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戲曲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二——黃梅戲 八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 梨園百花(二)第二課時 戲曲知識公開課 演唱 《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 教學設計課 題 演唱 《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教 學 設 計 思 路 黃梅戲又稱黃梅調,它源于湖北省黃梅縣的采茶調,后流行于安徽省的安慶市、懷寧縣一帶,成為安徽有代表性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深受安徽乃至全國人民的喜愛,在我國近三百個地方劇種中獨樹一幟,影響深遠。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膩、真實活潑,曲調優(yōu)美流暢、明快抒情,唱腔和道白多用安慶官話。教 學 內 容 分 析 “戲曲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二——黃梅戲。選取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梨園百花(二)的第二課時《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進行黃梅戲的演唱教學。簡介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流行于安徽省、湖北省、江西省、江蘇省等地。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黃梅戲的起源與發(fā)展,經典劇目和表演藝術家及著名的黃梅戲演員,看聽嚴鳳英唱、學生哼安徽的黃梅戲名段《女駙馬》選段之《誰料皇榜中狀元》唱段,看、聽三段黃梅戲名段的視頻,聆聽老師制作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之《夫妻雙雙把家還》唱段的伴奏及演唱和《牛郎織女》選段之《到底人間歡樂多》唱段的伴奏及演唱。感受、體驗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的戲曲音樂風格和徽風皖韻的地方戲曲藝術魅力。過程與方法: 在欣賞音頻及老師隨伴奏的演唱過程中,能夠認真地去聆聽,并結合唱詞跟隨老師進行簡單的戲曲“程式化”動作模仿與哼唱,感受和體驗到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的戲曲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戲曲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二——黃梅戲第二課時的課題:演唱《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使同學們在學習體驗本科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體驗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的戲曲音樂風格和徽風皖韻的戲曲藝術魅力。弘揚本民族、本地區(q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生探究戲曲藝術的熱情。教 學 重 點 簡介:黃梅戲,了解黃梅戲的起源與發(fā)展,經典劇目和著名表演藝術家及黃梅戲演員,看、聽老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視頻《女駙馬》選段之《誰料皇榜中狀元》唱段,老師唱、學生哼黃梅戲《女駙馬》選段之《誰料皇榜中狀元》唱段,聆聽老師制作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之《夫妻雙雙把家還》唱段和黃梅戲《牛郎織女》選段之《到底人間歡樂多》唱段。學習演唱并盡可能地背唱《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感受、體驗安徽的地方戲的戲曲音樂風格和徽風皖韻的戲曲藝術魅力。教 學 難 點 在欣賞音頻及老師隨伴奏演唱的同時,能夠認真地聆聽,并結合唱詞跟隨老師進行簡單的戲曲“程式化”動作的模仿與哼唱,在感受和體驗到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的戲曲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戲曲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二——黃梅戲的第二課時的課題:演唱《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使同學們在本課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的戲曲音樂風格和徽風皖韻的戲曲藝術魅力。從而弘揚本民族、本地區(q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生探索戲曲藝術的熱情。教 學 方 法 聆聽法、哼唱法、學習簡單的戲曲“程式化”動作、戲曲身段示范法、自制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教 學 準 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U盤、磁鐵、《對花》簡譜、自制安徽的黃梅戲名段伴奏和視頻放入文件夾拷貝到計算機桌面、自制安徽的黃梅戲名段伴奏、擴音器等等。課 時 安 排 一課時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組織教學 向學生問好。 向老師問好。 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尊敬老師,教師為主導。導入 簡介黃梅戲 說黃梅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 (2)簡單介紹黃梅戲的起源與發(fā)展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并稱為安徽四大優(yōu)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采茶調。清末傳入毗鄰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等地區(qū),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步發(fā)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文化的重 要手段。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布地區(qū)以安慶為中心,遍及全國。 認真聆聽老師講解 了解黃梅戲的起源與發(fā)展 簡介“黃梅戲”知識點,目的是讓學生了解。 通過老師講解的黃梅戲的起源與發(fā)展,以及中國五大戲曲劇中的介紹,其重點講解了黃梅戲,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2、介紹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形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熟悉中國戲曲的種類。 聆聽老師的講解。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互動學習,共同提高!3、介紹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了解排行 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并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其中,京劇為中國的“國粹”。 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 戲曲百花苑。 知曉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及其核心 通過老師講解中國五大戲曲劇種,讓學生知曉和了解4、新授 介紹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嚴鳳英(1930~1968),原名嚴鴻六,安徽省桐城縣羅嶺(今安慶市宜秀區(qū)羅嶺鎮(zhèn)黃梅村)人,女,中共黨員,黃梅戲杰出的表演藝術家,中國黃梅戲發(fā)展的締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國黃梅戲傳承發(fā)展重要的開拓者和貢獻者。 馬蘭,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是迄今為止國內既囊括舞臺劇表演全國最高獎項,又囊括了電視劇表演全國最高獎項的第一人。 韓再芬,1968年3月出生,安徽潛山人。1980年進安慶地區(qū)黃梅戲劇團學員隊學藝,學藝兩年,1982年便登臺演出。1984年主演黃梅戲電視連續(xù)劇《鄭小嬌》一舉成名。該片是黃梅戲首次奪得《大眾電視》金鷹獎的劇目。此后她又主演了黃梅戲電影藝術片,黃梅戲電視劇《女駙馬》、《天仙配》、《桃小姐選郎》、《桃花扇》、《挑花女》、《孟麗君》等。其中,《女駙馬》、《天仙配》、《桃花扇》、《孟麗君》先后獲得《大眾電視》金鷹獎。《挑花女》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她風姿綽約、扮相俏麗、嗓音圓潤、表演細膩。 吳亞玲,1962年10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蕪湖市,是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表演獎”,中國專業(yè)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獲得者。 吳瓊,1962年3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繁昌縣,是我的老鄉(xiāng)。她是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75年進入安徽省藝術學校黃梅班。曾獲全國黃梅戲中青年演員廣播大獎賽“十佳演員”,第22屆白玉蘭戲劇大獎主角獎。享有“黃梅歌后”、“五朵金花”之一、“小嚴鳳英”、“黃梅戲第一唱將”等諸多美譽。代表作品有《女駙馬》、《孟姜女》、《紅羅帕》、《江姐》、《嚴鳳英》、《貴婦還鄉(xiāng)》等。 聆聽講解,了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通過講解,簡要了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5、播放嚴鳳英演唱的《誰料皇榜中狀元》視頻 PPT展示《誰料皇榜中狀元》唱詞,播放范唱,引導學生感受黃梅戲的韻味。 聆聽、觀看、感受老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的演唱 傳統(tǒng)唱腔更源于生活,樸實、親切師跟伴奏視頻唱《誰料皇榜中狀元》 播放: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名段《女駙馬》選段之《誰料皇榜中狀元》唱段 聆聽老師的演唱 通過聆聽,感受著名唱段的唱腔韻味7、播放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名段~《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由袁媛、薛院軍演唱,仔細聆聽觀看后說出歌詞中哪些字和普通話的字發(fā)音的異同,引導學生感受黃梅戲的獨特韻味。 認真聆聽,找出方言與普通話不同的咬字 通過認真聆聽,找出方言與普通話不同的咬字,感受黃梅戲唱腔的獨特韻味8、聆聽師用葫蘆絲吹奏的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名段《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感受唱段的旋律 認真聆聽,感受葫蘆絲吹奏戲曲唱段的魅力。 通過認真聆聽,熟悉葫蘆絲吹奏戲曲唱段的旋律9、教唱《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注意方言的發(fā)音 認真學習,仔細演唱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會學生自主演唱10、拓展 觀看視頻: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名段~《藍橋會》選段之《杉木水桶》唱段 觀看視頻: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名段~《龍女》選段之《一月思念》唱段 觀看視頻: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名段~《天女散花》~吳亞玲演唱 認真觀看聆聽,知曉黃梅戲名段劇目和唱段 通過認真觀看聆聽,知曉黃梅戲名段劇目和唱段11、我制作了兩段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名段的伴奏,在這里與同學們一同分享,便分別為同學們演唱兩段 (1)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名段~《牛郎織女》選段之《到底人間歡樂多》唱段 (2)安徽的地方戲之一~黃梅戲名段~《天仙配》之《夫妻雙雙把家還》唱段12、前面我們說到了京劇,京劇與安徽有什么聯(lián)系呢? 由安徽的徽班和江蘇的昆曲進京逐步形成了京劇,稱為“國粹”。 了解京劇與安徽之間的聯(lián)系 通過講解,讓學生知曉地方戲與國劇之間的聯(lián)系13、聆聽我唱的京劇《穆桂英掛帥》選段之《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唱段 聆聽京劇唱段,感受國劇魅力 通過聆聽京劇唱段,感受國劇魅力,做到喜愛戲曲藝術。課 堂 小 結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安徽的地方戲——黃梅戲,它是我省的主要戲曲劇種,原名黃梅調或采茶調,廣泛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蘇等地。了解了黃梅戲名段《女駙馬》、《藍橋會》、《龍女》、《天女散花》、《天仙配》的唱腔,重點學習演唱了《打豬草》選段之《對花》唱段,感受了黃梅戲獨特的魅力。它是演繹、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手段。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安徽人,繼承和發(fā)揚黃梅戲責無旁貸,希望同學們倡導更多的人弘揚民族音樂,傳承歷史文化! 聆聽、感悟 語言滲透思想教學反思略。(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