職、選賢任能、躬行愛民、和睦四鄰、不奪農時、憂患意識等主張,則屬于戰國時期公共性的治國經驗與學術總結,并非一家一派所專有。該簡中的主張
A.有利于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增強 B.著眼于國家治理的實際需要
C.成為各諸侯國統治的理論基礎 D.迎合統治者富國強兵的需要
3.秦朝在中央設有御史臺,是全國最高的監察機構,御史的主要職責就是糾察百官。在郡設有監御史,再下則由郡守派人巡察,監察不守法令的官吏。秦還規定了官吏的連坐之法,以促使他們互相監督。這些措施旨在
A.加強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統治 B.鏟除地方割據勢力
C.提高中央各機構的行政效率 D.減少政府決策失誤
4.康有為認為:“孔學行于天下,自漢武始。”漢武帝“當享配文廟(通常指的是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廟宇),以報其大功”。康有為作出這一論斷的主要依據是,漢武帝
A.打擊豪強,加強集權 B.改革幣制,鹽鐵官營
C.尊崇儒術,任用儒生 D.休養生息,發展農業
5.從漢朝開始,中國佛像大多沿襲印度風格,采用通肩大衣、波發、薄唇、高鼻長眉的犍陀羅樣式。北魏時期,魏逵大膽求變,將佛像定格為寬額、濃眉、長眼、垂耳、笑臉、大肚的形象,推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一變化說明
A.社會審美水平出現根本變化 B.佛教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
C.佛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之一 D.佛像象征性內涵逐漸豐富
6.“地區菜系是地方菜肴的升華,它需要該地區具有較發達的商業、交通與文化。”唐宋時期,以淮安和揚州為中心的地域性菜系——淮揚飲食文化迎來了第一波發展高潮。淮揚飲食文化發展高潮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A.大運河的開鑿和貫通 B.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C.各民族交流交往加強 D.高產農作物的傳入
7.唐高宗在位時期,共有宰相41人,其中科舉出身者13人;唐玄宗開元元年至二十二年(713~734年),宰相27人中科舉出身的有18人。同時,科舉出身的高級官員中,中下級官員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這表明,科舉制度
A.實現了政府選官的公平公正 B.已成為選官的主要方式
C.客觀上優化了官僚隊伍結構 D.注重社會各階層的平衡
8.白居易的作品“禁省、寺觀、郵侯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夫之口無不道”。于是他的作品被印刷,在市上售賣。由于讀書人增多,于是又有了字書、韻書等資料工具書的刻印。這些可用于說明
A.社會需求推動印刷術的發展 B.唐朝推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C.世俗文學成為當時主流文化 D.科舉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
9.《宋史》記載:“竊聞近年進士登科,娶妻論財,全乖禮義。”《萍洲可談》記載:“初不限閥閱,富家多賂宗室求婚,茍求一官,以庇門戶,后相引為親。”這些現象反映了宋朝
A.政府抑商政策發生轉變 B.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傳統觀念
C.官商勾結加劇政治腐敗 D.財富成為男子擇偶的唯一標準
10.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要求兒童,“凡出外及歸,必于長上前作揖……凡侍長者之側,必正立拱手。有所問,則必誠實對,言不可妄。”朱熹的這一主張
A.促使理學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 B.表明了政府重視蒙學教育
C.反映出儒學教育體系初步建立 D.推動了理學滲透家庭教育
11.西夏首領李元昊稱帝后,通過改元、建號、設官、定朝儀、建學校等措施來鞏固政權,甚至將開封府作為管理首都興慶府的衙門名稱。此后,他還在中央增設了“總理庶務”的尚書令,改二十四司為十六司,分理六曹。據此可知,這些措施
A.實現了西夏政權長治久安 B.有利于推動西夏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C.旨在消除貴族制度的殘余 D.成為西夏民族步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12.元朝實行行省制度,采用圓署會議決策某一事項。圓署會議即行省官員集體參與的會議,會議結果以議者押署的形式成為某種議定。同時,行省官員還要朝覲述職和不定期遷調。由此可知,行省制度的確立
A.實現了對少數民族的直接管理 B.防止了行政官員的腐敗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
13.永樂年間,明朝允許江東蒙古人及女真人朝貢和互市。如永樂五年(1407年)二月,“敕鎮守遼東保定侯孟善曰,緣邊韃靼、女直、野人來朝及互市者,悉聽其便,但禁戢士卒勿擾之。”這反映出當時
A.蒙古部眾歸順明朝 B.明朝邊疆政策保守
C.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D.漢蒙矛盾徹底化解
14.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后,內閣大學士成了虛職,大學士又逐漸分為內外中堂。內中堂在軍機處任職,負責處理機要事務;外中堂負責處理一些日常政務。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內閣機構權力膨脹 B.君主專制得到強化
C.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D.監察體制不斷完善
15.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說:“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數”。據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A.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 B.經濟結構發生質變
C.工商業經濟發展迅速 D.人地矛盾日益顯現
16.李贄認為:凡人與圣人之間,圣人不曾高,眾人也不曾低,人人皆可以成為圣人,每個凡人都具有一般所謂圣人的德行。李贄的這一主張
A.蘊含一定樸素的唯物思想 B.反映了正在成長的市民意識
C.體現了一定經世致用色彩 D.動搖了封建專制的統治根基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過程
朝代 宰相職位名稱
秦 丞相、相國
漢 相國、丞相、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隋 內史、納言
唐 尚書令、納言、內史令、中書令、侍中
宋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
元 中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明初 中書左右丞相
——據黃本驥《歷代職官表》整理
材料二 明初的中書省組織龐大,職權很重,這一部門遠承古代的宰相制度,近襲元朝中書省“錄軍國重事”的舊制。胡惟庸案不過是一個偶發的事件。問題的實質在于,朱元璋對于中書省在自己執行皇權時造成掣肘和潛在的威脅,早就高度不滿和戒備。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明太祖下旨,“令奏事毋關白中書省”,明顯的意圖是要限制中書省的職權,但這還不能從制度上根本解決問題,矛盾仍然相繼出現。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恃功驕縱,跋扈攬權,最終撤銷中書省,廢除宰相制。但是,事態的發展難以盡符主觀愿望。首先是,以一個人的時間精力來駕馭一個封建大帝國國家機器的運轉,是極難做到的。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間,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門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親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決如此眾多的事件,顯然是不可能的。“密勿論思,不可無人”,設置一定形式的輔政機關仍然有必要。
——摘編自韋慶遠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特征。(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廢除宰相制的原因,并評析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立”與“廢”。(10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先秦時期的夷夏之辯塑造了傳統夷夏君臣觀。兩晉時期,少數民族內遷及其首領在北方籌建政權,逐漸走向建國稱帝的道路,“夷狄不足為君論”應運而生。該理論宣揚少數民族為君自古未有,為臣則有先例,唯有華夏族能為君,而少數民族首領根本不具備稱帝資格。“夷獄”身份反復拷問著少數民族首領是否擁有天命,從而使其初期在與兩晉正統地位的爭奪中,處于劣勢與不自信狀態。
——摘編自王東洋《“夷狄不足為君論”:兩晉時期“夷夏”君臣觀的政治宣揚及其影響》
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明確批判“貴中華,賤夷狄”的華夷觀念,而宣稱對華夏與或狄“聯獨愛之如一”。追及遼、金時期,契丹、女真民族成為統治民族,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是所謂“夷狄”,遼金與兩宋都在“天下一體”的框架之中。契丹和女真的上層都主張“南北一家”,同時,又以繼承道統的正統自居。契丹統治者在文化上沒有“夷狄”的自卑感,而視其立國為“承天意”。
——摘編自張晶《遼金文藝對中華美學的貢獻》
(1)根據材料一,概括兩晉時期“夷狄不足為君論”提出的歷史背景。(4分)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中國古代華夷觀念的變化趨勢及歷史意義。(10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城郭廣闊,戶口繁盛,居民屋宇,接棟連檐。市場上的商品,琳瑯滿目,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綢緞、絹帛、糧食、水產、牛羊、果品、紙張、書籍、瓷器、金銀器、銅鐵器、珠寶、藥材以及各種生產和生活用具等等,還有來自阿拉伯的香料、高麗的墨料、日本的折扇等外國商品。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出現了“瓦子”,內有酒肆、茶樓,大的瓦子里面還有“勾欄”(歌舞劇場),成為市民的娛樂中心。營業時間已打破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
——摘編自李天石等《中國古代史教程》
(1)根據材料,歸納宋朝商業發展的表現。(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6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康雍乾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政治安定,中原地區沒有大的戰事,經濟發展迅速,老百姓的生活比較寬裕……繁榮程度超過了漢唐盛世。
——摘編自戴逸《論康雍乾盛世》
材料二 翻看世界歷史,當康熙正在轟轟烈烈地除鰲拜、削三藩之時,歐洲已進入科學史成就最高的時期之一,出現了培根、牛頓、笛卡爾等偉大的科學家··當乾隆正在鶯歌燕舞地舉辦千叟宴、歌頌大清帝國太平盛世之時,英國的產業革命蓬勃興起,資本主義社會走向黃金時代。西方列強日益崛起,而“康乾盛世”開啟的大清帝國卻正處于“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的危險境地。這是多么有諷刺意義的對比啊!
——摘編自王貴成《“康乾盛世”何足道》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康乾盛世”這一主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予以簡要闡述。(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定邊四中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
1.D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中實物史料上的文字為甲骨文,而甲骨文最早出現于商朝時期,所以這一實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商朝的遺址,即殷墟遺址,故選D項。
2.B根據材料“采自儒家”“近于墨家”“公共性的治國經驗與學術總結,并非一家一派所專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各學派之間學術分歧重重,但《治政之道》的作者卻著眼于國家治理的實際需要,兼采諸子、融匯百家,故選B項。“華夏認同”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周邊蠻夷逐漸認同中原華夏文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治政之道》中的主張對各諸侯國統治的影響,排除C項;適應統治者富國強兵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項。
3.A根據材料可知,秦統一六國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置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在地方,每個郡設置監御史,代表皇帝監察地方官吏。秦建立的監察體系是為了加強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統治,維護政權穩定,保障政治有效運行,故選A項。中國古代地方割據存在的根源是分散的小農經濟,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秦朝的監察體系,而非行政體系和決策體系,與行政效率提升和減少決策失誤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D兩項。
4.C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即位后,加強中央集權。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故選C項。“打擊豪強”“改革幣制”都與孔學無關,排除A、B兩項;“休養生息”是在西漢初期,排除D項。
5.B根據材料“北魏時期,魏逵大膽求變,將佛像定格為寬額、濃眉、長眼、垂耳、笑臉、大肚的形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的佛像與魏晉時期的主流審美結合起來,創造了本土化的佛像,這說明當時的佛教深受本土文化的影響,故選B項。“審美水平出現根本變化”“佛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之一”“佛像象征性內涵逐漸豐富”在材料中均無法體現,排除A、C、D三項。
6.A根據材料“唐宋時期,以淮安和揚州為中心的地域性菜系——淮揚飲食文化迎來了第一波發展高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的開通和發展使淮安和揚州成為交通要沖,推動各地飲食風格在此交流碰撞,促進了淮揚飲食文化的發展,故選A項。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淮揚飲食文化的變化并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C、D兩項并不是高潮出現的直接原因,排除。
7.C根據材料“科舉出身的高級官員中,中下級官員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可知,科舉制度不僅擴大了選官的范圍,政治結構中的官員來源更加多元化,客觀上優化了官僚隊伍結構,故選C項。科舉制下面向社會廣泛選拔人才,以考試成績為主要標準,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對官職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實現了”這一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B項,排除;科舉制為寒門子弟提供了晉升通道,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但根據材料無法得出“注重社會各階層的平衡”的結論,排除D項。
8.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白居易的作品受大眾喜歡,于是市集上出現了他的印刷作品。由于教育的普及和發展,讀書人增多,為滿足應考及詩文著作的需要,于是又有了字書、韻書之類的資料工具書的刻印。這些都證明,社會的廣泛需要推動了印刷術的向前發展,故選A項。其他三項僅從材料無法體現,均排除。
9.B根據材料“娶妻論財”“富家多賂宗室求婚”可知,進士娶妻將嫁妝作為參考標準,而一些商戶也能夠與宗室結親,說明宋代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傳統觀念受到了沖擊,婚娶時不再囿于門第觀念,而以當下的政治、經濟地位為重,故選B項。“重農抑商”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經濟政策,在宋朝未發生轉變,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政治腐敗”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D項中“唯一”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10.D根據材料可知,朱熹要求兒童在日常生活習慣中按照倫理道德秩序的要求行事,這在客觀上推動了理學思想滲透進家庭教育之中,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是理學對于家庭教育的影響,與理學的社會地位、政府的意志無關,排除A、B兩項;儒學教育體系初步建立于漢武帝時期,排除C項。
11.B根據材料“改元、建號、設官、定朝儀”“將開封府作為管理首都興慶府的衙門名稱”“增設了‘總理庶務’的尚書令”等可知,李元昊的這些措施是模仿漢族官制、禮儀制度的產物,有利于推動西夏民族封建化的進程,故選B項。“實現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這些施政措施表現的是少數民族邁入封建化社會,與“消除貴族制度的殘余”無關,排除C項;西夏文明包括西夏文字、西夏佛教、西夏工藝、西夏建筑等方面,這些方面的發展和成就共同構成了西夏文明的重要特征,西夏進入文明時代并沒有單一的標志性事件,排除D項。
12.C根據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官員集體參與會議”“行省官員還要朝覲述職和不定期遷調”,這些都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故選C項。“實現了對少數民族的直接管理”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防止了”和“消除了”的表述都過于絕對,排除B、D兩項。
13.C材料提及明朝允許蒙古人、女真人朝貢和互市可知,明朝與蒙古、女真等邊疆民族有政治、經濟往來,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瓦刺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瓦刺還俘虜了明英宗,且材料提及的是明朝允許江東蒙古人(非蒙古部眾)朝貢和互市而已,排除A項;明朝對江東蒙古人和女真人的政策是合理的,排除B項;“徹底化解”不符合史實,明朝與瓦剌關系不和諧,排除D項。
14.B根據材料可知,軍機處設立后,內閣大學士分化,內中堂負責處理機要事務,外中堂權力變小,說明內閣大學士只有出任軍機大臣才能掌握中樞權力,這是君主專制強化的體現,故選B項。材料看不出內閣機構人數增多,事務增多,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中央中樞機構權力的轉移,與行政效率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中樞機構權力由內閣轉移至軍機處,沒有說明監察體系如何完善,排除D項。
15.D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故選D項。“階級矛盾”“重農抑商”“工商業經濟發展”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B、C三項。
16.B根據材料可知,李贄認為普通人和圣人之間并無本質上的高下之別,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贄的平等思想,適應了當時日益壯大的市民階層的利益需求,故選B項。材料與唯物思想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經世致用思想無關,排除C項;小農經濟是封建專制的統治根基,材料與之無關,排除D項。
17.(1)演變特征:相權日趨削弱直至廢除;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4分)
(2)原因:宰相制度妨礙君主專制統治;胡惟庸擅權,成為導火索。(4分)評析: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因而形成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固然可解決君相矛盾,但必然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難免偏頗、草率。皇帝獨操權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加強專制統治;但是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社稷的興衰維系于皇帝個人素質,也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6分,從“利: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弊:相權過大,威脅君權,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動蕩”進行評析即可。)
18.(1)歷史背景:少數民族內遷與政權籌建,對漢族政權構成巨大威脅;傳統夷夏君臣觀念的影響。(4分)
(2)變化趨勢:從種族劃分到文化認同;從華夷之防到華夷一體;從城域劃分明確到地域概念模糊。(4分,任答兩點即可)歷史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加強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客觀上加強了少數民族華夏認同感和少數民政權的合法性和穩定性。(6分,任答三點即可)
19.(1)表現:商品種類繁多,商品化程度高;海外貿易繁榮;城市出現娛樂場所;坊市制度被打破。(6分,任答三點即可)
(2)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環境相對寬松,政府抑商政策松動;文化科技的進步;對外交流的擴大;貨幣的發展。(6分,任答三點即可)
20.示例:
觀點:“康乾盛世”暗含著危機。(2分)
闡述: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在位的100多年時間里,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出現了繁榮鼎盛的局面。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康乾盛世”實際已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是封建社會即將滅亡的回光返照。這一時期,統治者在經濟上,對外實施“閉關鎖國”,阻斷商品的自由貿易;對內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壓制工商業的發展,并通過征稅等手段對百姓巧取豪奪,以百姓自身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倒退為代價來換取社會生產力和生產總量提高的表象。思想文化方面,厲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并通過八股取士的手段禁錮士人的思想,培養統治階級的擁躉。此外,受“盛世情結”和“功利主義”觀念的影響,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發展緩慢,創新性科技成果寥寥無幾。“康乾盛世”的“光環”在西方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的崛起下黯然失色。(8分)
總之,在清朝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盛世之下,腐朽的清朝統治早已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在“康乾盛世”結束的幾十年后,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陷入喪權辱國的苦難深淵。(2分)
(“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岳普湖县| 黔江区| 荔波县| 崇明县| 伊吾县| 息烽县| 浦城县| 呼玛县| 沙坪坝区| 丽江市| 通道| 林西县| 东源县| 盐亭县| 韶关市| 章丘市| 高台县| 仪陇县| 察雅县| 桐庐县| 九龙城区| 竹北市| 微山县| 蒙山县| 丰镇市| 兴业县| 酒泉市| 淳安县| 北流市| 勐海县| 浪卡子县| 新竹县| 米脂县| 剑川县| 光泽县| 区。| 开江县| 灌南县| 周至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