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新課導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汪洙《神童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賦》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王建《送薛蔓應舉》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高明《琵琶記》科舉為何古人如此重視科舉呢?考取功名后,他們擁有哪些權利?最低一級的功名是秀才,除了享有免除自己的徭役賦稅之外,見了地方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樣下跪,只要對地方官拱手作揖即可,也可自稱學生,稱地方官為老師。秀才還可以穿盤領長衫、頭戴“方巾”、腳蹬長靴,犯罪也不能直接對其用刑,必須上報州府批準。舉人那就更不得了,地位遠高于秀才,個別優秀的可以直接當官,沒有當官的也受人尊敬,成為一方名流,見到地方官不僅不用下跪,地方官還得給其賜座,與一縣之縣太爺平起平坐,一家人的賦稅都可以被免除,除此之外,地方官府還需承擔舉人進京參加考試的一部分費用。至于進士,那就已經是雙腳踏入了官場,不僅不用交稅,還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祿,他們一般都會被委派到各地主政,幸運的還可以留在京城做一個京官,正所謂“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考中進士之后便體現的淋漓盡致。范進中舉吳敬梓初讀文本·了解內容①腆(tiǎn) ②作揖(zuò yī) ③見教(jiàn jiào)④盤纏(pán chan) ⑤心竅(xīn qiào) ⑥星宿(xīng xiù)⑦桑梓(sāng zǐ) ⑧僥幸(jiǎo xìng)⑨不省人事(bù xǐng rén shì)指昏迷過去,也指不懂人情世故⑩不由分說(bù yóu fēn shuō)不容人分辯解釋。 啐(cuì) 避諱(bì huì) 綰頭發(wǎn tóu fa) 僥幸(jiǎo xìng) 報帖(bào tiě) 帶挈(dài qiè) 體統(tǐ tǒng) 行事(háng shì) 軒敞(xuān chǎng) 報帖(bào tiě) 拙病(zhuō bìng) 謹具賀儀(jǐn jù hè yí)一般用于晚輩向長輩表示敬意或下級向上級表示祝賀,恭敬地備辦賀禮。 包裹(bāo guǒ) 詫異(chà yì) 衣襟(yī jīn)課本P125預習②“金榜題名”是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課文中的范進在中舉之后卻瘋了,這是為什么呢?帶著問題通讀課文。課本P132思考探究一范進中舉,喜極而瘋,是喜劇,還是悲劇?結合課文的相關描寫,談談你的看法。《范進中舉》圍繞“中舉”這一中心事件,按照時間順序,小說可分成哪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寫了哪些事?請用四字短語進行概括。中舉前(1~2)中舉后(3~11)屠戶賀喜(1)范進借錢(2)范進發瘋(3~5)屠戶治瘋(6~9)鄉紳賀喜(10~11)請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復述小說情節。再讀文本·分析人物范進中舉前后,周遭人對其態度變化巨大,請細讀文本找出這些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周遭人指哪些人呢?胡屠戶中舉前 中舉后對范進的稱呼說話的態度所帶的禮品對嫁女的解釋對相貌的評價對親家母稱呼離開時的動作現世寶P125-1老爺、賢婿老爺P130訓斥 狗血噴頭P126-2恭維奉承、 討好、千恩萬謝P130一副大腸、一瓶酒P125-1七八斤肉、四五千錢P128-7倒運P125-1畢竟要嫁與個老爺P130-9尖嘴猴腮、不三不四P126-2品貌又好、張府……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P130-9你那老不死的老娘P126-2你家老太太P130-9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P126-1千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的去了P131-11胡屠戶范進中舉前胡屠戶對范進任意辱罵,輕蔑,粗俗,勢利,吝嗇,倨傲蠻橫,盛氣凌人,自以為是,欺貧愛富,目中無人,尖酸刻薄;認為范進好高騖遠。范進中舉后胡屠戶虛偽,圓滑,自吹自擂,厚顏無恥,阿諛奉承,卑躬屈膝,前倨后恭,敬畏權勢;庸俗自私,嗜錢如命。胡屠戶是嫌貧愛富、唯利是圖、趨炎附勢、迷信無知的小市民(市儈)的代表。中舉前 中舉后 人物形象張鄉紳眾鄰居素不相識不聞不問平磕了頭;世先生、親切的世弟兄;送銀送房;年誼世好,如至親骨肉一般P130-10漠不關心冷漠無情送蛋、送酒、送米、送雞飛奔去迎抹、錘、扶、尋熱心相助,巴結討好P128-130虛偽肉麻、道貌岸然、善于拉攏、結黨營私、攀附權貴。張鄉紳是老奸巨猾的地方鄉紳、官僚的代表。眾鄉鄰是麻木冷漠、趨炎附勢、諂媚至極、嫌貧愛富的平民百姓的代表。范進 中舉前 中舉后吃住用地位眾鄉鄰:拿蛋、送酒、背米、捉雞; 胡屠戶:送七八斤肉張鄉紳:送三進三間房屋無盤纏去應考 無錢打發報錄人眾鄉鄰殷勤送禮、搬桌椅;胡屠戶送四五千錢;張鄉紳送紋銀50兩現世寶、爛忠厚沒用、尖嘴猴腮、癩蝦蟆;被一口啐在臉上,罵得狗血噴頭;地位卑微,無人幫助、無人理會胡屠戶:才學高、天上文曲星、品貌好、賢婿老爺;張鄉紳:世先生、世弟兄、至親骨肉,極力拉攏;眾鄉鄰:幫忙辦事每日小菜飯、豬油兩三回、餓了兩三天 沒有早飯米、賣雞換米煮粥茅草棚范進范進中舉前窮困潦倒,孤立無援,甘受屈辱,逆來順受,畏懼、恭順,唯唯諾諾,地位低下;猥瑣、麻木; 中舉后逢迎自如,世故圓滑。范進是熱衷科舉、醉心功名、迂腐無能、可笑可悲的讀書人(腐儒)代表。三讀文本·探究主旨清朝科舉制度1. 童試:儒生2. 歲試:秀才(縣里每年一次)3. 科試:舉人(資格)(三年一次)1. 鄉試:舉人(三年一次)(做官的資格)2. 會試:貢士(次年二月)資格考試正式考試院試是童生取得生員資格的考試。考中者稱秀才。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舉人”,有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會試殿試每三年一次會集各省舉人在京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是皇帝在殿廷親自對會試考中的貢士所進行的面試。按成績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 ,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范進20歲開始應試,前后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科舉考試內容由主考官親自命題,以八股文的形式撰文。八股文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時所采用的專門文體。因為它要求文章中應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對偶的意思。八股文的題目都出于中國古代的兩本很古老的教科書《四書》、《五經》,論述內容以中國古代的哲學家的注解為準,結構體裁有一套硬性的規格。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各部分組成,作用互不相同。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科舉考試內容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舉。考試內容中加中外政治歷史。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題時把法國的拿破侖塞進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侖與中國的項羽一樣是一位以失敗而告終的猛將,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較試題:《項羽拿破輪論》。出題的考官趕時髦,可來自全國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趕出了笑話。一位考生一開筆就寫道:夫項羽,拔山蓋世之雄,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使破輪自修其政,又焉能為項羽所拿者?拿全輪而不勝,而況于拿破輪也哉?那項羽,是一個力能拔山的蓋世英雄,難道連一個破輪子都不能拿起來?況且破輪子自然會被人修理而恢復,又怎么能被項羽去拿呢? 拿完整的輪子都勝不了,何況是拿著破輪呢?課本P125預習②“金榜題名”是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課文中的范進在中舉之后卻瘋了,這是為什么呢?帶著問題通讀課文。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戕害。 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上,范進認定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夠跳過龍門,徹底改變現狀。但是,屢試屢敗的打擊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又因為讀的是死書,喪失了許多謀生能力,生計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舉改變命運的觀念,心理壓力就更重了。社會環境的壓力。科舉考試也毒害了廣大群眾。中舉與否成了人們評價讀書人的標準。范進屢試不第,自然就成了人們冷嘲熱諷的對象,世人的勢利、冷漠、白眼其或愚弄,促使范進逐漸走向思想崩潰的邊緣。范進的個人因素。范進整整考了三十五年時間,屢試不第。但是一旦中舉,功名到手,欣喜之情就難以自控,大喜大悲之中神經受不了刺激,便發瘋了。“范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后主持的第三場考試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試,其中就有當時已54歲的范進。范進從20歲開始應考,前后考了20余次。進考場時面黃肌瘦,花白胡須,頭戴破氈帽,身穿又破又爛的麻布直裰,凍得哆哆縮縮。一貧如洗、窮困潦倒的范進坐在考場里,引起了周進的憐憫,因為范進與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進最初考了許多年連秀才也沒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個朋友替他捐錢買了一個秀才資格,他才得以考上舉人,最終考上進士。正因為如此,他才對范進格外關照,將范進的答卷看了三遍,讓他在童試中考上第一名秀才,取得了參加鄉試的資格。緊接著范進在鄉試中考了第七名。故事背景課本P132思考探究一范進中舉,喜極而瘋,是喜劇,還是悲劇?結合課文的相關描寫,談談你的看法。范進中舉,從一個人的命運看,是于他有利,改變了他的命運,但是透過范進看當時的讀書人,悲劇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舉或中舉后變成瘋子、傻子,就是一場真正的悲劇,表面看來是喜劇,本質看來是悲劇,從個人來看,把一生浪費在科舉考場中,是范進的人生悲劇,把知識分子束縛在科舉制度框架內,扼殺他們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靈魂,是國家民族的悲劇。說明中舉發瘋在當時不是個別現象。安排這一情節表現了作者對這類讀書人的厭惡、鄙視和無情鞭撻,也表達了作者對科舉制度的痛恨和無情批判。在范進發瘋時報錄人出主意打范進一個嘴巴說明了什么?作者安排這一情節有何用意?這樣的情節安排符合當時的科舉實況嗎?在進入內簾校閱之前,還需要經過外簾受卷、彌封、謄錄、對讀,其中謄錄官統一抄寫封好的墨卷作為副本,供考官評閱,由于用的是紅筆,故又稱朱卷。糊名謄錄正是為了防止徇私舞弊。隨后試卷進入內簾,經歷閱卷、搜落卷、錄取、發榜四大環節。同考官將優秀試卷推薦給正副主考官,只有他們同時認可,才有可能被錄取。為了防止遺漏人才,發榜前,主考官還會在沒有被同考官錄取的“落卷”中尋找優秀的試卷。確保考試公正,選拔人才。——《探訪中國科舉博物館 原來古人這樣考試閱卷》來源:央廣網2022-06-09了解作者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儒林外史》。吳敬梓出生于一個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中,共出了六名進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響,吳敬梓少時曾熱衷于科舉,早年入學為秀才,二十九歲時參加鄉試,卻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雖曾發奮制藝,但科舉并未成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讀書生活使他顯露出脫俗的叛逆個性。特別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覬覦其遺產,使吳敬梓得以認清科甲世家的虛偽和卑劣。吳敬梓由憤世嫉俗變為縱情悖禮,放浪形骸,大肆揮霍遺產,不上十年,就將遺產消耗一空。經歷了由富貴到貧賤的不平常變化后,吳敬梓飽嘗了世態炎涼,體察到士大夫階層的種種墮落與無恥,看清了清王朝統治下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的污濁。吳敬梓的個人經歷,使他充分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最終成就了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了解作品《儒林外史》是清代的現實主義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如周進、范進、馬二先生、嚴監生等等,揭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對人們的毒害,諷刺了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社會惡習,深刻地揭露和強烈地抨擊了封建社會道德風俗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諷刺小說中,這本書獲得很高評價。《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達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展現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俗畫卷。書中人物,大都以當時的真人真事為影,全書沒有一個主干,由許多故事連綴而成。全書用白話寫成,語言準確、生動、幽默、洗練,細節描寫傳神,人物栩栩如生,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這篇小說生動地描寫了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刻畫了范進喜極而瘋的丑態和可憐可悲的形象,以及胡屠戶、張鄉紳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抨擊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物思想上、品格上的毒害,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和當時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諷刺了世態炎涼,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小說主旨中舉前,矮人三分,財米無依靠,內親外戚,誰肯雪中來送炭?中舉后,高人一等,衣食有著落,遠交近友,都要錦上再添花!請以《范進中舉》為靈感源泉,依據你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任選一個或多個人物,發揮你的藝術才能,繪制考場內外的科舉眾生相。要求:人物像選用A4素描紙,可涂色,可配文解釋。拓展延伸讀書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認知,開拓我們的思維,打破固定思維,認識自己,而后成為自己!當我們僅僅把讀書當成一種獲取功名的手段的時候,我們就會被讀書所限制。教師寄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