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單元主題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在我國歷史上,大一統不僅始終是有為的政治家們的夢想,是國家治理的目標方向,也深深固化為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大一統是我國歷史上國家治理的突出特征。那么,中國古代的大一統國家是如何形成的?形成過程中有哪些影響因素?其治理模式有何特征,留下了哪些經驗教訓?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圖小王同學在閱讀教材是發現以下兩幅圖的標題分別是“人類遺址”與“文化遺址”分布圖,與大標題“中華文明”的起源不一樣,于是產生了以下疑問:既然是起源,這兩幅圖的標題直接改為“文明遺址”分布圖是否恰當?請你幫助解答這個問題。思考:“文明”和“文化”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考古學上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一定時間段內有著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人所留下來的遺址或遺跡。“文明”建立在“文化”基礎之上,新石器時代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之時,也會產生一些比較高雅的,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物品和風俗習慣。如果這類東西達到一定的規模,我們就可以把它稱為“文明”。——摘編自《申遺成功的良渚古城遺址,因何而特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對“文明”的定義:“在世界范圍內,關于文明的定義有上百種之多,具體到社會發展史角度,就是指人類社會何時進入到國家形態?!?br/>第一篇 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究:請你來當小小考古學家,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特點。(何時、何地、何過程)階段 劃分 文化 遺存 地 域 生 產 和生活 手工業 墓葬情況 建 筑 社會組織 社會特征舊石器時 代新石器時 代 早 期 (距約今7000至5000年)新石器時 代晚 期 (距今約5000至3000年)黃河、長江打制石器等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 化河姆渡文 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黃河中游黃河下游長江下游黃河流域遼河流域長江下游打磨結合;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等粟彩陶水稻養蠶繅絲黑陶玉器差別不大,尚未產生貧富分化(代表:陜西姜寨聚落)居室母系氏族社 會生產力水平低;共同勞動成果共享同上同上墓葬分大、中、小,階級分化明顯(代表:山西陶寺、良渚墓葬)都 城規模大祭壇、神廟、積石冢祭壇、神廟、宮殿父系氏族社 會私有制;階級分化,即將邁進階級社會門檻;邦國,國家的初始狀態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1、(何時)2、(何地)3、(何過程)生產力發展——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滿天星斗,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中原核心中華文明起源出現剩余產品——私有制產生——階 級/階層分化——國家出現★舊石器時代時間和遺址分布: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山頂洞人(距今約18000年)生活與工具:打制石器,從事漁獵和采集,群居生活,學會用火。被砍掉角的大角鹿頭骨原地燒結土中發現“灰燼”打制尖狀器舊石器時代思考:你能指出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嗎?1、分布廣泛,多元化特征;2、集中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3、說明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圖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 時間:距今1萬年前 遺址分布:★新石器時代時間:距今約1萬年前生活與工具:打磨結合制作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北粟南稻,飼養家畜,定居仰韶文化中的粟遺存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仰韶文化 彩陶龍山文化 黑陶結合教材,概括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姜寨遺址河道壕溝廣場牲畜圈欄墓葬區在姜寨聚落遺址復原圖中,找出住房、天然河道、人工壕溝、集會廣場、牲畜圈欄的位置。住房、窖穴壕溝壕溝住房、窖穴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一個氏族公社。村落周圍有護村壕溝,壕溝以外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不大。差別不大,尚未產生貧富分化新石器時代思考1:對比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反映了原始社會內部發生了什么變化?新石器時代晚期 龍山文化代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 仰韶文化代表:陜西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復原模型)思考1:對比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反映了原始社會內部發生了什么變化?新石器時代晚期 龍山文化代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材料一:差別不大,尚未產生貧富分化貧富分化,階級/階層分化明顯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一個氏族公社。村落周圍有護村壕溝,壕溝以外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不大。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出現私有財產出現出現貧富分化奴隸主及奴隸階級產生國家機器出現,原始社會解體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遺址中的墓葬隨葬品懸殊國家產生材料:普通居住區高級居住區宮殿區夯土墻觀象臺思考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你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即將邁進階級社會的門檻,國家的初始形態產生了——邦國(以血緣關系結成的部族)中華文明起源拓展升華1: 除了中原地區,你還可以提供哪些地區的論據來證明龍山文化時期中華大地已經出現國家的初始狀態?遼河流域 紅山文化中華第一龍玉龍拓展升華1: 除了中原地區,你還可以提供哪些地區的論據來證明龍山文化時期中華大地已經出現國家的初始狀態?2019年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回憶通過決議,將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長江下游 良渚文化2010年,考古工作者確定了良渚都城的殿、內城和外城的三重結構,這符合了古代“以中為尊,以高為尊”的規劃和布局理念。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階級分化明顯;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課堂探究】以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為例,父系氏族社會具有哪些特點?等級 隨葬品數量 隨葬品質量 墓主身份1 百件以上,多則數百件 以玉器為主,隨葬玉鉞、玉琮,無生產工具 神王(最高統治者)2 幾十件至百件 玉器遠多于其他器物,隨葬玉鉞、玉琮 公侯,掌握較多財富3 幾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鉞、玉琮僅隨葬其一 宗教顯貴或軍事權貴,擁有相當財富4 十幾件至幾十件 玉器與陶、石器數量相近,隨葬石鉞 首領,有一定財富和地位5 幾件至十幾件 少或無玉器,多陶、石器,隨葬石鉞或石鏃 上層平民,有一點私產6 一件或幾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7 基本為零 社會地位最低下人群——摘編自許鵬飛《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會結構與形態》良渚文化高等級貴族墓葬反山M12良渚文化平民墓葬卞家山 M61文獻的記載——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三皇五帝的傳說(1)三皇:(2)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神話色彩濃厚華夏族的傳說炎帝黃帝炎黃部落聯盟華夏始祖伏羲神農燧人氏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 “萬邦”時代,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眾多的城邑遺址,印證了史書記載的邦國林立狀況,陶寺遺址、良渚遺址都是其代表。這些遺址中的高等級建筑、高規格墓葬反映出的貧富分化、階級階層分化,以及象征權力的宮殿和神廟遺址,應當是強制性國家權力機構設立的標志。)拓展升華2: 除了考古發現,你還可以提供什么類型的史料來證明龍山文化時期已經出現國家的初始狀態?(《周禮》、《莊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文獻)禪讓制:古史記載他們都以“禪讓”的方式將權力轉移給賢能的人(最早見于《尚書》)從遺址的分布來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長城地帶,南至長江以南的水鄉,東至黃海之濱,西至秦晉黃土高原。大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滿天星斗(一萬多處文化遺存),八方雄起。其中,地處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是部落遷徙、分合、沖突的最為集中、最為突出的地區,是中華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區。——王家范等《大學中國史》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圖思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狀態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各色玉器河北張家口蔚縣出土的陶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盆紅山文化彩陶罐第二篇 早期國家探究:早期國家有何特征?對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形成產生了什么影響?一、早期國家的統治1、夏朝(1)時間:(2)地位:(3)制度:(4)史料:約公元前2070年——約前1600年(始于禹,亡于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①世襲制取代禪讓制②最高統治者:夏王,稱“后”。中央: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地方: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統治夏部族,其他部族實行間接統治隨著二里頭都邑與二里頭文化的崛起,華夏文明由“多元的邦國”時期進入了“一體的王朝”時期,龍山時代并存共立,光燦一時的各區域文化先后走向衰敗或停滯,與其后高度繁榮的二里頭文化形成了較為強烈的反差------二里頭文化成為中國乃至東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核心文化——王朝文化------其社會文化發達程度,以及前所未有的強勢輻射態勢,使其當之無愧地成為這一時代的標志性文化。——許宏《最早的中國》文獻和遺址(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很可能是夏文化遺存).(部落聯系體)2、商朝(1)時間:(2)管理:①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地方設侯、伯。②商朝的國家管理結構是內外服制。材料一:侯的擔任者多為商周圍方國的首領,他們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賜予的封號,一方面是土著國家的首領。但是,各諸侯國、方國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諸侯國要負擔納貢、服役、戍邊或隨王出征等義務。商王還要派王族的親信去地方監督當地首領,便于控制并加強其統治?!窇椚海骸吨袊ㄊ罚ㄒ唬闹腥A先祖到春秋戰國》內 服外 服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商勢力范圍示意圖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始于湯,亡于紂)臣服關系,但又相對獨立材料二:外服之地只是間接地受商統治,隸屬關系并不是完全穩固,往往視商之國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國,其經濟多較商落后,故而也不時進入王畿搶掠。終商一代,與方國的戰爭十分頻繁?!獜埛骸吨袊糯喪贰?br/>商與方國隸屬關系并非完全穩固,且戰爭頻繁。方國聯合體《殷墟文字丙編》第302號拓片A壬寅卜, (què)貞:“自今至于甲辰,子商翦基方?!?br/>B壬寅卜, 貞:“自今至于甲辰,子商弗其翦基方?!?br/>這是一版壬寅日由貞人 占卜的,卜辭內容是:“從今天到甲辰日,是不是要讓子商去剪除基方呢?”子商是武丁時期的一位王子,擅長帶兵打仗,商王非常信任他?;絼t是商王朝附近的一個小方國,詳細的地理位置并不清楚,但是可以知道在商王朝和基方發生戰爭期間,商王多次派遣子商前去應戰。——董作賓、董敏《甲骨文的故事》③商王依靠壟斷神權來強化王權。思考:商王以占卜的方式來決定自己和國家的行動,反映出商王朝在政治上具有怎樣的特點?王權與神權的結合3、西周:(1)興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武王伐紂,建立周朝,都城鎬京;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暴政,引發“國人暴動”,召公周公“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2)治理:為此,周王實行了分封制。①分封制速問答◆目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鞏固統治◆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內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義務:鎮守疆土、交納貢賦、朝覲述職、隨從作戰◆權利:世襲侯位,掌管封國內的行政、軍事財政權◆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br/>(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度:天下歸姬材料一:從夏后氏比較籠統的霸權,經過商人同心圓布局的統治機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網絡,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促使“中原”成為中央政權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圓的方式擴散其勢力于各處。——許倬云《說中國》材料二:西周分封,誠然有其巧妙之處,卻也有先天帶來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時間越久,親情越疏...終究因為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宗周滅亡,王綱解組,那一個龐大的網絡,一旦崩散。——許倬云《我者與他者》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歸納分封制的影響積極: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開發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推動了青銅文明的傳播。◆影響:消極:諸侯在封國內有較大獨立性,為分裂割據埋下了隱患。周王的煩惱2:分封制雖然加強了周王朝對地方的統治,但并沒有解決家族內部在權力和財產等問題上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繼承人。周天子有四個兒女:大兒子——二夫人所生,二兒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兒——大夫人所生,四兒子——大夫人所生。大兒子:我是長子,年紀最長,你們都應該聽我的。二兒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兒子,當然應該由我來繼承王位。三女兒:我最聰明伶俐,學識淵博,所謂巾幗不讓須眉,當然由我來統治周朝。四兒子:你們都別爭了!我是父王最疼愛的兒子,父王一定會挑我的。王位之爭大宗嫡長子余嫡子及庶子小宗小宗小宗大宗(宗主)卿大夫大宗士大宗天子庶小宗嫡長子(嫡長孫……)嫡長子(嫡長孫…… )嫡長子……嫡長子(嫡長孫…… )諸侯②宗法制以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制度。嫡長子繼承制(核心)◆原則:◆含義:(解決統治階級/家族內部權力、財產分配的沖突矛盾)“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相互關系:血緣上:兄弟關系政治上:君臣關系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對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屬,要對大宗絕對服從;同時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緣關系。◆與分封制關系:互為表里◆影響:1)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矛盾,保證貴族的特權地位,有利于促進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2)后世: 家天下;家長制;家國同構;宗法觀念等關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紐帶和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現;兩者結合實現了族權(家)與政權(國)的統一即家國共同體。宗法制度:天下歸嫡周王的煩惱3:分封制加強了周王對地方的統治,宗法制解決了家族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問題上的矛盾,那么用什么來維護這兩大制度的權威呢?為此,周王又實行了禮樂制。實質是維護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③禮樂制材料:西周舞蹈的陣列,天子可用八佾,諸侯可用六佾,士大夫可用四佾,士只可用二佾,人數以此類推。 (西周時期出現的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禮儀規定和道德規范)禮樂制度:天下歸心拓展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西周的制度建設對秦漢大一統國家形成的影響。材料:周王將自己家族子弟、親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區做諸侯,由這些人所率領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區的土著氏族,組成新的族體,改變了過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領擔任領導的格局。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緣的壁壘,造就了按地區劃分居民的前提條件。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據任世江《我國早期國家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和高考題西周通過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構建了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和尊尚禮樂的文化認同,促進了族群融合,中華民族實體的形成由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4、商周的社會經濟農業: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骨耜②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絹帛是商周貴族普遍料。①生產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質為主,青銅農具極少。②生產方式—集體勞動③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隸主土地國有制)手工業①青銅鑄造業,青銅文化5、商周的文化、思想(1)系統的文字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漢字的源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記錄占卜活動的應驗結果,體現出甲骨文具有檔案文獻性質。(2)思想:從重神觀念到重人觀念的轉變(西周)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思考①神權和王權相結合(甲骨文的占卜功能、祭祀)②以血緣為紐帶,形成了國家政治結構(家國同構、貴族政治)③中央權力逐漸加強,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 從內外服到分封))政治①土地國有,集體勞作(井田制)②青銅鑄造發達(大量青銅器)經濟①系統文字(甲骨文,金文)②開始形成統一的心理文化認同(華夏文化,炎黃子孫)③由重神觀念到重人觀念的轉變。文化課堂小結距今約170萬年 約70-20萬年 約1萬年 約7000-5000年 距今約5000年 神話傳說 約前2070年 約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元謀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商朝建立文明產生早期國家北京人三皇五帝夏朝建立西周建立西周滅亡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奴隸制社會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內外服制材料:《禮記·禮運》稱禹以前為“大同”之世,禹以后為“小康”之世。前者的特點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而后者則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由“大同”向“小康”的轉變,實際上也就是由公有制社會向私有制社會的轉變,由軍事民主選舉制向君主世襲制的轉變。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禹死后,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權力傳承:傳賢→傳子; 社會轉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隸私有制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夏朝完成了怎樣的轉變?井田制度史料閱讀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孟子 滕文公上》思考:井田制的特點?一切土地歸天子所有,諸侯、卿大夫和士對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層層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擔義務,繳納貢賦。使用奴隸集體耕作。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甲骨文合集》第14138號為武丁時期殷人祈雨的完整記錄完整的甲骨卜辭,分四個部分:前辭(敘辭)、命辭、占辭、驗辭。前辭:講什么時候占卜、誰占的。命辭:記錄貞問的內容。占辭:指觀察了烤灼之后龜甲上呈現出不同的裂紋后所下的判斷。占辭都是由商王所言。驗辭:記錄占卜活動的應驗結果,體現出甲骨文具有檔案文獻性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