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百家爭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張,了解孔子人生及其教育貢獻。 知道百家爭鳴對后世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引用《論語》、《道德經》等經典中的原句語錄、寓言故事,理解和認知儒、道學派觀點;初步學會運用發展與全面的視角理解儒、道學派思想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孔子生平的講述,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以孔子為視角,感受先賢以天下為己任,關心國家發展的責任感。通過儒、道不同思想的對比,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價值,自覺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1.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2. 百家爭鳴對后世的影響。教學難點: 1.通俗理解諸子百家及其思想。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 新課 對課題百家爭鳴進行名詞解釋。在時代使命的召喚下,諸子百家應運而生,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爭鳴,指的思想爭鳴,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互相抨擊、辯論,同時也吸收其他學派的養分,共同鑄造了一個學術文化相對繁榮的時期。 了解百家爭鳴的含義,積極進入課堂。百家爭鳴的背景 出示鐵制農具和牛耕圖、 課本31頁《春秋爭霸形勢圖》、課本34頁《戰國形勢圖》,經濟上,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分封制走向了衰落,政治上,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國時期諸侯兼并,體現了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招賢納士,創造了一個比較寬松的學術氛圍,一些貴族,因為動蕩降為平民,而文化教育就隨之傳播到了民間,逐步形成了一個擁有學識的文士階層。我們稱之為文化下移,士人崛起;春秋戰國整體特征表現為大動蕩、大變革——亂而思治,思想迸發。 社會大背景為百家爭鳴提供時代環境,學生初步理解春秋舊的制度逐步瓦解,新的制度尚未建立,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知人論世,知世亦方可論人。亂而思治,思想迸發——春秋諸子 春秋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和孔子。 老子,姓李名耳,相傳他是春秋后期楚國人,他被認為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道德經》中,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余字,但卻成為了道家的經典。道德經中蘊含了老子怎樣的思想? 材料“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行,高下相傾”,這體現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其對立面。 第二則材料“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和禍并不是絕對的,壞事可能引出好的結果,而好事也可能帶來壞的影響。這和我們后世所熟悉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相同的道理。老子認為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第三則材料,“老子曰: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當順其自然。 這一思想表現在政治上,就是無為而治,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治就是治理,無為而治,統治者不妄為使天下得到治理。 老子非常的博學,同時期的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請教,接下來我們來學習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講授孔子的生平故事。孔子出身下層貴族,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他和母親被趕出家門,過著很清貧的生活,15歲他立志做學問,17歲母親去世,20多歲,孔子走上仕途去當官,中年為官期間,也開啟了他的教育生涯。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首先孔子的思想有“仁”,“仁”這個字非常的簡單,卻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如何理解“仁”?“仁”指的是發自內心的仁德和友愛;材料:“有一天,孔子家的馬棚失火了。孔子從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見馬棚燒沒了,就問家人:‘馬棚失火傷著人了嗎?’卻不是問馬怎么樣了”。在《論語》中,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它是什么意思呢?自己要站穩,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騰達,才能博施濟眾。就是自己有所成就,也同時使別人有所成就;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換位思考,綜上所述體現了孔子在為人處事方面的準則是什么? 要具有愛心和同情心。 在《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那它是什么意思呢?用道德來治理國家,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樣,在一定的位置上,其他星辰都環繞它,反映了孔子什么樣的政治思想?以德治國、為政以德。你能說出學過的“德治”事例嗎?比如有傳說時期的堯、舜、禹,還有我們后來學過的商湯、周武王等,反例:夏桀、商紂王等。孔子曾言:“苛政猛于虎”。 在學習了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政治思想之后,從字形上進行解讀。儒,單人旁加一個需字,人需要做到的事,仁,單人旁,旁邊一個“二”,表復數,也就是說并不是只有你自己,德,雙人旁,這其中體現了儒家思想對人的重視,同時也蘊含了人與人交往的準則。 繼續孔子的故事:在52歲時,孔子終于坐上了他此生最大的一個官,魯國的大司寇,但55歲他被迫離開魯國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國,帶領學生到其他國家去謀生,史稱周游列國,但并沒有周游這個詞那么的悠哉,他的日子過得非常的糟糕,一次孔子與弟子在鄭國走散,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什么地方?鄭國人說東門邊,有一個老頭子像一只喪家的狗在發呆,這都是成語喪家之犬的故事。他形容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孔子。68歲孔子帶領弟子回到魯國,潛心進行教育事業和古籍的編纂,73歲孔子去世,縱觀孔子的一生,他經歷了非常多的磨難,我們在故事當中屢次提到了他的教育事業,孔子在教育上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學校專為奴隸主貴族弟子而設,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孔子開創私學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從而突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也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孔子的弟子有貴族,有平民,還有當時被視為蠻夷的楚國人,所以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并且他對不同的弟子采取不同的教法,這叫做因材施教;除了在教育上,孔子在學習上也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告訴我們要虛心求學,“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實際上是我們學習必備的態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啟發我們學和思要相結合,復習舊知和探求新知也要相結合,這是孔子教會我們的學習方法。以上這些都出自于《論語》,論語是儒家的經典,易錯點:論語并非孔子所著,而是他的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所著。 孔子的思想既包含政治思想,也包含教育思想。所以孔子他不僅僅是一位思想家,他還是一位教育家。晚年孔子修撰了很多古籍,后世尊孔子為“至圣” 認為他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還編寫了《春秋》,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漢朝開始,歷代帝王大都推崇孔子思想。祭孔大典成為與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國之大典,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象征性儀式。出示祭孔場景圖和孔子弟子3000誦讀論語圖,提問:我們為何如此推崇孔子?因為他有價值,孔子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和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了解其辯證法的人生智慧,以指導自己的實踐。 利用孔子人生的階段作為線索,學生能夠清晰的看到孔子各階段的努力,尤其中年階段(政治家孔子形象)及晚年階段(不被采納后的教育家孔子形象),理解孔子的偉大之處,自覺以孔子為榜樣。 學生明確,生命不只有長度,還有厚度。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增加生命厚度。群星閃耀,萬古流芳——百家爭鳴 春秋時期學到了孔子和老子兩位思想家,那到了戰國時期思想局面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在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在社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很多,此時的學術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可謂群星閃耀,萬古流芳。 我們主要學習眾多學派當中有重要影響的四家,他們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閱讀教材40~41頁,著重尋找戰國時期四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儒家:儒家在戰國時期,有兩位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被尊為“亞圣”,他發散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他還提出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反對過分盤剝百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如何理解這句話?在富貴時,我們要做到節制而不能揮霍,在貧賤時,我們要堅定不移,堅定的是自己的意志,在面對強權時,我們也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這樣才是大丈夫。 荀子主張“禮治”,明確尊卑等級。 墨家: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節儉、尚賢,墨子出身低賤,曾經做過工匠,相傳他早年曾學習儒學,但他認為孔子的愛是有先后的,是先愛自己,再愛別人,他要求人們互利互愛,兼愛,是一種普遍的、廣博的、沒有差別的愛,他反對各國攻伐兼并,他提倡節儉,同時還提出讓賢德的人去治理國家。 道家: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要順應自然和民心,提出要追尋精神上的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而莊子本人無意于仕途,樂于逍遙物外,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非常難得的。 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韓非子曾是荀子的學生,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和其他幾位比較不同,易中天曾說:“從孔子那里他讀到了一顆愛心,從孟子那里他讀到了一股正氣,從墨子那里他讀到了一腔熱血,而在韓非子這里他讀到了一雙冷眼”,韓非子出身貴族,他是韓國的公子,但是因為他生來是一個結巴,所以沒有受到重視。韓非子反對空談仁義,并不是反對仁義,但他認為仁義是由人掌控的,人說不定靠不住,什么靠得住呢?——制度,所以他主張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法家的思想順應了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所以也受到了重視。我們學過的商鞅變法,正是法家思想的體現。 檢測——思想之辨,辨別各派治理國政的思想,倡導仁政——儒家思想,倡導無為而治——道家思想,主張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法家思想。 作業——作為戰國時期的一位統治者,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思想來治理國家,選擇哪一家或者哪幾家,寫成一篇短文,有條理的說清你選擇的理由。 根據講述人物故事的形式,帶動學生積極性。創設情境,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儒、墨、道、法思想的掌握。 檢測治國理政的思想,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類歸納。百家爭鳴的影響 【情境創設】 問題:結合材料及所學,歸納百家爭鳴的出現對文化發展有什么影響? 材料: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當時和日后的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學以致用】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生活中的作用。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課堂小結】 利用思維導圖,體現本單元所學內容之間的關系,明確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及所帶來的的影響。 通過精選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增強論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拉近學生心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重視學生課堂生成。有利于增強參與感與積極性,進一步加深歷史認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和文化自信,自覺樹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單元整合,有大單元教學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