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語文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荷塘月色教學目標1.揣摩優美的藝術語言,學習文中對荷塘月色進行描繪的技巧。 2.理清作品的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領悟作者情感。 3.理解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賞文中之景——荷塘月色。 教學難點: 析文中之情——“頗不寧靜”。教學過程一、導入 有人說:“詩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散文則是作者生活中的瑣碎見聞,點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筆而書,舒緩、閑適,需要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步一步慢慢地把握作者的感情發展 ,今天我們就來一次心靈的散步,走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感知荷塘月色 1、文章題目為《荷塘月色》,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寫荷塘月色呢? 通讀全文 明確 :4、5、6 預習任務:研讀4、5、6段,通過圈點,勾畫文中的關鍵詞語,概括各段描寫的內容。寫出總體情境感受。 明確:第4段:月下荷塘 第5段:塘上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 情境特點:靜 柔 淡 美 二、細賞荷塘月色 思考:作者用哪些方法呈現和突出這些美景特點的? 任務一:細讀文章4到6段,圈點勾畫文章中關鍵字詞,語句。完成任務單上的題目。 讀第四段,思考: 第4段是從哪些方面來寫月下荷塘美景的?又是怎樣描繪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①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②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 “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 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博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由嗅覺向聽覺轉移(通感)。“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④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⑤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流水無聲卻好像有情意,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小結: 這段文字寫得形、味、色、聲俱全,由近及遠,由上而下,動靜相宜,虛實相應: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脈脈流水。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通過細膩的描寫,表現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靜美。 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荷葉、荷花的情態,以及為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讀第五段,思考: 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又用了哪些傳神的動詞,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葉、花、霧、樹 ①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溫柔流淌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②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③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 。 ④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小結: 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讀第六段,思考: 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的濃重氣氛。 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的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音韻美。課文的前面其實也有很多這樣的疊詞,比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花。縷縷的清香,田田的葉子,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氣舒展,節奏鮮明,音韻和諧。 朱自清先生確實是寫景的高手,他運用比喻,擬人,疊詞,通感的修辭,加上精煉的動詞,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把荷塘遠近,高低,濃淡,疏密都描摹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唯美、靜謐、朦朧、和諧的荷塘月色。可謂寫盡了荷塘月色,那為什么還要寫1-3段和后面的內容呢? 三、領悟作者情感 任務二:速讀1-3段, 找出表現作者情緒狀態的字詞語句。 思考1:“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什么狀態?平常的自己又是什么樣子?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這是獨處的妙處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 愛群居,也愛獨處。 妻在屋里拍著閏兒, 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說的話, 思考2: 作者為什么心里頗不寧靜? 1、社會背景:蔣介石發動“四一二” 反革命政變,社會一片黑暗。朱自清一方面反感于國民黨的“反革命”,一方面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存疑慮,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他選擇消極避難,暫時忘卻現實的苦難,保持知識分子精神的獨立。 2、家庭原因:“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超然為好”,但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于這種“超然”。 小結: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尋找寧靜 任務三:閱讀第7-10段。思考: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么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采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心情又如何? 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蓮順理成章。 思鄉 3、結合注釋: 《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熱鬧、風流、自由、有趣。 《西洲曲》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南朝時俊男靚女直接,真誠,無所顧忌的表達自我,張揚性情。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生命,純真的性情,坦蕩的內心的無限向往。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心情不再寧靜。 四、課文小結: 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憶采蓮 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 明線:空間變化(行蹤) 暗線:情感變化(情感) 主旨: 有家有室,有責任,有負擔,偶爾做夢,在美景中,在回憶里,在文學中, 追尋美、自由、青春、愛情。儒家的克己——社會的自我,道家的逍遙——精神的自我同時存在于他的內心里,不滿現實,渴望自由寧靜生活,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只是“像”罷了,終究未能超脫。這讓我們看到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 五、作業布置 1、背誦4——6段。 2、讀寫景散文,是為了“借文觀景”,更是為了“披文入情”、“由文觀人”,進而“因文觀己”。朱自清先生在自己心里頗不寧靜時,來到荷塘,享受了“獨處的妙處”,我們在生活中同樣也會遇到憂愁苦悶的時候,那么你在獨處時,又遇到過怎樣的風景呢?(200左右小寫作,運用兩種修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