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標解讀 中外歷史綱要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 時空坐標 考情分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時間 全國卷 地方卷 2018 【Ⅲ】24·戰國以前冶鐵技術的發展 【Ⅰ】24·墨子 12北京·孟子與儒家思想 21海南·孔子 2浙江4月·墨子的思想主張 1江蘇·重農抑商 2019 12天津·百家爭鳴 1 海南·孔子的思想主張 2上?!っ献?2020 【Ⅰ】24·分封制 【Ⅲ】24·商業的發展(貨幣) 1山東·百家爭鳴 3上?!と寮?2 江蘇·墨子思想 1浙江7月·楚辭 28浙江7月·百家爭鳴 2021 【甲】24·老子和孔子思想 2浙江1月·百家爭鳴 1山東·百家爭鳴 1天津·百家爭鳴 1河北·孔子思想 1江蘇·重農抑商 1重慶·分封制瓦解 26浙江6月·法家思想 2022 【甲】24·老子思想 【乙】45·商鞅變法 1·浙江1月·“五經” 2.浙江6月·文學屈原 1.湖南·百家爭鳴 1廣東·鐵器的使用 1山東·法家思想 28浙江6月·百家爭鳴與土地制度 階段特征 社會 大動蕩 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政治 大變革 為富國強兵,各國通過改革變法,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逐漸崩潰,以地緣政治為代表的小家庭成為社會單元。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中央集權制度逐步確立。選賢舉能逐漸取代世卿世祿制。 經濟 大發展 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逐漸崩潰,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農經濟基本確立。工商食官制被私人商業取代。重農抑商政策出現。 思想 大解放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 文化 大認同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戰爭頻仍,“夷蠻戎狄”不斷內遷,與華夏族交錯雜居,促進了民族大交融與文化交流。同宗共祖的五帝傳說、“五方之民”“天下分九州”意識空前激蕩,共同昭示著“大一統”時代即將到來。 基礎知識梳理 ?知識點一 社會大變革 1.諸侯爭霸與上層建筑變革 ? 春秋爭霸 戰國紛爭 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逐漸失去“____________”地位 ②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 內容 “春秋五霸” “三家分晉”“____________” “戰國七雄” 實質 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壞,權力下移 奴隸制趨于瓦解,國家趨于統一 影響 ①造成了傳統政治秩序的根本性變遷 ②促進了民族交融和____________觀念的發展 天下共主 田氏代齊 華夏認同 高考情境——春秋戰國社會變革 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出現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歷史現象。說明這一現象反映的本質問題。 提示:是諸侯國卿大夫奪權運動的高潮,是一場社會轉型運動。 史學新論——“華夏”觀念有利于國家認同 華夏民族在秦以前的多元一體化格局仍被繼承下來,并且在民族交融與同化中,一方面不斷擴大華夏民族隊伍,使它成為當今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另一方面東亞大陸的地理生態環境和華夏民族先進文化,又不斷吸附許多新的民族,形成新的多元一體化民族格局。 ——李禹階《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 點撥:華夏民族正是在這種多元一體的轉化中發展壯大。 學習情境——列國紛爭 《荀子?議兵》記載:“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請思考:材料記載了怎樣的歷史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現象:秦國軍隊的戰斗力極強。 原因:商鞅變法獎勵軍功,提高了軍隊戰斗力。 史學新論——春秋戰國時期從家臣制到官僚制 春秋時代,卿大夫的家內盛行著家臣制。到了春秋末年前后,隨著社會制度的逐漸變革,在有些諸侯國內出現了一種官吏性質的家臣,這種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糧食為俸祿。到了戰國時代,這種官吏性質的家臣制,就逐漸發展為封建的官吏制度。 ——徐喜辰等《中國通史》(上古時代) 點撥: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與經濟發展,必然會對原有的政治體制造成巨大的沖擊。這一時期政治革新的核心以君主集權為旨歸。 2.華夏認同與民族交融加強 (1)表現 ①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華夏”,在頻繁交往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__________________。 華夏認同觀念 中原 南蠻 北狄 西戎 東夷 中原各國因經濟文化較為先進,自稱華夏 戰爭,遷徙,交流 中原 南蠻 北狄 西戎 東夷 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社會經濟較快發展,相繼封建化。 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 2.華夏認同與民族交融加強 (1)表現 ①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華夏”,在頻繁交往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__________________。 ②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2)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華夏認同觀念 【重點解讀】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經濟文化交流和戰爭。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交融為秦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奠定基礎。 3.經濟發展與各國的變法運動 (1)經濟發展 農業 ____________開始使用,各國紛紛興建水利工程 手工業 冶鐵技術出現,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商業 ______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商業中心城市,不少商人富比王侯 鐵犁牛耕 貨幣 【重點解讀】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種類多說明商品交易頻繁,商品經濟發展;貨幣種類眾多,交易不便,需要實現貨幣統一,對國家統一提出了要求。 (2)變法運動 ①目的:富國強兵。 ②成效:推動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③典型:秦國的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 內 容 經濟 ____________,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軍事 獎勵______,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行政管理 推行______,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基層治理 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 評價 順應了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重農抑商 軍功 縣制 【重點解讀】 戰國時期變法的必然性: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國激烈競爭的需要;法家思想的推動。 4.官員選拔【鏈接?選擇性必修1?P30】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 (2)舉薦和軍功授爵制 ①背景: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 ②方式: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____________授予官職。 軍功大小 (1)政治局勢:從列國紛爭、國家分裂走向國家統一。 (2)選官制度:以血緣世襲為特征的貴族政治逐漸瓦解,以選賢任能為特征的官僚政治確立;世卿世祿制被軍功爵制取代。 (3)國家體制:分封制為郡縣制所取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初步形成。 (4)變法改革:春秋時期以稅制改革為核心,以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為代表;戰國時期則以政治、經濟制度的全面轉型為核心,以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代表。 (5)民族關系: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周邊少數民族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增強,華夏族不斷發展壯大。 【知識總結】 歸納春秋戰國時期政治轉型的表現。 ?知識點二 思想大解放 1.孔子和老子 ? 孔子 老子 地位 儒家學派創始人 道家學派創始人 思想 哲學 核心觀念是“___” “___”是天地萬物本原、天人合一、樸素的辯證法 政治 “____________”、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但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主張順其自然,____________,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 教育 文化 “____________”、整理文獻、主要思想和言論記錄在《論語》中 《老子》 仁 道 為政以德 無為而治 有教無類 【重點解讀】 老子的“無為”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統治者不妄為、不胡作非為和不為所欲為,反對嚴刑峻法和苛政,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2.百家爭鳴 (1)背景:社會經濟的發展;新興的___階層崛起;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 士 【概念闡釋】——士階層 西周時期,士是貴族的最底層。隨著周朝傳統政治經濟秩序的崩壞,士成為可以自由流動的“四民”之首,成為士的標準也從政治、經濟的地位轉變為個人的才能和人格。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爭相招攬人才,士階層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這個時期思想文化的繁榮創造了主觀條件。 2.百家爭鳴 (1)背景:社會經濟的發展;新興的___階層崛起;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 (2)重要派別 士 派別 代表 主張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______” 荀子 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 道家 莊子 崇尚____________ 陰陽家 鄒衍 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___________”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提倡節儉,主張“兼愛” “______”,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 法家 韓非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仁政 逍遙自由 相生相勝 非攻 中央集權 【重點解讀】陰陽家的“陰陽五行之學”成為古代統治者吸取的重要內容;墨家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帶有平均主義的大同社會理想色彩;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主張變法革新。 (3)影響 ①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____________運動。 ②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____________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思想解放 思想理論 【圖示說史】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 【鏈接:選必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重視以人為本。 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愛人。管子: 順應民意,孟子:仁政、民貴君輕。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西周:明德、敬德。 墨子:“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孟子:尊賢使能。 《禮記》: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西周太史伯:“和則生物,同則不繼”。 孔子:和為貴。 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 【拓展深化】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本課內容 【拓展深化】春秋戰國時期所孕育的統一因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政治上 經濟上 思想上 民族 關系 (1)東周初,周天子實際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形成統一的趨勢。 (2)各國的變法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促進了舊制度的瓦解崩潰和新興地主階級統治的建立。商鞅變法中秦國勢力的強大為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以來社會生產力提高,各地社會經濟聯系加強,各諸侯國經濟交往頻繁,這就為統一創造了經濟基礎。 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后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為統一提供了理論武器。 民族凝聚力增強,“華夷之辨”觀念相對淡薄,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素養提升 探究一:社會轉型——春秋戰國時期新舊秩序的嬗變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格局的變化 春秋列國形勢圖 戰國形勢圖 (1)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政治中心東移。諸侯國數量大量減少,凸顯兼并戰爭激烈,統一趨勢明顯。 (2)民族關系出現明顯變化,一方面少數民族內遷融入華夏族,華夏認同觀念加強;另一方面與少數民族匈奴族關系緊張,長城出現。 史料 在今天湖北省內,中國的傳世文獻從來沒有記載過周代一個叫曾國的諸侯國。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現卻證明歷史上湖北的隨州確實存在著一個姬姓曾國。史籍中明確記載這一地區只有一個隨國,但卻從未見隨國青銅器出土。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不一致,引發了學者們關于“曾國”和“隨國”兩個國名關系的爭論,有的學者認為曾和隨為一國,有的學者認為曾國絕不可能是隨國。 直到2019年,這場爭論才得以平息??脊艑W家在湖北隨州棗樹林發現春秋中晚期的曾國墓葬群,出土銅器2 000余件,其中禮器近600件。三組大墓的墓主人分別為曾公求及其夫人漁、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曾侯得,三組大墓均出土了編鐘,同一墓葬均出土帶有周文化和楚文化兩種不同文化因素的銅鼎。以下為曾侯寶夫人(楚王女兒)羋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銘文: 【請思考】 (1)考古發現如何解決了“曾隨之謎”? 【答案】 在曾國的墓葬中發現了隨國的信息,表明曾與隨是同一個諸侯國的不同稱呼,解決了文物考古和文獻記載不一致的矛盾,彌補了文獻史料中對曾國記載的空白。 探究二:史料實證 史料 在今天湖北省內,中國的傳世文獻從來沒有記載過周代一個叫曾國的諸侯國。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現卻證明歷史上湖北的隨州確實存在著一個姬姓曾國。史籍中明確記載這一地區只有一個隨國,但卻從未見隨國青銅器出土。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不一致,引發了學者們關于“曾國”和“隨國”兩個國名關系的爭論,有的學者認為曾和隨為一國,有的學者認為曾國絕不可能是隨國。 直到2019年,這場爭論才得以平息??脊艑W家在湖北隨州棗樹林發現春秋中晚期的曾國墓葬群,出土銅器2 000余件,其中禮器近600件。三組大墓的墓主人分別為曾公求及其夫人漁、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曾侯得,三組大墓均出土了編鐘,同一墓葬均出土帶有周文化和楚文化兩種不同文化因素的銅鼎。以下為曾侯寶夫人(楚王女兒)羋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銘文: (2)曾國墓葬群考古發現可以印證周代的哪些史實?結合材料加以說明。 【答案】 ①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度。由編鐘銘文可知,曾國是西周時期分封到隨州的諸侯國。 ②西周禮樂文明得到繼承和傳播。由墓葬出土的禮器及帶有不同文化因素的銅鼎可知,曾國繼承和傳播了西周的禮樂制度,使不同地區的文化逐漸融合。 ③春秋中期華夏認同的觀念已經形成。編鐘及其銘文“禹”和“夏”的發掘與釋讀,表明曾國對“禹”和“夏”的認同。 真題再現 [經典例題] (2022?山東等級性考試)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群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出其思想特點是( ) 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 核心價值:以田齊法家的主張為學習情境,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分析諸子百家思想的特點,認識諸子百家思想的差異性和統一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解題思路: [答案] A 【真題再現】1.命題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022?湖南選擇性考試)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 ) A.促進了政治統一 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 C.沖擊了貴族政治 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 解析:儒、墨、道、法等學派的出現本身是私學興起和發展的表現,其傳播更是沖擊了“學在官府”的局面,貴族政治與“學在官府”的局面相統一,“學在官府”局面被沖擊,就等于沖擊了貴族政治,故選C項,排除B項;題干中提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別產生于不同的地區,并不能說明材料現象促進了政治統一,排除A項;當時各諸侯國多采用法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所以圍繞民間思想的傳播并不會導致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和爭奪,排除D項。 【真題再現】2.命題點:道家思想的政治理念 (2022?全國甲卷)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 解析:由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可知,勞動人民自食其力,與世無爭的生活狀態,自得其樂的生活無須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指導,這符合老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故選B項;孔子主張以德治國,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與材料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的生活狀態不符,排除A項;韓非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強化對民眾的管理和控制,與材料“帝何德于我哉”不符,排除C項;墨子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儉,與材料描述的生活狀態不符,排除D項。 【真題再現】3.命題點:《詩經》反映的時代特征 (2021?湖南選擇性考試)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下表所示: ? 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 整體上對“天”的態度 《周頌》 西周初年 頌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 罵天 《國風》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 不理天 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 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天道觀持續衰落 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人性論走向成熟 解析:根據表格可知,這一時期整體上對“天”態度的變化體現出對“人”的重視,說明這一時期人文意識逐漸增強,故C項正確;春秋時期,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排除A項;僅憑《詩經》所錄詩篇對“天”的態度變化并不能充分證明天道觀持續衰落,排除B項;表格中并未涉及對“人性”看法變化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真題再現】4.命題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反映的社會現象(2021?湖北選擇性考試)“爵”通常被認為是飲酒器(如圖),也是飲酒禮上尊卑關系的象征,進而被用來代表品位序列。大約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漸趨成熟。這反映了( ) 解析:“爵”從飲酒器具到象征尊卑關系再到品位序列,且“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不斷成熟,表明“爵”從飲酒禮器發展成為身份等級制度的象征,故選C項;冶煉技術的提高與“尊卑關系的象征……品位序列”無關,排除A項;“完善”說法過于絕對,且材料不涉及鑄造工藝,排除B項;“五等爵”強調等級,與宗法體系的崩潰無關,排除D項。 A.冶煉技術的提高 B.鑄造工藝的完善 C.等級制度的發展 D.宗法體系的崩潰 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必有堅忍不撥之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