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語文)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琵琶行并序》)教學目標1.通過想象與聯想,借助詩歌語言還原場景,體悟詩歌中通過音樂傳遞出的情感。 2.通過精確而細致的背景材料,借助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意逆志,揣度、還原、理解作者的心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聚焦詩歌第一、二兩段,賞析白居易是如何表現琵琶的音樂魅力的。教學難點: 領略音樂與詩歌的精妙交匯。教學過程導入 《琵琶行》的標題亦作《琵琶引》,在寫《琵琶行》之前白居易還有名動天下的《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來發展成為古代詩歌的體裁。三者統稱“歌行”體,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多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 提出主問題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是如何表現琵琶的音樂魅力的? 解決主問題 任務一:賞析詩歌開篇的送別場景,體悟詩人情感。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1.結合寫作背景,理解“慘”之內涵。 2.聚焦入聲字“客”“瑟”,賞析其表達效果。 3.賞析“浸”字的表達效果。 任務二:關注人物出場的敘述性文字,分析人物出場時不同尋常的神情、舉動等與琵琶技藝之間的關系。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詩人閑閑起筆,漸漸引入。通過“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一句將事件由送別友人突然轉向巧遇琵琶女這個中心事件上來。經歷了忘歸、暗問、移船、開宴之后,才引出彈琵琶的人,暗示著她有不尋常的生活經歷和藝術才能。 任務三:賞析直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的句子,領略音樂與詩歌交匯的精妙。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1.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比喻,以形象來調動讀者聽覺的想象,賦聲于形。 比如“嘈嘈”“切切”等詞采用疊韻詞模擬聲音,又用“如急雨”“如私語”使它形象化。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再現了琵琶音響亮時“如急雨”、輕柔時“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接著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 2.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等積極的形象思維,用畫家的藝術筆觸對琵琶樂音所作的藝術描繪,融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為一體。 比如“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詩人用畫家的生花妙筆描繪琵琶樂音,給無形的聲音賦予了鮮明的形象。春鶯百囀,是在百花叢中;泉流幽咽,是在寒冰之下。這樣,“花叢”、“鶯語”,凸顯聲音流利婉轉;泉咽冰下,更顯樂音澀滯紆緩。清人段玉裁說:“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澀滑二境,可謂工絕。”同時,“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像“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 3.關注音樂的停頓,以“無聲”寫“有聲”。 比如“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音樂停止了,為什么“無聲”會比“有聲”更動人?因為聽者可以從旋律空白中發現音樂美,就音樂來說是停頓,停頓之所以有力,是因為它和前面的音響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于是有了旋律的留白,但并不是情緒的空檔,相反卻是感情的高度凝聚。隨著聲音的漸細漸微,傾聽者更為凝神。外部的凝神又導致內在情緒細微的放大,聽者自我體驗到的情致也就是“幽”(愁)和“暗”(恨)此刻就顯現出來了。無聲的內心體驗較之有聲,更精彩、更難得。 4.以動態和動靜交替的畫面表現旋律的變動。 比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破、迸”是兩種聲音動態交互的過程,充分表現出琵琶樂繼幽思悲咽后的激烈爆發。“刀槍鳴”是這種激烈的持續,生硬清脆激越,是樂曲的高潮部分。通過描摹貴金屬的破裂和冷兵器的撞擊的動態圖畫,展現旋律和節奏的動靜交替。 任務四:梳理整堂課的內容,回答主問題。 整首詩以江上送客為全詩之引,開篇即用霜葉衰草、蕭瑟秋風等寥落秋景渲染送別的悲涼氣氛,未聞曲調先有情。而后不僅以聲喻聲,而且聲中有形,聲中有情,把訴諸聽覺的音樂形諸文字,運用一連串具體形象的比喻,賦聲于形來描寫過耳即逝的音樂。以強弱、高低、快慢、音色、各不相同的多種聲音來描摹樂聲,借助日常生活中多樣的聲音來形容琵琶的旋律,繪形繪聲地描摹出令人沉醉的音樂境界,傳神地表達了彈奏者的情感變化,使人在聞其聲的同時,還能見其形會其意。 任務五:學法小結。 藝術是相通的,音樂與詩如何交匯?《琵琶行并序》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詩人巧妙地將音樂藝術轉化成了語言藝術。讀者要想領略這種精妙,需要通過想象與聯想,借助詩歌語言還原場景,仿若身臨其境、正聞其聲,才能更好地體悟詩歌中通過音樂傳遞出的情感。 作業布置 1.“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句中的“冰”“難”兩字,《全唐詩》又作“水”“灘”。你認為哪個版本更好?為什么? 2.《琵琶行并序》借助修辭手法將無形的音樂描繪得富有感染力。請結合具體語句進行賞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