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教學目標】1.※以時間為主要線索,結合空間位置,梳理20世紀50一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史實。2.※歸納20世紀50一70年代中國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主要成就的原因,分析評價其重大意義,能夠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信息。3.※了解20世紀50一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曲折,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嘗試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4.※通過這一時期國家發展和建設的史實,感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基于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5.★通過背景剖析、前后對比等分析方法,理解這一時期各方面成就的偉大性、奠基性、開創性,感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內涵,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教科書分析】本課包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偉大的建設成就”三目,前兩目內容有延續性,講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歷程,第三目綜合講述20世紀50一70年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經濟、科技、文化、外交等領域取得的具體成就。社會主義建設經歷過嚴重的曲折,但我們也在曲折發展中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積累了重要經驗,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意義,為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本課重難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成功的探索及曲折。本課建議授課時間為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鋪墊:(播放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相遇》的片段)這段電影以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為背景,講述國防科技戰線上無名英雄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他們隱姓埋名,遠離至親至愛之人,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祖國。正是這種不畏艱辛,為了祖國,舍棄小我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中國人民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一路風雨總向前,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就讓我們重走那段激情燃燒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感受那股濃濃的愛國主義時代精神。二、新課教學1.不斷探索、曲折發展之路(1)梳理線索依據教科書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的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梳理1956一197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程,完成下列時間軸。過渡:通過對課本的宏觀把握,請同學們回答這樣兩個問題過程劃分為兩大時期,應該怎么劃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呈現怎樣的特點?預設:可以劃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文化大革命”兩個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曲折、艱難。過渡:在艱難、曲折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需要大家把握下列時間節點和事件(出示以下關鍵時間節點)。1956年;1958年;1966年。(2)重要節點一:1956年過渡:下面,我們就其中的三個重要節點進行深入學習。先來看1956年,為什么說這一年是良好的開端?毛澤東提出《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其主旨就是“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報告所闡述的十個問題即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十大關系,既是總結我國自己的經驗,又是以蘇聯經驗為鑒戒而提出來的。——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國內主要矛盾和黨的主要任務……這就在實際上提出了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即由革命和階級斗爭轉到經濟建設,由解放生產力轉到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八大總結“一五”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實際上重申了必須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預設: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開、《論十大關系》的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這些探索符合中國實際,因此1956年被稱為良好的開端。教師點撥:中共中央社會主義建設十大關系的提出、八大關于我國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的正確判斷,以及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和方針的科學闡述,實際上為我國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勾畫出一幅最初的藍圖。八大前后的探索,成為毛澤東思想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成為黨后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源頭。(3)重要節點二:1958年過渡:1958年,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片面追求高速度,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教訓?預設:這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忽視客觀經濟規律,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發展中的曲折。教師點撥:忽視客觀經濟規律,過多地注重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導致了1959一1961年的嚴重困難。這也教育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過渡: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勇于正視失誤并敢于糾錯的政黨。為了克服困難,中國共產黨在1961年提出八字方針,1964年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這樣1965年底,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全面完成。然而1966年,正當我國克服了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4)重要節點三:1966年提問:“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是什么?預設:毛澤東認為黨內出現了修正主義錯誤,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教師點撥:“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教師點撥:“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浩劫。它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符合中國實際,最終于1976年10月在全國人民的反對聲中被終結。過渡:20世紀50一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雖然艱難曲折,但也是一條取得了許多輝煌建設成就的道路。2.不斷創造的輝煌成就布置學習任務:請同學們根據教科書,概括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建設成就(提供成就表格和工業、科技、農業、外交方面建設成就圖片)。預設:1949一1976年的27年間,我國在工業、科技、農業、外交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我國在這一時期內建設起來的一些基礎設施和項目,至今仍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點撥:鄧小平曾指出,“我們能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中著手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不能不銘記毛澤東的功績”。正是由于這一時期巨大的成就,中華民族才得以光榮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老的中國才能以嶄新的姿態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過渡:黨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雖然犯過嚴重錯誤,經歷了嚴重曲折,但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是為什么呢?【設計意圖】以表格形式呈現建設成就,使學生分門別類地更好掌握這些成就。通過史料實證,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改革開放前取得的成就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3.不斷奮進、自我革新(1)探究活動一:為什么過程曲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不長,黨在全國范圍執政時間不長,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真正弄清楚。十年中,出現的一些脫離實際,超越階段的主觀主義的思想和做法,許多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某些設想和論點加以片面理解或教條化的結果。20世紀五六十年代,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封鎖和孤立政策;蘇聯在中蘇關系惡化后對中國施加巨大壓力,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臺灣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一直在叫囂反攻大陸。這種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壓力對黨在確定黨和國家中心任務以及各項方針政策時產生影響。——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預設:中國共產黨建設經驗不足,國際形勢嚴峻。教師點撥:新中國建設道路的曲折需要多角度歸因。既有國內因素,如中國共產黨建設經驗不足等,也和錯綜復雜的國際因素有關。過渡: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曲曲折折,但成就巨大。是什么力量使得古老的中國一次次浴火重生,不斷創造奇跡呢?【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通過材料研讀和問題思考,認識和分析新中國建設道路的曲折。(2)探究活動二:為什么取得這么多成就?預設: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教師點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是取得偉大成就的光輝歷程,也是不斷糾錯改錯的奮斗歷程。在糾錯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黨,是一個始終“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政黨,是一個始終“總結經驗,少犯錯誤”的政黨。當黨拿出智慧和勇氣,改正自己的錯誤以后,得到的是人民的敬愛。過渡:偉大建設成就的取得和億萬中國人民的努力分不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崢嶸歲月里,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活動:致敬英雄。請同學們為你所熟悉的英雄如雷鋒、王進喜、兩彈一星英雄等設計頒獎詞。預設:學生自主設計,參考如下。王進喜:他是“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楷模,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雷鋒:向雷鋒同志學習!學習他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教師總結:這是不應該被歷史遺忘的名字,正是他們這一群人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挺起了中國的脊梁!他們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讓世界從此對中國刮目相看,帝國主義列強不敢再輕舉妄動,從而為后來的中國贏得了幾十年和平穩定的發展時間,才有了今日中國的繁榮富強。我們要向這些偉大的人致敬!同時也要向和《相遇》片段里刻畫的那樣的無名英雄致敬!【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動手設計英雄的頒獎詞,更好地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三、課堂小結小結:雖然社會主義建設一路風雨,但中國歷史的車輪總是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向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舍小我,為國家”,努力奮斗,發奮圖強,把國家建設得越來越好。在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歲月里,我們的祖國會更強大,更美好!【板書】第27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不斷探索、曲折發展之路(1)重要節點一:1956年(2)重要節點二:1958年(3)重要節點三:1966年2.不斷創造輝煌成就3.不斷奮進、自我革新(1)探究:曲折發展的原因(2)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基礎訓練】一、選擇題1.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這次大會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該任務是( )A.“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B.“以階級斗爭為綱”C.“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D.“把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2.1962年,周恩來總理在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以對聯形式對當時實行的國民經濟建設方針進行了注解—“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橫批“綜合平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當時中國經濟農重輕比例協調發展 B.當時中國處于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C.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繼續 D.這說明人民公社化運動取得成效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該事件( )A.表明美國霸權遭到世界抵制 B.加劇了中美兩國之間的對抗C. 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D.打破了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二、非選擇題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八大總結“一五”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實際上重申了必須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材料二有些人害了右傾保守的毛病,像蝸牛一樣爬行得很慢,他們不了解農業合作化以后,我們就有條件也有必要在生產戰線上來一個大的躍進……他們把正確的躍進看成了“冒進”。——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社論材料三如下圖。(1)根據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樣的經濟發展主張?你如何認識?(2)依據材料二內容,說明中共八大的經濟方針是否得到貫徹,并說出其原因。(3)根據材料三,分析我國這段時間工農業發展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并分析1957一1960年、1966一1971年我國工農業生產總值走勢的成因。答案1.D。2.C。3.D。4.答案(1)主張:防止和糾正保守的或冒進的傾向,堅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地發展國民經濟。認識:中共八大為我國經濟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2)沒有。原因: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急于求成,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的速度。(3)特點:曲折發展。1957到1960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等;1966一1976年,“文化大革命”擴展到經濟領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