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課件:第4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共50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課件:第4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共50張PPT)

資源簡介

(共50張PPT)
2025高考一輪復習精品課件專輯
1.該系列是作者在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課件基礎上修改制作而成,以綱要為主,選必為輔(簡單融合版),本課件是自己教學實踐的探索,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并有所取舍,比較注重歷史思維和核心素養的培養,精選史料,強化史料實證素養。
2. 課件中所選題目題目都是挑選的具有較強典型性的高考真題或大市摸底題
3.本課件系列并非完全原創,其中部分思路繼承了部分老師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謝;
【時空坐標】
三國兩晉南北朝 總體 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和孕育大一統時期 具體表現 政治 封建國家分裂,政局動蕩,中央集權遭到破壞;門閥士族政治盛行
經濟 北方農耕經濟遭到破壞;江南經濟得到開發;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經濟水平較低
思想文化 佛道盛行,儒學獨尊地位受到挑戰;玄學興起;文學自覺(強調作品個性,體裁愈加豐富多彩);藝術的多樣化與多元化(書法、繪畫、石窟、樂舞);科技領先世界
民族關系 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不斷撞擊融合;少數民族內遷、北人南遷、民族融合新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數民族封建化
中外關系 以佛教傳播為載體的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三國兩晉南北朝(A.D220-A.D589)階段特征
第4講 動蕩·創新·交融·發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時間 全國卷 地方卷
2020 北京·2·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和民族交融
2021 全國甲卷·45·孝文帝改革 全國乙卷·25·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 福建卷·3·三國正統觀念
廣東卷·2·相權的轉移,皇權的加強
天津卷·2·魏晉書法
2022 全國甲卷·25·西晉到唐地方行政體制演變 全國乙·25·皇族分封 廣東·3·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
廣東·20·孝文帝改革(遷都)
2023 湖南卷·3· 南北政權對華夏的認同
重慶卷.2.法律儒家化(選必)
江蘇卷.2.大一統思想的歷史傳承
2024 新課標.26門閥士族政治的崛起
考查內容:本講知識在高考中的考查頻率為中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經濟發展、民族交融是高考基本考查點,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均有考查。
備考策略:
(1)注意時序與階段特征;
(2)把握分裂時期蘊含著歷史進步因素,即統一趨勢;
(3)關注江南開發的重要作用;
(4)注重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
考查趨勢:
⑴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史實,結合時間線索和地圖變化形成正確的時空觀。
⑵要重點關注士族專權對政權的重要影響、北民南遷對區域開發的推動作用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民族交融的推動作用。
⑶結合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等相關史實,認識民族交融在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方面的作用,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培養家國情懷的學科核心素養。
東 漢




三國
220-280
西 晉
266-316
十六國
東晉
南朝




420-589
北 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北朝

439-581
317-420
前秦統一北方
↓383淝水之戰
都城
洛陽
——————————————————
都城:建康
都城
平城→洛陽
都城
長安
581-618
總體趨勢:由分裂走向統一
1.三國鼎立時期(220-280年)結合P26-27梳理史實
(一)三國與西晉
【220】曹丕稱帝
定都:洛陽
國號:魏
東漢(25-220)亡
【221】劉備稱帝
定都:成都
國號:漢(史稱“蜀漢”)
【229】孫權稱帝
定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國號:吳(史稱“東吳”)

劉備
成都
221--263
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風
蜀、吳兩國則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控制的
一、政權更迭及制度創新


三國(220-280)
西晉
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由司馬炎建立的統一王朝,定都于洛陽。公元265年西晉代魏,十五年后滅掉孫吳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再造統一,共歷經4位帝王,國祚51年。
短暫的“大一統”之局
2.西晉的統一
(一)三國與西晉
3.西晉的滅亡:
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八王之亂)。內遷少數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漸主導了局勢。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自此,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分裂時期
短暫統一的中國歷史又進入長期的政權分立時期
游牧民族
(胡人)
農耕民族
(漢人)
中原
鮮卑
匈奴



【探究思考】內遷的少數民族的原因和影響?
①統治階級為補充兵源及勞動力;
②北方氣候轉冷,游牧民族面臨生存危機; ③少數民族自身經濟發展需要。
材料1:曹操斬殺三郡烏桓蹋頓單于,并把其部眾萬多落遷至關內,并編入軍隊。
——陳壽《三國志》
材料2:公元之初,我國天氣有趨于寒冷的趨勢……這種寒冷氣候繼續下來……那時候年平均溫度大約比現在低2℃-4℃。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數目遠非五個,只是他們的勢力相對大一些。


①北方內遷民族逐漸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民族矛盾激化,國家長期分裂割據;
③北方漢人南遷,促進江南的開發。


〔概念闡釋〕五胡內遷: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內遷,主要有匈奴、羯(jié)、氐(dī)、羌(qiānɡ)和鮮卑五族
【典例研析】(2021·福建卷,3)三國時期,孫吳立國江東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個年號,如黃龍、赤烏、神鳳、天冊、天璽、天紀等,而曹魏和蜀漢此類符瑞年號較少。據此可知,孫吳政權(  )
A.推崇天人感應思想 B.權力更迭導致年號更換頻繁
C.借助年號宣揚正統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導地位
解析:C  三國時期,曹魏以漢獻帝禪讓獲取帝位,昭示權力的合法性,而蜀漢政權以接續漢政權自居正統。相較于曹魏與蜀漢,孫吳政權缺乏合理依據,材料中這些符瑞年號體現了孫吳政權乃天命所歸,借助年號宣揚正統的思想,C項正確
空間 歷史時期 政權更迭
南方 東晉317—420年
南朝420—589年
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①南朝和“六朝”
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國號宋。
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均定都建康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②南北對峙形勢
(二)東晉與南朝
1.從東晉到六朝
317年,司馬睿,建康(今南京)
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
問題:從東晉到南朝,疆域有何變化?
從東晉到陳朝,疆域步步緊縮,到陳朝疆域退居長江以南,在南北對峙中明顯處于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一、政權更迭與及制度創新
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特權,把持朝政,成為魏晉政權的主要支柱,皇帝依賴士族支持
門閥
政治
【梳理】門閥政治形成原因:
(1)歷史根源: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發展。
(2)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的建立。
(4)經濟因素: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漸成割據
東漢以后士族興起
(經學取士,察舉營私)
曹魏以后士族壯大
(九品中正,門第壟斷)
西晉以后士族雄厚
(政府承認,士族特權)
東晉門閥政治形成
(掌握軍政,把持大權)
2.士族專權與門閥政治——特權階層操縱政治
2.士族專權與門閥政治——特權階層操縱政治
形成
鼎盛
漸衰
消亡
三國、西晉
東晉
東晉后期至南朝
(寒人掌機要)
隋唐
歷程:
特點:
①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職位;
②經濟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
③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談(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
九品中正制
儒學僵化
階層固化
【知識補充】南朝門閥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烏衣巷》
衰落原因
政治:①隋唐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②自身腐朽。大多是玄學清談出身,才能一般。
③皇帝加強皇權,任用寒門,限制和削弱門閥。
④地方豪族勢力崛起,沖擊門閥。
經濟: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動搖經濟基礎。
文化:文化發展普及縮小士庶差距。
①積極:一定的時期內有利于統治的穩定;
②消極:門閥士族長期把持朝廷要職,縮小了選官的范圍,以致出現“因人設官”的現象,降低了統治集團的素質。(“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士族莊園經濟強化了封閉的自然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評價
(三)制度創新(選必1)
1.中央:三省制
2.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一、政權更迭與及制度創新
三省制 淵源 尚書令(西漢)→尚書臺(東漢)→尚書省,與中書省,門下省合稱“三省”
職責 三省共同輔助決策和行使權力,但權利并未定性
影響 ①強化了君主專制;②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③尚處于初創和試行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體制。
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時選用之本耳。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余風。
——《晉書·衛瓘傳》
①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漢)桓靈時童謠
(1)原因:
(綱要上 P38)
3.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鏈接·選擇性必修1·P30】
②察舉制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③加強中央集權的現實要求
途徑:中正官評定
標準: 家世、道德、才能(初期)→家世(后期)
魏氏革命,州郡縣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處人任諸府公卿及臺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
——唐 杜佑《通典·選舉典》
“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
——《宋書》
“狀”
積極: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消極:后來門閥士族壟斷用人權,只看家世不看道德和才能,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用人局面。
(2)程序:
(3)影響:
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材料一
材料二 兩漢以來猶循此制,鄉舉里選,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議,終身不齒。……論定于鄉而民不犯。
——摘編自顧炎武《日知錄》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察舉制的特點,并指出九品中正制的新變化。
【探究】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
特點:由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強調德行(重視鄉里的輿論評價);重視儒學;分科取士,有一定彈性;選官體系相對完備。
新變化:選拔標準新增家世;選官權收歸中央;選官程序日益嚴密。
(小結)九品中 正制 原因 ①門閥士族勢力的增強;②察舉制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③加強中央集權的現實要求
標準 家世、道德、才能(初期)→家世(后期)
弊端 選拔程序不規范;選拔對象重門第,選拔細則輕能力
評價 初期: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系,加強了中央集權;
后期:注重家世,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4.律令儒家化【鏈接·選擇性必修1·P47】
(1)推動因素
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
②魏明帝時期,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
(2)評價: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5.戶籍制度【鏈接·選擇性必修1·P100】
黃白籍制 含義 黃籍:西晉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
白籍:東晉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
結局 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土斷的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擴大了兵源;緩和了社會矛盾,利于社會穩定;打擊了豪強士族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典例研析】 (2024.新課標.26)三國魏代漢、西晉代魏,都通過“禪讓”實現:權臣在切實掌握軍政權力后,皇帝下詔表彰其功業、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動讓位;公卿大臣則群起勸進,權臣再三謙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權。“禪讓”反復出現(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穩定 B.放棄了血緣世襲傳統
C.維護了特權階層利益 D.鞏固了儒學忠孝倫理
C
解析: “然而魏晉南北朝的改朝換代不是通過“征伐”,而是通過“禪讓”,也就是內部政變,皇帝換了,權貴還是那些人,故前朝所積累的老化、僵化、腐化因素,就被原封不動地帶人新朝。這就為士族的發展鋪平了康莊大道。”故C正確。教材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40,體現了考查新課標“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的要求。
【典例研析】 (2023·重慶高考·2)北魏蘭陵長公主遭駙馬劉輝毆打致流產,朝廷就如何判處劉輝展開激烈辯論:一方以尚書省官員為代表,堅持以父系家族倫理為標準,以殺子罪判處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則是代表靈太后意志的門下省官員,主張以謀反大逆罪判處死刑。最終皇帝下詔支持門下省意見。這一判決表明(  )
A.男尊女卑傳統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過程曲折
C.皇權受門閥士族威脅 D.門下省司法職能增強
【答案】B【解析】材料說明這一時期的法律判決并沒有完全遵從儒家倫理道德,法律儒家化過程曲折,故選B項;北魏時期仍然是男尊女卑,“被打破”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據材料“皇帝下詔支持門下省意見”可知,最終的判決結果依然是皇帝決定,不能說明皇權受門閥士族威脅,排除C項;門下省屬于審議機構,主要負責審核政令,只是對該案判決提出了意見,本身并不具備司法職能,排除D項。
【典例研析】(2021·廣東·高考真題)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A.皇權旁落 B.相權轉移
C.地方權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B【解析】根據“事無大小,咸歸令、仆”可得出國家大事都掌握在尚書令、尚書仆射,說明魏晉時期相權轉移到尚書令、尚書仆射手中,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是皇權加強的體現,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材料與效率無關,排除D。
1.十六國:(1)建立:東晉統治南方時,北方先后出現15個割據政權,加上兩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
東晉十六國形勢圖
①大部分由少數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
③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
長期混戰打亂原有族群布局,各民族差異逐漸縮小,但民族隔閡依然存在。
(四)十六國與北朝
慕漢心理,攀附華夏文化,彰顯國家正統色彩。
【探究】十六國在國號上有何特點 反映了統治者怎樣的政治心態
一、政權更迭與及制度創新
2.北朝(439-581):
(1)北魏:4世紀末,鮮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統一北方。(重點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政權的更替: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五個王朝合稱北朝。
1.十六國:
(2)前秦統一北方:公元4世紀后期,氐族建立前秦并統一北方,與東晉以淮水為界,南北對峙。
(3)淝水之戰(383年):前秦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
東晉前秦形勢圖
3.隋完成統一:
581年,楊堅代北周,
改國號隋,北周亡。
589年,楊廣率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
◎北齊、北周、陳對峙形勢圖(572年)
經歷魏晉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動蕩后,中國終于又重新歸于統一。
(綱要上P29-30 選必一P22-23)
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1)背景
綱要上
選必一
4.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北魏遷都洛陽前孝子郭巨畫像
北魏遷都洛陽后孝子郭巨畫像
崇儒漢化
移風易俗
措施及意義 前期
后期
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等
①措施:
②意義:
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①措施:
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
②意義: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質:
少數民族政權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權封建化 經濟農業化 民族漢化)
制度創新為主
推行漢化
(1)民族融合的含義及特點
魏晉墓葬壁畫耕牛圖
北方少數民族墓室壁畫《采桑圖》
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與烙餅磚畫




北齊校書圖
由跪坐轉變為垂腳落座
二、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三國兩晉南北朝)
1. 民族關系
特點:民族交融的內容具有雙向性,以漢化為總體趨勢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趨向一致。
時期 民族交融大事記
三國 吳、蜀兩國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西晉 永嘉之亂、五胡內遷、北民南遷
東晉 衣冠南渡、北民南遷、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
十六國 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典章制度
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政府政策
民族遷徙
經濟交流
民族戰爭
統治者改革
(2)民族融合的表現及途徑
二、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三國兩晉南北朝)
1. 民族關系
“晉歸義羌侯”印
(3)民族融合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內,民族之間密切交往,互相影響。
②具體原因:先進文化吸引;
③戰爭影響;
④統治政策推進。
(4)民族交融的影響
政治:
經濟:
文化:
魏晉墓葬壁畫耕牛圖
【探究】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影響
加速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
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改變了各民族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促進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
材料:“筵席”本意為中原地區宴會場景。秦漢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就食,先在地上鋪大“筵”,再鋪上小的“席”,然后置矮足的幾、案(桌),就餐時一般跪、盤踞,若“箕踞”則極不禮貌,今天韓、日仍保留這一習俗。魏晉時期胡床流行后,高足家具興起,漢族人席地而坐的習慣改變,宴飲變成了高桌、椅凳,便捷、衛生許多,“筵席”失去了本意。——據劉敏《氏族興衰與民族交融》、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等
縮小民族差異,強化華夏認同,為全國統一準備條件;
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民族交融 原因 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各民族之間長期的經濟文化交流;漢族先進文化吸引;戰爭影響;統治者開明的民族政策
方式 民族遷徙和雜居;民族戰爭;經濟文化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改革
特點 漢化為主;相互學習;方式多樣
影響 ①促進統一多元文化的發展;②促進南方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條件;③推動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
(小結)交融中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儒學:3—5世紀,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選三 P10)
2. 對外交往
最早由埃及人制造的玻璃從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選三53)
朝鮮半島的樂舞出現在中國的宮廷中(選三28)
佛教:
大約在4世紀以后,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
(選三11)
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綱上 P45)
西方的襖教傳入中國(選三53)
紡織: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選三52)
輸出
輸入
(南北朝時傳入,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多于唐朝傳入)
【典例研析】 (2023·湖南真題.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北朝使節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 )
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 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
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 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
【答案】B【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南北朝時期。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互派使節,對使節的要求相近。北朝使節都是漢族士族。結合所學可知,北魏政權統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學習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因此南北政權都有利于對華夏文化的認同,B項正確
【典例研析】 (2022·海南·高考真題.3)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響社會風尚 B.人口流動利于區域開發
C.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 D.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
【答案】C【詳解】根據“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可得出漢族的習慣中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內容, 體現了民族間的交融,C項正確; 群言百家指各家著述,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不是人口的流動,也不是地方的物產,排除BD項。故選C項。
三、經濟發展與區域開發
1.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農耕與游牧經濟的交融
北方少數民族《采桑圖》
北方少數民族《狩獵圖》
北方少數民族《揚場圖》
北方少數民族《耕耙圖》
北方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藝
1.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農耕與游牧經濟的交融
邊境漢人《二牛抬杠圖》
漢族向北方少數民族學習畜牧業
邊境漢人《放牧圖》
三、經濟發展與區域開發
2.江南開發
材料1: 中國的第二個寒冷期是東漢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紀)。
——摘自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材料2:(江南)地廣人稀,飯稻羹魚。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史記》對江南地區的描述
材料3 江南之國為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產的絲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書》
(1)江南開發的原因:
①自然環境: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具備良好的開發基礎。
材料4:(東晉)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宴如(即安定)也。 ——《宋書·沈曇慶傳·史臣曰》
③社會環境: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
材料5: 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 ——教材p28
④勞動力與技術因素:北方漢人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② 江南統治者鼓勵開墾荒田,輕徭薄賦,注重經濟發展。
(綱要上P28)
2. 江南地區的開發
①農業: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②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
(綱要上P28)
(2)表現
③民族關系: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
④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廣州)是主要的外貿港口
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
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
小麥推廣
水稻為主
東晉越窯小瓶
魏晉南北朝時青瓷白瓷發展到成熟階段
灌鋼法
冶煉業:出現了灌鋼法制作的農具,礦冶業有明顯的進步。
陶瓷業:工藝上為了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
綱要上P30
選必二 P21
(選必二 P20)
技術工藝的具體表現
三國馬鈞改進翻車用于灌溉
①冶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灌鋼法,礦冶業有明顯進步
②陶瓷業:南朝時,制造了匣缽——用途:防止污損坯件
魏晉南北朝
唐安史之亂后
南宋
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南方開始大規模發展)
開始正式南移
(南方逐漸超過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為經濟重心)
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
(3)歷程
(4)歷史影響
①南方經濟開發為六朝割據東南提供了物質基礎;
②形成江南經濟區,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③促進了南方科技(如數學)和文學藝術(如田園詩、書法)的發展;
④在南方經濟開發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
⑤山區開發,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帶來一定環境問題。
時代:三國吳(222—280年)
尺寸:高31.5㎝ 長67.5㎝ 寬53cm
出土地點:黃陂區灄口出土
青瓷塢堡
三國時期的青瓷塢堡,1986年出土于黃陂灄口鎮,是一件能充分反映當時地主莊園經濟縮影的典型器物。長方形。由圍墻、前門樓、四隅角樓、左右廂房和四個蓋缽式谷倉組成。門樓內站立一個武士俑,周邊一圈有回廊欄板。
“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
——[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
特點:
a. 規模較大;
b. 以農業為主,多種經營;
c. 自給自足;
d. 擁有私人武裝,易形成割據
影響: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況,莊園經濟的發展保存了生產力,穩定社會秩序
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兵役雜稅來源;是導致分裂割據的經濟基礎。
3.經濟形態:田莊經濟(塢堡)、寺院經濟
概念解析:寺院經濟
含義 以寺院為中心的獨特的封建地主經濟形式。
原因 ①佛教廣泛傳播;②統治者的支持。
影響 ①寺院經濟過渡發展,廣占田宅,侵奪百姓;②與政府爭奪勞動力,影響政府財政收入;③加重農民的負擔;④寺院經濟的發展,為佛教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佛教莊園里耕種的農戶稱為“佛圖戶”
3.經濟形態:田莊經濟(塢堡)、寺院經濟
均田制 含義 (北魏至唐中葉)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
原因 北方戰亂,土地荒蕪,影響財政收入
性質 封建土地國有制
瓦解
意義
4.均田制
注:配圖屬唐朝時期租庸調制
易錯:封建王朝均田制的實行,并不意味著廢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至唐朝中葉,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減少;
②實行租庸調,農民負擔加重,紛紛逃亡,或出賣土地投靠地主
積極性: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②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徭役;③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④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⑤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局限性:未觸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5.賦稅制度
魏晉:租調制
北魏:均田制
(綱上40)
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
土地國有制
北方長期戰亂,人民流離失所,田地大量荒蕪
租調制 含義 在均田制下受田的農民, 每年必須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的租調。租,即田租,繳納谷物;調,指戶稅,繳納帛或布
原因 賦稅征收混亂,農民負擔沉重
意義 ①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緩和了社會矛盾;②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典例研析】 (2022·北京·統考高考真題)漢代某地區“地廣人稀”,到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為“民多田少”。這一地區位于下側示意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詳解】漢代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廣人稀,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民南遷,江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區,D項正確;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區,排除A、B、C項。故選D項
政治
分裂割據
政權更迭
經濟
人口南遷
江南開發
民族
五胡內遷民族交融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階段,
分裂中孕育統一因素
本課小結
THANK YOU
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祁东县| 喀喇沁旗| 滨海县| 濉溪县| 乳源| 新巴尔虎右旗| 普洱| 广安市| 呈贡县| 成武县| 桐城市| 县级市| 芜湖县| 宣汉县| 麦盖提县| 英超| 淳安县| 晋江市| 新邵县| 台湾省| 二手房| 平舆县| 临澧县| 民权县| 栖霞市| 磐石市| 海门市| 农安县| 凌海市| 桃园市| 武鸣县| 呼伦贝尔市| 宁安市| 柳林县| 青川县| 禄劝| 漳州市| 黎平县| 玉屏|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