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語文五年級上21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課題 21 古詩詞三首 單元 第七單元 學科 語文 年級 五年級內容分析 五年級學生雖然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情感體驗,但由于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優裕,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難以深刻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需教師創設一定的情景加以引導、點撥。核心素養目標 1.會寫“泊、愁、寺”3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楓橋夜泊》。3.借助注釋,體會詩句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默寫《楓橋夜泊》。2.能借助注釋,體會詩句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想象詩詞描繪的景象。教學過程 一、解讀題目,走近作者引導語: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叫張繼的人進京趕考,后考取了進士。后來他因安史之亂而羈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寫下的這首詩卻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楓橋夜泊》。(板書題目,指導書寫“泊”字,學生齊讀)1.理解詩題:“泊”是什么意思?在這里指什么?在哪兒停泊? 預設:“楓橋”表示地點。“夜”表示時間?!安础笔鞘录?。誰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題意:夜晚將船停泊在楓橋邊。2.作者簡介。張繼,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天寶年間進士。詩多紀行游覽、酬贈送別之作,風格清遠,以《楓橋夜泊》最為知名。3.寫作背景。張繼于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二、通讀感知,讀懂詩意1.自學生字詞,讀通、讀順古詩。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1)學生自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指名讀,相機正音。(3)指導書寫“愁、寺”?!俺睢焙汀八隆倍际巧舷陆Y構的字,“愁”要寫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筆捺變點,“火”的點、撇要收些,形成避讓關系,下部“心”要略扁。“寺”要寫得上寬下窄,“土”的豎和“寸”的豎鉤要錯開,不要對齊寫。2.初解古詩大意,讀出韻味。(1)理解詩意: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和插圖,想想每句詩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烏鴉的啼叫聲中慢慢西沉。江邊楓葉搖曳,漁船上燈火點點,面對這些景象,詩人心中充滿愁緒。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敲響的鐘聲傳入客船。(2)引導朗讀:我們初步理解了詩句的大致意思,請大家再來讀讀《楓橋夜泊》,看能不能讀準詩的節奏。(3)多種形式讀:指名讀——范讀——全班齊讀。三、品讀詩句,想象場景1.品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思考:(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2)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品讀詩句。(1)“烏啼”是什么意思?(烏鴉的啼叫)(2)什么時候會有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滿天的霜?預設:“霜滿天”其實寫的是詩人的感受,是詩人身處深秋夜里的一種感受,從側面表現出天氣很冷。(3)品讀“對愁眠”:“對”在這里是“面對、對著、陪伴”的意思。“愁”在這里指詩人對著江楓、漁火滿心愁緒,難以入眠。(4)引導想象: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預設:詩人看到月亮逐漸西沉,江邊楓葉搖曳,漁船上燈火點點;聽到了幾聲烏鴉的啼叫;感受到霜氣降臨。課件出示:所見:月落 江楓 漁火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6)教師點撥:前兩句中“月落、江楓、漁火”寫所見,“烏啼”寫所聞,用烏鴉的啼叫襯托月夜的靜謐。過渡語:在這靜謐的深秋之夜,詩人還聽到了什么呢?預設:詩人聽到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傳來的陣陣鐘聲。(7)指名讀“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8)教師點撥:后兩句寫詩人聽到的聲音,以動景襯靜景。四、創設情境,體會詩情1.感悟詩情。(1)從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呢?預設:從“霜滿天” “對愁眠” “夜半鐘聲”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凄涼。(2)你認為詩中哪一個字最能表達詩人此時此刻的情感呢?(板書:愁)(3)引讀全詩。①教師引導:在這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外的楓橋。江南水鄉清冷、幽靜的夜景,令詩人愁緒萬千。此時,又聽到鐘聲悠悠傳來,引發了詩人悠遠的思緒和無盡的感慨,怎一個愁字了得!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慨,再來朗誦這首詩。指名讀。(提示:用深沉、緩慢的語調來朗讀此詩)②創設情境:在這幽冷清涼的深夜,詩人遲遲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在詩人的心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再讀這首詩。(學生齊讀)2.對比《山居秋暝》與《楓橋夜泊》的異同。 (1)交流討論,師生評價。(2)總結發現:詩人是選擇不同景物、不同時空,或選擇相同景物卻從不同角度來表達自己獨特心情的。作業設計 作業:1.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所見:月落 江楓 漁火所聞:烏啼 鐘聲動靜結合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0張PPT)21.古詩詞三首《楓橋夜泊》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楓橋”是地點?!皸鳌笔羌竟?,即秋季。“夜”是時間?!安础笔峭4?。楓橋夜泊解讀詩題張 繼 唐代詩人張繼,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天寶年間進士。詩多紀行游覽、酬贈送別之作,風格清遠,以《楓橋夜泊》最為知名。作者簡介張繼于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背景資料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解讀詩意楓橋夜泊張繼上部的“秋”要寫緊湊,下部的“心”寫扁平,注意“心”三點的位置。“寺”字的“土”要扁,下橫長。“寸”豎鉤的豎與“土”的豎不要寫成一筆。字詞學習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漫天寒霜里,月亮在烏鴉的啼叫聲中慢慢西沉。江邊楓葉搖曳,漁船上燈火點點,面對這些景象,詩人心中充滿愁緒。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敲響的鐘聲傳入客船。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解讀詩意品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品讀詩句烏啼:烏鴉的啼叫。霜滿天:其實寫的是詩人的感受,是詩人身處深秋夜里的一種感受,從側面表現出天氣很冷。對愁面:指詩人對著江楓、漁火滿心愁緒,難以入眠。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品讀詩句想象: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所見:月落 江楓 漁火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品讀詩句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chāng)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品讀詩句詩人聽到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傳來的陣陣鐘聲。以動景襯靜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品讀詩句孤獨凄涼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情張繼 湖北襄陽人楓橋 位于江蘇蘇州避難江南,途徑楓橋個人遭遇,家國命運體會詩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唐 張繼《楓橋夜泊》和《山居秋暝》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呢?山居秋暝楓橋夜泊相同點唐代寫景、月動靜結合情景交融不同點不同點向往隱逸五言律詩傍晚景色明月孤寂憂愁七言絕句深夜月落體會詩情所見:月落 江楓 漁火所聞:烏啼 鐘聲楓橋夜泊課堂小結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br/>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1 古詩詞三首《楓橋夜泊》教學設計.doc 21 古詩詞三首《楓橋夜泊》課件.pptx 21-2楓橋夜泊(干音版)-【課文朗讀】.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