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勸學》2024-2025學年同步檢測試卷一、現代文閱讀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荀子和子思、孟子雖然同屬于儒家,但他們在學派內部的對立卻是顯而易見的。對于思孟特別注重“思”,荀子就提出勸學來對抗。最直接的說法見于《勸學篇》的一段話: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給這兩種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連串的比喻,在荀子看來,學習的本質是借助于自我以外的事物來擴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如同登高而招,雖然手臂并沒有改變,但可以達到見者遠的效果,這就是善假于物的結果。思卻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內部,如同翹足而望之所得,終不能與登高之博見相提并論。在荀子看來,自我之外有一個廣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過閉門之思可以了解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勸學篇》)必須是通過學習,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現出來,被我們自己意識到。因此,外向的見聞就變得非常重要。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純粹的思是無意義的。思孟與荀子確實是主張著兩種非常不同的路徑,前者看重的是思,而后者重視學。如果從成圣的角度來考慮,孟子主張“人皆可以為堯舜”和荀子說“涂之人皆可以為禹”是類似的,都在肯定普通的人能夠成為圣人。但是其成圣的基礎和工夫卻截然不同。對孟子來說,其基礎是每個人都有的善性或者良心,其工夫則是“反身而誠”的思。對荀子來說,其基礎卻是人性的惡,以及通過后天學習而能夠掌握的化性而起偽的能力。可以把這兩種工夫分別概括為思以致圣和學以致圣,代表著儒家內部的學思兩途。思以致圣肯定生命內部的善性以及良心:道德的根源不能從外部去尋找,必須返回到生命的內部,因此把反身的思看作是確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徑;學以致圣則相反:人性是惡的,沒有所謂的本心或者良心,生命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才能確立其道德的一面,因此需要通過學來了解作為生命之衡的道,進而由此道來規范自己的自然生命。可以看出,學與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們實際上牽連著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觀念。學注重外向的索取,思強調內在的發掘。但這只是表面的東西,更要緊的是,對兩者的側重關涉到對生命的基本理解:或者樂觀或者悲觀的看法。徐復觀說:“孟子認為人之性善,只要存心、養心、盡心,便會感到萬物皆備于我矣;所以孟子反求諸身而自足的意味特重。但荀子認為性惡,只能靠人為的努力向外面去求。由小人進而為士君子,由士君子進而為圣人,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荀子特別注重學,而學之歷程則稱之為積;積是由少而多的逐漸積累。”總的來看,孟子認為人在根本上是善的,所以偏重內向的思。荀子不同,性惡的主張決定了其認為生命必須通過外向的努力才能獲得改變。(擇編自王博《論<勸學>篇在《荀子》及儒家的意義》)(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和子思、孟子雖然同屬于儒家,但他們的學派對立卻是顯而易見的。B.孟子和荀子都認為普通人能夠成為圣人,但成圣的基礎和工夫卻不完全相同。C.思以致圣把思看作是確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徑,學以致圣則以學來規范生命。D.荀子之學與思孟之思有所不同,決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觀念不同。(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展開論證,在邏輯上也是逐層遞進的。B.文章在論述過程中,在多個論述層次中對兩派觀點都是并列對舉,沒有明顯偏倚。C.文章以《勸學》中“登高而招”為例,證明了荀子之學比思孟之思更高明。D.文章末段引用徐復觀的話,不僅有效總結了上文,也有力支撐了作者的觀點。(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只有意識到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能看到學習的重要性。B.思以致圣和學以致圣不能孤立地理解,要結合荀子和思孟對生命的基本理解。C.荀子之學與思孟之思,前者表現的是生命的悲觀,后者表現的是生命的樂觀。D.只有多學多積累,小人才可能進而成為士君子,再由士君子進而成為圣人。二、文言文閱讀課內文言文閱讀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節選自《勸學》)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節選自《師說》)2.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B.君子生非異也C.或師焉,或不焉 D.君子不齒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為輪,其曲中規 中:合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C.官盛則近諛 諛:諂媚奉承D.木直中繩 繩:規矩4.下列句子中加點實詞的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B.其出人也遠矣 其皆出于此乎C.道相似也 師道之不復D.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句讀之不知5.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句讀之不知B.吾嘗政而望矣 小學而大遺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D.則恥師焉 則群聚而笑之6.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青,取之于藍A.而青于藍 B.其皆出于此乎C.而恥學于師 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7.下列加點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B.不如須臾之所學也C.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D.小學而大遺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吾師道也A.吾嘗終日而思矣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C.非能水也 D.位卑則足羞9.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10.下列文學常識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唐代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是這次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堅持擯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B.“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曾鞏,以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C.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師說”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事情。D.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性惡論”,荀子認為,可以通過學習教化來改變人性之“惡”。11.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勸學》和《師說》圍繞“學習之道”,強調學習重要,主張學習者當有正確學習觀,努力改進學習方法。B.《勸學》主要采用比喻論證,分層展開論述;《師說》主要采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逐層深入闡述主張。C.《師說》中論述圣人從師學習,且“無常師”地學習,可以作為《勸學》中君子學習“善假于物”的論據。D.《勸學》和《師說》都是有針對性地提出觀點、發表議論,先批判錯誤觀點,后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張。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程頤,字正叔。年十八,上書闕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治平、元豐間,大臣屢薦,皆不起。哲宗初,司馬光、呂公著共疏其行義,曰:“伏見河南府處士程頤,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法。年逾五十,不求仕進,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詔以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力辭。尋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書。即上疏言:“陛下春秋之富,雖睿圣得于天資,而輔養之道不可不至。愿選名儒入侍勸講,講罷留之以備訪問,或有小失,隨事獻規,歲月積久,必能養成圣德。”頤每進講,色甚莊,繼以諷諫。聞帝在宮中盥而避蟻,問:“有是乎?”曰:“然,誠恐傷之爾。”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神宗喪未除,冬至,百官表賀,頤言:“節序變遷,時思方切,乞改賀為慰。”既除喪,有司請開樂置宴,頤又言:“除喪而用吉禮,尚當因事張樂,今特設宴,是喜之也。”皆從之。帝嘗以瘡疹不御邇英殿累日。頤詣宰相問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當獨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請問疾。頤于書無所不讀,其學本于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標指,而達于《六經》。動止語默,一以圣人為師,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張載稱其兄弟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學圣人,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以為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節選自《宋史》,有刪節)13.下列對文中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B.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C.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D.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闕下,本來指的是宮闕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宮廷,文中指代帝王。B.說書,本是官職名,掌進讀書史、講釋經義,后來演變為一種傳統曲藝。C.訪問,文中是詢問的意思,現在一般表示有目的地去拜訪,二者意思不同。D.張樂的“張”意思是設置,與《出師表》中“誠宜開張圣聽”的“張”意思相同。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程頤喜好古道,安于貧窮,固守氣節,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則,因此司馬光、呂公著力薦他擔任國子監教授。B.程頤通過皇上在宮中盥洗而避開螞蟻一事,委婉勸諫皇上應將這個心思放在四海萬民身上,這才是帝王要道。C.冬至期間,宋神宗喪期還沒有結束,朝廷官員就上表稱賀,這一做法遭到程頤反對。程頤認為,應將朝賀改為安慰。D.張載稱贊程頤兄弟二人超然脫俗,最終得到了孔子、孟子沒有被后人傳承的學問,在儒生之間倡導。1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年逾五十,不求仕進,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②動止語默,一以圣人為師,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17.文中的“歲月積久,必能養成圣德”一句與《勸學》中的哪句話在道理上有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閱讀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題。送宗伯喬白巖序王守仁大宗伯白巖喬先生將之南都,過陽明子而論學。陽明子曰:“學貴專。”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寢忘寐,目無改觀,耳無改聽,蓋一年而詘鄉之人,三年而國中莫有予當者,學貴專哉!”陽明子曰:“學貴精”。先生曰:“然。予長而好文詞,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鳩焉。研眾史,核百氏,蓋始而希跡于宋唐,終焉浸入于漢魏,學貴精戰!”陽明子曰:“學貴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賢之道,弈吾悔焉,文詞吾愧焉,吾無所容心矣,子以為奚若?”陽明子曰:“可哉!學弈則謂之學學文則謂之學學道則謂之學然而其歸遠也道大路也外是荊棘之蹊鮮克達矣。是故專于道,斯謂之專;精于道,斯謂之精。專于弈而不專于道,其專溺也;精于文詞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廣矣大矣,文詞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詞技能為者,去道遠矣。是故非專則不能以精,非精則不能以明,非明則不能以誠,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專,一也。精則明矣,明則誠矣,是故明,精之為也;誠,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況于文詞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將終身焉,而悔其晚也。”陽明子曰:“豈易哉?公卿之不講學也久矣。昔者衛武公年九十而猶詔于國人曰:‘毋以老耄而棄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國士之交警①?”(選自《四部叢刊》本《王文成公全書》,有刪改)【注釋】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給予忠告。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學弈則謂之學/學文則謂之學/學道則謂之學/然而其歸遠也/道/大路也/外是荊棘之蹊/鮮克達矣B.學弈則謂之學/學文則謂之學/學道則謂之學/然而其歸遠也道/大路也/外是荊棘之蹊/鮮克達矣C.學弈/則謂之學/學文/則謂之學/學道/則謂之學/然而其歸/遠也/道大路也/外是荊棘之蹊/鮮克達矣D.學弈/則謂之學/學文/則謂之學/學道/則謂之學/然而其歸/遠也道/大路也外/是荊棘之蹊/鮮克達矣1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宗伯,同宗的大伯,是王守仁對喬白巖的敬稱,將其視為同宗的前輩,以表達內心的敬仰。B.南都,明朝初年定都南京,永樂年間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南京作為陪都,亦被稱為南都。C.耄,古時指八九十歲的年紀,形容年老,有時引申為昏亂之義,常和“耋”組成“耄耋”一詞。D.四部,一般指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名稱,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篇贈序。王守仁在闡述自己的為學主張的同時,也勉勵朋友做學問要堅持不懈。B.王守仁認為不管學習什么都是學習,只要真正做到“專”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離“大道”也就不遠了。C.文章引用衛武公的話意在說明,研究學問就要終身學習,任何時候學習都不算晚。D.王守仁認為為學的根本在于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辭章、下棋這類技藝上用功學習,哪怕你學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個聰明且具有良知的人。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蓋一年而詘鄉之人,三年而國中莫有予當者,學貴專哉!②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22.綜觀全文,作者認為應該怎樣做學問?請簡要概括。三、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有人說,互聯網雖然實現了我們的一個古老的夢想,把遠在天涯的人變得____,但與此同時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邊的人變得如在天涯,因此引發了一種普遍的擔心:當我們越來越習慣于線上的虛擬世界時,我們是否會最終失去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對線上虛擬世界的擔心,并非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過度沉迷有可能讓一些人“越來越擁抱技術、越來越忽略彼此”。實際上,線上與線下之間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研究發現,互聯網中的社交關系大多是通過“上傳”線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現實社交的延續。從空間角度來講,互聯網有助于我們維系遠距離的線下關系;從時間角度來看,媒介化創造了一種廣泛的雙向即時互動。空間和時間由于不斷壓縮,大大增強了互動性,社會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顯著提高。( )。“虛擬”與“現實”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實世界為虛擬生活____地提供養料,虛擬生活又能激發和充實現實世界的活力。23.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近在咫尺 杞人憂天 涇渭分明 源源不斷B.觸手可及 空穴來風 涇渭分明 取之不盡C.近在咫尺 空穴來風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斷D.觸手可及 杞人憂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盡24.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社會交往是如此,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B.不但社會交往如此,而且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C.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會交往也是一樣的D.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這樣,除了社會交往2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由于空間和時間不斷壓縮,大大增強了互動性,有助于社會交往效率顯著提高。B.由于空間和時間不斷壓縮,互動性大大增強,社會交往效率得到顯著提高。C.空間和時間由于不斷壓縮,大大增強了互動性,社會交往效率得到顯著提高。D.空間和時間由于不斷壓縮,互動性大大增強,有助于社會交往效率顯著提高。四、默寫26.《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學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27.劉禹錫詩云:“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和荀子《勸學》中的“青, , ”都表達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或后人超過前人思想。28.《勸學》中“ , ”兩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資過人,只是他們善于利用外部條件來彌補自身的不足。29.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勸學》中說“ , 。”30.《論語》中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了學習和思考的關系,在荀子的《勸學》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學與思的關系,這個句子是: , 。五、寫作3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荀子在《勸學》中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鄭板橋臨終前,在枕頭下給兒子留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吃自己的飯,淌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讀了以上材料,你對人生的“假”或“靠”有何認識和感想?請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字數要求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C(2)C(3)A【答案】2.D3.D4.A5.C6.B7.B8.C9.C10.B11.D12.登高招手,手臂沒有加長,但遠處的人也能看見;順風呼喊,聲音沒有更加疾勁,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答案】13.B14.D15.A16.①程頤年齡過了五十,不追求做官,是真儒者的高風亮節、圣世社會的隱逸之民。②行動舉止,言談沉默,全都把圣人作為導師,不達到圣人的境界不停止追求。17.“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兩句都說明人要長期不懈地修身養性,積善改過,才能養成高尚的德行。【答案】18.A19.A20.B21.①在一年內讓全鄉的人屈服,三年內城中沒有可以和我相當的,學習果真是貴專的啊!②先生的年紀只有武公的一半,功業卻可以成倍,先生可要無愧于武公啊!22.①做學問,要專,要精,要正,要誠心誠意;②學無止境,做學問不應當受到年齡的限制(或:學無止境,做學問要堅持終身學習,生命不息,鉆研不止)。【答案】23.A24.A25.B26.【答案】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27.【答案】取之于藍;而青于藍28.【答案】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29.【答案】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30.【答案】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31.【答案】【參考例文】借助外物,成就自我“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因此,我們要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楓葉,使露珠紅紅地閃爍;荷花,使露珠有著蒼白似淚滴的透明。露珠借助不同的事物,使自己給人以不同的美感,成功地實現了自身價值。每一個成功者,不是單純地靠自己一味的努力拼搏,或多或少都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正如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從那顆被人遺忘的蘋果中將有限抽象為無限,把一條定律譜寫給星辰,因而,我們眼中的牛頓高拔出眾。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鑰匙,而在于你能否找到一個有利的載體,引領自己走向成功;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機遇,彌足珍貴的是你能否利用外物,挑戰成功的遙不可及。誠然,一個人獨自潛心鉆研可能會有所成功,但如果接受別人拋來的橄欖枝,那么一定會有新的超越,在特定的領域中獨占鰲頭。“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著彰。”有時借助外物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外物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向前,而不是缺少能力的表現。善于借助外物,離成功就近了一步。人類的太空漫步,依托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萬里長城的蜿蜒盤臥,受益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身軀。無論是何等的成就,都脫離不了特定的載體。秦晉之好,秦穆公力挺重耳回國稱王;鴻門之宴,張良力助劉邦脫離險境;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就帝室之霸業。古往今來,多少的豐功偉業,無不是在他人的幫助下穩固壯大。善于借助他人,千秋偉業也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夢。學習尋找載體,大膽地去嘗試,成功會為你開啟一道虛掩的門,因此,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的錦繡前程!葡萄藤借助木竿,盤環而上,沐浴陽光;大海的浮游生物借助洋流,四處漂泊,一日千里;蒲公英借助徐徐輕風,隨遇而安,繁衍生息。孔明借以東風,火燒赤壁;曹聰不是借水浮之力,輕靈之船,那么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盤,百米之桿,又怎能稱出大象的重量;鯤鵬借巨風以升萬里,而行至南海;候鳥借氣流以結隊飛行,而南北遷徙;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輝如練,荀子《勸學》中所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利用外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智者的成功可能性是很大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