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課程標準】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認識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舉措的學習,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其必要性及影響。2、時空觀念通過本課教學內容時空要素及其關聯性的梳理和研究,培育學生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通過探析課件中歷史圖片,文獻史料以及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領導人文獻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研習,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和方法。4、歷史解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的領會,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通過新中國成立,新政權的鞏固以及社會主義過渡歷史的學習,激勵學生為實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教學重難點】重點:人民政權鞏固措施,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難點:新中國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鋪墊:今天我們來學習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追尋新中國創立者們的足跡,重溫那段激情燃燒、波瀾壯闊的光輝歲月。二、新課教學1.精心籌備,成立新中國講述:(播放開國大典視頻)1949年10月1日,伴隨著毛澤東主席的莊嚴宣告,一個嶄新的人民政權在世界的東方建立起來了。任何一個新生政權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作了充分的準備。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一子目相關內容,思考:為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作了哪些準備?教師點撥:軍事上,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全國基本解放;理論上,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政治上,召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出示下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時間、地點 1949年9月;北平核心任務 籌備成立新中國會議內容 確定國名、國旗、代國歌;制定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綱領性文件 內容 規定國家性質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性質 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教師點撥:新中國的成立使我國徹底擺脫了政治頹勢,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為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提供了光輝的典范,推動了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過渡:列寧曾說“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革命是為了奪取和建立政權,在革命取得勝利、政權建立之后,新生政權必然會面臨著又一項重大任務——鞏固政權。2.綜合治理,鞏固新政權教師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政權面臨嚴峻挑戰,請學生回顧初中所學并結合教科書第二子目,完成下列填空。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的困難有:軍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師點撥:國民黨殘余部隊、土匪、反革命武裝仍然存在;朝鮮戰爭爆發,威脅國家安全;新解放區農民仍無地、少地;城市投機盛行,物價飛漲。國家面臨嚴重困難,新生政權如何應對呢?請學生認真閱讀教科書第二子目,自主完成下表。領域 具體措施軍事 肅清土匪和反革命武裝,解放全中國;組建志愿軍,抗美援朝經濟 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在上海等大城市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打擊投機資本外交 確定新中國三大外交方針,迎來一次建交高潮;參加日內瓦會議,展示新中國外交風采;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原則,促進會議圓滿成功過渡:通過自主學習,我們清楚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打出一套強力“組合拳”,短短三年間便迅速鞏固了新生政權,彰顯了人民政權的卓越治理能力和強大生命力。在諸多舉措中,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思考:毛澤東曾說,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請學生結合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有關內容,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教師點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而封建地主階級則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政治力量。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給農民,既能從經濟上摧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又能從政治上瓦解封建制度的維護力量。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有利于維護工農聯盟,鞏固人民政權。所以,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過渡:幾乎與土地改革運動同時,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面對威脅,中國人民毫不退縮,黨中央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為支援前線作戰,國內工人、農民、手工業者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播放視頻《上甘嶺》片段,配以楊根思、邱少云、黃繼光等英雄圖片,并引導學生深思:在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下,面對武器裝備絕對優于自己的強大敵人,中國人民志愿軍表現出了怎樣的抗爭精神?這種精神在今天有何意義?預設:中國人民志愿軍不畏強暴、不畏犧牲,勇于捍衛祖國利益、勇于保衛人民安全的精神,凝聚成強大的民族力量,鼓舞中國人民不斷勝利,對于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現實意義。過渡: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引導學生思考:抗美援朝的勝利對于當時的中國有著怎樣重大的意義?學生思考后回答:抗美援朝打出了國威和軍威,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過渡:面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重重困難,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勇氣和高超的智慧,帶領中國人民迎難而上,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人民政權的鞏固,增強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所有這一切都為國家向社會主義轉變、開展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設計意圖】本部分內容的設計融合了必備知識的自主學習、史料探究的能力提升和價值觀教育,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和層次感。3.順利過渡,邁入新時期(1)過渡條件的具備提問:新中國能夠順利實現向社會主義轉變、開展工業化建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預設:國民經濟的恢復、新生政權的鞏固和國內外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過渡:1953年9月,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和社會主義革命拉開了帷幕。總路線規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經濟領域的過渡請學生閱讀教科書并思考: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新中國做了哪些工作推動中國順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預設:中國順利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在大力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教師點撥:新中國成立后,重工業基礎極度薄弱,人民渴望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迅速奠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至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社會主義經濟開始迅速發展。過渡: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和經濟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建設和思想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3)政治領域的過渡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后歸納: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此前新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確立并逐步完善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過渡:第一屆全國人大還制定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什么性質的憲法?它體現了怎樣的立法原則?展示1954年憲法文本,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后回答。預設: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法律,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教師點撥:在經濟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思想也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三、課堂小結小結: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新中國歷史的開篇,在這一歷史時期內,中國社會完成了兩次歷史性的巨變一—一是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二是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中國人民從此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基于統一國家的建立和基本制度體系的建構,我國具備了近代以來從未曾有過的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為中國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板書】【反思指導】1.本課的教學要把握住“社會劇變”這一時代特征。“劇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歷史,開辟了獨立自主的新紀元;二是經過三大改造,中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2.本課涉及的政治、經濟概念較多,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聯系其他學科內容,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