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04:文斷句題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04:文斷句題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文言文閱讀專題04:文斷句題
(解析版)
考點解析:
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代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高考對斷句的考查,從題型來講有兩種:一是客觀題,一是主觀題。從材料的來源來看,有的出自所選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還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補充文段。從所選語句的特點來看,有的句式整齊,有的有明顯的標志。從考查重點來看,側重于語法停頓而非語音停頓,一般不考具體的標點,只要求用斜線斷開。考查材料的選擇上,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從命題的情況看,一般在閱讀文段中截取一個文言要素集中的五六十字的語段,提供四種不同的斷句方式,要求選擇斷句正確的一項。一般在整段文字中預設兩處斷句錯誤,兩個選項各安排一處錯誤,一個選項安排兩處錯誤,一個選項正確。
必備知識:
解題方法:
根據詞性判斷
利用代詞、名詞去判定
因為名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⑴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在外交用語中還用。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或”相當于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莫”,相當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相”作互指代詞,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名詞——尤其是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利用動詞、形容詞判定
承擔一個句子謂語成分的是動詞、形容詞(或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的其他詞性),斷句時,可以先找到語句中的動詞、形容詞,確定作為謂語的動詞、形容詞;然后根據謂語前的狀語、主語和謂語后的賓語等來斷定語句的停頓點。
例如:未幾,自秘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正確斷句:開封邏卒夜跡盜 / 盜脫去 / 民有驚出與卒遇 / 縛以為盜 / 民訟諸府 / 不勝考掠之慘 / 遂誣服 / 安中廉知之 / 按得冤狀 / 即出民 / 抵吏罪分析:語句中涉及的動詞或形容詞有:跡、去、出、遇、為、訟、考掠、誣、知、按、出、抵等。這些詞語都能作謂語。然后根據這些謂語來往前和往后判斷語句的停頓點。
再如: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動詞“置、浣、沉、避、戲”,就能判斷婦人、虎、二小兒分別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斷開。
利用文言虛詞去判定
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句首發語詞:其、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語氣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歟)、邪(耶)、乎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其它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利用虛詞標志斷句時必須注意靈活性。
“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于”時不能點斷。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于”,就不能斷句。
“也”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可點斷也可不點斷。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薄笆钦f也,人常疑之。”
連詞“而”有時用于詞或短語之間表示并列關系,所連接的并列短語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聯系很緊密,一般不在其前斷開,但如果“而”是連接兩個句子,則往往要在其前面斷開。例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獨以鐘名,何哉?”
(4)“夫”有時可作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有時也作指示代詞(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時甚至還可作名詞,這幾種情況都不能點斷。
(二)根據對話、引文判斷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 “白” “語” “道” “謂” “對” “云” “言”等為標志 。在它們的后面一般都要斷開。不過,一定要分清對話、轉述及引用等不同情況。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確定使用的標點。
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例如: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對話中“曰”的使用,引導斷開: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根據句式判斷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判斷句式:“……者,……也”,“為、乃、即、則”等;反問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被動句式:“為……所……”“受……于……”“見……于……”;其它固定句式:“如……何”“況……乎”“何(以)……為”“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根據修辭判斷
利用頂真斷句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賓語的詞,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語。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
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可斷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具告沛公沛公大驚(《鴻門宴》)可斷為具告沛公/沛公大驚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廉藺列傳》)可斷為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文中找出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按頂真句式來考慮句讀。
利用排偶斷句
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我們斷句提供了方便。
如: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可斷為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過秦論》)這一段文字之中,“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笔桥疟?;“內”“外”是對照。根據這樣的語言特點,確定句讀也就容易多了。
利用反復斷句
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在文言文中是相當常見的修辭方法。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愚公移山》)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以上這幾種斷句方法是分別說的,在具體斷句時,常常要把這些方法綜合運用。
在高中語文的學習中,文言文的斷句是一項重要的技能。由于文言文的結構、語法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正確地斷句對于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和結構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學習文言文斷句的注意事項:
1. 理解基本規則: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規則。例如,文言文通常不使用標點符號,而是通過詞語的組合和順序來表達意思。因此,我們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斷句技巧,如識別主謂賓結構,理解虛詞的功能等。
2. 注意語境:斷句不能脫離語境進行。需要根據文言文的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意圖和寫作風格,來確定最恰當的斷句方式。此外,也需注意詞語的含義可能會因為語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3. 運用邏輯推理:在閱讀文言文時,我們常常需要通過邏輯推理來斷句。例如,如果一個句子的前半部分是一個完整的主謂賓結構,那么后半部分可能就是對前半部分的補充或解釋。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結構和內容。
4. 注意詞類和語法:理解詞類和語法對于斷句非常重要。例如,動詞通常會跟隨一個賓語,形容詞通常會修飾一個名詞,而副詞則通常會修飾動詞或形容詞。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確定句子的結構。
5. 實例分析:通過分析經典文言文的斷句,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應用上述規則。這種實例分析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斷句規則和技巧。
6. 大量閱讀和練習: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和練習,我們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斷句技巧??梢酝ㄟ^閱讀各種類型的文言文,如詩詞、散文、歷史文獻等,來提高我們的斷句技巧。
7. 反饋和修正: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獲取反饋,并對我們的斷句技巧進行修正??梢酝ㄟ^老師的點評、同學的討論等方式,來檢查我們的斷句是否準確,然后進行相應的調整。
8. 持續學習:文言文的斷句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更新我們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斷句技巧。
總的來說,學習文言文的斷句需要我們掌握一些基本的規則和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練習,以及持續的反饋和修正,來提高我們的斷句技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斷句,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言文的結構和內容。
專項訓練: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習題。
初,安史之亂,數年間,天下戶口十亡八九,州縣多為藩鎮所據,貢賦不入,朝廷府庫耗竭。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所費不貲,皆倚辦于(劉)晏。
晏有精力,多機智,變通有無,曲盡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制在掌握。國家獲利,而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常以為:“辦集眾務,在于得人,故必擇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檢簿書、出納錢谷,必委之士類?!比晃╆棠苄兄?,他人效者終莫能逮。其屬官雖居數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語言無敢欺紿。
晏又以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愛民為先。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豐則貴糴,歉則賤糶,或以谷易雜貨供官用。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若干蠲免,及期,晏不俟州縣申請,即奏行之,應民之急,未嘗失時。由是民得安其居業,戶口蕃息。
晏專用榷鹽法充軍國之用。晏以為官多則民擾,故但于出鹽之鄉置鹽官,收鹽戶所煮之鹽轉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縣不復置官。其江嶺間去鹽鄉遠者,轉官鹽于彼貯之?;蛏探^鹽貴,則減鬻之,謂之常平鹽。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
先是,運關東谷入長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則為成勞,受優賞。晏以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隨便宜,造運船,教漕卒,江船達揚州,汴船達河陰,河船達渭口,渭船達太倉,其間緣水置倉,轉相受給。自是每歲運谷或至百余萬斛,無斗升沉覆者。晏為人勤力,事無閑劇,必于一日中決之,不使留宿,后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
1.下列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正確的三處( )
其屬官A雖居數千里外B奉教令C如在目前D起居E語言F無敢欺紿。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或相關內容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A.“覘報四方物價”中“覘”應為“打探、查探”之意。
B.“他人效者終莫能逮”中“逮”在此處應為“及、比得上”之意。
C.“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中“稔”指谷物成熟。
D.“至某月須若干蠲免”中“蠲免”為偏義復詞,意義偏重在“免”,“蠲”意為增加。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晏精力充沛,機智過人,善于靈活地處理多變的事情,把事情都辦得恰到好處。
B.劉晏通過那些善于奔走之人掌握各地物價變化,因此食糧貨物價格漲跌大權,全都控制在他手中。
C.劉晏又認為人口越多,那么征收賦稅的事情就會越復雜,所以他掌管財務,以愛民為先。
D.劉晏為人勤勉努力,凡事不論緩急,必定當天解決,而絕不擱置到第二天。后來經理財政的人員,沒一個能趕得上他的。
4.翻譯下列語句。
(1)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所費不貲,皆倚辦于(劉)晏。
(2)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豐則貴糴,歉則賤糶,或以谷易雜貨供官用。
5.根據文章第四段內容,概括劉晏是如何進行鹽政改革的。
1.BDF 2.D 3.C
4.(1)中原災亂不斷,戎狄每年侵犯邊境,在戰事所到之處駐扎重兵,糧餉全仰賴朝廷,所花費的財物不可計量,都靠劉晏籌辦。
(2)陳述(說明/開列)各州縣的雨雪豐收歉收的狀況,上報(報告/稟告)轉運使司,豐收就以高價買入,歉收(收成不好)就以低價賣出,或者用糧食交換其他各種貨物供給官府使用。
5.①只在產鹽區設置鹽官,其他不產鹽區不再設置鹽官。
②收購鹽戶所煮的鹽販賣給商人,隨便他們出售到哪里。
③路途遙遠的地方就把官鹽轉運過去貯存起來,遇到商人抬高鹽價,官府就把鹽平價賣出。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劉晏屬下的官員,雖然遠居于千里之外,遵奉他的教令行事,也就像是在眼前一般,日常生活,言談行為,從沒一個敢蒙騙他的。
“其屬官雖居數千里外”,狀語后置句,“數千里外”為后置狀語修飾“居”,B處斷開;
“奉教令如在目前”,“如在目前”為后置狀語修飾“奉”,D處斷開;
“起居語言”,為后一句的前置狀語,單獨成句,F處斷開。
故BDF三處需要斷句。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
D.“為偏義復詞,意義偏重在……”錯誤,“蠲免”為同義復詞,“蠲”意為“減免、免除”。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征收賦稅的事情就會越復雜”錯。原文為“晏又以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應該是“賦稅就會收得越多”。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國”,中原;“宿”,駐扎;“縣官”,朝廷;“貲”,計量。
(2)“具”,陳述,說明;“白”,上報,報告,稟告;“糴”,買入;“歉”,歉收,收成不好;“糶”,賣出。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結合“但于出鹽之鄉置鹽官……自余州縣不復置官”可概括出,只在產鹽區設置鹽官,其他不產鹽區不再設置鹽官。
結合“收鹽戶所煮之鹽轉鬻于商人,任其所之”可概括出,收購鹽戶所煮的鹽販賣給商人,隨便他們出售到哪里。
結合“去鹽鄉遠者,轉官鹽于彼貯之?;蛏探^鹽貴,則減鬻之”可概括出,路途遙遠的地方就把官鹽轉運過去貯存起來,遇到商人抬高鹽價,官府就把鹽平價賣出。
參考譯文:
起初,安史之亂,幾年之內,天下各戶人口,十分之八九死亡(或逃亡),州縣大多被藩鎮占據,貢品和賦稅不上交朝廷,國家府庫財物耗盡,中原災亂不斷,戎狄每年侵犯邊境,在戰事所到之處駐扎重兵,糧餉全仰賴朝廷,所花費的財物不可計量,都靠劉晏籌辦。
劉晏精力充沛,機智過人,善于靈活地處理多變的事情,辦得恰到好處。他常以優厚的待遇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并設置了前后相望的驛站,以探測和上報各地物價。即使遠的地方,用不了幾天,都能將消息傳達到轉運使司。食糧貨物價格漲跌的大權,全都控制在手中。國家獲得許多利益,而天下也沒有過富過貧的憂患。晏常認為:“要辦成一切事務,關鍵在于求得人才,所以一定要選用通達事理、動作敏捷、精明強干、廉潔勤勉的人;至于核對稽查簿冊賬目,收支銀錢谷物,那就必須委任士人辦理。”但是也只有劉晏能推行,別人仿效他一樣做法,卻始終都趕不上他。劉晏屬下的官員,雖然遠居于千里之外,遵奉他的教令行事,也就像是在眼前一般,日常生活,言談行為,從沒一個敢蒙騙他的。
劉晏又認為人口越多,那么賦稅的收入就增多,所以他掌管財務,以愛民為先。在諸道中分置知院官,每隔十天一月,陳述(說明/開列)各州縣的雨雪豐收歉收的狀況,上報(報告/稟告)轉運使司,豐收就以高價買入,歉收(收成不好)就以低價賣出,或者用糧食交換其他各種貨物供給官府使用。知院官剛看出禾谷難以成熟的征兆,要先申報轉運使司,說明某月須免除若干賦稅。到時候,劉晏不等州縣申請,就奏請朝廷核準執行,救助民間的危急,從未錯過適當的時機。因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人口繁殖增多。
劉晏采用食鹽由政府專營的方法,充分供應軍隊官府的費用。劉晏認為官員愈多,人民受到的煩擾就愈多,所以只在產鹽的地區中設置鹽官,收購鹽戶所煮成的鹽轉售給鹽商,隨便他們賣到哪里,其他不產鹽的州縣中,就不再設鹽官。江嶺一帶距產鹽地區路程遙遠的地方,便將官鹽轉運過去貯存起來。有時商販壟斷市場,抬高鹽價,官鹽就減價賣出,稱常平鹽,官府有利潤而民間也不缺鹽。
在劉晏任職之前,把關東的谷物運入長安,因為河流水流湍急兇險,大致上一斛米能有八斗運到長安的,就算是立功了,會受到豐厚的獎賞。劉晏認為江、汴、河、渭,水流緩急并不相同,各視需要與方便,營造運船,教導水運工人,長江的運船通到揚州,汴水的運船通到河陰,黃河的運船通到渭口,渭口的運船通到太倉,并在沿途水岸設置糧倉,輾轉收存發放。從此每年運輸米谷的數量,有時高達一百多萬斛,而沒有一斗一升沉覆的。劉晏為人勤勉努力,凡事不論緩急,必定當天解決,而絕不擱置到第二天。后來經理財政的人員,沒一個能趕得上他的。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習題。
唐宣宗大中年間,以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韋澳為京兆尹。澳既視事,豪貴斂手。 國舅鄭光莊吏恣橫,積年租稅不入,澳執而械之。上于延英問澳,澳具奏其狀,上曰:“卿何以處之?”澳曰:“欲置以法。”上曰:“鄭光甚愛之,何如?”對曰:“陛下自內庭用臣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積弊;若鄭光莊吏積年為蠹,得寬重辟,是陛下之法獨行于貧戶耳,臣未敢奉詔?!鄙显唬骸罢\如此。但鄭光殢我不置,卿與痛杖,貸其死,可乎?”對曰:“臣不敢不奉詔,愿聽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釋之。”上曰:“灼然可。朕為鄭光故撓卿法,殊以為愧?!卑臍w府,即杖之;督租數百斛足,乃以吏歸光。上欲幸華清宮,諫官論之甚切,上為之止。上樂聞規諫,凡諫官論事,門下封駁,茍合于理,多屈意從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讀之。教坊祝漢貞,滑稽敏給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詠有如宿構由是寵冠諸優。一日在上前抵掌詼諧頗及外事,上正色謂之曰:“我畜養爾曹,正供戲笑耳,豈得輒預朝政邪!”自是疏之。會其子坐贓,杖死,流漢貞于天德軍。樂工羅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曉音律,尤有寵。程恃恩暴橫,以睚眥殺人,系京兆獄。諸樂工欲為之請,曰:“羅程負陛下,萬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絕藝,不復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惜者羅程藝,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本拐葰⒅?。上臨朝,接對群臣如賓客,雖左右近習,未嘗見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無一人立者,威嚴不可仰視。奏事畢,忽怡然曰:“可以閑語矣!”因問閭閻細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一刻許,復整容曰:“卿輩善為之,朕??智漭呚撾?,后日不復得再相見。”乃起入宮。令狐绹謂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嘗不汗沾衣也!”
(摘編自《資治通鑒 唐紀六十五》)
6.下列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正確的三處( )
滑稽敏給A上或指物B使之口占C摹詠有如D宿構E由是寵F冠諸優。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或相關內容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A.“門下”:唐行政官署名,與中書、尚書并號“三省”,共理國家政務,有封駁詔奏權。
B.“視事”:舊時指官員到任,開始處理政務。
C.“督租數百斛足,乃以吏歸光”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口技》)兩句中“乃”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
D.文中“爾曹”“汝曹”“卿輩”中的“曹”和“輩”意思相近。
8.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唐宣宗從諫如流。只要臣下的奏章和諫議合情合理,他大都屈意接受。每次收到臣下的奏章,都還特意焚香洗凈手后才去閱讀。
B.唐宣宗以國事為重。國舅鄭光莊吏犯了罪,唐宣宗顧及情面,向京兆尹韋澳求情,遭到拒絕后,向韋澳道歉。
C.唐宣宗為政勤勉。他臨朝聽政,接待應對群臣時態度非常莊重嚴肅,即使是左右近侍,也不曾見過他有倦怠的面色。
D.唐宣宗富有威嚴。朝臣對他敬畏有加,就連最受恩遇厚待的宰相令狐绹每次在延英殿奏對時,都汗流沾衣,不敢怠慢。
9.翻譯下列語句。
(1)國舅鄭光莊吏恣橫,積年租稅不入,澳執而械之。
(2)臣不敢不奉詔,愿聽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釋之。
10.唐宣宗與后唐莊宗(《五代史。伶官傳序》)對待伶人的態度截然不同,請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唐宣宗對待伶人的態度。
6.ACE 7.C 8.B
9.(1)國舅鄭光莊園掌管田租的人放縱驕橫,多年不向官府交納租稅,韋澳將他逮捕并戴上刑具。
(2)我不敢不聽從陛下的詔令,希望陛下讓我暫時關押著,等到他租稅交足之后再釋放他。
10.①唐宣宗蓄養伶人只是為了娛樂。②不允許伶人干政。③伶人觸犯法律嚴厲懲處。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滑稽敏捷,皇帝有時候指著某一物件,命祝漢貞表演口戲,祝漢貞摹擬頌詠像是早已編好一樣,于是他在優人中最受皇帝寵愛。
“滑稽敏給”同做前邊“教坊祝漢貞”的謂語,故A處斷;
“上或指物使之口占”語意完整,“之口占”做“使”的雙賓語,故C處斷;
“摹詠有如宿構”語意完整,“宿構”做“有如”的賓語,故E處斷。
綜上,ACE處斷。
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
B.正確。
C.“意義和用法相同”錯誤。才。/竟然、卻。句意:督促他交滿幾百斛租稅以后,才把他交還給鄭光。/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
D.正確。表一類人。句意:我養你們。/你們可惜的是羅程的技藝。/你們應該好自為之。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遭到拒絕后,向韋澳道歉”錯。韋澳并沒有拒絕皇上。
故選B。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恣”,放縱;“積年”,多年;“入”,繳納;“執”,逮捕;“械”,給……戴上刑具。
(2):“聽”,準許;“且”,暫且;“系”,關押;“俟”,等到;“征”,賦稅。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我畜養爾曹,正供戲笑耳”可得出:唐宣宗蓄養伶人只是為了娛樂。
由“豈得輒預朝政邪”可得出:不允許伶人干政。
由“上曰:‘汝曹所惜者羅程藝,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殺之”可得出:伶人觸犯法律嚴厲懲處。
參考譯文:
唐宣宗大中年間,任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韋澳做京兆尹。韋澳到京兆府上任辦公以后,豪門貴戚都有所收斂。國舅鄭光莊園掌管田租的人放縱驕橫,多年不向官府交納租稅,韋澳把他逮捕并戴上刑具。唐宣宗在延英殿問韋澳,韋澳把具體情況向皇帝陳奏,皇帝說道:“你怎么處置他呢?”韋澳回答道:“要依法處置?!被实壅f道:“國舅鄭光特別喜歡這個莊吏,怎么辦呢?”韋澳回答道:“陛下從宮禁內庭調任我做京兆尹,希望我清掃京畿地區多年積弊;假如鄭光的莊吏多年為蠹害,卻能得到寬恕免于死刑,這樣陛下制定的法律只是施行在窮困的民戶身上,我不敢奉陛下的詔去做事?!被实壅f道:“事情確實是這樣。但國舅鄭光糾纏著我不罷休,你用棍杖狠狠處罰他,免他一死,行嗎?”韋澳回答道:“我不敢不聽從陛下的命令,希望陛下讓我暫時關押著他,等到他租稅交足后再釋放他?!被实壅f道:“很明顯這樣可以。我因國舅鄭光的緣故阻撓你依法行事,感到很慚愧?!表f澳回京兆府,隨即重重杖責莊吏;督促他交滿幾百斛租稅以后,才把他交還給鄭光?;实巯氲饺A清宮去,諫官們極力上言進行勸阻,皇帝因此打消了去華清宮的想法?;实巯矚g聽到規勸進諫的話,凡是諫官們論事,門下省封還皇帝不當詔令,只要合乎道理,皇帝大都能虛心地接受并依從;得到大臣的章表奏疏,一定要焚香洗手以后再閱讀。教坊里有一個名叫祝漢貞的人,滑稽敏捷,皇帝有時候指著某一物件,命祝漢貞表演口戲,祝漢貞摹擬頌詠像是早已編好一樣,于是他在優人中最受皇帝寵愛。有一天,祝漢貞在皇帝面前拍著手掌說笑話逗樂,所說的內容涉及到許多外朝政事,皇帝嚴肅地對他說道:“我養你們,只是要你們提供戲笑罷了,怎能任意干預朝政呢!”從此就疏遠了祝漢貞。恰逢祝漢貞的兒子因貪贓被用杖刑處死,祝漢貞也被流放到天德軍。宮廷樂工羅程擅長彈琵琶,從唐武宗時就已得到寵幸;皇帝一向通曉音律,對羅程越發寵愛。羅程依恃皇帝的恩寵暴虐專橫,因極小的仇恨而殺人,被京兆府逮捕入獄。宮廷諸樂工想為他向皇帝請求免罪,說道:“羅程負了陛下的恩情,罪該萬死,但是我們可惜羅程的琵琶演奏是天下奇絕的技藝,不能再在宴游中侍奉皇上了!”皇帝說道:“你們可惜的是羅程的技藝,我珍惜的是高祖、太宗制定的國法。”最后,仍把羅程用杖刑處死了。皇帝臨朝聽政,接待應對群臣猶如對待賓客,即使是他的左右近侍,也不曾見過他有倦怠的面色。每當宰相奏對政事時,身旁沒有一人站立,皇帝威嚴的神態令人不敢抬頭看。宰相奏事完畢以后,皇帝忽然和顏悅色地說道:“現在可以說說閑話了!”接著就問宰相街道閭巷的細微事,有時談論宮禁中游宴的事,什么事都能說。大約過了一刻鐘,皇帝又用嚴肅的面容說道:“你們應該好自為之,我常擔心你們會辜負我,使得以后我們不再能相見。”于是起身回宮。令狐绹對人說道:“我做了十年宰相掌管朝政,最得皇帝的恩遇;但每次在延英殿奏對政事,沒有不汗流沾衣的!”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邦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尉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按之國章,殺人者死,元慶宜伏辜。又按《禮》經,父讎不同天,亦國家勸人之教也,元慶不宜誅。然臣聞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亂。仁之所利,蓋以崇德。今元慶報父之仇,意非亂也;行子之道,義能仁也。仁而無利,與亂同誅,是曰能刑,未可以訓。元慶之可宥,顯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亂作。昔禮防至密,其弊不勝;先王所以明刑,本實由此。今倘義元慶之節,廢國之刑,將為后圖,政必多難;則元慶之罪,不可廢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讎,其亂誰救?故圣人作始,必圖其終,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義,其政不行。”且夫以私義而害公法,仁者不為;以公法而徇私節,王道不設。元慶之所以仁高振古,義伏當時,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釋元慶之罪以利其生,是奪其德而虧其義;非所謂殺身成仁,全死無生之節也。
如臣等所見,謂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閭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謹議。
(陳子昂《復仇議狀》,有刪改)
材料二
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邦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尉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之。
臣聞禮之大本,以防亂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并焉。誅其可旌,茲謂濫;旌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傳于后代,趨義者不知所以向,違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為典可乎?蓋圣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讞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于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吁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沖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其或元慶之父,不免于罪,師韞之誅,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執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于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背圣,不亦甚哉!《周禮》:“調人掌司萬人之仇凡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庇职驳糜H親相仇也?《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之道,復仇不除害?!苯袢羧〈艘詳鄡上孪鄽ⅲ瑒t合于禮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于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
請下臣議,附于典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
(柳宗元《駁〈復仇議〉》,有刪改)
1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調人掌司A萬人B之仇C凡殺人D而義者E令F勿仇G仇之H則死。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縣尉,唐代縣級政府機構中的重要官員,負責一縣的軍事、治安等工作,為縣令的屬官。
B.原始,推求事情的開始,原,與《伶官傳序》中“抑本其成敗之跡”的“本”,用法相同。
C.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懷的樣子;自克,與“克終者蓋寡”的“克”,意思不一樣。
D.謝,文中的意思是“認錯、道歉”,與“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謝”,意思相同。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子昂認為誅殺徐元慶也是為了成全其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高尚節操,誅而后旌是有效之法。
B.陳子昂認為徐元慶為父報仇體現了孝道與大義,但若赦免他,眾人都可能學樣去刺殺朝廷命官。
C.柳宗元認為旌與誅不應該同時施加到一個人身上,陳子昂的提議更不可以成為國家法典。
D.柳宗元引用《周禮》和《公羊傳》中關于違法受誅不可復仇的規定,進一步說明禮與法的統一。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元慶之所以仁高振古,義伏當時,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
請下臣議,附于典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
15.請簡要歸納柳宗元不同意陳子昂對徐元慶殺人處理方式所提建議的主要理由。
11.CEG 12.C 13.B
14.(1)徐元慶之所以仁義高尚超過古人,正義的行為使當時的人佩服,是因為他能做到舍生忘死從而達到了道德標準。
(2)請把我的意見附在法令之后頒發下去。今后凡是審理這類案件的人,不應再根據以前的意見處理。
15.①刑與禮的本質一致,旌與誅不能同時,否則不是濫刑就是壞禮。②賞罰要分明,應以事實為依據,察清是非曲直。先誅而后旌無法區別刑法與禮制的運用。③陳子昂對禮的認識模糊,先誅后旌違背《周禮》《春秋公羊傳》的禮法規定。④徐元慶之父無罪被殺,徐元慶報仇既合禮又合法,不當殺。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調人,是負責調解眾人怨仇的。凡是殺人而又合乎禮義的,就不準被殺者的親屬報仇,如要報仇,則處死刑。
“調人掌司萬人之仇”語意完整,“萬人之仇”做“掌司”的賓語,故C處斷;
“凡殺人而義者”中,“而”字是連詞,中間不能斷開,故E處斷;
“仇之則死”中的“仇”做后句主語,故G處斷。
綜上,CEG處斷。
1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
B.正確。都是名詞作動詞,推求;推究。句意:推究案子的起因。/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
C.“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懷的樣子”錯,介然,意為“意志專一,堅定不移的樣子”。“克”,約束。/能。句意:堅定地以禮約束自己。/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D.正確。句意:去向他謝罪都來不及。/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眾人都可能學樣去刺殺朝廷命官”不合文意,陳子昂擔心的是出現“親親相仇”的局面。
故選B。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伏”,使……佩服;“忘生”,舍生忘死;“及”,達到。
(2)“斷”,審理;“以”,根據;“從事”,處理。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
由“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并焉。誅其可旌,茲謂濫;旌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可得出:刑與禮的本質一致,旌與誅不能同時,否則不是濫刑就是壞禮。
由“向使刺讞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可得出:賞罰要分明,應以事實為依據,察清是非曲直。先誅而后旌無法區別刑法與禮制的運用。
由“……是惑于禮也甚矣……《周禮》……《春秋公羊傳》曰”可得出:陳子昂對禮的認識模糊,先誅后旌違背《周禮》《春秋公羊傳》的禮法規定。
由“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元慶能不越于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可得出:徐元慶之父無罪被殺,徐元慶報仇既合禮又合法,不當殺。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據我了解,在則天皇后時,同州下縣有個叫徐元慶的人,他的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害,徐元慶最終親手殺死了仇人,然后將自己捆綁起來,投案自首。依據國家法律,殺人的人應當處死,元慶應該伏罪。又據《禮》,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國家勉勵人盡孝的教化內容,元慶不應被處死。但我聽說在古代,刑罰產生的原因,本來就是用來制止暴亂的。(圣賢)講求仁德(對天下)益處,在于依靠它來(使人們)崇尚道德。如今徐元慶報殺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亂;他在盡為人子的孝道,從道義上來看,是屬于仁義的行為。行仁義之舉卻得不到益處,與作亂一樣同被處死,這雖叫依法處刑,卻不能用來教育人。從這一點可明顯看出,徐元慶是可以被寬恕的。但是,邪惡的行為往往有正義的動機,有修養的心靈也會導致禍亂的發生。從前(圣賢)用禮教對人性的防范極端嚴密,依然無法克服人性的弊端,先王之所以嚴明刑罰,根本原因就在這里。現在如果認定元慶的孝道是正義的,損害國家刑法的威嚴,長遠考慮,以后治理國家必然會多出許多艱難;因此元慶的罪行,不能赦免。為什么呢?每個人都會有孩子,每一個為人子女的人都會有親人,如果因為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這種混亂的局面該靠誰來挽救?所以圣賢君主開始做一件事,必定考慮到它的后果,因為政策不能只持續一兩天??块L遠的謀劃使自己的政令一致。所以說:“(國家如果任由)個人伸張自己的正義,那么它的政令是不會通行的。況且因個人的孝義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遷就個人氣節,奉行王道的國家沒有先例。徐元慶之所以仁德高尚超過古人,正義的行為使當時的人佩服,是因為他能舍生忘死,從而達到了道德標準。今天如果赦免了元慶的罪行而讓他活著,就是磨滅了他的德行,損傷了他的義節,就不是所謂的殺身成仁,舍身赴死的節操了。
依我輩所見,認為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按照刑律處死元慶,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贊頌他的美好節操。這樣,可以使天下人按正道從事。把這個案件載入國家法律,永遠作為國家法典,恭謹呈上建議。
材料二
據我了解,則天皇后時,同州下卻縣有個叫徐元慶的人,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了,他最后能親手殺掉仇人,自己捆綁著身體到官府自首。當時的諫官陳子昂建議處以死罪,同時在他家鄉表彰他的行為,并請朝廷將這種處理方式“編入法令,永遠作為國家的法律制度”。我個人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
我聽說,禮的根本作用是為了防止人們作亂;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為了防止人們作亂。它們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則不同,表彰和處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處死可以表彰的人,這是對刑法的嚴重濫用。表彰應當處死的人,這是對禮制的嚴重破壞。如果以這種處理方式作為刑法的準則,并傳給后代,那么,追求正義的人就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想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樣立身行事,以此作為法則行嗎?大凡圣人制定禮法,是透徹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來規定賞罰,根據事實來確定獎懲,不過是把禮、刑二者結合在一起罷了。
當時如能審察案情的真偽,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禮制的運用,就能明顯地區分開來了。為什么呢?如果徐元慶的父親沒有犯法律規定的罪行,趙師韞殺他,只是出于他個人的私怨,施展他當官的威風,殘暴地處罰無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趙師韞的罪,執法的官員也不去過問這件事,上下互相蒙騙包庇,對喊冤叫屈的呼聲充耳不聞;而徐元慶卻能夠把容忍不共戴天之仇視為奇恥大辱,把時刻不忘報殺父之仇看作是合乎禮制,想方設法,用武器刺進仇人的胸膛,堅定地以禮約束自己,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遺憾,這正是遵守和奉行禮義的行為啊。執法的官員本應感到慚愧,去向他謝罪都來不及,還有什么理由要把他處死呢?如果徐元慶的父親確是犯了死罪,趙師韞殺他,那就并不違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吏錯殺,而是因為犯法被殺。法律難道是可以仇視的嗎?仇視皇帝的法律,又殺害執法的官吏,這是悖逆犯上的行為。應該把這種人抓起來處死,以此來嚴正國法,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陳子昂的奏議還說:“人必有兒子,兒子必有父母,因為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這種混亂局面靠誰來救呢?”這是對禮的認識太模糊了。禮制所說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傷呼號而又無法申告;并不是指觸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處死這種情況。而所謂“他殺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殺掉他”,不過是不問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脅弱者罷了。這種違背圣賢經傳教導的做法,不是太過分了嗎?《周禮》上說:“調人,是負責調解眾人怨仇的。凡是殺人而又合乎禮義的,就不準被殺者的親屬報仇,如要報仇,則處死刑。有反過來再殺死對方的,全國的人就都要把他當作仇人?!边@樣,又怎么會發生因為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的情況呢?《春秋公羊傳》說:“父親無辜被殺,兒子報仇是可以的。父親犯法被殺,兒子報仇,這就是互相仇殺的做法,這樣的報復行為是不能根除彼此仇殺不止的禍害的?!爆F在如果用這個標準來判斷趙師韞殺死徐元慶的父親和徐元慶殺死趙師韞,就合乎禮制了。而且,不忘父仇,這是孝的表現;不怕死,這是義的表現。徐元慶能不越出禮的范圍,克盡孝道,為義而死,這一定是個明曉事理、懂得圣賢之道的人啊。明曉事理、懂得圣賢之道的人,難道會把王法當作仇敵嗎?但上奏議的人反而認為應當處以死刑,這種濫用刑法,敗壞禮制的建議,不能作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請把我的意見附在法令之后頒發下去。今后凡是審理這類案件的人,不應再根據以前的意見處理。謹發表上面的意見。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昭明太子統,字德施,小字維摩,武帝長子也。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通諷誦。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行并下,過目皆憶。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或作劇韻,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年十二,于內省見獄官將獻事,問左右曰:“是皂衣何為者?”曰:“廷尉官屬。”召視其書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統幼,紿之曰:“得?!逼洫z皆刑罪上,統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獄,不知所為,具言于帝,帝笑而從之。自是數使聽訟,每有欲寬縱者,即使太子決之。太子自加元服,帝便使省萬機,內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謬誤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嘗彈糾一人。平斷法獄,多所全宥,天下皆稱仁。性寬和容眾,喜慍不形于色。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時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普通中,大軍北侵,都下米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及有流離道路,以米密加振賜,人十石。若死亡無可斂,則為備棺槥。每聞遠近百姓賦役勤苦,輒斂容變色。太子性仁恕,見在宮禁防捉荊子者,問之,云以清道驅人。太子恐復致痛,使捉手板代之。頻食中得蠅蟲之屬密置柈邊恐廚人獲罪不令人知。又見后閣小兒攤戲,后屬有獄牒攤者法,士人結流徒,庶人結徒。太子曰:“私錢自戲,不犯公物,此科太重?!绷钭⑿讨谷龤q,士人免官。獄牒應死者必降長徒,自此以下莫不減半。太子孝謹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門開。東宮雖燕居內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臺。宿被召當入,危坐達旦。三年三月,游后池,沒溺而得出,因動股,恐貽帝憂,深誡不言,以寢疾聞。及稍篤,左右欲啟聞,猶不許。 四月乙巳,暴惡,馳啟武帝,比至已薨,時年三十一。 謚曰“昭明”。朝野惋愕,都下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聞喪皆哀慟。
(選自《南史·列傳四十三·蕭統傳》,有刪改)
1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頻食中A得蠅蟲之B屬C密置D柈邊E恐F廚人G獲罪H不令人知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經,是我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
B.危坐,文中是端坐的意思,和《赤壁賦》中“正襟危坐”的“危坐”意思相同。
C.篤,文中指病勢沉重,和“博學之,審問之,篤行之”中的“篤”含義不同。
D.乙巳,文中指古代用干支紀日的方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昭明太子天資聰穎,記憶力好。三歲讀《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讀書能一目數行,過目不忘。
B.昭明太子成年后,武帝才開始鍛煉他審判定案,昭明太子將刑重于罪的犯人判決杖打五十,這一做法得到了武帝的同意。
C.昭明太子參與政事時,每有官員說錯或是花言巧語說假話,昭明太子都能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誤,并令其慢慢改過。
D.昭明太子孝順謹慎。在東宮閑居時,也經常面向西南面的朝廷。為免武帝擔心,一再隱瞞落水受傷的真實情況。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死亡無可斂,則為備棺槥。每聞遠近百姓賦役勤苦,輒斂容變色。
朝野惋愕,都下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聞喪皆哀慟。
20.請概括文中能體現太子蕭統仁愛寬恕的事件。
16,。CEH 17.A 18.B
19.(1)如有死后無力殮葬的,就為他準備棺材。每次聽說遠近百姓賦役辛勤勞苦時,太子就會收斂笑容面露憂色。
(2)朝野人等都惋惜驚愕,京城男女奔走到宮門,號哭流淚的人布滿道路,四方平民以及邊境上的人,聽到太子的死訊深感哀慟。
20.①太子擔心荊條驅趕的方式讓百姓太痛,下令將荊條換成手板。②太子怕廚師獲罪受罰,于是隱瞞飯食中吃到蠅蟲。③太子覺得對賭博的處罰過重,于是將處罰改為刑限三年,士人免官。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太子吃的飯菜中常有蠅蟲之類的東西,他暗中放在盤邊,怕廚師獲罪,不讓人知道。
“食中”是“(于)食中”的省略,作狀語,后面不能斷開,“蠅蟲之屬”是“得”的賓語,賓語后斷開,即C處;
“密置柈邊”是“密置(于)柈邊”的省略,中間不能斷開,在后面斷開,即E處;
“不令人知”省略主語“太子”,前面斷開,即H處。
故在CEH三處斷句。
17.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
A.“《樂經》”錯誤。應為《春秋》。
B.正確。句意:端坐到天亮。/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
故選A。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昭明太子成年后”錯誤,由原文“年十二,……其獄皆刑罪上,統皆署杖五十”可知,改判杖打五十是昭明太子十二歲的時候做的事情,而并非成年后。
故選B。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斂”,同“殮”,殮葬;“為備”,“為(之)備”,為他準備;“斂容”,收斂笑容。
(2)“惋愕”,惋惜驚愕;“甿庶”,平民;“疆徼”,邊境。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太子性仁恕,見在宮禁防捉荊子者,問之,云以清道驅人。太子恐復致痛,使捉手板代之?!笨芍?,太子擔心荊條驅趕的方式讓百姓太痛,下令將荊條換成手板。
②由原文“頻食中得蠅蟲之屬,密置柈邊,恐廚人獲罪,不令人知”可知,太子怕廚師獲罪受罰,于是隱瞞飯食中吃到蠅蟲。
③由原文“太子曰:‘私錢自戲,不犯公物,此科太重。’令注刑止三歲,士人免官”可知,太子覺得對賭博的處罰過重,于是將處罰改為刑限三年,士人免官。
參考譯文: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小名維摩,是武帝的長子。太子蕭統天生聰明、機靈,三歲啟蒙學習《孝經》《論語》,五歲時把“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全部學完,并能加以背誦。太子身姿容貌美麗,舉止得體,讀書能一目數行,過目都記得,每當出游宴會或餞別親友時,賦詩可達數十韻,有時用險韻,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換字句。十二歲時,在宮內看到司法官員準備判案。問左右說:“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回答說:“是司法部門的官員。”蕭統把他們的案卷要來看,說:“這些都可憐惜,我能判決嗎?”當時官員看他年幼,哄騙他說:“可以?!边@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蕭統都批為杖五十。當事官員拿著這些判下的案卷,不知該怎么辦,報告給武帝,武帝笑著讓照此辦理。從此多次讓太子審理案件,每次有想從寬處理的,就讓太子決定。太子自行冠禮之后,武帝便讓他觀察處理國家事務,于是面前擠滿了奏事的內外百官。太子通曉政務,每當有說錯的或是花言巧語說假話的,都能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誤。令其慢慢改過,未曾向武帝舉報過一人。審斷案件,多加寬宥保全,天下都稱頌太子仁德。太子性情寬厚豁達,喜怒之情不表露在臉上。招納有才學的士人,對他們倍加賞識愛惜。當時習俗喜歡奢侈,太子想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大家,使用之物都很簡樸,身穿舊衣,吃飯也不要兩樣肉食。普通年間,大軍北伐,京城中米價昂貴,太子因而命令節衣縮食,每逢霖雨、積雪天氣,就派遣心腹左右巡行街巷,看到貧困人家以及流浪在道路上的人,暗中賑賜糧食,一人十石。如有死后無力殮葬的,就為他準備棺材。每次聽說遠近百姓賦役辛勤勞苦時,太子就會收斂笑容,面露憂色。太子本性仁愛寬恕,他看到宮禁衛隊有拿荊條的,問他們,說用荊條清道驅趕百姓。太子怕被驅趕的人再生疼痛,讓宮禁衛隊拿手板代替荊條。太子吃的飯菜中常有蠅蟲之類的東西,他暗中放在盤邊,怕廚師獲罪,不讓人知道。又見到后閣有小孩玩賭博游戲,后來正好有處理賭博者的法律條文,官吏判定流放服刑,庶民判定徒刑。太子說:“私錢自己玩,不侵犯公物,這個處罰太重?!绷罡男滔奕辏咳嗣夤佟*z書中判定應該處死的必定降為長期徒刑,死罪以下的都予以減半。太子的孝順謹慎屬于天性,每次上朝,時間不到五更就守在城門口等待城門開啟。太子雖閑居內殿,但一坐一起,常面向西南的朝廷。晚上受召要進宮,就端坐到天亮。三年三月,太子在后宮池塘游玩,落水后雖被救出,但大腿受傷,怕武帝擔心,太子告誡身邊人不許聲張,只以生病上奏武帝。等到傷勢轉重,身邊的人要報告皇上,太子還不允許。四月乙巳那天,太子病情突然加重,身邊人騎馬啟奏武帝,武帝趕到時,太子已經死去,享年三十一歲。謚號“昭明”。朝野人等都惋惜驚愕,京城男女奔走到宮門,號哭流淚的人布滿道路,四方平民以及邊境上的人,聽到太子的死訊深感哀慟。
注意事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文言文閱讀專題04:文斷句題
(原卷版)
考點解析:
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代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高考對斷句的考查,從題型來講有兩種:一是客觀題,一是主觀題。從材料的來源來看,有的出自所選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還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補充文段。從所選語句的特點來看,有的句式整齊,有的有明顯的標志。從考查重點來看,側重于語法停頓而非語音停頓,一般不考具體的標點,只要求用斜線斷開??疾椴牧系倪x擇上,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從命題的情況看,一般在閱讀文段中截取一個文言要素集中的五六十字的語段,提供四種不同的斷句方式,要求選擇斷句正確的一項。一般在整段文字中預設兩處斷句錯誤,兩個選項各安排一處錯誤,一個選項安排兩處錯誤,一個選項正確。
必備知識:
解題方法:
根據詞性判斷
利用代詞、名詞去判定
因為名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⑴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在外交用語中還用。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盎颉毕喈斢诂F代漢語“有的人”,“有時”;“莫”,相當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相”作互指代詞,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名詞——尤其是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利用動詞、形容詞判定
承擔一個句子謂語成分的是動詞、形容詞(或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的其他詞性),斷句時,可以先找到語句中的動詞、形容詞,確定作為謂語的動詞、形容詞;然后根據謂語前的狀語、主語和謂語后的賓語等來斷定語句的停頓點。
例如:未幾,自秘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正確斷句:開封邏卒夜跡盜 / 盜脫去 / 民有驚出與卒遇 / 縛以為盜 / 民訟諸府 / 不勝考掠之慘 / 遂誣服 / 安中廉知之 / 按得冤狀 / 即出民 / 抵吏罪分析:語句中涉及的動詞或形容詞有:跡、去、出、遇、為、訟、考掠、誣、知、按、出、抵等。這些詞語都能作謂語。然后根據這些謂語來往前和往后判斷語句的停頓點。
再如: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動詞“置、浣、沉、避、戲”,就能判斷婦人、虎、二小兒分別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斷開。
利用文言虛詞去判定
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句首發語詞:其、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語氣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歟)、邪(耶)、乎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其它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利用虛詞標志斷句時必須注意靈活性。
“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于”時不能點斷。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于”,就不能斷句。
“也”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可點斷也可不點斷。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薄笆钦f也,人常疑之?!?br/>連詞“而”有時用于詞或短語之間表示并列關系,所連接的并列短語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聯系很緊密,一般不在其前斷開,但如果“而”是連接兩個句子,則往往要在其前面斷開。例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獨以鐘名,何哉?”
(4)“夫”有時可作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有時也作指示代詞(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時甚至還可作名詞,這幾種情況都不能點斷。
(二)根據對話、引文判斷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 “白” “語” “道” “謂” “對” “云” “言”等為標志 。在它們的后面一般都要斷開。不過,一定要分清對話、轉述及引用等不同情況。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確定使用的標點。
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例如: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對話中“曰”的使用,引導斷開: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根據句式判斷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判斷句式:“……者,……也”,“為、乃、即、則”等;反問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被動句式:“為……所……”“受……于……”“見……于……”;其它固定句式:“如……何”“況……乎”“何(以)……為”“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根據修辭判斷
利用頂真斷句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賓語的詞,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語。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
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可斷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具告沛公沛公大驚(《鴻門宴》)可斷為具告沛公/沛公大驚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廉藺列傳》)可斷為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文中找出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按頂真句式來考慮句讀。
利用排偶斷句
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我們斷句提供了方便。
如: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可斷為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過秦論》)這一段文字之中,“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是排比;“內”“外”是對照。根據這樣的語言特點,確定句讀也就容易多了。
利用反復斷句
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在文言文中是相當常見的修辭方法。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愚公移山》)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以上這幾種斷句方法是分別說的,在具體斷句時,常常要把這些方法綜合運用。
在高中語文的學習中,文言文的斷句是一項重要的技能。由于文言文的結構、語法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正確地斷句對于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和結構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學習文言文斷句的注意事項:
1. 理解基本規則: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規則。例如,文言文通常不使用標點符號,而是通過詞語的組合和順序來表達意思。因此,我們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斷句技巧,如識別主謂賓結構,理解虛詞的功能等。
2. 注意語境:斷句不能脫離語境進行。需要根據文言文的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意圖和寫作風格,來確定最恰當的斷句方式。此外,也需注意詞語的含義可能會因為語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3. 運用邏輯推理:在閱讀文言文時,我們常常需要通過邏輯推理來斷句。例如,如果一個句子的前半部分是一個完整的主謂賓結構,那么后半部分可能就是對前半部分的補充或解釋。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結構和內容。
4. 注意詞類和語法:理解詞類和語法對于斷句非常重要。例如,動詞通常會跟隨一個賓語,形容詞通常會修飾一個名詞,而副詞則通常會修飾動詞或形容詞。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確定句子的結構。
5. 實例分析:通過分析經典文言文的斷句,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應用上述規則。這種實例分析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斷句規則和技巧。
6. 大量閱讀和練習: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和練習,我們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斷句技巧。可以通過閱讀各種類型的文言文,如詩詞、散文、歷史文獻等,來提高我們的斷句技巧。
7. 反饋和修正: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獲取反饋,并對我們的斷句技巧進行修正??梢酝ㄟ^老師的點評、同學的討論等方式,來檢查我們的斷句是否準確,然后進行相應的調整。
8. 持續學習:文言文的斷句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更新我們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斷句技巧。
總的來說,學習文言文的斷句需要我們掌握一些基本的規則和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練習,以及持續的反饋和修正,來提高我們的斷句技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斷句,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言文的結構和內容。
專項訓練: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習題。
初,安史之亂,數年間,天下戶口十亡八九,州縣多為藩鎮所據,貢賦不入,朝廷府庫耗竭。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所費不貲,皆倚辦于(劉)晏。
晏有精力,多機智,變通有無,曲盡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制在掌握。國家獲利,而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常以為:“辦集眾務,在于得人,故必擇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檢簿書、出納錢谷,必委之士類?!比晃╆棠苄兄?,他人效者終莫能逮。其屬官雖居數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語言無敢欺紿。
晏又以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愛民為先。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豐則貴糴,歉則賤糶,或以谷易雜貨供官用。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若干蠲免,及期,晏不俟州縣申請,即奏行之,應民之急,未嘗失時。由是民得安其居業,戶口蕃息。
晏專用榷鹽法充軍國之用。晏以為官多則民擾,故但于出鹽之鄉置鹽官,收鹽戶所煮之鹽轉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縣不復置官。其江嶺間去鹽鄉遠者,轉官鹽于彼貯之?;蛏探^鹽貴,則減鬻之,謂之常平鹽。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
先是,運關東谷入長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則為成勞,受優賞。晏以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隨便宜,造運船,教漕卒,江船達揚州,汴船達河陰,河船達渭口,渭船達太倉,其間緣水置倉,轉相受給。自是每歲運谷或至百余萬斛,無斗升沉覆者。晏為人勤力,事無閑劇,必于一日中決之,不使留宿,后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
1.下列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正確的三處( )
其屬官A雖居數千里外B奉教令C如在目前D起居E語言F無敢欺紿。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或相關內容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A.“覘報四方物價”中“覘”應為“打探、查探”之意。
B.“他人效者終莫能逮”中“逮”在此處應為“及、比得上”之意。
C.“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中“稔”指谷物成熟。
D.“至某月須若干蠲免”中“蠲免”為偏義復詞,意義偏重在“免”,“蠲”意為增加。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晏精力充沛,機智過人,善于靈活地處理多變的事情,把事情都辦得恰到好處。
B.劉晏通過那些善于奔走之人掌握各地物價變化,因此食糧貨物價格漲跌大權,全都控制在他手中。
C.劉晏又認為人口越多,那么征收賦稅的事情就會越復雜,所以他掌管財務,以愛民為先。
D.劉晏為人勤勉努力,凡事不論緩急,必定當天解決,而絕不擱置到第二天。后來經理財政的人員,沒一個能趕得上他的。
4.翻譯下列語句。
(1)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所費不貲,皆倚辦于(劉)晏。
(2)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豐則貴糴,歉則賤糶,或以谷易雜貨供官用。
5.根據文章第四段內容,概括劉晏是如何進行鹽政改革的。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習題。
唐宣宗大中年間,以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韋澳為京兆尹。澳既視事,豪貴斂手。 國舅鄭光莊吏恣橫,積年租稅不入,澳執而械之。上于延英問澳,澳具奏其狀,上曰:“卿何以處之?”澳曰:“欲置以法?!鄙显唬骸班嵐馍鯋壑?,何如?”對曰:“陛下自內庭用臣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積弊;若鄭光莊吏積年為蠹,得寬重辟,是陛下之法獨行于貧戶耳,臣未敢奉詔?!鄙显唬骸罢\如此。但鄭光殢我不置,卿與痛杖,貸其死,可乎?”對曰:“臣不敢不奉詔,愿聽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釋之?!鄙显唬骸白迫豢?。朕為鄭光故撓卿法,殊以為愧。”澳歸府,即杖之;督租數百斛足,乃以吏歸光。上欲幸華清宮,諫官論之甚切,上為之止。上樂聞規諫,凡諫官論事,門下封駁,茍合于理,多屈意從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讀之。教坊祝漢貞,滑稽敏給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詠有如宿構由是寵冠諸優。一日在上前抵掌詼諧頗及外事,上正色謂之曰:“我畜養爾曹,正供戲笑耳,豈得輒預朝政邪!”自是疏之。會其子坐贓,杖死,流漢貞于天德軍。樂工羅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曉音律,尤有寵。程恃恩暴橫,以睚眥殺人,系京兆獄。諸樂工欲為之請,曰:“羅程負陛下,萬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絕藝,不復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惜者羅程藝,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本拐葰⒅?。上臨朝,接對群臣如賓客,雖左右近習,未嘗見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無一人立者,威嚴不可仰視。奏事畢,忽怡然曰:“可以閑語矣!”因問閭閻細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一刻許,復整容曰:“卿輩善為之,朕??智漭呚撾?,后日不復得再相見?!蹦似鹑雽m。令狐绹謂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嘗不汗沾衣也!”
(摘編自《資治通鑒 唐紀六十五》)
6.下列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正確的三處( )
滑稽敏給A上或指物B使之口占C摹詠有如D宿構E由是寵F冠諸優。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或相關內容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A.“門下”:唐行政官署名,與中書、尚書并號“三省”,共理國家政務,有封駁詔奏權。
B.“視事”:舊時指官員到任,開始處理政務。
C.“督租數百斛足,乃以吏歸光”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口技》)兩句中“乃”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
D.文中“爾曹”“汝曹”“卿輩”中的“曹”和“輩”意思相近。
8.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唐宣宗從諫如流。只要臣下的奏章和諫議合情合理,他大都屈意接受。每次收到臣下的奏章,都還特意焚香洗凈手后才去閱讀。
B.唐宣宗以國事為重。國舅鄭光莊吏犯了罪,唐宣宗顧及情面,向京兆尹韋澳求情,遭到拒絕后,向韋澳道歉。
C.唐宣宗為政勤勉。他臨朝聽政,接待應對群臣時態度非常莊重嚴肅,即使是左右近侍,也不曾見過他有倦怠的面色。
D.唐宣宗富有威嚴。朝臣對他敬畏有加,就連最受恩遇厚待的宰相令狐绹每次在延英殿奏對時,都汗流沾衣,不敢怠慢。
9.翻譯下列語句。
(1)國舅鄭光莊吏恣橫,積年租稅不入,澳執而械之。
(2)臣不敢不奉詔,愿聽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釋之。
10.唐宣宗與后唐莊宗(《五代史。伶官傳序》)對待伶人的態度截然不同,請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唐宣宗對待伶人的態度。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邦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尉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按之國章,殺人者死,元慶宜伏辜。又按《禮》經,父讎不同天,亦國家勸人之教也,元慶不宜誅。然臣聞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亂。仁之所利,蓋以崇德。今元慶報父之仇,意非亂也;行子之道,義能仁也。仁而無利,與亂同誅,是曰能刑,未可以訓。元慶之可宥,顯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亂作。昔禮防至密,其弊不勝;先王所以明刑,本實由此。今倘義元慶之節,廢國之刑,將為后圖,政必多難;則元慶之罪,不可廢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讎,其亂誰救?故圣人作始,必圖其終,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義,其政不行?!鼻曳蛞运搅x而害公法,仁者不為;以公法而徇私節,王道不設。元慶之所以仁高振古,義伏當時,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釋元慶之罪以利其生,是奪其德而虧其義;非所謂殺身成仁,全死無生之節也。
如臣等所見,謂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閭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謹議。
(陳子昂《復仇議狀》,有刪改)
材料二
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邦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尉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之。
臣聞禮之大本,以防亂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并焉。誅其可旌,茲謂濫;旌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傳于后代,趨義者不知所以向,違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為典可乎?蓋圣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讞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于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吁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沖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其或元慶之父,不免于罪,師韞之誅,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執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于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背圣,不亦甚哉!《周禮》:“調人掌司萬人之仇凡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庇职驳糜H親相仇也?《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之道,復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于禮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于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
請下臣議,附于典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
(柳宗元《駁〈復仇議〉》,有刪改)
1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調人掌司A萬人B之仇C凡殺人D而義者E令F勿仇G仇之H則死。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縣尉,唐代縣級政府機構中的重要官員,負責一縣的軍事、治安等工作,為縣令的屬官。
B.原始,推求事情的開始,原,與《伶官傳序》中“抑本其成敗之跡”的“本”,用法相同。
C.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懷的樣子;自克,與“克終者蓋寡”的“克”,意思不一樣。
D.謝,文中的意思是“認錯、道歉”,與“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謝”,意思相同。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子昂認為誅殺徐元慶也是為了成全其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高尚節操,誅而后旌是有效之法。
B.陳子昂認為徐元慶為父報仇體現了孝道與大義,但若赦免他,眾人都可能學樣去刺殺朝廷命官。
C.柳宗元認為旌與誅不應該同時施加到一個人身上,陳子昂的提議更不可以成為國家法典。
D.柳宗元引用《周禮》和《公羊傳》中關于違法受誅不可復仇的規定,進一步說明禮與法的統一。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元慶之所以仁高振古,義伏當時,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
請下臣議,附于典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
15.請簡要歸納柳宗元不同意陳子昂對徐元慶殺人處理方式所提建議的主要理由。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昭明太子統,字德施,小字維摩,武帝長子也。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通諷誦。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行并下,過目皆憶。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或作劇韻,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年十二,于內省見獄官將獻事,問左右曰:“是皂衣何為者?”曰:“廷尉官屬?!闭僖暺鋾唬骸笆墙钥赡睿业门蟹??”有司以統幼,紿之曰:“得?!逼洫z皆刑罪上,統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獄,不知所為,具言于帝,帝笑而從之。自是數使聽訟,每有欲寬縱者,即使太子決之。太子自加元服,帝便使省萬機,內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謬誤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嘗彈糾一人。平斷法獄,多所全宥,天下皆稱仁。性寬和容眾,喜慍不形于色。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時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普通中,大軍北侵,都下米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及有流離道路,以米密加振賜,人十石。若死亡無可斂,則為備棺槥。每聞遠近百姓賦役勤苦,輒斂容變色。太子性仁恕,見在宮禁防捉荊子者,問之,云以清道驅人。太子恐復致痛,使捉手板代之。頻食中得蠅蟲之屬密置柈邊恐廚人獲罪不令人知。又見后閣小兒攤戲,后屬有獄牒攤者法,士人結流徒,庶人結徒。太子曰:“私錢自戲,不犯公物,此科太重?!绷钭⑿讨谷龤q,士人免官。獄牒應死者必降長徒,自此以下莫不減半。太子孝謹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門開。東宮雖燕居內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臺。宿被召當入,危坐達旦。三年三月,游后池,沒溺而得出,因動股,恐貽帝憂,深誡不言,以寢疾聞。及稍篤,左右欲啟聞,猶不許。 四月乙巳,暴惡,馳啟武帝,比至已薨,時年三十一。 謚曰“昭明”。朝野惋愕,都下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聞喪皆哀慟。
(選自《南史·列傳四十三·蕭統傳》,有刪改)
1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頻食中A得蠅蟲之B屬C密置D柈邊E恐F廚人G獲罪H不令人知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經,是我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
B.危坐,文中是端坐的意思,和《赤壁賦》中“正襟危坐”的“危坐”意思相同。
C.篤,文中指病勢沉重,和“博學之,審問之,篤行之”中的“篤”含義不同。
D.乙巳,文中指古代用干支紀日的方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昭明太子天資聰穎,記憶力好。三歲讀《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讀書能一目數行,過目不忘。
B.昭明太子成年后,武帝才開始鍛煉他審判定案,昭明太子將刑重于罪的犯人判決杖打五十,這一做法得到了武帝的同意。
C.昭明太子參與政事時,每有官員說錯或是花言巧語說假話,昭明太子都能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誤,并令其慢慢改過。
D.昭明太子孝順謹慎。在東宮閑居時,也經常面向西南面的朝廷。為免武帝擔心,一再隱瞞落水受傷的真實情況。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死亡無可斂,則為備棺槥。每聞遠近百姓賦役勤苦,輒斂容變色。
朝野惋愕,都下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聞喪皆哀慟。
20.請概括文中能體現太子蕭統仁愛寬恕的事件。
注意事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水县| 太康县| 东城区| 教育| 京山县| 罗江县| 远安县| 昆明市| 道真| 台南县| 华亭县| 乌鲁木齐市| 沿河| 江源县| 平度市| 西乡县| 神农架林区| 麻栗坡县| 达日县| 扶沟县| 息烽县| 杭州市| 兴安县| 焉耆| 克拉玛依市| 绿春县| 洛阳市| 涪陵区| 章丘市| 巴中市| 泸定县| 东阿县| 庐江县| 阿拉善左旗| 广丰县| 通河县| 信宜市| 太白县| 安国市| 本溪市|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