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2024) 七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教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2024) 七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教案(表格式))

資源簡介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科目 歷史 年級 七年級 課型 新授 授課人
課題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課時 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一單元《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課,在教材位置上上承第1課《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下啟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僅靠采集、狩獵并不能滿足古人類的生活生存需要,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才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同時,在農業興起的基礎上,原始社會也不斷發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例如本課中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本課共包含三個子目,主要講述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我國新時器時代出現的偉大文明創造以及歷史遺存的分布特點。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第一課有關遠古時期古人類的相關知識,但依舊缺乏對原始社會、社會發展規律及其動力的深層次理解,也較少接觸與自身所處時代相距較遠的原始社會,材料分析、識圖歸納等能力也需要逐漸培養,因此教師應該在講解這一課乃至這一單元時要注意將知識揉碎,趣味講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
學習目標: 1.知道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做出的重要貢獻。(史料實證) 2.重點掌握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知道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基本概況、區域特征,知道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部分地區出現早期國家。(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3.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初步知道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呈現出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家國情懷)
四、教學重點 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新時期時代的文化遺存。
五、教學難點 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呈現多元一體格局。
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板書法、任務驅動法、多媒體教學法。
七、學習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材料分析、思維導圖法。
八、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新課導入 出示古人類像,提出北京人通過采集、狩獵獲得食物,山頂洞人通過采集、狩獵和捕魚獲得食物,僅靠采集和漁獵可以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么?為什么? 思考僅靠采集和漁獵并不能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因為他們的生產生活還會受到季節、天災、食物來源不穩定等等因素,引出只有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才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 溫故知新,復習舊知以導入新知,激發學生好奇和思考,從而導入本課課題。
(二) 新課講授 01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1.原始農作興起的過程 出示時間軸,引導學生在時間點提示下歸納原始農作興起的過程。 出示稻、粟、黍圖片,提問同學,你們知道這些農作最早來源于哪里嗎?它們的產生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 【回答】距今約2萬年,我國先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幫助這些植物更好生長。距今約1萬年,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回答】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黍均發現于我國。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史料實證,知道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做出的重要貢獻。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
定居生活 【提問】出示石器、家畜、陶器圖片和文字材料,提示同學材料分析,思考:隨著農業的起源和初步發展,人們開始了定居生活。這種定居生活與之前比較有那些變化呢? 出示文字材料,明確新石器時代的含義,即距今約10000——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總結】隨著農業的起源和初步發展,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回答】變化一:磨制石器的發展; 變化二:家畜飼養的出現; 變化三:陶器的出現。 明確什么是“新石器”時代。 認真聽講,回顧定居生活的三個主要變化,理解原始農業的意義。 引導學生通過圖片和文字等材料逐一發現定居生活的新變化。 與先前學習的“舊石器時代”相區別,明確兩者的不同。 先學習變化,為后來理解原始農業的意義作良好鋪墊。
3.原始農作地區分布 出示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布置任務。 任務1:觀察左圖,你能看出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點? 完成任務1: 特點1:分布廣,數量多; 特點2:沿大河流分布。 通過觀察圖片和完成任務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概括歸納能力。
任務2:觀察并說出長江、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 完成任務2: ①長江流域:河姆渡遺址等; ②黃河流域:大汶口遺址、陶寺遺址、半坡遺址等。 通過識圖,準確定位新石器時代的歷史遺存。
02稻作農業的繁榮
1.稻作農業2.地理范圍3.遺址代表 準確講授稻作農業的含義,即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經濟。 出示地圖和圖片,請同學結合課本P11頁發現稻作農業的地理范圍。 你們能說出稻作農業都有哪些典型的代表遺址嗎? 出示表格,請同學填充河姆渡遺址的距今時間、生活地點和所處流域。 明確稻作農業的含義。 【回答】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國史前稻作農業經濟大發展的區域。 【回答】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 河南中部的舞陽賈湖遺址。 【回答】距今約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長江流域。 跨學科學習,利用地理中的流域知識歸納遺址的分布,順應新課標的要求。
4.河姆渡人的生活 出示河姆渡遺址的建筑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回答問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樣式有何特點及意義?他們為何要這樣建造房屋? 對同學的回答表示贊同,繼續出示糧食作物和生產工具的圖片及文字材料,想一想河姆渡人是怎么生活的? 出示水牛骨、狗骨等圖片,提問學生從中你獲取了什么歷史信息?請大家討論回答。 【補充】由于工具的進步,獵物多了,人們一時吃不完,就把受輕傷的動物或活捉的馴養起來,慢慢的就成了家禽家畜。 繼續出示陶灶、玉器、骨哨、 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朱漆碗圖片,提問學生從中你獲取了什么歷史信息? 觀察圖片,回答問題:①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是干欄式建筑,以大小木樁為基礎,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這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養殖家禽家畜。 【回答】②河姆渡人的糧食作物——水稻;③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骨耜,用于翻土耕作。 觀察圖片,討論作答:④河姆渡人的家畜飼養-河姆渡人會制黑陶,會養豬、狗、水牛等家畜; 開始了原始手工業和畜牧業。 【回答】⑤河姆渡人的原始手工業-河姆渡人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通過出示圖片和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從建筑、糧食、生產、家畜飼養、手工業多維度概括河姆渡人的生活,培養歷史思維。
5.舞陽賈湖遺址 出示課本P11頁相關史事部分和圖片,請同學自主閱讀,并簡要介紹舞陽賈湖遺址。 自主閱讀,從距今年代、發現地點、農業、畜牧業等方面簡要介紹。 自主閱讀并多維度介紹遺址,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
0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出示歷史地圖和提綱,引導學生觀察地圖,結合教材P12-13完成有關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信息。 觀察地圖,結合教材回答仰韶文化:時間距今約7000-5000年,發現地點在黃河中游,典型代表有半坡居民、雙槐樹遺址、靈寶西坡遺址;大汶口文化:時間距今約6300-4500年,發現地點在黃河下游、淮河中下游,典型代表焦家遺址、龍山文化。 通過結合材料和課本回答提綱的形式,快速鎖定關鍵知識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發現關鍵信息的能力。
1.半坡遺址 出示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和提綱,請學生填充半坡遺址的距今時間、生活地點、所處流域和房屋建筑。 出示地圖,提問結合半坡居民的生活環境,說說為什么他們要建造這個樣式的房屋? 出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對比圖,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 【引導】因此,這些差異是由什么最終決定的呢? 出示半坡遺址出土的粟、石磨盤等圖片,請學生觀察圖片,從中能獲取什么信息? 繼續出示半坡遺址出土的豬骨、陶器、樂器等圖片,請學生觀察圖片,從中又能獲取什么信息? 【回答】距今約6000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結合環境,得出結論:防寒保暖。 合作探究,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學生補充:1.因為河姆渡人居住在長江流域,氣候濕熱,干欄式房屋可以防潮,還可以防蛇蟲猛獸之害。 半坡人居住在黃河流域,風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回答】這些差異主要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 【回答】①半坡居民的糧食作物——粟;②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回答】③半坡居民的家畜飼養;④半坡居民的手工業。 通過觀察地圖和建筑對比,得出地理環境影響建筑的結論,與地理知識相結合,更易理解這一知識點。 通過多種圖片多維度觀察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感受豐富燦爛的中華文明。
2.河南靈寶西坡遺址 出示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基址、大房屋復原建筑、公共墓地圖片,結合課本P13頁,嘗試分點介紹從中發現的關鍵信息。 【回答】①仰韶文化時期是原始氏族社會的大發展時期。②大房子面積超過200平方米,位于成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③仰韶文化還發現多處公共墓地。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成 本處歸納較難,在課本內容提示之下有助于找到關鍵信息,提升材料分析能力,
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 培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
3.大汶口文化 出示大汶口文化遺址地圖、提綱,請同學自主完成大汶口文化的地點、時間和命名。 出示大汶口成套陶器隨葬品和玉器,請同學自主歸納從中獲取的信息。 自主學習,完成提綱內容。 【回答】手工業: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術發展,出土較為精致的陶器。墓葬: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一無所有。表明當時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加快了邁向文明社會的步伐。 自學階段,提前檢測學生的歷史學習方法以及對于各項素養的掌握程度。
(三) 課堂小結 原始農業的主要表現有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隨著農業的起源和初步發展,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地理環境的不同決定了南方、北方農業的差異,北方農業代表主要是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大汶口文化;南方稻作農業的代表則是河姆渡文化的河姆渡遺址。請大家下課后仔細回顧本課的所學內容! 按照老師的小結思維簡單回顧本課所學的內容,并做好思維導圖。 理清本課知識脈絡,幫助學生完成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九、隨堂練習 4道單項選擇(詳見課件)
十、板書設計
十一、 教學反思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教學設計)
新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時期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
新教材變化 新教材新變化: 1.2024版七年級新教材在課時標題、每課小標題都發生了突破性變化,如第2課標題變為《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第一個小標題變為“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第2個小標題變為“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新增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新教材依據新課標對部分內容作了重新編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課標要求;如第2課新增了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相關史事中陶器的制作和使用、舞陽賈湖遺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內容;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學考古、理論研究新成果,課文標題后引語部分增加相應內容的圖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圖、新圖片、考古新發現的遺物,歷史知識內容更加充實豐富,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如第2課引語旁配有《原始農作場景想象圖》,浙江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出土的炭化粟粒、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賈湖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龜甲和骨笛、半坡遺址出土的器具、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基址、山東章丘焦家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隨葬品、仰韶文化彩陶等考古新發現,為我們更好地感知原始農業和史前社會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目標) 1.通過觀看視頻、識讀地圖、圖片等學生活動,了解我國原始農業的興起、標志及意義,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2.通過研究考古發現、閱讀教材、對比歸納等學生活動,了解我國境內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種植農作物、房屋不同特點的原因,理解不同自然環境孕育出不同特點的原始農耕類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3.通過學習本課內容,知道我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粟、黍的國家,我國為人類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貢獻,從而認識我們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產生憧憬之情,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家國情懷)
教學重點 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教學難點 農業的興起與定居生活。
教學方法 觀看視頻法、表格梳理法、研讀史料法。
教學資源 ppt
教 學 內 容 及 進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觀看視頻,思考原始人類面臨著怎樣的生存困境? 野獸兇猛,生存極其危險;氣候寒冷,食物來源不穩定。 怎么辦? 農業與定居 二、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1.生產工具的改進 打制石器是指原始人類從堅硬的石塊上,用其他石塊打下的石塊或石核,粗糙、笨重——舊石器時代。 約10000萬年前,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是指表面磨光的石器,更加精細——新石器時代。 史前時期:人類有文字記載之前的歷史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2.農業的起源及意義 任務一:結合考古發現和古籍記載,思考原始農業是如何興起的? 材料一: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 材料二:考古發現:非洲稻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亞,追溯到3500年前,亞洲的印度稻最早距今6000-4000年,而中國稻距今約10000年前。 結論:(1)距今約2萬年前我國先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幫助這些植物更好生長。 (2)距今約1萬年前,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結論:我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粟、黍均發現于我國。 任務二:觀看視頻,如何理解農業起源的重要意義? 變化:農業起源前:人類對自然是被動適應;農業起源后:人類主動改造改良自然、獲取更多基本所需品。 結論:水稻、粟、黍的栽培,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3.原始農耕的分布特點 任務三:觀察《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說出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思考我國原始農業遺址分布有什么特點? 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 重要遺址:玉蟾巖遺址、東胡林遺址、賈湖遺址、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 特點一:分布比較廣泛,數量多。 特點二:沿河流分布(如長江、黃河)。 提問:原始農業為什么分布在此? 原因:水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生產。 4.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 任務四: 觀察下列圖片,結合教材,說說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包括哪些? 原始農業的標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 意義: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 點撥:稻作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經濟。 1.自主學習——河姆渡居民 任務一:觀察下列文物,說說這些文物為我們了解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哪些歷史信息? 原始 居民距今年代地點房屋樣式糧食作物生產工具飼養家畜陶器其它河姆渡居民距今約7000年浙江余姚干欄式建筑水稻骨耜豬、狗、鹿黑陶天然漆、玉器、樂器骨哨、雕刻技術。
2.合作探究——河姆渡居民 任務二:結合《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探究為什么河姆渡人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 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想象圖 結論: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氣候濕潤,適宜水稻生長。 河姆渡人住在長江流域,氣候潮濕,為了防潮,就建干欄式房屋。 任務三:觀察圖片,探究:骨耜與石器工具相比,有哪些優點? 材料: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來。來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經·系辭》 結論:南方土質很黏,如果使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黏上大量泥土,不利于耕作; 骨耜既鋒利,輕便靈巧,表面光滑,不粘泥土,用它挖土,既可以降低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教師點撥提升: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 3.賈湖居民 任務四:觀察下列考古文物,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有關賈湖遺址的相關信息? 原始 居民距今年代地點糧食作物生產工具飼養家畜樂器舞陽 賈湖 居民距今約9000-7500年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水稻精致的石器家豬骨笛
四、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概況 任務一: 觀察地圖,結合教材P12-13請你完成有關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信息? 仰韶文化 時間:距今約7000-5000年。 發現地點:黃河中游。 典型代表:半坡居民、雙槐樹遺址、靈寶西坡遺址。 大汶口文化 時間:距今約5900-4400年。 發現地點:黃河下游、淮河中下游。 典型代表:焦家遺址、龍山文化。 2.自主學習——半坡遺址 任務二: 閱讀教材P12內容,思考哪些證據說明他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從生產和生活方面尋找證據。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地點房屋樣式糧食作物生產工具飼養家畜陶器其它半坡居民距今約6000年陜西西安半坡村半地穴式房屋粟、黍磨制石器、弓箭、魚叉豬、狗陶塤使用裝飾品,會紡織、制衣
3.合作探究——半坡居民 任務三: 結合《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探究為什么半坡人種植水稻,住半地穴式房屋? 結論:半坡人生活在北方,氣候干燥,適宜旱地作物粟的生長。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干燥,住半地穴式房屋,能夠防寒和炊煮。 教師點撥提升:河姆渡和半坡人的農作物的房屋類型不同體現了不同自然環境孕育出不同特點的原始農耕類型。 4.絲綢與墓葬 任務四: 觀察下列考古發現,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 結論:表明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sāo)絲,制作絲綢。絲綢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基址 發現:①仰韶文化時期是原始氏族社會的大發展時期。 ②大房子面積超過200平方米,位于成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 ③仰韶文化還發現多處公共墓地。 結論: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 5.仰韶彩陶 任務五: 觀察下列考古發現,仰韶文化的陶器有何特點? 結論:①主要的特征是制作彩陶; ②陶器有盆、缽、瓶、罐等,圖案包括魚、鳥、花卉、太陽、星辰和幾何紋樣等; ③分布廣泛,主要在黃河中游、上游、下游地區,以及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 教師點撥提升: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黃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 6.大汶口文化 任務六: 觀察下列考古發現,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 時間: 距今約6300-4500年。 發現地點:黃河下游、淮河中下游。 考古發現:精美的陶器、同一墓地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 教師點撥提升: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 五、課堂小結 原始農耕文化的產生,是人類向文明社會過渡的重要里程碑。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栽培粟和黍,這些都體現了原始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是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兩種不同風格的農耕文化。河姆渡的干欄式房屋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是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觀察圖片,了解人類由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演進。 觀察圖片,研讀史料,思考農業出現的時間、標志、意義。 觀察地圖,思考我國原始農業一直分布特點,探究原因。 觀察圖片,表格整理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合作探究 表格整理賈湖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觀察地圖、整體把握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時間、地點、代表。 整體感知,升華情感。 視頻、設問導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通過觀看視頻、識讀地圖、圖片等學生活動,了解我國原始農業的興起、標志及意義,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形成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通過研究考古發現、閱讀教材、對比歸納等學生活動,了解我國境內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種植農作物、房屋不同特點的原因,理解不同自然環境孕育出不同特點的原始農耕類型。形成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通過學習本課內容,知道我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粟、黍的國家,我國為人類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貢獻,從而認識我們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產生憧憬之情,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形成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板書設計
核心素養 拓展提升 綜合實踐 通過網絡、圖書室等途徑,搜索教材未提及的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其他考古發現,一方面,開闊歷史視野,培養歷史興趣; 另一方面,盡可能地展開探究,培養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如在網絡上搜索到半坡尖底瓶圖片,并進行仿制,然后做取水實驗,借此分析它的設計原理,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作業設計 建議下載使用本課分層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巴彦淖尔市| 如东县| 开化县| 苏尼特右旗| 建昌县| 新营市| 安庆市| 南京市| 北京市| 云安县| 新宁县| 马鞍山市| 屏山县| 皮山县| 台湾省| 余庆县| 华容县| 江都市| 金塔县| 潢川县| 大石桥市| 宽甸| 上饶县| 连山| 扬州市| 乐至县| 太谷县| 长寿区| 西藏| 襄垣县| 南京市| 翁牛特旗| 分宜县| 张家港市| 泗洪县| 秦安县| 登封市| 阿坝| 亳州市|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