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第二單元 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 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第一節 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脊柱學習目標通過觀察人蛔蟲、蚯蚓和蝗蟲,概述線蟲動物、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通過分組實驗,學會觀察蚯蚓和蝗蟲等動物的方法。關注無脊椎動物的生活環境,列舉無脊椎動物與人類的關系。01.02.03.脊柱是由脊椎骨組成的2 34 5 67 8 9無脊椎動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大自然的各個角落都可能發現無脊椎動物。下面我們通過代表動物來認識無脊椎動物的幾個主要類群:線蟲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扁形動物刺胞動物環節動物海葵輻射對稱渦蟲背腹扁平人蛔蟲細長圓柱狀蚯蚓圓柱狀蝗蟲體表有外骨骼鸚鵡螺身體柔軟有貝殼一、線蟲動物的身體呈細長圓柱形線蟲動物大多數形體微小,很難用肉眼辨認。它們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通常生活在水或土壤中,也有一些寄生在其他生物體內。人蛔蟲人蛔蟲是常見的腸道寄生蟲,成體呈細長圓柱形,兩端漸細,體長 15 ~ 35 cm。閱讀課本77頁,找出人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特征。體表光滑,有角質層。人蛔蟲的消化道簡單,是一條縱貫全身的直管,通過口吸食人體腸道內已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消化后的食物殘渣從身體后端的肛門排出。人蛔蟲的生殖能力很強,雌蟲產卵量大。蟲卵隨人的糞便排出,可在土壤中存活 1 ~ 5 年。驅蟲。驅除腸內人蛔蟲是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管理糞便。使糞便無害化,建設生態廁所等。宣傳教育。宣傳蛔蟲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識,如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凈等。蛔蟲病的防治:其它線蟲動物蟯(náo)蟲 成蟲寄生在人的大腸上部(盲腸結腸處),附于腸黏膜上。患者多為兒童,特別是集體生活者,成人較少見。輕度感染者無明顯癥狀,嚴重者影響睡眠、食欲以致煩躁消瘦等線蟲動物特點:線蟲動物的身體一般為細線形或圓柱形,兩頭尖,有口和肛門,體表有角質層。線蟲動物與人類關系:土壤中的線蟲動物數量龐大,它們以土壤中的有機質或微小生物為食,能夠促進物質循環,改善土壤結構。少數線蟲動物營寄生生活,對人、畜禽和植物有嚴重危害。土壤動物參與了幾乎所有重要的土壤生態過程,默默支撐著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其中,蚯蚓尤為重要,占土壤動物群生物量的60%,被達爾文贊譽為“在世界歷史進程中起到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生靈。它們通過吞吐和掘穴等行為加速有機物分解,并將表層的落葉和土壤混合到深層土壤,增加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二、環節動物具有相似的體節環節動物大多生活在海洋中,少數生活在淡水和潮濕的陸地環境中。蚯蚓是常見的環節動物,一般生活在潮濕的土壤中,具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分組實驗:觀察蚯蚓目的要求認識蚯蚓的形態結構,了解蚯蚓的運動方式。材料器具蚯蚓;放大鏡,解剖盤,滴管,棉簽;清水等。思考:我們去哪里能采集到蚯蚓?采集蚯蚓時應選擇腐殖質豐富及士壤肥沃、濕潤、疏松的地方,如菜園等。分組實驗:觀察蚯蚓方法步驟1. 把蚯蚓放在解剖盤內,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和運動方式。2. 用手從后向前觸摸蚯蚓的體表,感受其體表的特點。3. 用濕潤的棉簽輕輕翻動蚯蚓,并用放大鏡觀察蚯蚓體表的小突起。1.蚯蚓運動時,依靠身體粗細的規律變化(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和剛毛的配合,緩慢地蠕動。2.用手觸摸蚯蚓的背部有濕潤的感覺,觸摸其腹部有粗糙的感覺。3.蚯蚓體表的小突起為剛毛,蚯蚓全身除第1節及最末的尾節外,其余各節中部著生一圈剛毛。腹面的剛毛具有協助蚯蚓運動的功能,背部的剛毛與鉆穴活動有關。剛毛著生位置、數目是蚯蚓的分類依據之一。問 題如何區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描述蚯蚓的運動方式,推測蚯蚓的哪些結構參與了它的運動。大雨過后,許多蚯蚓會鉆出地面,解釋其原因。雨后,土壤中因積水而缺少氧氣,蚯蚓呼吸受阻,它們會到地面進行呼吸。靠近環帶的一端是前端,遠離環帶的一端是后端。蚯蚓運動時,依靠身體粗細的規律變化(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和剛毛的配合,緩慢地蠕動;參與的結構有肌肉和剛毛。蚯蚓蚯蚓的身體呈圓柱形,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大多數體節上著生剛毛。蚯蚓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來運動。蚯蚓無呼吸器官,主要通過體表進行氣體交換。蚯蚓的表皮分泌黏液,能保持體表濕潤,這不僅有利于呼吸,還能減少運動時與土壤的摩擦。常見環節動物環節動物特點:環節動物的身體分節,用體表呼吸。環節動物與人類關系:有的能夠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氣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有的富含蛋白質,可做飼料和餌料,被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中;有的具有藥用價值。針對訓練1.蛔蟲生活在小腸內而不被消化的原因是( )A.蛔蟲體表有角質層 B.蛔蟲生活在消化液較少的地方C.蛔蟲體表細胞生長快 D.人體的消化液不能消化活的動物2.秀麗隱桿線蟲是研究遺傳、發育、衰老等過程的重要動物。關于秀麗隱桿線蟲的敘述,正確的是( )A.有口無肛門 B.屬于環節動物 C.是寄生蟲 D.體表有角質層針對訓練3.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下列相關描述正確的是( )A.經常用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是為了保持體表干凈B.蚯蚓的身體不分節,體表有角質層C.環帶靠近蚯蚓的后端D.用手指觸摸蚯蚓腹面能感覺到剛毛4.“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下列關于蚯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連日下雨,蚯蚓爬上地面,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呼吸B.蚯蚓的身體由許多相似的體節構成,屬于環節動物C.蚯蚓體表有角質層,具有保護作用D.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屬于分解者三、節肢動物具有分節的附肢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無脊椎動物,目前,經科學家確認的節肢動物已經超過 100 萬種。分組實驗:觀察蝗蟲目的要求認識蝗蟲的形態結構。材料器具蝗蟲;放大鏡,解剖盤,鑷子等。方法步驟1.將蝗蟲放到解剖盤中,觀察蝗蟲身體的分部特點。2. 觀察蝗蟲足、觸角的著生部位及分節情況。3. 觀察蝗蟲翅的著生部位,并將翅輕輕展開,觀察翅的特點。4. 觀察蝗蟲氣門的位置。5. 輕輕地捏一捏蝗蟲的身體,感知其體表的特點。問 題蝗蟲的身體分部對它的生活有什么意義?蝗蟲的足、觸角和翅各有什么特點?推測蝗蟲的氣門和堅硬的體表有什么作用。蝗蟲的氣門是氣體進出身體的門戶。蝗蟲的體表具有堅硬的外骨骼,既保護和支持了內部結構,又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身體各部分工明確,相互聯系和配合,極大地增強了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蝗蟲的足分為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分節;后足發達,適于跳躍。蝗蟲的觸角是感覺器官,分節,具有嗅覺和觸覺作用。蝗蟲的前翅和后各一對,前翅革質、狹長,覆蓋在后翅上起保護作用;后翅薄膜狀,柔軟而寬大,適于飛翔。蝗蟲蝗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頭部著生一對復眼、一對觸角,具有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腹部和胸部有多對氣門,氣門是氣體進出身體的門戶。氣門向內連通氣管,氣管是蝗蟲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蝗蟲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足、觸角等是它的附肢,均有分節。常見的蟬、蝶、蟹、蜘蛛等都屬于節肢動物。招潮蟹 生活在海灘,常棲息于洞穴中。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呈梯形,腹部扁而短,向下折向頭胸部。園蛛 陸生,善織網,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二者之間有一細柄連接。節肢動物適應陸地生活的特點:節肢動物的身體分部、附肢分節,使其運動更加靈活,活動范圍更加廣闊。節肢動物的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可以保護和支持其內部結構,又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蒸發。有外骨骼和蛻皮是所有節肢動物的共同特點無脊椎動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構成了最為豐富和多樣化的群體。它們的生活環境復雜,生活方式多樣,在適應各自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在自然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1.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判斷下列敘述是否正確。(1)線蟲動物結構簡單,體形微小,有利于營寄生生活。 ( )(2)用手指觸摸蚯蚓的體表,會有粗糙和黏滯感,這是因為蚯蚓的體表著生剛毛、能分泌黏液。 ( )(3)節肢動物分布廣泛的重要原因是它們都有翅,運動能力強。 ( )學業檢測 學業檢測2.“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詩中描繪的兩種動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體內有骨骼 B. 體表有鱗片C. 足和觸角有分節 D. 用體表呼吸C學業檢測3. 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在形態結構上有明顯差異,但在 18 世紀,瑞典分類學家林奈卻把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等統稱為蠕蟲動物。(1)林奈將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劃分為一類的依據可能是什么?(2)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有哪些不同?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共同特征:身體細長、兩側對稱、無附肢、能夠蠕動。線蟲動物:體表有角質層;身體無體節環節動物:體表濕潤,有黏液;身體分節,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學業檢測4. 夏季的草地上,蝗蟲在飛來蹦去;濕潤的土壤中,蚯蚓在緩緩蠕動。(1)蚯蚓的身體呈圓柱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 ___________ 組成,通過_________ 和剛毛的配合來運動。(2)蝗蟲的身體分為 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胸部有 ___________,用于運動。(3)蝗蟲、蟋蟀等昆蟲的種類和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這與它們的哪些特征有關?頭部、胸部、腹部體表具有堅硬的外骨骼,既保護和支持了內部結構,又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而且昆蟲有足和翅,運動能力強,能擴大其活動范圍。環狀體節肌肉三對足和兩對翅針對訓練1.蚯蚓、蛭等沒有骨骼,但也能靈活運動,主要原因是( )A.肌肉發達 B.身體分節 C.體表有黏液 D.體壁有剛毛2.下列關于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與人類生活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從水蛭中提取的蛭素在醫學上可以用于生產抗血栓藥物B.為預防蛔蟲病,我們要注意個人衛生習慣,糞便要經過處理殺死蟲卵后再作肥料C.蚯蚓能夠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D.秀麗隱桿線蟲容易繁殖,生活周期短,是研究遺傳、發育、衰老等過程的重要實驗動物BC針對訓練3.2023年7月,某生物研究團隊通過燈誘法發現了新物種“山東褶大蚊”(如圖)。它的頭部和胸部呈棕黑色,腹部呈棕黃色,足為黃色,翅上有明顯褶皺。下列敘述中符合該物種特點的是( )A.體表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B.腹部有翅和足,與運動有關C.身體和附肢分節,利于呼吸D.它能對光的刺激作出反應D針對訓練4.下列不屬于蟹、蝦、蜈蚣、蜘蛛、蝗蟲共同特征的是( )A.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 B.體表有外骨骼C.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 D.身體和附肢都分節5.“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關于蟬的詩句有很多,下列關于蟬的說法錯誤的是( )A.蟬、七星瓢蟲都屬于昆蟲 B.胸部有兩對足,三對翅C.蟬的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 D.身體和附肢都出現分節AB6.學校生物小組的同學們通過實驗活動進一步了解了蚯蚓和蝗蟲的特征和生活習性,收獲頗豐。(1)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可以觀察到蚯蚓的身體呈圓筒形,通過圖一中蚯蚓[3]環帶的位置可以判斷[1]是蚯蚓的 端(填前或后)。(2)用放大鏡觀察蚯蚓的腹面會有很多的小突起,這些小突起是 ,可以輔助蚯蚓的運動。用手觸摸蚯蚓,還能感覺到它的體表有黏液,黏液可以保持體壁濕潤,幫助蚯蚓 。針對訓練前剛毛呼吸針對訓練(3)如圖二所示蝗蟲的身體可以分為 ,體表有堅韌的 ,能有效防止體內水分蒸發,比蚯蚓的生活范圍更為廣闊。(4)生物小組的同學們為了進一步探究氣體進出蝗蟲的身體部位,進行了圖三的實驗,甲、乙兩個試管中都灌滿水,將兩只蝗蟲按圖示方式放入試管中,最終的實驗現象是 (填“甲”或“乙”)試管中的蝗蟲死亡,原因是與蝗蟲呼吸有關的 主要分布在胸腹部。頭部、胸部、腹部外骨骼乙氣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