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文化交流與傳播歷 史選擇性必修3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第 12 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唯物史觀 認識歐洲的文化侵略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文化的雙重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 認識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 通過歷史資料,探究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多樣性逐步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 認識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 讓學生認識近代戰爭在客觀上對不同文化的影響,培養家國情懷。教學目標時空定位關鍵問題解析1.北美大陸的多源一體文明——美國多元文化2.拉丁美洲的“混血社會”——拉美多元文化3.拿破侖摧枯拉朽播種啟蒙——歐洲文化重構4.歐洲文化沖擊亞非獲新生——亞非文化重構知識結構梳理問題探究與知識拓展知識梳理與探究重構美洲文化重構拉美文化重構歐洲文化重構亞非文化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戰爭:北美獨立戰爭戰爭:拉美獨立戰爭戰爭:拿破侖戰爭戰爭:歐洲文化侵略①多元融合②考迪羅獨裁③經濟依賴①多元文化②民主法治③種族歧視①摧毀封建制度②民主、自由、法治③獨立(統一)①中國:西學東漸,傳承儒家②印度:學西方政治,保留傳統等③埃及:學西方政治,保留傳統知識結構梳理關鍵問題解析(一)北美大陸的多源一體文明——美國多元文化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自主學習1:閱讀教材第一自然段,概括獨立戰爭前的美國文化有什么特點?特點:以歐洲文化為主,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具體表現:(1)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多源、多樣;(2)美式英語成為共同語言;(3)文化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因素;(4)強調地方自治、注重個體和創造精神等;(5)美利堅人意識;(6)種族歧視嚴重,白人文化優越感明顯。印第安人黑人白人人混血印第安1.獨立戰爭前美國多元文化材料1 歐洲裔居民逐漸以英語為通用語言。17-18世紀的英國人說話帶有很重的地方口音,不同的方言之間甚至難以溝通。到北美的第一代移民自然也帶有這樣的特點,但他們的后代擺脫了方言的口音,所說的英語發音相當接近,這令到那里游歷的英國人深感驚奇。而且由于居民來源眾多,成分復雜,所以人民的語言中不知不覺摻雜進了各種成分,印第安人、德意志人、荷蘭人和法國人的詞匯都融于英語當中,使殖民地的語言和“標準英語”漸漸有所不同。 ——李劍鳴《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材料2 那些年輕的邊疆拓殖者采用長達大腿的綁腿,用印第安人的短褲取代原來的襯褲,他們還喜愛鹿皮裝,因而得名“穿鹿皮裝的人”。弗吉尼亞邊遠地區的年輕人很喜歡印第安人式樣的服裝,甚至穿著去教堂,一些民兵也仿效印第安人武士的裝束。在印第安人中從事“文明開化”的傳教士,極力引導印第安人改穿白人的襯衣、外套、褲子和鞋。——李劍鳴《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文化融合美式英語成為共同語言1.獨立戰爭前美國多元文化歷史縱橫: 美國文化中的清教因素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別之一,產生于16世紀的英國,是英國宗教改革的產物,反映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許多清教徒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來到北美大陸。所以當人們說起清教徒時,一般是指美國的清教徒。清教對美國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成為美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也影響了美國對外部世界的看法,成為以后美國對外擴張的內在動力之一。美利堅人意識;強調地方自治、注重個體和創造精神清教精神材料3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美利堅民族是一個由許多民族(或種族)組合而成的民族。北美大陸地沃人稀、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早期移民靠勤奮求實的開拓精神……他們重視個人價值,提倡信仰自由……于是美國白人大肆宣揚“白人優越論”,對印第安人、黑人等有色人種推行種族歧視政策。——《簡論早期移民對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影響》1.獨立戰爭前美國多元文化自主學習2:閱讀教材,概括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有什么特點?權力制衡、精神自由、種植園經濟、奴隸制和種族歧視材料4 美國聯邦黨人當年設計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簡單地說,就是兩個字——“制衡”。政治制度“制衡”包括兩層含義:其一,不同權力之間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間的相互制衡。——《論政治文明的內在靈魂》材料5 在自然法則下面,一切人生來就是自由的,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對自己的身體有支配的權力。——杰斐遜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塊銘牌,上面刻著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頒發的日期;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征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自由女神是美國的象征,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理想。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2020年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把46歲的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按倒在街頭達7分鐘致使其不省人事。這一悲劇引發的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在美國多地持續延燒。美國南方的種植園種植園中的黑奴……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摘自憲法第一條第2款美國種族歧視現象中國代表抨擊美國的種族歧視權力制衡、精神自由、種植園經濟、奴隸制和種族歧視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1.1925年,美國田納西州的中學教師斯科普斯因在課堂上講授達爾文進化論而被判有罪。該州還立法禁止教師傳授任何有違背圣經上帝造人教導的學說。此法在該州一直適用到1967年。據此可知A.1967年后美國開始接受進化論 B.斯科普斯言論違背美國的宗教信仰自由 C.進化論沖擊了美國的基督教信仰 D.田納西州的立法行為違反了美國憲法2.1938年,美國國務院美洲司官員查里德·帕蒂向政府建言:“政治滲透帶有強制接受的烙印,經濟滲透被譴責為自私和強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著思想交流和無拘無束。”查里德·帕蒂的觀點體現了A.文化共享的理念 B.文化殖民的思想C.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則 D.全人類共同繁榮的愿望關鍵問題解析(二)拉丁美洲的“混血社會”——拉美多元文化拉丁舞特點:以西班牙、葡萄牙文化為主,具有多元性。具體表現:(1)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2)以西班牙語與和葡萄牙語為主;(3)種族融合,等級分明;(4)天主教是主要宗教;(5)拉丁舞重要文化符號;(6)印第安人保留傳統文化。自主學習3:讀教材68頁第2-4自然段,概括獨立運動前的拉美文化有哪些特點?1.獨立運動前的拉美多元文化巴西里約基督山印第安人圖騰崇拜拉丁舞一共有5個舞蹈種類:倫巴,起源于古巴;恰恰,起源于墨西哥;牛仔,起源于美國;桑巴,起源于巴西;斗牛,起源于法國,發展于西班牙。拉丁舞“混合社會”的文化符號(1)西、葡文化成為主體;(2)以拉丁語為主;(3)種族融合,等級分明;(4)天主教是主要宗教;(5)拉丁舞重要文化符號;(6)印第安人保留傳統文化1.獨立運動前的拉美多元文化材料6 隨著拉丁美洲不同種族和文化的長期融合,到17世紀,拉丁美洲出現了“美洲人”這個新觀念,并逐漸凝聚成為一種新的“美洲精神”。同時,歐洲啟蒙思想和學說的傳播也對拉丁美洲殖民地民族意識的形成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起到了促進作用。——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自主學習4:讀教材68頁第5自然段,概括獨立運動后的拉美文化有哪些特點?1804第一個獨立;黑人領導。1822獨立;1889成立巴西合眾國。玻利瓦爾圣馬丁建立15個共和國(1)政治上頒布憲法,取消奴隸制,但考迪羅獨裁權力成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2)經濟上取消了奴隸貿易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3)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2.獨立運動后的拉美多元文化材料9 (拉丁美洲)獨立的經濟意義限于擺脫衰落中的宗主國的野蠻掠奪和落后統治,獨立后卻缺乏獨立迅速建立民族經濟的能力,經濟依附性的狀況沒有改變……盡管革命后建立了十幾個“共和國”,但與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本質相去甚遠。拉美獨立運動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民族獨立運動的有利國際環境中出現的由落后的地主階級占有成果的革命。——摘編自張偉偉《美國獨立戰爭與拉美獨立運動比校研究》材料8 考迪羅是獨立后的拉美各國普遍出現的一種政治統治形式,指以暴力奪取政權,并以暴力維護其統治的專制制度。考迪羅最早產生于拉美獨立戰爭時期,他們為爭取拉美獨立作出貢獻。獨立后,雖然部分考迪羅在人民壓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莊園主在經濟及政治上的壟斷密不可分,所以未觸及大地產制度。在拉美各國相繼獨立后,考迪羅逐漸成為拉美經濟發展的阻礙。材料7 由于19世紀初,拉丁美洲仍是一個封建主義的殖民地社會。1810—1826年獨立戰爭的領導人們,向往社會進步和自由,放棄了已有的家產和奴隸,提出了解放奴隸,取消對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勞役制,廢除教會特權,鼓勵自由貿易等進步主張。 ——《論1810-1826年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性質》獨立后拉美文化的特點?(1)經濟上取消了奴隸貿易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2)政治上頒布憲法,取消奴隸制,但考迪羅獨裁權力成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3)經濟嚴重依附于西方國家。2.獨立運動后的拉美多元文化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美文化,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那么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有哪些異同?美國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相同點 不同點以歐洲文化為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種植園經濟與黑奴貿易密切相關對美洲印第安文化造成破壞種族壓迫和歧視長期存在以文化融合為主以血統融合為主(“混血社會”)政治文化呈現權力制衡原則政治文化形成“考迪羅”獨裁權力宗教文化多信奉新教(清教徒)宗教文化多信奉天主教英語為主要語言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為主要語言總結歸納1.隨著殖民侵略不斷深入,英國的文化侵略對印度產生了兩個深遠影響:一是它首次為印度各地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共同的語言和一種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它不可避免地使印度產生政治上的自覺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歐洲的思想意識攻擊英國的統治,并組織了一個民族主義運動。下列對英國在印度的文化侵略理解正確的是A.客觀上促進了文化重構 B.印度的民族文化被同化C.導致印度排外主義盛行 D.阻礙了對印度殖民進程2.位于墨西哥城塔庫巴街的三文化廣場,包括阿茲特克大祭壇、圣地亞哥大教堂和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廈,分別代表了古代的阿茲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時期文化和墨西哥現代文化。由此可見,墨西哥文化A.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質 B.繼承和創新了宗主國文化C.雜糅了歐洲與亞洲的文化 D.徹底失去了本土文化痕跡關鍵問題解析(三)拿破侖摧枯拉朽播種啟蒙——歐洲文化重構雄獅拿破侖(1769-1821)拿破侖戰爭是1803年—1815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戰爭的總稱,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法國在短期內,迅速崛起,雄霸歐洲,拿破侖戰爭引起了歐洲其他封建君主國的忌憚,紛紛組織反法同盟對抗法國,對外戰爭也激化了歐洲各國的民族矛盾。最終,拿破侖帝國走向敗亡。拿破侖說:“我真正的光榮并非打了40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記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法典》。”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熱情,然后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拿破侖戰爭(1)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3)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拿破侖戰爭之前歐洲的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拿破侖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從大西洋沿岸到波蘭,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拿破侖戰爭之后進步性侵略性影響:拓展認識:材料10 拿破侖之以法國革命精神宣傳于歐洲各國的真正目的,是很難說的,但我們若知道他對于這個精神所索的代價,便覺得有點不能恭維他了。原來他表面雖打著宣傳自由平等的旗幟,而其中懷著搜錢刮財及招募軍隊的目的,俾他的黷武事業,可以靠著各國人民的血汗而成功,這個代價是何等重大呵!因此法國革命的精神雖曾跟著拿破侖的馬蹄走遍了歐洲的大半,但這只可以說是他的窮兵黷武的旁產品,不是他至誠的目的。——陳衡哲《西洋史》2.歐洲文化的重構時間:1825年12月原因:俄國貴族青年軍官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希望改造國家。經過:“十二月黨人”發動了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影響:起義失敗,但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1)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材料11 1815——1818年間,一支俄羅斯占領軍駐扎在法國。許多軍官對他們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較自由的西方社會有著極深的印象。在那里他們吸收了當時法國的自由主義思想和激進思想。當他們于1918年回到俄國時,他們發現沙皇的獨裁是無法容忍的。這種情感說明了所謂的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原因。……其首領多半是希望廢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使俄國西方化的軍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義不幸的失敗了。——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十二月黨人”起義3.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材料12 葉卡捷琳娜時期,宮廷和近衛軍確實包括了俄國全部有教養的人士,這多多少少繼續到了1812年。從那以后,俄國社會獲得了驚人的發展;戰爭喚醒了人們,人們的覺悟引起了12月14日事件。——(俄)赫爾岑:《往事與隨想》材料13 1815-1818年間,一支俄羅斯占領軍駐扎在法國。許多軍官對他們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較自由的西方社會有著極深的印象。在那里他們吸收了當時法國的自由主義思想和激進思想,深受這些思想的影響。當他們于1918年回到俄國時,他們發現沙皇的獨裁是無法容忍的。這種情感說明了所謂的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原因。這次起義爆發于1825年12月,即亞歷山大一世死后。其首領多半是希望廢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使俄國西方化的軍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義不幸的失敗了。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思考1:材料12中的1812年事件和12月14日事件分別指什么?為什么1812年戰爭能夠引起12月14日事件?3.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2)波蘭起義時間:1830年經過:一批波蘭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影響: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維也納會議在俄羅斯境內、原屬被瓜分前的波蘭的20%的領土上,建立了擁有自己軍隊的“波蘭會議王國”。俄國沙皇即波蘭國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波蘭人頒布《1815年憲法》,規定由兩院構成的議會……。這兩個議院都無實權。1820年,為了懲罰議會對俄國政策的反對,沙皇亞歷山大禁止眾議院開會長達5年之久。肖邦材料14 無疑問,舊波蘭已經死亡了,我們絕對不希望它復活。不過死亡的不僅是舊波蘭。舊德國、舊法國、舊英國,——整個舊社會都已經過時了。……舊社會的滅亡將使一個不再以階級對立為基礎的新社會建立起來。——馬克思于1847年11月29日紀念1830年波蘭民族起義十七周年國際大會的講話3.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3)德意志改革和革命19世紀德意志的分裂狀況處于分裂狀態的德意志大邦普魯士在與拿破侖戰爭中失敗,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1848年2-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材料15 對德國來說,拿破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恩格斯《德國狀況》材料16 德國,德國,德國高于一切,高于世間萬物。無論何時,為了保護和捍衛它,讓我們兄弟般地團結。……統一、法制和自由,為了德意志祖國,讓我們兄弟般心連心手牽手,一起共同努力。統一、法制和自由,是我們幸福的真諦——海因里希·霍夫曼·馮·法勒斯萊《德意志之歌》(1841年)3.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材料1 拿破侖戰爭將法國的資產階級思想傳播到了波蘭、荷蘭和西班牙等附屬國,而且為這些國家資木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此外,《拿破侖法典》不僅明確肯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度,規定動產和不動產的私人所有權是絕對的和受到法律保護的……拿破侖將此法典帶到了所有的被占領國和地區,這不僅對歐洲封建秩序起到了瓦解作用,更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所有制的鞏固和發展,進而對歐洲各國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許丹《論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歷史進程的影響》材料2 拿破侖戰爭的侵略性亦帶來一個相對地新鮮及持續增強的運動,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將會塑造未來歐洲歷史的軌道,它的成長注定了一些國家的開始及另一些國家的結束。歐洲的版圖亦在拿破侖時代后一個世紀發生了劇烈地轉變。這種轉變并非基于封地及貴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拿破侖在歐洲的統治時,將城邦和王公領土合并,播下了日后德意志及意大利建立民族一統國家的種子。思考2: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政治文化有什么重要影響?影響:沉重打擊了封建專制;傳播了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啟蒙思想;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建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的要求;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建。關鍵問題解析(四)歐洲文化沖擊亞非獲新生——亞非文化重構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試圖用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去取代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認同感,從而使其對于外族文化產生一種依賴感, 最終讓后者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1)殖民者角度: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2)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上海圣約翰大學日本在大舉侵入中國內地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中國的學校實施毀滅性破壞。……殖民奴化教育對中國孩子來說,如同噩夢。在東三省,中小學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稱,每天上課前向日本國旗致敬,遙拜日本國旗,學習日語。1.文化侵略中國文化的劫難近代中國遭受了兩次文化遺產的大浩劫,一次是1860年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再一次使1905-1914年外國探險家對敦煌莫高窟的多次劫掠。這兩次浩劫對我國古代文化遺產造成的損失是災難性的。2.亞非文化重構中國“西學東漸”……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國圖志·序》2.亞非文化重構“印度人的印度”材料17 印度理論家梅達指出:“每個民族的社會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支離破碎的印度社會不能以西方的面貌重新創造。印度必須找到適合自身特殊情況的國家建設戰略”。甘地(一)英國企圖使印度基督教化。19世紀上半葉由官方自上而下直接鼓勵英國傳教士大批進入印度傳教。(二)推行英語教育。(三)19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對印度實行的文化、思想、教育領域政策。新方案創立了分級的教育制度。——《世界文明史》印度泰姬陵(1)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號。(2)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2.亞非文化重構材料: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廣西方教育。進入19世紀后,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進入新階段,這就要求在印度實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適合殖民統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20年代,公司在給印度總督的公文中表現出希望辦西方教育的傾向。1833年,議會通過的印度管理法規定,公司教育經費只應用來推廣西方教育。近代教育系統是以英語為主要教育媒介,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印度傳統知識的課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近代教育的發展得到了印度相當多知識分子的擁護,不過,這些人出發點并不相同。——摘編自林承節《20世紀初印度的民族教育》問題:19世紀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發生了新變化,對此進行解讀。新變化:推廣近代西方教育。解讀: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發展,印度成為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為了適應殖民統治的需要,注重建立新教育制度。英國推廣近代西方教育會沖擊印度文化、淡化印度民族意識,有利于英國的殖民統治,這是一種文化侵略。但客觀上帶來的進步文化和生產方式,也推動印度的近代化進程;受過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和民族教育的發展。扎格魯爾埃及人的婚禮材料18 埃及長期受到法國與英國的殖民統治,1882年,英國發動侵略埃及的戰爭,占領了整個埃及,把埃及變成了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的領導下,通過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方式斗爭,終于迫使英國讓步,1922年承認埃及為獨立的主權國家,獨立后的埃及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在社會生活中,伊斯蘭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如服飾、飲食、婚禮習俗等都得以保留。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伊斯蘭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2.亞非文化重構1.晚清以降,在中國知識分子的邀請下,以艾迪為代表的西方學者紛紛來華開展集會演說,將中國社會現狀與社會問題置于世界潮流中,成為國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其演說一面被視為外來先進文化的代表,受到部分知識分子的禮遇,也因其站在西方立場對中國社會的批評而遭到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排斥與批判。這反映近代中國A.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B.知識分子主導政治變革C.民眾愛國意識不斷覺醒 D.救亡革新道路的復雜性2.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說:“上海、天津、漢口、香港等處,開設報館,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間有詆毀當軸,蠱惑民心者……今宜于沿海各省,次第仿行(辦報),概用華人秉筆,而西人報館,止準(其)用西字報章。”鄭觀應的建議意在A.與外商企業爭奪利權 B.宣揚早期維新思想C.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 D.廣泛啟迪民眾智慧辜鴻銘:博學中西,號稱“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西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近代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油畫《北大鐘聲》辜鴻銘認為:“洋人絕不會因為我們割去發辮、穿上西服,就會對我們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當我們都由中國人變成歐式假洋人時,歐美人只能對我們更加蔑視。事實上,只有歐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國人——一種有著與他們截然不同,卻毫不遜色于他們文明的人民時,他們才會對我們有所尊重。問題探究1.【探究一】讀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理解。材料19 近代以來,歐洲與中國間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長短互補的格局,文化交流變成了作為落后一方的中國向作為先進一方的歐洲學習的進程。從一開始就是在歐洲列強對中國侵略和中國反侵略這樣尖銳的政治背景下進行的。就中國方面而言,就不簡單是一般意義上的落后向先進學習,而是為著尋求解決中國政治危機,救亡圖存而向對手學習。隨著對于救國方案探討的深入,中國的仁人志士們對于歐洲文化的注意力,漸漸便轉移到了探討如何對中國的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構成進行改造上。--摘編自林延清、丁偉志《近代中國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特點》在歐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淡化后者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但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先進的文化。鴉片戰爭后,中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覺醒,他們重新認識世界,開始向西方學習,從學習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產生了巨大的碰撞與沖擊。在救國救民的長期實踐中,先進的知識分子走出了一條學習西方與保護傳統文化相結合符合中國國情的成功之路。因此近代文化侵略具有兩重性,我們既要堅決抵制文化侵略,又要在堅持發揚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兼容并蓄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不斷發展自己。教師歸納:文明交往的主要兩種方式:和平的或暴力的。和平交流方式有商業貿易、宗教傳播、游歷訪問,但暴力、戰爭也是文明傳播的一種手段。戰爭不僅帶給人類深重的災難,嚴重破壞當地的文化,也導致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完善。文化擴張具有雙重性,是一把雙刃劍;要堅決反對侵略戰爭,努力維護和平;要樹立開放包容的意識,加強文化交流,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發展完善自身文化;堅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對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2.思考3:你對戰爭與文化的關系有了怎樣的理解?學生總結回答:……3.【知識拓展】 清教主義對美國的影響清教徒是從英國國教內部分離出來的宗教派別。16世紀上半葉,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決裂,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為首領的國教會,但是還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16世紀60年代,許多人主張清洗國教會內部的天主教殘余影響,因此這些人得名清教徒。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省,反對奢華縱欲。17世紀上半葉,為逃避英國的政治宗教迫害和經濟壓力,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遠渡美國。在船上他們簽訂了“五月花號公約”,船上的成員中有清教徒也有非清教徒。這個公約,一方面體現了清教主義的主導思想。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清教徒要建立一個符合清教理想的世俗政府。在最早的13個殖民地,80%的教會都具有清教傾向。清教徒在美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清教主義對美國教育的影響 據記載,早期移民到麻薩諸塞州的人當中,有超過一百個牛津、劍橋的畢業生,一位歷史學者稱那時的麻州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區。清教徒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建立了哈佛學院,清教徒期望教會的傳道人有高等的學歷。清教徒們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主張簡單、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徑就是去閱讀《圣經》,根據閱讀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他們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禱,一切都在單個個體和上帝之間直接進行。因此當時的人們需要讀懂《圣經》,讀懂《圣經》就必須要讀書識字,因此學校就建立起來,教育也隨之得到長遠的發展。 可以說清教主義促進了最初美國教育的發展,對美國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二、清教主義對美國憲法政教分離的影響 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條就明確地規定,聯邦政府內不得“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在人類歷史上,這是第一次在成文憲法中規定政府和教會必須分開治理。政府不能規定任何宗教為國教,也不能限制人民的信教自由。這種新的規定即政教分離,這和美國的清教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清教徒多數是為了逃避英國的政治宗教迫害才逃離英國的,因此從他們內心深處就特別害怕美國重蹈英國覆轍,清教徒們認識到他們在新世界必須尋求一種不同觀點、不同派別、甚至不同宗教能夠共處的制度,這就是政教分離。在清教徒的思想中有兩個王國,即世俗王國和精神王國。這就要求建立一個世俗的政府是必要的,這樣才能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保持社會的效率。另一方面,這個世俗政府有義務支持教會,維護人民信仰,如要求人們不得酗酒,不得游手好閑,遵守安息日等。這也促進了美國的政教分離。 三、清教主義對美國人性格的影響 清教徒深受加爾文主義的影響,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注定就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貧窮。有的人注定就會高高在上,有的人注定就要倍受他人奴役。亞當使得人類成了永遠的罪人,因此無論“選民”還是“咒民”都應該不斷的勞動,以求得到上帝的諒解。人們不能縱容自己的行為,要努力工作,節制自己的行為,努力地減輕上帝對自己的懲罰。這就注定了在美國人精神中包含了勤儉、敬虔、刻苦、自立以及除了上帝以外不崇尚權威的特性。 四、清教主義對美國使命意識的影響 美國人的使命意識是美國社會的一個鮮明特征。長期以來,清教徒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自己屬于上帝的“選民”,認為上帝賦予他們許多的神圣使命,要他們勇于探索,為世界立個很好的榜樣,帶領人類走出萬惡的深淵,向世界傳播自由、正義、民主的理念,以此走向“希望之鄉”。這種使命感意識很大程度上也受“清教徒”的“山顛之城”理念的影響。美國一向稱自己為人類的“山巔之城”和“燈塔”。這影響著今天美國人對外界的認識和態度。其使命意識主要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美國要好好建設,要為整個世界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他喚起人們的渴望,因為世界上還沒有這樣的國家,所以美國就有強烈的使命感去踐行這個使命。第二層含義就是,美國負有解放全世界,帶領全世界走向光明的責任。要在全世界傳播文明,民主,使整個世界擺脫黑暗。正是這種動力使然,他們要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一個為世人所景仰和效仿的“上帝之城”。也就是這種使命感促使美國人產生了惟我獨尊,不可一世的民族精神。 經過美國的發展,尤其是二戰以后,美國的使命感更多的體現在美國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憑借其經濟上的霸主地位,打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民主的幌子,四處推行霸權主義,干涉別國內政,輸出它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使得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對全世界有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在這三百多年的巨變中,清教徒對美國社會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影響著美國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民主、使命感、政治以及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1.(2021北京)1829—1841年間,俄國詩人萊蒙托夫創作了一系列關于1812年俄法戰爭和拿破侖的詩。詩中既贊頌俄國士兵“以身相許為祖國報效”,又將拿破侖描繪成傳播自由的“蓋世英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萊蒙托夫的詩蘊含著俄國民族主義情感 ②俄法戰爭成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線 ③萊蒙托夫認同拿破侖傳播的大革命精神 ④萊蒙托夫的作品屬于現代主義文學著作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2.(2021浙江)有法國政治家評價拿破侖:“沒有多少人能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還影響著如此許多之人。如果說他的輝煌能夠抵擋時間的侵蝕,那是因為他的生命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產生了一種親密的回響。”并稱贊他幫助塑造了現代法國。下列項中,最能體現拿破侖“幫助塑造了現代法國”的是A.發動“霧月政變” B.編纂《民法典》C.廢除雇傭兵制 D.取得奧斯特里茨戰役大捷3.恩格斯說:“拿破侖掃清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侖所頒布的《華沙大公國憲法》的第一節中規定“廢除農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據此可見拿破侖戰爭A.推動了歐洲的政治文化重構 B.推毀了歐洲的封建社會C.促進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 D.推翻了歐洲的貴族政治4.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遠內陸地區保留的傳統文化,如多神信仰、圖騰崇拜,也有歐洲白人的天主教,還有非洲黑人帶來的音樂舞蹈等因素。該現象說明A.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B.歐洲的宗教文化具有先進性C.印第安傳統文化自成發展體系D.拉丁美洲文化受美國文化影響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拿破侖在位時,……兵于外,不顧民間之受害……卒致兵敗國喪,力竭身亡。然其所創之立之典章多有益于國計民生,令各國有師其法而忽焉興盛者。后五十年間,歐洲之興實為開辟以來所未有,可謂歐洲自古以來罕有之英主。 ——(英)馬懇西《泰西新史攬要》材料二1903年鄒容 《革命軍》 有大兒華盛頓于前,小兒拿破侖于后,為吾同胞革命獨立之表木(意:模范)。嗟呼!嗟乎!革命!革命!1916年陳獨秀 《袁世凱復活》 昔始皇帝創無限專制君主制,其子二世亡之。拿破侖一世破壞法蘭西共和,帝制自為,身敗名辱。今墮地呱呱之中華民國,在朝之魔王袁世凱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凱二世方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1938年毛澤東 《論持久戰》 如拿破侖的多數戰役……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拿破侖的主要政治活動,并簡析這些活動對“歐洲之興”發揮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對“拿破侖在近代中國的形象變遷”進行合理解讀。參考答案:(1)主要政治活動:發動對外戰爭;頒布《民法典》。作用:掃蕩了歐洲封建勢力,傳播了大革命的思想;推動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或民主、獨立、自由、法治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2)示例:20世紀初,民族危機加劇,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鄒容視拿破侖為革命的楷模,革命在中國勢在必行。中華民國建立后,北洋軍閥實行獨裁統治,先進知識分子倡導民主,反對專制,拿破侖成為了專制的代名詞,以此批判北洋軍閥對民主共和的破壞。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面臨強敵入侵,拿破侖再次成為以弱勝強的象征,以其英雄事跡鼓舞全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志。在近代中國不同時期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人們選取拿破侖的某一面,塑造出不同的形象,寄托著不同的精神期待。重構美洲文化重構拉美文化重構歐洲文化重構亞非文化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戰爭:北美獨立戰爭戰爭:拉美獨立戰爭戰爭:拿破侖戰爭戰爭:歐洲文化侵略①多元融合②考迪羅獨裁③經濟依賴①多元文化②民主法治③種族歧視①摧毀封建制度②民主、自由、法治③獨立(統一)①中國:西學東漸,傳承儒家②印度:學西方政治,保留傳統等③埃及:學西方政治,保留傳統本課小結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國抨擊美國的種族歧視(教學視頻).mp4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課件】(50頁).pptx 美國種族歧視(教學視頻).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