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課題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教學目標語文素養 1. 通過消息與人物通訊的對比,掌握人物通訊的基本特點。 2. 通過學習任務的完成與評價,掌握人物通訊的新聞性與文學性。 3. 通過學習任務的完成與評價,辨析人物通訊的報道立場。 4. 通過學習任務的完成與評價,理解人物通訊引導輿論的宗旨和目的。 人文素養 5.通過本篇人物通訊的學習,學習袁隆平身上的科學品質和勞動精神。 6.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梳理本文每一部分的具體事件和人物精神。 2. 辨析人物通訊的報道立場。 教學難點: 1. 人物通訊中具體事件的精準概括。教學過程導入 2000年,袁隆平獲得我國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2001年2月22日,記者沈英甲采訪了袁隆平,并寫下了這篇人物報道——《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 課前自主學習 學習任務(一) 本文的文體是人物通訊,它是新聞的一類,同學們在初中八年級也學過新聞的一類,消息,那么咱們首先通過兩種文體的對比來了解人物通訊的基本特點。請同學們完成下面的表格。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1949年4月22日,毛澤東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報道中心篇幅/內容時效性表達方式消息通訊學習任務(二) 人物通訊是由具體事件和人物精神構成的,本文分為四個部分,請同學們梳理每一部分的具體事件和人物精神。完成下面的表格。 具體事件人物精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創新是科學家的靈魂和本質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饑餓的威脅在退卻學習任務(三) 用精煉準確的語言總結本文的主旨,形式如下: 本文通過寫( ) 表達了( ) (要求:字數100字左右。) 學習任務(四) 在大標題“喜看稻菽千重浪”之前加主語,不限于一個,可以多個。 ( )喜看稻菽千重浪 課堂評價學習任務 本節課我們就從這四個學習任務入手,來開啟本堂課的學習。 我們先來對大家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1.評價學習任務(一) 在同學們的答案中,我發現了大家遺漏掉或回答不準確的地方,請同學們重點看紅色字體。 報道中心篇幅/內容時效性表達方式消息事件較長/精簡強 記敘為主 通訊人物較短/豐富弱兼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教師點評:很多同學沒有寫出兩種文體在內容上的區別,消息的表達方式應該是記敘,而很多同學寫成了說明。請同學們回顧,記敘是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結果構成的,而說明是說明物體的形狀大小,因此消息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記敘。 評價學習任務(二),我摘取了五位同學對于第一部分的具體事件梳理出的幾種答案,來做點評,同學們可以進行自由發言,評價一下這些答案寫得怎么樣。 同學1同學2同學3同學4同學5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經歷和遇到的困難。袁隆平在青年時期任教時便下決心用科技戰勝饑餓,通過不斷觀察、實踐發現真理。袁隆平在試驗田中對分離的稻株進行研究,證實了孟德爾的分離規律,堅定培育人工雜交稻的目標。袁隆平發現一蔸形態特異的水稻并對其展開研究。袁隆平在農校任教時精心培育水稻,通過分離規律斷定“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同學們對這五位同學的答案做出了點評,非常細致到位。我來做一個總評。 同學1和同學2的答案太過籠統,不夠具體。 同學3的表述有錯誤,不能說“袁隆平證實了孟德爾的分離規律”,而應該是孟德爾的分離規律驗證了袁隆平的研究實踐。 同學4和同學5的表述不夠準確,這一蔸水稻的名稱是什么,僅僅是“斷定”嗎?是不是用“發現”更好呢? 那就請同學們們來明確一下,每一部分的具體事件究竟是什么。請同學們看表格。 小標題具體事件曾記否,到中流擊水發現天然雜交稻雜種第一代,但試種失敗(7、8)創新是科學家的靈魂和本質尋找并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17) 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 用事實反駁對雜交稻的貶斥 饑餓的威脅在退卻規劃并選育超級雜交稻分析完具體事件,我們再來看人物精神,同學們普遍反應具體事件概括難,人物精神分析易。真是如此嗎?我們來看參考答案與同學們分析出的人物精神一致嗎?請同學們看表格。 小標題具體事件人物精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 發現天然雜交稻雜種第一代,但試種失敗(7、8) 以科學的態度面對失敗 創新是科學家的靈魂和本質 尋找并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17) 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 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 用事實反駁對雜交稻的貶斥 實事求是,尊重科學, 平和大度 饑餓的威脅在退卻 規劃并選育超級雜交稻 勇于擔當,不斷進取 (1986、1995、1996、1997、1999、10多年、6000萬、7000萬、提出、設想、主持、擔任、預計、開辟、引導)可以看到每一部分體現出的人物精神是不同的,但是同學們卻辨析不出它們的不同,每一空都寫得差不多,比如“擔當精神”就出現在了多處,而第一部分中重點要突出的以科學的態度面對失敗的精神則幾乎沒有人寫。袁隆平在試種失敗之后,雖然有短暫的失望,但他卻能以平靜的心態,理性的分析,最終獲得真理。這不正是他以科學的態度面對失敗的有力表現嗎? 第二部分這句話來自于原文,只有既尊重權威,又能不迷信權威,才能守正創新,在科研上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的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精神很明顯,但文中也提到一個詞是平和的語氣,也就是在面對輿論的貶斥之時,袁隆平用平和的語氣、無可辯駁的事實來反駁。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曾言“非寧靜無以致遠”,沒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如果沒有平和的心態,就無法潛心做研究,沒有包容不同聲音的胸懷,是無法在科研這條路上走遠的。 重在表現袁隆平的勇于擔當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我想請同學們用三分鐘的時間再次閱讀這一部分,請圈出表格中的數字和詞語。 相信同學們再一次讀過這部分并找到這些詞語之后,你對于他的擔當進取精神會有更深的理解。 由學習任務出發進行問題探究 1.探究任務(一)探究人物報道的新聞性 同學們,現在我們來自上而下看學習任務(二)的表格,具體事件的排列,是按照袁隆平研究雜交稻的前后發展過程來安排的,而人物精神也是按照人物思想的不斷深入安排的,從樹立夢想到初步發現到遇到困難和質疑再到成功之后擔當大任,不斷進取,人物的精神是在不斷地提升,不斷地升華。可見,作者在安排這四部分的先后順序時是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的。這也正是我們這堂課要通過學習任務進行探究的第一個知識點,即人物報道的新聞性。 同學們請看,新聞性包括事件體現的過程線和人物表現出的思想線。 事件——過程線 以事件發展的邏輯,時間、地點變化,前因后果,組織材料。 人物——思想線 按照人物思想的發展,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組織材料。 2.探究任務(二)探究人物報道的文學性——標題 人物報道的另一個重要的特性是它的文學性。 我們先看文章的標題,標題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引用古詩詞:“喜看稻菽千重浪”“曾記否,到中流擊水” 比喻:“靈魂”“空氣” 擬人:“饑餓的威脅在退卻” 效果:增強文章的文學性,使得文章更生動,更具可讀性,更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再看文章的內容,文中有大量人物細節描寫: “挽起褲腿”“把講義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觀察起來。”“敏銳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態特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氣靜神地伸出雙手,欣喜地撫摸著那可愛的稻穗,激動得幾乎要喊出來!” 效果:在場感、畫面感、身臨其境;有利于表現人物風貌;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欣喜、期待、失望……) 3.探究任務(三)從學習任務(三)出發結合標題與內容探究人物報道的立場 學習任務(三),總結本文的主旨,這是一個很傳統的問題,我仍然選取了五位同學的答案,讓我們來共同評價一下。先看這兩個答案,請同學們自由發言,說說兩位同學的答案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同學1同學2 表達了袁隆平的大膽果斷、不懼困難,敢于向權威發出挑戰,無私奉獻,刻苦鉆研,心系祖國與人民的優秀精神品質。 作者高度贊揚了他一絲不茍地對待科學,刻苦鉆研、不懼權威,敢于創新,實事求是,堅持探索的精神。大家會發現主語不同。那么到底應該是表達了誰的觀點態度呢,沒錯,應該是作者。這位同學總結的就很全面了。 那我們來明確一下,作者的觀點態度其實就是人物報道的立場了。我們再結合一下標題的用詞和內容當中作者的感受和議論,我們可以總結出作者的報道立場。 標題的用詞:“喜”“退卻” 作者的采訪感受及議論: “我跟隨在他身后不禁產生了瞬間的錯覺” “這種挑戰之艱難往往使挑戰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理論設想和實現途徑,開創了水稻研究的新紀元。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中國科學家之一,他正在引導一場新的”綠色革命” 本文的報道立場: 贊揚袁隆平的實踐精神 贊揚了袁隆平的創新精神 贊揚了袁隆平實事求是、捍衛真理的態度 高度評價了袁隆平的貢獻 這些態度都是從袁隆平作為一位科學家的角度來評價的。 我在學習強國上也找到了三篇有關袁隆平的報道,大家來讀一下題目。 第一篇《禾下乘涼夢 一夢逐一生——懷念袁隆平》的立場應該是袁隆平如何追逐夢想 第二篇《向袁隆平同志學習 做一粒好種子》的立場是袁隆平如何修身立德,如何將個人融入國家。 第三篇《袁隆平:鮐背之年仍為“稻粱謀”》的立場是袁隆平如何在已是鮐背之年仍然不斷學習工作的。 可見,對于同一人物的報道,也可以有不同的立場。 4.探究任務(四)從學習任務(三)出發探究人物報道引導輿論的目的和宗旨 對于本文主旨的總結,除了上面那兩種答案之外,還有以下這些答案。同學們來看一下。 同學3同學4同學5讓人們感受到袁隆平的偉大。 對廣大勞動者的敬佩。激勵著當代青年為國、為社會做出貢獻。贊嘆這祖國大好河山孕育了這一舉世矚目的奇跡。對我國農業成就心懷滿滿自豪感的情感態度。對中國未來美好前景的展望。同學5的答案是從哪里看出的呢,我們共同來讀一下課文的第16段,請大家注意紅色字體。(見課件) “袁隆平不打算退卻,他很清楚他擁有的有利條件是其他國家科學家少有的:進行這項研究,中國有中國的有利條件,中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又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質資源;有遼闊的國土和充足的光溫條件,海南島是理想的天然溫室,育種者的樂園;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可以組織科研寫作攻關;有黨的正確領導,任何困難都可以組織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對為攻克雜交水稻難關在全國13個省區的18個科研單位進行的科研大協作感慨不已,認為沒有這樣的大協作,雜交水稻研究絕不會取得今天這樣舉世矚目的成果。”(16段) 可以看到作者在行文中表現了作為中國人的強烈的自豪感,自信感,體現出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能讀到這些感情的同學們,其實已經關注到了一篇人物報道引導輿論的宗旨和目的。 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來總結一下本篇人物報道的輿論導向: 引導人們崇敬袁隆平的科學精神并向他學習; 引導人們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 引導人們愛國敬業,增強“四個自信”。 五、課堂總結 (一)在前面的學習任務完成并完善之后,對于第四個學習任務,同學們一定有了更多的答案。 在大標題“喜看稻菽千重浪”之前加主語,不限于一個,可以多個。 答案可以是袁隆平、沈英甲、毛澤東等,也可以是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全人類、勞動人民等,從個人到國家,從個體到群體,袁隆平的研究對世界的影響使巨大的,而本篇人物報道的影響力也是廣泛深遠的。 總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 本節課,同學們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在對于文本進一步的細讀與老師的引導之下,我們達到了以下目標: 1.通過對比初中學過的消息與本篇人物報道,把握人物報道的基本特征; 2.通過學習任務的完成與評價,掌握人物報道的具體事件、人物精神; 3.通過學習任務的完成與評價,了解人物報道的立場及引導輿論的作用; 4.在把握人物報道的立場的基礎上,提升媒介素養。 (三)最終目標——提升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新聞傳播術語,媒體素養就是一個人認識、評判、運用傳媒的態度與能力,是指人們面對傳媒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應能力等。 同學們可能會覺得這個解釋比較抽象,難理解,我將這段話概括為一下這六個詞語,選材、組材、運用、辨析、評價 、創造,說的更通俗一些,就是在當今這個自媒體時代,同學們要有理性的判斷能力,分清是非、是非、黑白,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發表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不利的言論。 課堂小結 學習本單元,希望同學們能夠深入體會“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七、課后作業 1.閱讀《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楊》兩篇人物報道,分析總結兩篇人物報道的立場; 2.活動任務:請同學們為英雄鐘揚設計展板。展板內容包括:鐘揚簡介(第一組設計),少年英雄(第二組設計),植物學家(第三組設計),科普達人(第四組設計),援藏干部(第五組設計),教育專家(第六組設計),展板里要求有人物的主要事跡、有對人物的評價等 3.從單元學習任務一的話題4中選擇一個短語進行闡述(內涵+事例+結論); 4.寫作任務: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華夏祖先神農氏播下的種子,一直生長到如今,讓我們每天都咀嚼著遠古的味道。 為建國家種子庫而獻出生命的鐘楊曾在演講中說:“一個基因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 袁隆平的墓碑上鐫刻著他生前的一句話:“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經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感悟?請從“種下一粒種子”和“做好一粒種子”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抄襲、套作;④不能泄露個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八、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