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年級地理學科學案 主備人: 審核人: 授課時間: 學案編號: 班級: 姓名: 小組:課題: 23.2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課型:復習課 課時:1 【學習目標】 考點展示核心素養定位考查方向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人地協調觀:根據地域分異規律,說明人類應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 綜合思維:結合圖文材料,理解氣候與自然帶的關系,分析地域分異的表現及成因。 區域認知:結合圖文材料,認識世界自然帶的分布及不同區域地域分異的表現。 地理實踐力:觀察校園植被,說明其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1.以區域地圖、自然帶分布圖為背景,考查自然帶的類型、分布及成因。 2.以區域地圖、自然帶分布圖為背景,考查地域分異規律的表現及成因。【思維導圖】 預習案: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原因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分布特點 教學案 【探究問題一】:據賀蘭山植被分布判讀垂直自然帶 (2024·江蘇南京調研)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下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 (1)②自然帶的類型為( ) A.溫帶荒漠 B.溫帶草原 C.高山草甸 D.荒漠草原 (2)影響東坡森林帶下限低于西坡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熱量 C.海拔 D.坡度 (3)⑥自然帶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氣溫低 B.山頂面積小 C.坡度大,土層薄 D.光照差異小 ★ 規律總結: 1.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形成 原因高大山脈的水熱狀況隨海拔變化而變化,形成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相應地呈現垂直變化熱量: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因此垂直自然帶譜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水分: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變化分異 規律①山地垂直自然帶基本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②同一自然帶內,水熱狀況、自然景觀相似垂直自然帶譜①基帶(山麓自然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帶一致。②山體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帶譜越復雜。③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與由赤道到兩極的自然帶分異類似。④同一自然帶的分布高度:同一山體陽坡比陰坡上限(山地自然帶所達到的高度)高;隨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圖所示: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 (1)山體所在緯度——緯度越低越復雜,緯度越高越簡單。 (2)山體海拔——海拔越高越復雜(當然有極限),海拔越低越簡單,甚至沒有。 (3)與山頂、山麓之間相對高度有關——相對高度大則復雜,相對高度小則簡單。 【探究問題二】:結合堪察加火山群探討林線和雪線的影響因素 (2024·山東聯考)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北端,氣候冷濕。近幾十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火山錐的林線(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線(終年積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擾(如火山噴發)也影響林線和雪線高度。據此完成(1)~(3)題。 (1)經研究發現,該地火山錐陽坡的林線與雪線比陰坡高,其影響因素是( ) A.風力 B.熱量 C.水分 D.土壤 (2)林線升高,雪線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區域氣候變化趨勢為( ) A.暖濕 B.暖干 C.冷濕 D.冷干 (3)火山噴發后若干年內,該火山錐( ) A.林線升高,雪線升高B.林線升高,雪線降低 C.林線降低,雪線升高D.林線降低,雪線降低 ★ 規律總結: 1.雪線高度的判讀 氣溫(熱量和緯度)雪線高度和基帶氣溫呈正相關,陽坡高于陰坡降水量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地形坡度坡度越陡,雪線越高;坡度越緩,雪線越低季節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低,雪線下降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 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雪線上升氣候、地形等綜合影響若一山坡既是迎風坡又是陽坡,一般降水對雪線高度的影響大于氣溫對雪線高度的影響,故雪線低影響山地林線分布高度的因素 鞏固案 一、單選題 下圖為長白山北坡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甲自然帶是( ) A.高山草甸帶B.常綠硬葉林帶C.山地常綠闊葉林帶D.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 2.高山灌叢發育在寒冷、風大的高山環境,長白山高山灌叢( ) ①根系淺而發達②生長快速③植株密度稀疏④植株高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某科考隊在我國暖溫帶某山地開展垂直自然帶植被調查。下圖是部分樹種隨高度出現的次數變化圖。讀圖,圖中為針葉樹種的折線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圖為北美洲局部地區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4.圖中①②自然帶分別是( ) A.溫帶荒漠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B.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C.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溫帶草原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5.圖中②③④自然帶分布體現了( ) A.緯度地帶分異規律 B.垂直分異規律 C.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 濕潤地區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與緯度地帶性在植被帶及其排列順序方面具有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帶也會存在與緯度地帶性不一致情況。如圖示意我國東部熱帶某山地植被垂直帶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與緯度地帶性不一致的該山地垂直帶譜是( ) A.I-II-III B.I-II-IV C.II-IV-V D.IV-V-VI 7.與緯度地帶性不一致的該山地垂直帶的形成主要由于( ) ①風速大 ②坡度大 ③土層薄 ④蒸發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圖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水分決定的,其推斷依據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帶 C.山體海拔 D.基帶類型 9.該山地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原因是山體頂部( ) A.面積小 B.降水多 C.風力大 D.氣溫低 10.該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其主要影響因子是( ) A.水分 B.土壤 C.溫度 D.光照 下圖示意大興安嶺中段東坡自山頂到山麓洪積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圖中三類草原水分狀況不同。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圖中三類草原的水分條件由好到差依次為(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12.平臺到察爾森出現草原Ⅱ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東南季風 B.局地環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二、綜合題 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青藏高原東緣,野生動植物豐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華斑羚和中華鬣羚是近緣物種,主要棲息地為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在貢嘎山和秦嶺均有分布。兩物種日活動高峰都出現在清晨和傍晚,但中華鬣羚的活動早高峰早于中華斑羚,晚高峰晚于中華斑羚,且夜間活動強度高于中華斑羚。如圖示意兩物種在貢嘎山自然保護區主要棲息地的分布。 兩物種主要棲息地空間分布重疊程度較高且能共存,試分析其原因。 與中華斑羚相比,中華鬣羚環境適應能力更強,請從其活動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給出依據。 判斷中華斑羚主要棲息地在貢嘎山與秦嶺分布的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 (4)請從降低人類活動強度的角度,提出加強該保護區兩物種保護的合理建議。 23.2參考答案: 預習案 1、形成原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隨著高度上升,溫度逐漸降低,降水發生變化,即水熱狀況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 2、分布特點:從山麓到山頂,由下而上出現隨等高線延伸的不同帶狀自然環境 教學案 【探究問題一】 答案 D A B 解析 (1)由圖可知,山地兩坡同一自然帶在西坡海拔較高,賀蘭山為我國東部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山脈,西側以溫帶荒漠帶為主,其山麓①自然帶應為溫帶荒漠,隨著海拔升高,水分條件稍有好轉,②自然帶位于①自然帶之上,②自然帶最可能為荒漠草原,D項正確。 (2)賀蘭山為我國東部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山脈,其東坡為夏季風迎風坡,降水較多,西坡為背風坡,降水少,兩坡同一自然帶的高度差異主要是由水分引起的,A項正確;賀蘭山脈為南北走向,東坡和西坡的熱量條件相差不大,B項錯誤;山脈東坡和西坡的海拔相差很小,C項錯誤;坡度影響地表徑流的下滲,進而影響植被的生長,但題中并沒有給出坡度信息,D項錯誤。 (3)讀圖可知,⑥自然帶位于山頂。在山頂處,海拔基本一致,面積小,不同坡向的水分、熱量相互交換較強,水熱條件基本一致,兩坡在山頂處坡面自然環境差異小,因此⑥自然帶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B項正確。 【探究問題二】 答案 B A B 解析 (1)由材料可知,當地氣候冷濕,水分充足,影響林線的主要因素為熱量,與陰坡相比,陽坡太陽輻射較強,氣溫較高,熱量更充足,有利于樹木的生長,故林線更高;雪線與氣溫呈正相關,與陰坡相比,陽坡太陽輻射較強,氣溫較高,故雪線更高。因此影響因素是熱量,B項正確。 (2)氣溫和降水會影響森林的發育,從而影響林線的高度。氣溫上升、降水增加,林線升高;反之,林線降低。影響雪線的因素主要是氣溫和降水,近幾十年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為氣溫上升,因此影響當地雪線下降的因素為降水,即降水減少,雪線升高;降水增加,雪線降低。由題干“林線升高,雪線有所降低”可知,當地氣溫升高、降水增多,氣候變得暖濕,A項正確。 (3)火山噴發徹底破壞原有景觀,火山噴發的熔巖會掩埋地表植被,原有森林被毀,林線較火山噴發前低;火山熔巖同時會使原有冰雪融化,火山噴發后地表缺乏植被,保水保濕能力下降,水分減少,形成的冰雪相應減少,雪線較火山噴發前高。火山噴發后若干年內,植被和冰雪將逐漸恢復或近似恢復至原有狀態,林線升高,雪線降低,B項正確。 鞏固案 1.D 2.B 【解析】1.長白山位于東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其基帶位于東北平原,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甲地位于北坡,海拔在600米以上,其上是山地針葉林帶,則甲地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山地針葉林的過渡地帶,是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D正確。高山草甸帶海拔高度高于山地針葉林帶,A錯誤。常綠硬葉林帶、山地常綠闊葉林帶位于亞熱帶,BC錯誤。故選D。 2.長白山高山環境山地土層薄,灌叢根系難以向下深扎根,因此根系淺;山頂風力大,灌叢根系發達可以固定植株,①正確。高山環境氣溫低,土壤貧瘠,高山灌叢生長慢,植株低矮,②④錯誤。高山環境氣溫低,土壤貧瘠,生長環境差,植株密度稀疏,③正確。B正確。故選B。 3.D 【詳解】據題干可知,該區域是我國暖溫帶某山地,基帶的森林植被應該為溫帶落葉闊葉,隨著海拔的增高氣溫降低,且每增高1000米,氣溫下降6°C,所以可推斷針葉林應該分布在1500米-----2000米左右,此區域④樹種出現次數最多,應該是針葉林,故④正確。①②③位于的海拔都較低,應該是暖溫帶樹種或部分是暖溫帶和亞寒帶的過渡區樹種,但針葉林樹種出現次數一定較少,故ABC錯。 4.B 5.A 【分析】4.讀圖可知,①位于美國西部內陸高原山地地區,受西部高大山地阻擋降水,距離東部地區較遠,東部大西洋的水汽到達也少,降水少,自然帶以溫帶草原帶為主;②地區位于美國東部五大湖附近,受大西洋的水汽影響大,降水較豐富,自然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B正確,ACD錯誤。故選B。 5.圖中②③④自然帶分布呈現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主要是由于太陽輻射從低緯向高緯遞減而引起的熱量差異導致的分異。體現了緯度地帶分異規律,A正確;垂直分異規律是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B錯誤;干濕度地帶分異主要是水分條件的差異引起的分異,主要體現在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C錯誤;地方性分異規律受的是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水源、海陸分布等因素)影響而發生的地帶性自然帶的改變、缺失、或分布受限等。D錯誤。故選A。 6.A 7.C 【解析】6.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與緯度地帶性一致的垂直帶譜,應該是熱帶雨林帶、常綠闊葉林帶、落葉闊葉林帶、針葉林帶,BCD不符合題意;而圖中I-II-III,海拔較低的區域先出現了落葉林,即II季風常綠落葉林帶,與緯度地帶性不一致,A符合題意。故選A。 7.根據上題可知,與緯度地帶性不一致的山地垂直帶譜為I-II-III。該山地位于我國東部熱帶地區,屬于我國南方地區。我國南方地區多酸性紅壤,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山地坡度大,土壤受雨水沖刷嚴重,土層淺薄,難以滿足與緯度地帶性一致的植被生長需求,②③正確;該地風速、蒸發對植被類型的影響較小,①④錯誤。故選C。 8.B 9.A 10.D 【解析】8.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帶上方出現了山地疏林草原帶,說明在山地下部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條件改善,影響山地草原帶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條件,山地草原帶分布上限為其上部林帶的分布下限,推斷水分是影響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差異的依據是上部林帶分布下限,B正確;山地坡度、山體海拔不是影響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差異的主要因素,AC錯誤;基帶類型沒有差異,D錯誤。所以選B。 9.山體頂部面積較小,導致不同坡向之間相互干擾,導致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A正確;山頂海拔較高,降水較少,B錯誤;風力和氣溫不是影響不同坡向高山灌叢草甸帶差異不明顯的主要因素,CD錯誤。所以選A。 10.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為云杉林亞帶,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主要原因是喬木層密度不同導致的林下光照條件不同,光照條件越好的Ⅲ4垂直分層結構越明顯,光照條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層結構最差,影響其垂直結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確;水分不是影響植被垂直分層結構的主要因素,A錯誤;Ⅲ2、Ⅲ3、Ⅲ4土壤差異較小,B錯誤;溫度條件是影響林線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響植被垂直分層結構的主要因素,C錯誤。所以選D。 11.C 12.B 【分析】11.從圖中可看出,草原Ⅲ位于山麓沖積扇處,地下水位較高,草原的水分條件最好,A、B錯誤。結合大興安嶺位置可知,該地位于季風區與非季風分界線處,東側為夏季風的迎風坡,夏季風受地形阻擋抬升,由于草原Ⅱ處位置較低,抬升不明顯,降水較少,水分條件最差,C正確,D錯誤。故選C。 12.結合大興安嶺緯度位置可知,該地上空常年受西風的影響,特別是冬春季節,山地西坡冷空氣堆積,東坡形成下沉焚風,越往下空氣越干燥,到200-400米附近(平臺-察爾森)尤其嚴重。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受到長白山等眾多山脈的阻擋,到達此地的降雨量也不大,(察爾森以上抬升明顯降水略多形成草原Ⅰ,平臺以下受地下水影響水分條件也較好,形成草原Ⅲ。)因此平臺-察爾森便因為局部環流差異形成了草原Ⅱ。故選B。 13.(1)兩物種為近緣物種,生活習性(生態習性)相近;重疊區位于河谷地區,水源條件好,食物充足及隱蔽性強,對兩物種均適宜;兩物種活動節律有差異(日活動強度不同),減少競爭。 (2)中華鬣羚主要棲息地分布范圍更廣;中華鬣鈴晚上活動強度較大。 (3)在貢嘎山分布海拔較高(或在秦嶺分布海拔較低)。 原因:貢嘎山緯度較低,在較高海拔與秦嶺較低海拔形成相近的水熱條件(或秦嶺緯度較高,較低海拔與貢嘎山較高海拔形成相近的水熱條件) (4)生態移民:生態退耕、合理放牧;禁止盜獵、禁止非法采伐;控制旅游活動強度。 【分析】本題以貢嘎山自然保護區主要棲息地的分布圖為材料,設置4道小題,涉及山地垂直地帶差異、生物的影響因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等相關內容,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地理知識的能力。 【詳解】(1)材料提及“中華斑羚和中華鬣羚是近緣物種,主要棲息地為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兩物種具有親緣關系,同時棲息地較為接近,有著較為相似的生活習性;重疊區位于青藏高原東緣河谷地區,發育良好的植被且較少的人類活動,能夠提供充足的食物、水源和良好的隱蔽條件,滿足兩種生物生存發展的需要;中華鬣羚的活動早高峰早于中華斑羚,晚高峰晚于中華斑羚,且夜間活動強度高于中華斑羚,兩物種活動節律有差異(日活動強度不同),減少競爭。 (2)材料提及“兩物種日活動高峰都出現在清晨和傍晚”,時間上,兩物種的日活動高峰均出現在清晨和傍晚,“但中華鬣羚的活動早高峰早于中華斑羚,晚高峰晚于中華斑羚,且夜間活動強度高于中華斑羚”,但兩物種對晨昏時間段的利用區間和強度存在差異,中華鬣羚的早、晚活動高峰分別早于和晚于中華斑羚,且對夜晚時間段的利用強度更高,故其時間利用上存在一定優勢性;從空間上來看,中華鬣羚適宜棲息地的面積遠大于中華斑羚。故中華鬣羚環境適應能力更強。 (3)由于貢嘎山緯度比秦嶺相對較低,氣溫較高,而秦嶺緯度相對較高,氣溫較低,因不同緯度與不同海拔的組合形成了相似的局部水熱條件,從而均形成了適宜中華斑羚棲息的環境條件。故中華斑羚主要棲息地在貢嘎山海拔要相對高一些,秦嶺山區海拔要相對低一些。 (4)本題要求從降低人類活動強度的角度回答。因人類活動會影響棲息地的動物,可以加強棲息地的管控,減少無關人員進入保護區,以降低人為干擾的負面影響,進行生態移民,生態退耕、合理放牧;禁止盜獵、禁止非法采伐,破壞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該地是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游客眾多,應控制旅游活動強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