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6.1《友誼的真諦》2024-2025學年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認識友誼的真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道德修養:理解友誼是平等的,與朋友互幫互助,共同分擔,共同成長。 健全人格:積極與同學交往,培養健康人格,不自我封閉。 責任意識:感受友誼的力量,認同友誼的重要特質,學會與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誼,做到關心朋友。 教學 重點 友誼的特質是什么 教學 難點 在實際生活中,能正確對待友誼。 教學過程導入 【觀看視頻】《蟬汐雙子星》 思考:全紅蟬和陳芋汐既是隊友,又是對手,你如何看待她們的友誼 教師導語:友誼是人生永恒的話題,伴隨著我們生命成長的全過程。友誼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獲得友誼需要付出真誠和努力,友誼也需要精心呵護。友誼的真諦是什么?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友誼的真諦》。 授新課 【活動一】分享友誼初體驗 分享會:提到朋友,你第一反應想到誰 你們為何可以成為朋友 是因為你們相處時具有什么特質 你認為最重要的三項特質是什么 請寫下來。 【活動二】日常生活看友誼 小組合作討論:談談你對上述情境的看法,并和同學探討什么是真正的友誼 提示:友誼是一種親密的關系,在真正的友誼中,我們能夠得到朋友的理解和幫助、信任和忠誠、肯定和關心,享受到更多的快樂和溫暖,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滿足。 【活動三】最動人的友誼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1844年8月28日,26歲的馬克思和比他小兩歲的恩格斯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見面了。這是一次能夠改變歷史的會面。從此開始了他們畢生的親密合作和偉大友誼。 為了資助馬克思繼續從事革命活動,恩格斯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他重新回到他極其厭惡的經商生活中,一去就是20年。恩格斯把掙來的錢,連續不斷地給馬克思匯去。 有一次,恩格斯逃亡到瑞士,連吃飯錢都沒有。馬克思知道這事兒的時候正生著病,但他把家里所有的錢全部寄給了恩格斯。 小組合作討論:你如何看待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 提示:友誼是一種心靈的相遇,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友誼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質條件、家庭背景、學習成績等,實現心靈的溝通與契合。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友誼,更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風雨的洗禮,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人生的美好。 【活動四】友誼的相處之道 開學不久,上美術課時,小鳴忘記帶顏料,我看他急得滿頭大汗,就讓他和我共用一盒顏料。后來,我倆成了要好的朋友。一天,我和小鳴在圖書館復習,一道數學題難倒了我。小鳴是數學高手,我向他求教,他卻不耐煩的說:“明天就要考試了,哪有時間給你講 自己看參考書吧。”我悻悻地回到座位上,心里很不是滋味.... (1)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如何看待“我”心里的滋味。 (2)幫助朋友,是否意味著自己會受到損失 提示:(1)我為朋友付出,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卻得不到朋友的支持,感覺是不平等的,心里不是滋味。 (2)不是。在幫助朋友,為朋友付出的過程中我們會收獲快樂,自己的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真正的友誼,不能過于在乎一時的得失。 【課外拓展】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玫。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衛風》 寓意:受別人恩惠,當思回報,更要加倍報答。 思考:這些經典詩句表明友誼有什么特征 提示:友誼是平等的,雙向的。接受朋友的幫助,也主動幫助對方;感受朋友的關懷,也主動關懷對方。我們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擔,在相處中體驗積極的情感,在交流中共同成長。 【活動五】感恩友誼 合作探究:我們應如何對待人生路上的每段友誼 【觀看視頻】《陳芋汐感謝全紅蟬》 思考:視頻給了你什么啟示 提示:朋友,見證了我們一起走過的成長歷程。人生路上,有些朋友陪我們一程,有些朋友伴我們一生。我們應當不辜負每一段情誼,讓友誼伴隨我們成長。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1.友誼的小船,承載著我們,幾多歡樂,幾多幸福,興許還有困擾和煩惱。為了不讓“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我們應( C?。? ①只與朋友分享痛苦的事,有快樂獨自享有?、谙嗷ダ斫夂蛶椭⒅艺\和信任、肯定和關心 ③接受幫助,也幫助對方;感受關懷,也關懷對方?、艹轿镔|條件、家庭背景、學業成績等,追求心靈的相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友誼好似一根長長的藤條,圍繞著你也牽動著我,它會把我們緊緊地連在一起。它是一個奇妙的等式,在得到的同時也必須付出。這說明( C?。?①友誼是一種親密的關系 ②友誼是一成不變的 ?、塾颜x是一種心靈的相遇?、苡颜x是平等的、雙向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古語或詩句能體現友誼的真諦的是( A?。? A.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B.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C.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D.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