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1《老子》四章 練習一、文言文閱讀閱讀文段,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①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爭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從事焉”。昔晉公子重耳出亡,過鄭,鄭君不禮。叔瞻諫曰:“此賢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積德。”鄭君不聽。叔瞻又諫曰:“不厚待之,不若殺之,無令有后患。”鄭君又不聽。及公子返晉邦,舉兵伐鄭,大破之,取八城焉。晉獻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宮之奇諫曰:“不可,唇亡而齒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晉滅虢,明日虞必隨之亡。”虞君不聽,愛其璧而假之道晉已取虢還反滅虞此二臣者皆爭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則叔瞻、宮之奇亦鄭、虞之扁鵲也,而二君不聽,故鄭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節選自《韓非子·喻老》有刪改)②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第二十四章)注:①莊蹻(qiāo):當時民間反對派首領。②《韓非子·喻老》出自《韓非子》,韓非子用二十五則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解釋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學思想有了具體可感的呈現,在中國哲學史和訓詁學史上起著發凡起例的作用。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需斷句對應的標號寫在答題卡上。愛A其璧B而假之道C晉D已取E虢F還G反H滅虞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的謙稱。B.“過鄭”中的“過”與《鴻門宴》“聞大王有意督過之”中的“過”意思相同。C.“假道于虞而伐虢”中的“假”,意為“借”,與《勸學》“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D.“自伐者無功”中的“伐”與“舉兵伐鄭”中的“伐”意思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莊王沒有認識到楚國兵弱政亂的狀況,而認為越國“政亂兵弱”,想要討伐越國,在杜子進諫后,放棄了自己的想法。B.扁鵲認為,病在腸胃用火劑湯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無法醫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C.鄭君不聽叔瞻的建議,最終被晉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聽宮之奇諫言,最終被晉所滅。說明做事只爭于腠理沒有意義。D.用“道”的觀點看,踮腳、跨大步、自以為是、自我夸耀等行為就是剩飯、贅瘤,會遭人們厭惡,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5.《韓非子 喻老》中“自見之謂明”與《老子》中“自見者不明”,是否矛盾?請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古者先王盡力于親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則忠臣勸;罰必,則邪臣止。忠勸邪止而地廣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黨比周以隱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東是也。亂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強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踐恃大朋之龜[注]與吳戰而不勝,身臣入宦于吳反國棄龜明法親民以報吳則夫差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諸侯者危其國。曹恃齊而不聽宋,齊攻荊而宋滅曹。邢恃吳而不聽齊,越伐吳而齊滅邢。許恃荊而不聽魏,荊攻宋而魏滅許。鄭恃魏而不聽韓,魏攻荊而韓滅鄭。今者韓國小而恃大國,主慢而聽秦、魏,恃齊、荊為用,而小國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廣壤,而韓不見也。荊為攻魏而加兵許、鄢,齊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鄭,而韓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國,恃外以滅其社稷者也。臣故曰:明于治之數,則國雖小,富;賞罰敬信,民雖寡,強。賞罰無度,國雖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無地無民,堯、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強。人主又以過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國。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賞賞今之人也。主以是過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過予,則臣偷幸;臣徒取,則功不尊。無功者受賞,則財匱而民望;財匱而民望,則民不盡力矣。故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有賞不足以勸,有刑不足以禁,則國雖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節選自《韓非子·飾邪》,有刪改)材料二: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節選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刪改)[注]大朋之龜:又稱“十朋之龜”,指用以占吉兇、決疑難的十類龜,古人視為大寶。6.下列選項,關于課內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沁園春·長沙》中“到中流擊水”一句,不僅典出《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又兼用晉朝祖逖“中流擊楫”的典故,抒發澄清海內之志,毛主席曾自注其詞云:“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B.第二單元人物通訊《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一文的主標題,出自毛澤東的七言律詩《到韶山》。C.《芣苢》出自《詩經》“周頌”中的“周南”,重章疊唱、回環往復,全詩僅變換六個動詞,細膩地描繪出勞動的過程,富于詩情畫意。D.楊萬里《插秧歌》,四聯八句,從詩歌體式上來講屬于七言古詩,“誠齋體”呈現為通俗生動、清新自然的詩歌風格。7.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的大寫字母寫在答題卡上。身臣入A宦于吳B反國C棄龜D明法E親民F以G報吳H則夫差為擒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朋黨”指為爭權奪利,排斥異己而結合起來的集團,在本文活用作動詞,指拉幫結派。B.“恃諸侯者危其國”中的“其”,與《逍遙游》中“天之蒼蒼,其正色耶”的“其”意思用法不相同。C.“財匱而民望”的“民望”,指民眾心生怨恨,與現代漢語“眾望所歸”的“眾望”意思不同。D.“其安易持”的“安”,指安然未變,與《曹劌論戰》中“衣食所安”的“安”意思相同。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分別論述了秦國和山東六國的國運,綜合運用了舉例和對比論證的手法來強化自己的觀點。B.材料一越王勾踐的故事雖著墨不多,但兼具正反兩個方面,既豐富了文章內容,也增添了說服力。C.材料一整體事實論據豐富,理論分析清晰,共同論述了“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的道理。D.材料二運用“合抱之木”“千里之行”等具體現象來闡述抽象道理,較明顯地體現了先秦的說理風格。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有賞不足以勸,有刑不足以禁,則國雖大,必危。(2)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11.老子和韓非子對治國理政的理念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并說明你的觀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節選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材料二: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節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材料三: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節選自《莊子·外物》)12.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諾A我B且南游C吳越D之王E激西江F之水G而迎子H可乎?1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貴,以……為貴,重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貴”是指地位顯要的人,兩者意思不同。B.犧牛,古代祭祀用的純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體形完整的牛。C.活,讓……活下來,使動用法,與“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中的“活”用法、意思相同。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的句式與“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句式相同。1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是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期的人,他的學說涉獵范圍廣泛,核心思想歸宗于老子的學說思想。B.楚威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請他做卿相。莊周以犧牛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決心。C.莊周著書,都是寓言類的,《漁父》《盜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虛構的,沒有實事。D.活在車輪碾過的小坑洼里,鮒魚急需斗升的水讓自己活下來,比喻處于困境、亟待援助的莊周。15.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2)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6.請簡要概括材料一體現的思想內容。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文本(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文本(二)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 ,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17.文本(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簽字筆將正確答案寫在答題卡上。能A不龜手一也B或以封C或不免D于洴澼絖E則所用F之異也。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輞的一條條直棍兒。B.民,古代指有別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階層的庶民。C.“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間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間,用以渡水。D.石:斗與石,都是容量單位。十升為一石。19.下列對選文內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認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勝”比“勝人”更加難得。這是極富人生哲理的判斷。B.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無用形容莊子的理論雖然宏大,但實際上卻毫無用處,對莊子的學說加以否定。C.在文章中,莊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發揮人的聰明智能,指導人們善于運用巧妙的方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D.對于“不龜手之藥",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有的卻能用它為官做宰,莊子用這個故事說明惠子“拙于用大”。20.把材料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2)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21.文本(二)體現了莊子怎樣的思想?二、文言小題22.下列加點的詞語,與現代漢語中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勝人者有力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C.知足者富D.自伐者無功23.下列各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若火之始然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B.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C.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當察亂何自起D.曰余食贅行 故盜賊有亡24.下列句子中對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復眾人之所過 重復B.常于幾成而敗之 接近C.遠之事君 侍奉D.君子喻于義 知曉三、名篇名句默寫2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老子看來,“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現這一思想的句子是:“ , 。”(2)老子以樹木為例,形象說明大的東西無不是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句子是:“ , 。”(3)老子以“ , ”為喻,引出“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4)老子認為,在最后關頭仍像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讓事情失敗的句子是:“ , 。”(5)老子以車輪為例,形象說明“有”與“無”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 。”(6)老子以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離、事物細小時容易散失的現象為例,說明解決問題要做到:“ , 。”四、作文26.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老子在此強調了為人處世應避免過度的自我表現和自負,要遵循自然之道,保持謙遜和低調。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尊重。上述經典名句,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請你思考在立身處世中,有哪些經驗或處世哲學能夠為你所用。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CFG 2.B 3.C 4.(1)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問他。(2)所以說:“事情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圖謀。” 5.不矛盾。《韓非子·喻老》中“自見之謂明”的“見”應解釋為看見、認識,句意為:能夠自我認知的人是明智的(顯明的);而《老子》中“自見者不明”的“見”應該通假為“現”,解釋為自我彰顯、自我夸耀。這兩句是分別從內在的自我認知與外在的自我表現兩個角度談“為人”的,所以不矛盾。6.C 7.BDH 8.D 9.C10.(1)有獎賞不能起到鼓勵作用,有刑罰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個國家即使強大,也一定會危險。(2)不執意把持,因此不會喪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時遭致失敗。審慎面對事情的終結,一如開始時那樣,就不會失敗。11.①韓非子主張治國理政應當彰明法度(賞罰符合法度)。②老子則主張無為,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③道法結合。既要遵循自然規律,又要讓治國理政有法可依。“道”為“法的基礎;“法”可維護“道”。12.AEH 13.D 14.C 15.(1)楚威王聽說莊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許諾讓他出任卿相。(2)(我)也不愿被執政者束縛,終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16.①對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機預兆;②對待大事,抓住細節;③善始慎終;④注重積累;⑤不妄為,順應自然。17.BCE 18.D 19.C20.(1)從天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行為)只能稱之為剩飯贅肉,連鬼神也要憎惡他。所以通曉天道的人是決不會這樣做的。(2)做事,要在尚未發生以前就著手;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21.莊子運用的是“故事”中蘊含的方法論,通過如何處置“五石之瓠”說明“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的哲學思想。22.B23.B24.A25.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 有車之用 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26.例文:以謙為楫,行穩致遠在歷史的長河中,諸多先哲的智慧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類前行的道路。老子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這一經典名句,猶如黃鐘大呂,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依然振聾發聵,為我們在立身處世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它深刻地告誡我們,為人處世應摒棄過度的自我表現與自負,遵循自然之道,堅守謙遜和低調,唯有如此,方能收獲真正的成功與尊重。謙遜,是一種對自我的清醒認知和對世界的敬畏之心。它讓我們明白,個人的力量在浩瀚宇宙和漫長歷史中是如此渺小,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借助前人積累和眾人協作的結果。正如牛頓,這位科學巨匠在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等偉大成就后,并未因功高自傲,而是謙遜地將其歸功于前人的探索和自己的幸運。他深知科學的海洋無窮無盡,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位探索者。正是這種清醒的自我認知,使他能夠不斷突破自我,在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相反,那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之人,往往盲目自大,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忽視自身的不足,如同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而不見整體,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甚至迷失方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人際交往中,都應時刻保持謙遜,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不斷學習和進步。謙遜,能為我們贏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廣泛的尊重。一個謙遜的人,總是以平和、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想法,善于傾聽不同的聲音。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成就而輕視他人,也不會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種謙遜的學習態度,使他成為了萬世師表,其思想和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影響深遠。在團隊合作中,謙遜更是至關重要。一個謙遜的團隊成員,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也能欣賞和借鑒他人的長處,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協作,從而使整個團隊更加和諧、高效,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一個自負傲慢的人,往往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排斥,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關系,最終也會限制自己的發展。謙遜,是我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一種堅韌品質。當我們遭遇失敗和挫折時,謙遜使我們能夠保持冷靜和理智,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意而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它讓我們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是對我們的磨礪和考驗。我們應以謙遜的態度反思自己的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從而在挫折中崛起,走向成功。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他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不斷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和實驗,最終為人類帶來了光明。如果他在面對挫折時,自高自大,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那么電燈的發明可能會被推遲很久,甚至可能無法實現。在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往往急于追求成功和名利,容易陷入過度自我表現和自負的陷阱。一些人為了彰顯自己的能力,不惜夸大其詞,吹噓自己的成就;一些人在取得一點成績后,便沾沾自喜,目中無人;還有一些人在面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時,固執己見,拒絕接受。這些行為不僅不利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會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我們更應銘記老子的教誨,以謙遜為楫,在人生的海洋中破浪前行。那么,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謙遜的處世哲學呢?首先,要學會傾聽。當我們與他人交流時,應認真傾聽對方的觀點和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感受,不要急于打斷或反駁。通過傾聽,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了解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其次,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每個人都會犯錯,關鍵是要能夠正視自己的錯誤,以謙遜的態度接受批評和建議,并努力改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最后,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在面對成功和榮譽時,不驕傲自滿,不居功自傲;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不氣餒、不放棄,始終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滿招損,謙受益。” 讓我們以謙遜為座右銘,遵循自然之道,在立身處世中保持低調和謙遜。相信在謙遜的引領下,我們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