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鄂爾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聯考試卷高二生物學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必修2第6章十選擇性必修1第1章~第3章。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運城博物館考察并了解了運城有關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展等的情況。其中博物館內展示的“世紀曙猿”化石,距今約4500萬年,已能看到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許多特征。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能夠說明靈長類動物與人類具有共同的祖先B.對“世紀曙猿”化石進行研究,能夠分析出其體型大小和運動方式等C.從地層年齡與其對應的化石中能夠總結出爬行類動物的出現早于魚類D.化石、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等證據在生物進化研究中互為補充、相互印證2.物種的研究者對能表達黃色熒光蛋白的大腸桿菌進行了定向的演化培養,并在不同的演化壓力下對其加以篩選。其中,S表示的是強自然選擇,W表示150的是弱自然選擇,而N則是不做自然選擇。黃色熒光蛋白頻率與演化壓力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19A.對照組是N組,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演化壓力5B.實驗組黃色熒光蛋白頻率大小不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5演北正力C.強自然選擇的條件下對黃色熒光蛋白基因頻率的影響更大D.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基因型,進而改變生物的基因頻率3.“收割理論”中提到: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下列關于“收割理論”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收割理論”認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高二期中聯考試卷·生物學第1頁(共8頁)】25-L-191BB.“收割理論”能說明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存在協同進化C.“收割理論”認為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會占絕對優勢D.無機環境的變化會影響生物進化,但生物進化不影響無機環境4.下列關于內環境這一概念的理解正確的是A.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都具有內環境B.細胞呼吸過程可以發生在內環境中C.嚴重營養不良會導致出現組織水腫D.內環境中的淋巴液可以直接進人組織液5.下列選項中的物質都是內環境成分的是A.載體蛋白、CO2、血漿蛋白B.解旋酶、RNA、葡萄糖C.尿素、纖維素、胰蛋白酶D.乳酸、神經遞質、氨基酸6.如圖為人體內環境的局部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DA.圖中A端為動脈端,B端為靜脈端,B④B.若圖中⑦表示腦細胞,則A端CO2濃度小于B端⑦C.③中的O2進入⑦細胞內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過4層磷脂雙分子層D.血漿的滲透壓大小主要取決于蛋白質和無機鹽的含量7.關于神經系統的結構及其功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自主神經系統屬于外周神經系統,包含傳人神經和傳出神經B.腦干能協調運動、維持身體平衡、控制生物節律C.脊神經主要分布在軀干和四肢,數量多于腦神經D.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使血管和瞳孔舒張8.如圖1為在反射弧某區域進行的實驗,圖中I、Ⅱ為電表。圖2為在圖1上P點給予適宜刺激后,電表測得的電位變化的實驗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t!位/㎡w↑l位11w刺激點。B離十通逍時N圖1圖2圖3A.圖1所示的字母中,代表神經遞質的是AB.圖2中ac段的形成是由于Na+內流引起的,此時Na+跨膜運輸的方式是協助擴散C.若升高細胞外液中Va+的濃度,圖2中的c點將下移D.若將S處電極移至膜外,在S點右側給予適宜刺激后電表Ⅱ測得的電位變化如圖3所示【高二期中聯考試卷·生物學第2頁(共8頁)】25-L-191B鄂爾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聯考試卷·高二生物學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C對“世紀曙猿”化石的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的形態、結構等與人類相似,說明兩者具有共同的祖先,A正確:對“世紀曙猿”化石進行研究,能夠分析出其體型大小和運動方式等,B正確:從地層年齡與其對應的化石中能夠總結出魚類的出現早于爬行類,C錯誤;化石、比較解破學和胚胎學等證據在生物進化研究中互為補充,相互印證,D正確2.D對照組是N組,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演化壓力(自然選擇強度),A正確;實驗組黃色熒光蛋白頻率大小不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正確:據圖分析可知,與對照組相比,強自然選擇的條件下對黃色熒光蛋白基因頻率的影響更大,C正確;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表型,D錯誤。3.B“收割理論”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AC錯誤;“收割理論”能說明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存在協同進化,B正確:生物的進化與無機環境的變化是相互影響的,D錯誤4.C內環境是相對于多細胞生物而言的,單細胞生物沒有內環境,A錯誤;細胞呼吸過程發生在細胞內液而不是細胞外液中,B錯誤:營養不良會使血漿滲透壓降低,血漿中的水進入組織液,出現組織水腫,C正確:淋巴液不能直接進入到組織液中,D錯誤。5.D血漿蛋白、CO屬于內環境成分,載體蛋白不是內環境的成分,A錯誤:解旋酶、RNA都只存在于細胞內液中,不是內環境的成分,B錯誤;纖維素是植物細胞特有的多糖,內環境中沒有纖維素,動物消化道中有來自食物的纖維素:動物消化道中有胰蛋白酶但內環境中沒有,C錯誤:乳酸、神經遞質、氨基酸都可以存在于內環境中,D正確。6.C據圖可知,圖中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別是淋巴液、毛細淋巴管肇、血細胞、血漿、毛細血管壁、組織液、細胞內液,根據圖中箭頭,A端為動脈端,B端為靜脈端。若圖中⑦表示腦細胞,會進行有氧呼吸產生C),A端為動脈端,B端為靜脈端,則C)2濃度是A端小于B端。③是紅細胞,⑦是細胞內液。紅細胞所攜帶的O進人組織細胞內在線粒體內膜上被利用,至少需要穿過6層生物膜結構,它們依次是1層紅細胞膜、2層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細胞膜、1層組織細胞膜、2層線粒體的膜,1層生物膜包含1層磷脂雙分子層,故③中的O2進入⑦細胞內被利用場所至少需要穿過6層磷脂雙分子層,C錯誤: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其滲透壓除了和無機鹽有關外,還和蛋白質有密切關系,D正確。7.C自主神經系統屬于外周神經系統,只包含傳出神經,A錯誤;協調運動、維持身體平衡與小腦有關,控制生物節律是下丘腦的功能,B錯誤;脊神經主要分布在軀干和四肢,數量多于腦神經,C正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經使血管收縮,D錯誤。8.CA能與突觸后膜上受休特異性結合,分析突觸結構可知A表示的為神經遞質,A正確;圖2中āc段形成是由于N內流引起的,此時Na由膜外高濃度一側流向膜內低濃度一側,跨膜的方式是協助擴散,B正確;若升高細胞外液中Na+的濃度,膜內外Na+的濃度差將增大,產生動作電位時內流的Na+增多,圖2中的c點將上移,C錯誤;若將S處電極移至膜外,并在S點右側給予適宜刺激,則興奮可以從S處傳遞到R處,興奮先后到達電流表兩側,所以電表指針發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轉,測得的電位變化將如圖3所示,D正確。9,D語言、學習、記憶、情緒都是人腦的高級功能,其中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A正確:此人大腦皮層語言中樞V區受損,則其看不懂文字,B正確:若對第一級記憶反復運用、強化就很容易轉化為第二級記憶,第一級記憶屬于短時記憶,第二級記憶屬于長時記憶,C正確:短時記憶可能與大腦皮層下的海馬區有關,長時記憶可能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D錯誤10.C此坐骨神經一腓腸肌的接頭處屬于特殊的突觸,A正確;神經遞質有可能使神經元發生興奮,也可能使神經元發生抑制,但電刺激只能使該神經元興奮,不能使其發生抑制,B正確:根據題中給出的時間以及距離,坐骨神經沖動的傳導速度=(13-10)cm÷(3×10-3s一2×10-3s)=3000cm/s=30m/s,C錯誤;給予藥物后神經遞質的量與給予藥物之前相同,說明此藥物并不影響神經遞質的產生和分泌,神經沖動的傳遞又被阻斷,最可能就是藥物阻斷了突觸后膜上的信息傳遞,可能是阻斷了突觸后膜上受體與神經遞質的結合,D正確11.D多巴胺由突觸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釋放,胞吐與膜的流動性具有密切的關系,A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可卡因作用于突觸前膜,通過抑制多巴胺的回收,使突出間隙中的多巴胺增多,從而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B錯誤:可卡因導致突觸間隙中的多巴胺增多,突觸后膜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神經遞質中,機休會通過減少突觸后膜上受體的數量進行反饋調節,故可卡因會間接導致突觸后膜上的多巴胺受體減少,C錯誤:長期大劑量使用可卡因的人突觸后膜上多巴胺受體已經減少,突然停藥后可能會出現抑郁、失眠、厭食,疲憊等癥狀,D正確。12.C促胰液素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動物激素,是由小腸黏膜產生的,進人血液,由血液傳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A正確:甲狀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以口服補充,B正確:用細繩將胰腺通向小腸的導管結扎影響胰液的分泌,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仍能保持正確的結構和功能,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是直接進入血液的,不需要經過導管,胰島素可正常釋放,C錯誤:睪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摘除睪丸利用了“減法原理”,D正確13.C據圖可知GC的分泌過程存在反饋調節,A正確:下丘腦分泌的CRH,使得垂體分泌ACTH,進而促進【高二期中聯考試卷·生物學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25-I.-191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pdf 參考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