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8張PPT)一輪復習第2講春秋戰國的社會巨變考情分析高考高頻考點,大題小題都有涉及。復習時注意與三本選擇性必修知識點的關聯。課程標準 近三年考題①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②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2023·全國新課標卷·25 法儒治國方略上的共同主張2023·全國乙卷·24 百家爭鳴的背景2023.1.浙江卷.2 戰國時期的生產工具2022年·全國甲卷· 24 老子思想與道家學派2022年·遼寧·1 山東·1 浙江(6)·1 湖南·1 百家爭鳴2022年·湖北·1 史學研究方法·戰國時期社會變革2022年·廣東·1 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2022年·江蘇·1 土地私有制2021年·全國Ⅰ· 24 分封制的發展2021年·全國Ⅱ· 24 老子與孔子思想2021年·湖南卷 《詩經》2021 年·天津卷 孔子與韓非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西周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爭霸)戰國(兼并)秦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國。把戰國作為時代名稱,開始于西漢末年劉向匯編的《戰國策》。鐵器時代封建社會東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三晉為諸侯。這一事件不僅標志著戰國時代的開始,也被視為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其他幾個標志性事件包括孔子《春秋》?的結束、田氏代齊(公元前386年)、越國和吳國的爭霸以及楚國對越國的征服鐵犁牛耕生產力提高公田拋廢、私田開辟生產力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階級關系新興地主、農民兩大階級政治貴族政治逐漸瓦解、封建制度逐漸建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春秋戰國社會巨變原因目錄一、政治之變二、經濟之變三、思想文化之變“變”指的是春秋戰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在轉型。一、政治之變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逐步 瓦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亂紛爭,社會動蕩不安各國變法, 以圖富國強兵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一、政治之“變”1.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1)也可以說是“禮崩樂壞”,政治權力下移。題目:西周時期,“天”成為周王解釋其政權合法性的最高依據。 春秋時期, 諸侯、 卿大夫開始頻繁地使用“天”來頌美祖先的榮耀, 解釋國運的盛衰。 這一變化反映出春秋時期A.政治權力下移的趨勢 B.敬天法祖觀念的濃厚C.傳統社會秩序的崩潰 D.治國理政思想的轉變(2)其中分封制和禮樂制逐漸瓦解的表現就是地方上的諸侯逐漸不服從周天子,卿大夫逐漸不服從諸侯,原有的森嚴的等級逐漸被打破。(3)一定要注意!這三個制度是逐漸瓦解,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能說已崩潰(2021·安徽高二月考)據載,“春秋之世,魯之朝王者(天子)二,如京師者一,而如晉至二十……天子來聘者七(聘:古代國與國之間遣使訪問),而魯大夫之聘周者僅四,其聘齊至十有六,聘晉至二十四”。這一現象從本質上說明A.周天子已大權旁落B.周朝的分封體系遭到破壞C.官僚政治逐漸形成D.禮崩樂潰的局面正在出現B一、政治之“變”1.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題 下表是《左傳》中關于周、鄭關系的一些記載, 這說明當時公 元 前 720年 周、鄭交質, 王子 狐為質于鄭, 鄭公子忽為 質 于周。公 元前 720年 四月 , 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 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公元 前 707年 王奪鄭伯政, 鄭伯不朝。秋, 王以諸侯伐鄭, 鄭伯御之。A. 爭霸戰爭此起彼伏 B. 分封制度遭到破壞C. 中央集權受到挑戰 D. 農業生產逐漸 衰退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起止時間 前770年—前476年起始標志 周平王東遷洛邑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政治特點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戰爭性質 爭霸戰爭 兼并戰爭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一、政治之“變”2.戰亂紛爭,社會動蕩不安(1)春秋時期屬于爭霸戰爭,戰爭的目的是顯示諸侯國的實力,此時周天子名義上仍是最高統治者,處于“天下共主”的地位。題目:春秋列國爭霸, 軍隊規模小, 戰斗持續時間短, 交戰雙方都很注意禮儀, 戰爭幾乎成了藝術化的操練, 顯示出強烈的騎士風度。 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 新舊體制變革的時代特征 B. 春秋爭霸:主要是政治較量C. 禮樂制有效維護統治秩序 D. 愛惜民力成為諸侯國共識(2)戰國時期屬于兼并戰爭,目的是實現國家統一,所以從春秋到戰國呈現出國家由分裂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趨勢:諸侯國的數量減少,“戰國七雄”)。此時的周王室已經完全無力對國家進行統治了。題目: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由貴族參加, 戰車兵器都由貴族自己裝備; 戰國時期故爭持續時間更長, 戰爭規模更大, 參戰人數動輒幾萬、 甚至幾十萬, 大部分都是庶民, 且武器裝備都由國家提供。 這種變化A. 源于禮樂制的破壞 B. 助推中央集權體制建立C. 體現了統一的趨勢 D. 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產生一、政治之“變”趨勢:諸侯國的數量減少,“戰國七雄”2.戰亂紛爭,社會動蕩不安一、政治之“變”3.各國變法, 以圖富國強兵(1)變法原因:適應春秋戰國社會的巨變(2)變法的結果: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3)代表:春秋:齊國管仲改革;戰國:楚國吳起變法、魏國李悝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 秦國商鞅變法諸侯國 統治者 變法齊國 齊威王 鄒忌改革楚國 楚悼王 吳起變法韓國 韓昭侯 申不害變法趙國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魏國 魏文侯 李悝變法秦國 秦孝公 商鞅變法一、政治之“變”商鞅變法內容 作用經濟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調動積極性,順應小農經濟發展政治 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 加強對地方控制、穩定社會秩序,實行中央集權軍事 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打破世襲貴族的軍事壟斷特權,秦國軍事實力迅速發展文化 燔詩書而明法令 加強思想控制社會 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方便稅收,加強集權3.各國變法, 以圖富國強兵 商鞅變法 ①內容土地國有↓土地私有分封制↓縣制貴族(血緣)政治↓官僚政治1.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原因(1)經濟、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2)政治:(3)勞動力:(4)直接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過程(1)(2)戰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國君繳納賦稅。周王室衰微,兼并戰爭頻繁,土地轉讓關系發生變化。由于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各國為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以魯國(“初稅畝”)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為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一、政治之“變”——知識拓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一、政治之“變”3.各國變法, 以圖富國強兵 商鞅變法 ②影響①變法措施深入人心;(土地私有從未根本改變——土地兼并歷朝歷代從未根本解決;重農抑商從未根本改變)②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選1·第4課);③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2021年8省市模考·廣東·2)春秋之前,諸侯國之間的邊界較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為各諸侯國的緩沖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界限逐步清晰。這一變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強化 B.井田制度的推廣C.生產技術的進步 D.土地兼并的加劇√一、政治之“變”4.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貴族政治就是依靠貴族血緣世襲當官,可以稱為世卿世祿制或世官制;官僚政治就是國君依據才干選拔官員,典型的就是春秋戰國部分諸侯國使用的縣制和商鞅變法里的縣制。但是春秋戰國沒有確立官僚政治,真正標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是秦朝確立的郡縣制)歷史理解——從戰國用人制度看先秦社會轉型(2023·湖南卷,2)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數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為衛人,樓緩為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據此可推知A.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 B.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六國嚴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國遭排擠√一、政治之“變”1.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①也可以說是“禮崩樂壞”,政治權力下移。②其中分封制和禮樂制逐漸瓦解的表現就是地方上的諸侯逐漸不服從周天子,卿大夫逐漸不服從諸侯,原有的森嚴的等級逐漸被打破。③一定要注意!這三個制度是逐漸瓦解,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能說已崩潰。2.戰亂紛爭,社會動蕩不安①春秋時期屬于爭霸戰爭,戰爭的目的是顯示諸侯國的實力,此時周天子名義上仍是最高統治者,處于“天下共主”的地位。②戰國時期屬于兼并戰爭,目的是實現國家統一,所以從春秋到戰國呈現出國家由分裂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此時的周王室已經完全無力對國家進行統治了。3.各國變法, 以圖富國強兵。①變法原因:適應春秋戰國社會的巨變②代表:春秋:齊國管仲改革;戰國:楚國吳起變法、魏國李悝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4.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貴族政治就是依靠貴族血緣世襲當官,可以稱為世卿世祿制或世官制;官僚政治就是國君依據才干選拔官員,典型的就是春秋戰國部分諸侯國使用的縣制和商鞅變法里的縣制,但是春秋戰國沒有確立官僚政治,真正標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是秦朝確立的郡縣制)一、政治之“變”二、經濟之變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生產力顯著提高西周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新興地主階級崛起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產生并發展“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商業得到發展二、經濟之“變”1.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生產力顯著提高(這是引發春秋戰國各方面變革的根本原因,歷史問題的根本原因,首先要考慮經濟原因,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023.1.浙江卷.2). 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鐵犁鏵,人們耕地時把它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省力易行。據此可知,戰國時期( )A. 鐵犁鏵用灌鋼法制成B. 中國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C. 鐵農具已經在農業生產中使用D. 鐵犁牛耕已經成為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C二、經濟之“變”1.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生產力顯著提高(2023·海南卷,1)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軍事理論的形成 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 D.地形地勢的利用√二、經濟之“變”2、西周的井田制逐步瓦解①井田制西周以來的土地制度,屬于土地國有制(分為公田和私田,所有權都歸國家;土地不得買賣,公田收獲歸貴族所有,私田收獲歸農民)②由于春秋戰國之前沒有鐵制農具和牛耕,生產力水平低下,井田制下集體勞作。(鐵犁牛耕屬于生產力,井田制屬于生產關系,這就體現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井田制這種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鐵犁牛耕這種新的生產力了.所以會逐步瓦解)③井田制逐步瓦解的識別標志:土地買賣(因為井田制在原則上不允許買賣土地,所以如果在春秋戰國的材料里看到土地買賣現象,那就體現出了井田制的逐步瓦解)【2019 江蘇卷】據青銅器銘文,西周中后期,裘衛因經營手工業獲得財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 13 塊耕地, 從裘衛那里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這一 記載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動 B. 世襲制度解體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禮樂制度崩壞二、經濟之“變”3.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新興地主階級崛起(2024·衡陽聯考)周桓王五年(前715年) 鄭、魯兩國不經天子同意,互換祊、許兩地,天子默許周桓王八年(前712年) 周王室以王畿內十二邑作為交換,取田于鄭周簡王六年(前580年) 晉大夫郤至與周王室爭奪鄇邑的田地,經過晉侯調解,郤至承認鄇田為王室所有以上史實反映出當時A.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B.分封宗法制度徹底崩潰C.土地國有原則遭到破壞 D.兼并土地現象日益嚴重√二、經濟之“變”4.自給自足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產生并發展(鐵犁牛耕出現后生產力提高,一家一戶就能把農活干好了,不需要集體生產了,所以小農經濟逐漸形成)小農經濟的概念: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家庭手工業,一家一戶進行農業生產,男耕女織自然經濟的概念:農產品自給自足,一般不投入市場進行買賣(與商品經濟相反)自耕農經濟: 側重對生產資料占有形式,農民是小生產者和小私有者內容 ① ——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分散性)② ——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③ ——生產目的為生活和交稅(封閉性)④ ——多投入多產出評價 ①地位:②進步性:③局限性: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需要承擔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脆弱性)在后期(明清)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阻礙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二、經濟之“變”——知識拓展:小農經濟(2021·合肥高三調研)《荀子·富國篇》記載:“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薄稓飫僦畷烦珜А敖堂窦S種,負水澆稼”;農諺“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懸虛無收成”。這些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重視A.精選良種 B.精耕細作C.耕織結合 D.興修水利B(2021·蚌埠一模)據記載,周人的婚嫁年齡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至遲在春秋時代,周人的晚婚習俗已開始被早婚替代。齊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張早婚。這主要是因為()A.思想解放的推動作用 B.禮樂制度遭到破壞C.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 D.人地矛盾不斷激化C(2015·全國Ⅰ卷高考·24)《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 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解析】戰國時期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生產成為可能,從而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故A項正確;戰國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與農業收益的增加無直接關系,故B項錯誤;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導致農業收益的增加,故C項錯誤;國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與農業收益的增加無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答案】A二、經濟之“變”5.“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商業得到發展(以前國家對工商業者統一管理,為他們提供衣食,工商業者只為國家服務,但隨著生產的進步,產品增多,大量商品進入到民間市場)(2020·全國Ⅲ卷高考·24)圖5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A.鑄鐵技術的進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審美觀念的不同D.國家統一的推動B二、經濟之“變”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生產力顯著提高西周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新興地主階級崛起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產生并發展“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商業得到發展三、思想文化之變1.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2.私學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下移),“士”階層逐步崛起,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3.醫學成就華夏認同:唐朝孔穎達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叭A夏”連稱本意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中原各國社會發展比較先進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頻繁往來密切聯系各民族交融,華夏族更加穩定分布更加廣泛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1.少數民族在與華夏族的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2.私學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下移),“士”階層逐步崛起,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2022湖南卷】儒家起于魯, 傳布于齊、 晉、 衛; 墨家始于宋, 傳布于魯、 楚、秦; 道家起源于南方, 后在楚、 齊、 燕有不同分支; 法家源于三晉, 盛行于秦。 這A.促進了政治統一 B.維系了 “ 學在官府” 的局面C.沖擊了貴族政治 D.導致了各 諸侯國之間的矛盾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1) 儒家儒家思想的起源:根植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西周的周公是儒學的奠基者)2. “百家爭鳴”【2016 全國卷Ⅰ】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漢代崇尚儒學, 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典, 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經”之中。 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五經”為闡發孔子儒學思想而作 B. 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C. 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D. 儒學傳統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1)儒家思想的起源:根植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西周的周公是儒學的奠基者)2. “百家爭鳴”——儒家(2)春秋時期代表人物:孔子階級立場: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級思想觀點:“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禮”(貴賤有序,貴賤由血緣決定)、重視倫理道德(社會的行為規范)、中庸、重義輕利、希望恢復分封制、以德治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魯國的執政季孫氏調動民眾挖溝,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當地的長官,他用自己的祿米做飯給民工吃??鬃勇犝f后, 立即派另一個弟子去制止。他對子路說:“夫禮, 天子愛天下, 諸侯愛境內, 大夫愛官職, 士愛其家, 過其所愛曰侵”。 從以上材料可知, 孔子旨在強調A. 仁愛必須符合禮制 B. 官民理應平等兼愛C. 固化貴族等級秩序 D.諸侯不要侵犯別國√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稱霸,而晉文公在踐土之盟時要周襄王承認自己的霸業,孔子因此認為“晉文公譎(欺詐、玩弄手段)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這反映了孔子(A.維護西周禮制秩序 B.反對諸侯爭霸戰爭C.宣揚三綱五常倫理 D.推崇齊桓公式霸業孔子的“克己復禮”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們突破了西周“以天為宗”的觀念,無論是孔子的“復禮”還是韓非子的“法治”,都把視線從天上轉到了人世。這反映出,當時 ( )A.政治構想都具有創新性質 B.政治意識由重天命轉向重人事C.完成了社會秩序的新建構 D.神學迷信觀念已經基本被掃除孔子的哲學思想《尚書》等文獻中談天時幾乎總是與王朝的興衰聯系在一起,而孔子談天時幾乎總是與個人命運聯系在一起,孔子給天命賦予的主要是 人命運的含義。 這說明孔子思想A.蘊含人文主義精神 B.強調以民為本 C.否定了天子的權威 D 主張克己復禮孔子的人文主義思想ABA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2. “百家爭鳴”——儒家春秋時期代表人物:孔子戰國時期代表人物1:孟子階級立場:新興地主階級【中上層】思想觀點:“仁政”(將“仁”的思想運用到政策中,往往與老百姓有關)、“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注意: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不同,民本思想是對人民好的目的是維護統治,而民主思想是近代的概念,)性善論戰國時期代表人物2:荀子階級立場:新興地主階級【中下層】思想觀點:性惡論、注重禮治和法治(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但政治立場不同)儒家思想未受到統治者重視的原因:不適合爭霸戰爭需要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2012 海南卷】儒家經典強調:“上好禮, 則民莫敢不敬; 上好義, 則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則民莫敢不用情。”這段話體現的是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禮法并重 D. 禮治為先荀子認為,“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 法之原也”。 韓非子則說,“釋法術而任心治, 堯不能正一國, 去規矩而妄意度, 奚仲不能成一輪”。 這反映了兩人A. 代表階級不同 B. 學術觀點統一 C. 政治立場各異 D. 理想色彩濃厚2. “百家爭鳴”——儒家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2. “百家爭鳴”——道家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樸素辯證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哲學思想:“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和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代表:老子 (春秋) ——道家學派創始人、莊子 (戰國)階級立場: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級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2. “百家爭鳴”——道家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2022·全國甲卷·24)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答案:B(2021江西贛州月考)莊子說,大自然造萬物也造我,萬物與我即大自然,所以大自然與我共同存在著,雖然萬物存在的形態不同,但是存在的理由卻是相同的,都源于大自然的規律。下列觀點與此相符的是A.不可知論 B.自然為宗 C.天人感應 D.春秋一統B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2. “百家爭鳴”——墨家代表人物:戰國的墨子階級立場:小生產者 (平民)思想觀點:兼愛、非攻、尚賢、節儉、傾向實際功利、早期科技評價:代表下層勞動人民,未受到統治者重視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2. “百家爭鳴”——法家代表人物:戰國韓非子、李悝、李斯、商鞅階級立場:新興地主階級思想觀點:①及時變革,建立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同儒家孔子希望恢復分封制形成沖突。②嚴刑峻法,同儒家的“仁政”形成沖突。③法不阿貴,打擊了貴族。與儒家的“禮”(貴賤有序)形成沖突。④禁止私學,學在官府,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與儒家孔子開創私學、有教無類形成沖突。2022·山東卷·1)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群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祥?!边@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答案:A3(2023·全國新課標卷·25).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 )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4(2023·全國乙卷·24).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 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D.商業活動的衰退【答案】C【答案】A【考點】法儒治國方略上的共同主張【考點】百家爭鳴的背景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德法之爭教化思想 治國思想(代表人物及觀點)儒家 人性善德治 孔子 “為政以德”,愛人,不要過度消耗民力孟子 施行仁政,省刑罰,薄稅斂法家 人性惡法治 商鞅 頒行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韓非 以法治國;提倡君主以法、術、勢駕馭臣下;君主賞罰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2. “百家爭鳴”各思想的共同之處①構建理想政治②促進國家穩定 (百家爭鳴的焦點在于爭論用哪家思想促進國家穩定)評價百家爭鳴①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②百家爭鳴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最后百家爭鳴的獲勝者是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1、戰國時期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醫學診斷;2、戰國開始成書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3.醫學成就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三、思想文化之“變” 【★核心考點】1.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2.私學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下移),“士”階層逐步崛起,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3.醫學成就1.(2022·江蘇·統考高考真題)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C.土地制度的變動 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C真題感悟2.(2022·全國甲卷高考真題)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B真題感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