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年級地理學科學案 主備人: 審核人: 授課時間: 學案編號: 班級: 姓名: 小組:課題: 23.1自然帶與水平地域分異 課型:復習課 課時:1 【學習目標】 考點展示核心素養定位考查方向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人地協調觀:根據地域分異規律,說明人類應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 綜合思維:結合圖文材料,理解氣候與自然帶的關系,分析地域分異的表現及成因。 區域認知:結合圖文材料,認識世界自然帶的分布及不同區域地域分異的表現。 地理實踐力:觀察校園植被,說明其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1.以區域地圖、自然帶分布圖為背景,考查自然帶的類型、分布及成因。 2.以區域地圖、自然帶分布圖為背景,考查地域分異規律的表現及成因。【思維導圖】 預習案: 影響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因素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教學案 【探究問題一】:據植被差異探討緯度地帶分異 (2023·河南焦作普通高中定位考試)研究人員以中國亞熱帶地區4個闊葉林樣地內的木本被子植物群落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溫帶和熱帶分布型屬植物在葉習性和生長型上的差異(如下表),并得出“溫帶、熱帶分布型屬植物生長型組成比例差異主要受光照影響”等結論。據此完成(1)~(2)題。 山地樣地一樣地二樣地三樣地四葉習性(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溫帶分布型41/3135/336/188/21熱帶分布型11/4629/5927/14222/90生長型 (灌木/喬木)溫帶分布型25/4630/3713/119/20熱帶分布型36/2145/4370/9950/62注:表中“/”兩側數字代表物種數量。 (1)下列山地中,緯度最低的是( ) A.樣地一 B.樣地二 C.樣地三 D.樣地四 (2)溫帶、熱帶分布型屬植物生長型組成比例差異的主要成因是,隨緯度升高( ) A.晝長變短導致光照減少 B.太陽高度減小導致林下直接輻射減少 C.降水減少導致蒸發量增加 D.濕度減小導致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弱 【探究問題二】:據土壤剖面變化探討干濕度地帶分異 (2023·安徽教學質量檢測)渾善達克沙地位于內蒙古高原中東部,東部以固定、半固定沙地為主,西部以半固定、流動沙丘為主,從東到西依次分布著疏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下圖示意渾善達克沙地2018—2020年夏季不同降水分區中不同植被類型占比。據此完成(1)~(3)題。 (1)隨著降水量增多,不同植被類型占比中( ) A.多年生草本減少 B.灌木逐漸增加 C.一年生草本減少 D.喬木逐漸減少 (2)推測渾善達克沙地西部地區植物根系的特點是( ) A.根系的數量少 B.扎根面窄而淺 C.根系細小而短 D.扎根面廣而深 (3)渾善達克沙地中植被類型從東到西分布不同,主要是因為( ) A.溫度差異 B.水分條件差異 C.地理位置不同 D.太陽輻射不同 ★ 規律總結: 1.影響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因素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影響因素主導因素熱量(太陽輻射)水分(海陸位置)成因總結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即以熱量為基礎水分條件因海陸位置變化,即以水分為基礎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緯線方向(東西方向)經線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緯度變化方向(南北方向)經度變化方向(東西方向)典型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中緯度地區2.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和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緯度位置的差異。 (2)在分析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海陸位置的差異。 鞏固案 一、單選題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舉辦,展會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下左圖)的原型來自海南特有物種海南長臂猿。該物種在海南曾廣泛分布,后瀕于滅絕,1980年建立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后,其數量已有較大增長。海南長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區的樹冠層活動。下圖為“霸王嶺的氣候資料”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在野外追蹤海南長臂猿的活動軌跡,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 2.當前,影響海南長臂猿生存和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表現在( ) A.天敵多,食物少 B.熱帶季雨林面積不斷減少 C.全球變暖,病蟲害增多 D.棲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3.基于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有效保護海南長臂猿的措施是( ) A.發展基因技術,優化海南長臂猿種群結構 B.加快道路建設,完善保護區的基礎設施 C.加強巡山和人工馴化,保護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環境 D.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擴大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空間 下圖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稱,乙地草原豐美,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觀。完成下列各題。 4.甲地所屬的自然帶是( )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D.亞寒帶針葉林帶 5.形成甲、乙兩地自然景觀差異顯著的主導因素是( ) A.海拔 B.熱量 C.土壤 D.水分 土壤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低反映了當地自然環境特征。完成下列各題。 6.下列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的( ) A.山東半島溫帶森林 B.大興安嶺西側草原 C.西雙版納熱帶森林 D.內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7.從我國內蒙古東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 ) A.緯度地帶分異規律 B.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 C.垂直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 二、綜合題 8.探究城市行道樹 研究員研究行道樹,提出了行道樹對環境的作用,改善城市景觀,然后利用街景(街景地圖是一種實景地圖服務。為用戶提供城市、街道或其他環境的360度全景圖像,用戶可以通過該服務獲得如臨其境的地圖瀏覽體驗。)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了北美洲36個城市的行道樹,研究行道樹品種與不同城市的適合程度。 (1)從新奧爾良到芝加哥,再到魁北克,反映了 分異規律。由紐約到芝加哥,再到林肯,反映了 分異規律。 (2)利用街景系統來觀察樹,可以看出樹的哪些屬性( )(不定項選擇題) A.樹的科屬 B.樹的蒸騰量 C.樹的根深 D.樹干的直徑 (3)探究葉片葉綠素的多少和葉片的大小,然后測定植物旁的干潔空氣成分,可以說明道旁林的哪個功能( )(單選) A.固碳釋氧 B.調節氣候 C.美化環境 D.凈化空氣 (4)下列哪個城市群行道樹可選擇林種類最多( )(單選) A.歐洲西北部城市群 B.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C.中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D.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5)新奧爾良種植枝葉茂密的樹種是為了( )(單選) A.防酸雨問題 B.防颶風災害 C.防城市內澇 D.防熱島效應 (6)現在洛杉磯正在評估新的市樹,請你補充評估的表格。 洛杉磯欲擬種某一行道樹,現要對行道樹進行多個指標的功能分析,請你寫兩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對應兩個二級指標。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 功能標準標準一:生態環境①固碳增氧 ②凈化空氣 ③調節氣候標準二: ① ② 標準三: ① ②9.黃土高原是我國國家級的能源保障基地之一。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地處黃土高原的延安,正在進行新城建設。建立后的新城,面積相當于兩個老城區,地貌原來以梁、峁為主,改變為梁、峁環抱的盆地。 概述黃土高原從甲地到乙地所呈現的地帶性規律,并說明依據。 延安新城建設需要“削山、填溝、造地”。列舉這種建城方式可能給新城帶來的自然環境問題。 歸納黃土高原地區的能源空間分布特點。 概述黃土高原地區合理開發能源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23.1參考答案: 預習案 1、影響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因素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影響因素主導因素熱量(太陽輻射)水分(海陸位置)成因總結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即以熱量為基礎水分條件因海陸位置變化,即以水分為基礎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緯線方向(東西方向)經線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緯度變化方向(南北方向)經度變化方向(東西方向)典型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中緯度地區2、(1)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規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環境整體特征大體上沿緯線延伸,并隨著緯度而變化。 成因:太陽輻射帶來的熱量,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減少。 基礎因素:熱量。 (2)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規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環境整體特征多沿經線延伸,沿經度方向變化。 成因:同一緯度地帶內,降水量往往從沿海到內陸逐漸減少。 基礎因素:水分。 教學案 【探究問題一】 答案 C B 解析 (1)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兩側數字代表物種數量,在四個樣地中,樣地三熱帶物種數量最多,可推測其所在緯度最低,熱量條件最好,C項正確。 (2)據材料“溫帶、熱帶分布型屬植物生長型組成比例差異主要受光照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緯度升高,太陽高度減小,林木陰影范圍變大,導致林下直接輻射減少,光照減弱,B項正確。隨緯度升高,晝長不一定變短,A項錯誤。隨緯度升高,降水不一定減少,且降水減少,蒸發減弱,C項錯誤。隨緯度升高,濕度不一定減小,且濕度大小對太陽輻射強弱的影響較小,D項錯誤。 【探究問題二】 答案 B A 解析 (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鈣積層的形成是土壤中含鈣的碳酸鹽向下遷移積累形成,碳酸鹽融于水,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強,鈣積層深度較深,所以影響其厚度變化的主導因素是水分,與熱量、生物、時間關系不大,B項正確。 (2)AB沿線鈣積層的深度和厚度呈現由西向東不斷變深、變厚的規律,體現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規律,A項正確。 鞏固案 1.C 2.D 3.D 【解析】1.根據材料可知,海南長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區的樹冠層活動。海南為熱帶季風氣候,10月-次年3月為旱季,4-11月為雨季;1月降水少,海南長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7月為雨季,海南長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區域,A錯誤,C正確;4月和10月為旱季和雨季的交換的季節,其活動軌跡不易追蹤,BD錯誤。故選C。 2.根據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所以當前食物增多,A錯誤;建立自然保護區,熱帶季雨林面積增大,B錯誤;氣候變暖背景下導致的病蟲害跟海南長臂猿生存和種群數量增長關系不大,C錯誤;自然保護區中有山脊、道路等將其棲息地分割,使得猿群分布比較分散,影響其生存,D正確。故選D。 3.基因技術應主要針對瀕臨滅絕的生物種類,根據材料,近些年海南長臂猿數量有所增加,不需要采用基因技術,A錯誤;道路建設,使棲息地更加破碎,不利于保護海南長臂猿,B錯誤;加強巡山會打擾其生存環境,人工馴化不利于野生習性的保護,C錯誤;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擴大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進而擴大其生存空間,有效保護海南長臂猿,D正確。故選D。 4.C 5.D 【解析】4.甲地位于大興安嶺以東,降水量大于400 mm,是溫帶季風氣候區,自然帶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故C正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植被;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地中海氣候區的植被;亞寒帶針葉林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區的植被。故A、B、D錯誤。 5.甲地自然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乙地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降水量小于400 mm,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是溫帶草原,二者的差異是降水量多少造成的,主導因素是水分。故D正確。海拔是山地垂直自然帶分異的主要因素;熱量是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的主要影響因素;土壤是在植被影響下形成的,故A、B、C錯誤。 6.B 7.B 【解析】6.土壤有機質多少與枯枝落葉多少及熱量條件有關。溫度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機質積累多,高溫濕潤的地區雖然生物的生長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動旺盛,故土壤積累的有機質少。大興安嶺西側草原,草類茂盛,草類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表層,枯枝落葉多,而且該地緯度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機質積累多,故選B項。 7.從我國內蒙古東部到西部,由于距海遠近不同,導致降水多少不同,從導致自然帶呈現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遞變規律,屬于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故選B項。 8.(1) 從低緯向高緯的地帶性 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帶性 (2)AD (3)A (4)C (5)D (6)交通價值 分隔車道 引導交通(其他:防燈光干擾,安全圍欄) 社會價值 遮陰蔽陽 休閑游憩(其他:美化市容、植被科普、減弱噪音等) 【分析】本題以行道樹對環境的作用為背景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森林的功能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1)圖2顯示從新奧爾良到芝加哥、再到魁北克,緯度位置漸高,太陽輻射漸少,熱量減少,植被差異呈從低緯向高緯的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從紐約到芝加哥、再到林肯,位置從大西洋沿岸向內陸,受來自海洋的偏東風影響漸弱,年降水量漸少,水分條件漸差,植被類型呈現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 (2)確定植物的種屬方法之一適合形態學鑒定法,主要通過對植物的形態特征,包括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部分進行鑒定,確定植物的種屬,結合圖1中可知街景系統只能顯示行道樹的形態特征,故A、D正確。植物蒸騰是指植物體表(主要指葉子)的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空氣中的過程,蒸騰過程肉眼不可見,故利用街景系統無法觀察行道樹的蒸騰量,故B不符合題意。樹根位于地下,樹根的深度需要經過測量才可知,而街景系統只顯示地表事物外在狀態,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AD。 (3)綠色植物的葉綠素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即將碳固定在植物體內,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就是光合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植物附近干潔空氣成分中,碳減少,氧氣增加,故A正確。要做植物的調節氣候功能的實驗,應該對比分析植物附近氣溫、濕度測定結果,故B不符合題意;植被美化環境的功能,不需要通過實驗來測定,而是看其外觀否賞心悅目,故C不符合題意;要做植物凈化空氣功能的實驗,應該對比分析植物附近空氣中有害氣體(如甲醇)、吸收空氣中的灰塵和細菌等數據,且該實驗結果,和葉片葉綠素的多少關系不大,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 (4)氣候是影響植被最主要的環境因素。一般情況下,低溫、少雨、弱光照、強風的地區,不利于植被生長,能夠適應的植物種類少。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主要位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全年溫和濕潤,低溫、弱光照;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和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為年降水量較多(半濕潤)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氣候冷濕,也是低溫、弱光照的環境狀況,排除ABD。而中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接近熱帶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光照充足,利于植被生長,能夠適應的植物種類多,故可選擇樹木種類最多, C正確。故選C。 (5)酸雨是大氣污染的一種,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質,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主要來自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故防酸雨的對策主要是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A不符合題意。颶風是源于熱帶海洋的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屬于氣象災害,因颶風能量過大,會將枝繁葉茂的樹木折斷、甚至連根拔起,砸壞周邊人工設施、傷到行人、阻礙交通,加大颶風災害損失,B不符合題意;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地面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屬于氣象水文災害,枝葉茂密的行道樹無法阻擋暴雨,也不能增強城市排水能力,故其預防城市內澇的功能極其有限,C不符合題意。新奧爾良緯度較低,夏季光熱充足,行道樹枝繁葉茂,對太陽輻射反射面大,遮陰避日效果好,降低氣溫,緩解城市熱島,D正確。故選D。 (6)行道樹是道路的配套設施。行道樹綠帶主要是為了分隔行人和車輛,同時為行人和非機動車提供遮蔭而設置的,城市設置的行道樹,又是城市生態保育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保育生態系統、凈化自然環境和調節城市氣候的同時,還發揮著游憩、健身、教育等綜合效益,同時還代表著一個城市當地生態環境的特點及文化韻味,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承載空間。故對行道樹的評估的一級指標,設置“交通價值”、“社會價值”、“生態環境”比較合適,相應的二級指標,體現一級指標的邏輯子集分類即可。如交通價值,可通過分隔車道、引導交通及其他:防燈光干擾,安全圍欄等來體現;社會價值可通過遮陰蔽陽、休閑游憩及其他:美化市容、植被科普、減弱噪音等來體現。 9.(1)從沿海到內陸地帶性規律。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自然景觀呈現由森林到荒漠的變化。 (2)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大風揚塵。(任答兩點) (3)能源空間分布地域差異明顯。煤炭主要分布在東部;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水能主要分布在西部。(任答兩點) (4)加強鐵路、管道等交通設施建設,加快能源輸出;能源就地轉化為電能輸出,加強科技創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在開發利用中,防止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任答三點) 【分析】本題以黃土高原的能源分布為背景,考查黃土高原地區合理開發能源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識,總體難度適中,重在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運用能力。 【詳解】(1)讀圖,從甲地到乙地主要是從東往西變化,降水量有差異,形成的是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自然景觀是從森林到荒漠。 (2)削山、填溝、造地會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揚塵等;還會加劇黃土高原地區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3)讀圖可知,煤炭相對集中分布在東部;石油、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水能主要分布在一、二級階梯過渡的西部地區。 (4)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因此合理開發能源要加強鐵路、管道等交通設施建設,加快能源輸出;能源就地轉化為電能輸出,加強科技創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在開發利用中,防止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