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學科一輪復習學案 主備人: 審核人: 授課時間: 學案編號: 班級: 姓名: 小組:課題: 21.2土壤 課型:復習課 課時:1 【學習目標】 考點展示核心素養定位考查方向1.主要植被類型及其特征。 2.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土壤的類型、組成和結構。 4.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人地協調觀:根據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合理引種植被;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 綜合思維:結合圖文資料,理解植被與環境的關系,掌握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 區域認知:結合圖文材料,掌握不同地區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特征。 地理實踐力:觀察校園植被和土壤,描述其特點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以區域地圖、示意圖、熱點材料為背景,考查植被類型及其特征、分布,分析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2.以區域地圖、環境變化示意圖、熱點材料為背景,考查土壤的類型、分布、特性、土壤剖面,分析土壤形成的因素。【思維導圖】 預習案: 土壤剖面 成土因素 教學案 【探究問題一】:結合土層斷面判讀土壤剖面 (2023·廣西南寧開學考試)右圖為中非某處公路旁的土層斷面。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的枯枝落葉層很薄甚至缺失,主要原因是該處( ) A.氣候炎熱 B.地形平坦 C.水源充足 D.植被稀疏 (2)①層顏色較深,其代表的土層是( ) A.腐殖質層 B.淋溶層 C.母質層 D.母巖層 ★ 規律總結: 土壤的組成 組成特征作用礦物質土壤的物質基礎,成土母質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釋放一些養分元素,供植物吸收主要成分,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有機質多集中在表層;釋放氮,直接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育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土壤形成發育的主要標志空氣貯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動性,使土壤能通氣透水,蓄水保溫不可缺少的成分,影響土壤的熱量狀況水分土壤剖面 (1)土壤剖面: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斷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與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層所構成。 (2) 類型剖面層特點森林 土壤有機層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腐殖質層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淀積層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母質層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堅硬的巖石耕作土壤耕作層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犁底層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層未經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長【探究問題二】:探討黃土高原土壤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2024·四川成都石室中學入學考試)當降雨強度大于下滲強度,地表開始出現細小水流時,坡面土壤受沖刷會產生細溝。根據土壤粒徑與黏結性,可將黃土高原中部和南部劃分為不同類型黏土區。下圖示意黃土高原四類黏土區的南界線。土壤有機質含量與黏結性呈正相關,土壤粒徑與黏結性呈負相關。研究發現,在降水、地形和坡度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圖示區域實驗點②處比①處形成細溝時間早,細溝侵蝕發育更顯著。據此完成(1)~(3)題。 (1)只考慮自然因素對土壤形成的影響,則Ⅰ→Ⅳ土壤的( ) A.粒徑增大 B.黏結性下降C.有機質減少 D.透水率降低 (2)導致圖中四類黏土由北向南粒徑大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夏季風強度 B.冬季風強度C.熱量條件 D.太陽輻射 (3)為減緩南部黃土區細溝發育,以下舉措可行的是( ) A.減緩地面坡度 B.減少植被覆蓋C.夯實耕作土層 D.增大灌溉水量 ★ 規律總結: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1)成土母質與土壤 (2)生物與土壤 (3)氣候與土壤 (4)地貌與土壤 (5)時間:決定土壤的發育進程。 (6)人類活動 鞏固案 一、單選題 草氈層是由土壤物質與植物根系交纏而成的氈狀表土層,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極地地區。青藏高原上的草氈層,雖然厚度不大,但堅韌且富有彈性,是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與基巖風化物為成土母質的土壤不同,這里草氈層中的細土物質以風力搬運輸入的外源粉塵為主。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氈層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青藏高原上草氈層中風力搬運輸入的粉塵物質增加將( ) A.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巖風化破碎 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2.如果青藏高原某區域草氈層遭到破壞,會導致當地( ) ①草地初級生產力降低②凍土融化速率減緩③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④地表侵蝕強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薩列哈爾德(66°589'N,66°596'E) 位于西西伯利亞平原北部, 自然植被為苔原。該地曾長期施用生物有機肥種植農作物。現已撂荒多年,撂荒初期,撂荒耕地土壤表層有機質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撂荒前該地可種植農作物,是因為種植期間( ) A.地表蒸發弱 B.積雪厚度小 C.日照時間長 D.晝夜溫差大 4.撂荒耕地土壤表層有機質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是由于撂荒初期( ) A.土壤通氣性好 B.土壤溫度低 C.枯枝落葉層厚 D.植株高度高 塿土主要分布于陜西關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數千年耕作過程中經糞土堆墊改良形成的人為土。在剖面上覆蓋層與原土壤層疊置,形似“樓層”(如圖)。其中,黏化層質地黏重、呈褐色或紅褐色。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糞土堆墊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 ) ①水分 ②孔隙 ③礦物質 ④腐殖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黏化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是( ) A.冷干 B.冷濕 C.暖干 D.暖濕 我國廣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區(22.5°N附近),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峰叢洼地內為雨林,其頂層多被望天樹(熱帶雨林的代表性樹種)占據。2023年3月,調查人員在該地一個峰處洼地內發現了高達 72.4米的望天樹(下圖),打破了我國喀斯特地區“最高樹”的紀錄。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與我國同緯度多數地區相比,該地區峰叢洼地內發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 A.冬季氣溫較高B.夏季氣溫較高 C.冬季降水較多 D.夏季降水較多 8.該地區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 A.氣溫低B.土層薄C.降水少D.土壤黏重 9.圖中所示“最高樹”出現的必備條件是該峰叢洼地( ) ①生物多樣性高 ②地形相對封閉 ③太陽輻射強 ④相對高差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在華北平原某鹽堿地,有研究小組于返鹽、積鹽現象最嚴重的季節開展“打孔灌沙”實驗:選四塊相隔不遠、性狀一致的平整樣地,對其中三塊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徑、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滿砂粒;在向四塊樣地定量漫灌后,觀測土壤含鹽量的變化情況。圖3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鹽量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據圖可知,T2~T4的( ) A.下層土壤含鹽量均高于T1 B.表層土壤含鹽量明顯低于T1 C.土壤含鹽量與土壤深度成正比 D.表層土壤含鹽量與打孔深度負相關 11.本實驗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為了( ) ①促進表層土壤水分下滲 ②提高表層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層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層土壤蒸發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推測本實驗開展的時間是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二、綜合題 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區的高(臺)地上,流水少量匯于局部洼地,同時帶來氮磷等營養元素供洼地內濕(水)生植物生長。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殘體分解緩慢且不徹底,以泥炭形式積累,形成典型泥炭濕地(圖a),當泥炭堆積高于周圍區域時,水流方向發生變化,濕地水中氮磷等營養元素缺乏,只能生長蘚類等耐貧營養生物,積累成過濕的墊狀泥炭蘚層,形成雨養型泥炭濕地(圖b)。 分析寒冷的氣候在泥炭濕地發育中的作用。 簡述典型泥炭濕地和雨養型泥炭濕地水流方向與生物量的差異。 指出雨養型泥炭濕地發育的地形條件。 說明雨養型泥炭濕地發育過程中,水中營養元素逐步減少的原因。 分析墊狀泥炭蘚層高于周邊地面但仍能處于過濕狀態的原因。 21.2參考答案: 預習案 略 教學案 【探究問題一】 答案 D A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圖示區域位于中非,圖中的枯枝落葉層很薄甚至缺失,主要原因應是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缺少枯枝落葉來源,D項正確。 (2)由圖可知,①層位于枯枝落葉層下方,且顏色較深,應為腐殖質層,A項正確。 【探究問題二】 答案 D B A 解析 (1據材料可知,②處比①處細溝侵蝕發育更顯著,說明②處土壤的下滲強度低,黏結性高;結合土壤有機質含量與黏結性呈正相關,土壤粒徑與黏結性呈負相關可知,②處土壤有機質含量多,粒徑較小,故A、B、C三項錯誤。土壤黏結性越強,土壤透水率越低,D項正確。 (2)黃土高原西部的大陸內部地區氣候更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風的作用下,大量沙塵被搬運至黃土高原地區,由于風力減弱,沉積物顆粒粒徑逐漸變小,所以導致圖中四類黏土由北向南粒徑大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冬季風的強度,B項正確 (3)黃土區細溝主要是地表徑流侵蝕形成的,減緩地面坡度可以有效減緩坡面徑流,進一步減輕侵蝕,A項正確;減少植被覆蓋會增強流水侵蝕,B項錯誤;夯實耕作土層不利于農作物生長,且會降低透水率,加劇流水侵蝕,C項錯誤;增大灌溉水量,可能會加大地表徑流,增強侵蝕,D項錯誤。 鞏固案 1.A 2.C 【解析】1.結合材料“與基巖風化物為成土母質的土壤不同,這里草氈層中的細土物質以風力搬運輸入的外源粉塵為主”可知粉塵物質主要是來自外部的沉積物顆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錯之間可以增強表土層的保水能力,B錯誤;粉塵顆粒可以為植被生長提供礦物養分,從而促進植被生長,植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因此有利于土壤有機物累積,A正確;表層覆蓋物的增加有助于減少對基巖的風化作用,C錯誤;外源的沉積物顆粒可以提高青藏高原上草氈層中的營養物質含量,但耕作土壤不屬于自然土壤,不會促進耕作土壤形成,D錯誤。故選A。 2.如果青藏高原某區域草氈層遭到破壞,會導致當地草地植被總量減少,初級生產力降低,①正確;草氈層遭到破壞,地表裸露,地表受風力侵蝕作用強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陽輻射,凍土融化速率增強,②錯誤、④正確;高原凍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溫室氣體,隨著凍土融化速率增強,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③錯誤。故選C。 3.C 4.A 【解析】3.由材料“ 薩列哈爾德(66°589′N,66°596′E) 位于西西伯利亞平原北部”可知,該地緯度高,氣溫低,熱量成為該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因素,材料“撂荒前該地可種植農作物”,說明種植期間該地熱量條件較好,應為北半球夏季。該地位于66°589′N,夏季白晝長,且有極晝現象,日照時間長,熱量條件較好,C正確;夏季氣溫較高,地表蒸發較強,A錯誤;該地緯度高,氣溫低,熱量是該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因素,且該地夏季雖短但溫暖,積雪基本可以消融,故積雪厚度對當地農作物生長影響較小,B錯誤;薩列哈爾德位于66°589′N,這里夏短冬長,氣候寒冷 ,全年有長達8個月的最低氣溫低于零度,晝夜溫差不大,D錯誤。故選C。 4.影響土壤表層有機質分解速度的因素有水分、溫度、通氣等,水分適中,通氣良好,有利于有機質分解。由材料“位于西西伯利亞平原北部,自然植被為苔原”可知,該地為苔原氣候,自然土壤為冰沼土,土壤通氣性較差;耕地指用犁或機器把土地翻松,撂荒耕地在撂荒初期土壤通氣性較好,利于土壤表層有機質分解,土壤表層有機質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A正確;土壤溫度低不利于土壤表層有機質分解,B錯誤;當地自然植被為苔原,枯枝落葉層較薄,植株高度低,CD錯誤。故選A。 5.C 6.D 【分析】5.糞土指的是糞便泥土,具有較好的通氣性和保水性,可以改良土壤的結構,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氣性。由材料“黏化層質地黏重”并結合圖示信息“該地土壤剖面中黏化層占比大”可知,當地農民采用糞土堆墊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空隙,②正確;糞土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腐殖質)和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養分的含量,促進植物的生長和發育,④正確;陜西關中盆地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集中夏秋季,降水能夠滿足當地農作物生長需求,增加土壤水分不是當地農民采用糞土堆墊主要目的,①錯誤;土壤礦物質是巖石經風化作用形成的,糞土堆墊不能增加土壤礦物質,③錯誤。故選C。 6.由材料知,黏化層質地黏重、呈褐色或紅褐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溫暖濕潤的氣候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和土壤膠體的形成,進而促進黏化層的發展;紅褐色的土是由碳酸鹽類或含其他富鐵、鋁氧化物的巖石在濕熱氣候條件下風化形成的;綜上可推知,黏化層形成時期的氣候特征是暖濕,D正確,ABC錯誤。故選D。 7.A 8.B 9.D 【解析】7.根據材料信息,該地區發育有熱帶雨林,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熱條件好的熱帶雨林氣候區,而該地區位于22.5°N附近,發育了熱帶雨林,說明水熱條件較好,夏季時該地區與我國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水熱條件都充足,能夠滿足雨林生長,故該地區發育熱帶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氣溫較高和夏季降水較多,BD錯誤;該地區與我國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季降水量差異并不大,C錯誤;根據材料信息“ 峰叢洼地內為雨林,其頂層多被望天樹(熱帶雨林的代表性樹種)占據”可知,雨林發育于洼地,從圖中也可看出該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時不易受到冬季風影響,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熱,使得該峰叢洼地冬季氣溫較高,加之洼地水分條件較好,故發育了雨林,A正確。故選A。 8.根據材料信息,該地區為喀斯特地區,地表易受侵蝕導致土層貧瘠、淺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較淺,抗倒伏能力弱,故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B正確;旱生型矮林的形成與氣溫關系不大,且該地區緯度低,氣溫并不低,A錯誤;該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豐富,C錯誤;土壤黏重主要是紅壤的特點,石灰巖廣布地區不易形成紅壤,D錯誤。故選B。 9.從圖中可看出該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時不易受到冬季風影響,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熱,使得該峰叢洼地冬季氣溫較高,發育了雨林,因此需要滿足地形相對封閉才能較好地阻擋冬季的冷空氣。②正確;只有洼地相對高差大,使得洼地內,只有太陽高度較高時,才能接受到太陽輻射,洼地內太陽輻射較弱,而植被為了獲得更多光照,不斷向上生長,才能夠出現“最高樹”,③錯誤,④正確;生物多樣性高一般需要滿足跨緯度較大及垂直差異明顯等條件,從圖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說明生物多樣性并不豐富,①錯誤。綜上所述,D選項中的②④正確,ABC錯誤。故選D。 10.D 11.A 12.B 【解析】10.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下層土壤含鹽量中大致15cm-20cm深處,T3和T4是低于T1的,故A錯誤;圖中顯示表層土壤含鹽量中10cm-15cm期間,T2高于T1,故B錯誤;圖中也顯示在表層土壤含鹽量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故C錯誤,D正確。答案選擇D。 11.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表打孔灌沙過程中,沙質土壤間隙較大,水分下滲率較高,可以促進表層土壤水分下滲,降低表層土壤的含水量,故①正確,②錯誤;深層打孔技術,灌沙進入深層土壤,可以增加下層土壤間隙,增加水分的儲存空間,防止下層土壤中水分空間不足而往上層土壤涌入,故③正確;下層土壤深度較高,蒸發量較小,因此不是為了降低土壤蒸發量,故④錯誤。正確的是①和③,答案選擇A。 12.根據題意,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打孔灌沙實驗需要再返鹽和積鹽現象最嚴重的時候進行,我國的華北地區春秋季節蒸發量較大,鹽分會隨蒸發返回表層土壤,因此返鹽現象最為嚴重,故AD錯誤;且冬季是我國華北地區鹽分較為穩定的時間段,春季回暖,蒸發量大,積累鹽分更多,但秋季土壤已經經歷夏季淋鹽,導致其水分稀釋較大,因此積鹽量沒有春季大,故B正確,C錯誤。答案選擇B。 13.(1)氣候寒冷,濕(水)生植物生長慢,有機質積累多;氣候寒冷,微生物活動弱,生物殘體分解緩慢;蒸發較弱,有助于洼地積水,厭氧環境分解不徹底,有機質合成腐殖質;凍土發育,下滲和淋溶作用弱,有利于泥炭的積累。 (2)典型泥炭濕地:水流由四周向中部匯集,生物量較大。雨養型泥炭濕地: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散開,生物量較小。 (3)總體以臺地或平原為主,地勢平坦,起伏小;中部地勢略高于四周。 (4)生物量減小,且以貧營養的蘚類為主,生物殘骸分解提供的營養物質少;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動,缺少周邊營養物質的匯集,且營養物質向外流失;積水減少,營養物質分解加快;下部泥炭層較厚,營養物質易向下淋失。 (5)氣溫低,地表水分蒸發弱;蘚類能夠攔截雨水,涵養水源;下部泥炭層較厚,蓄水能力強;凍土廣布,蓄水量大;與周邊地面高差小,地表徑流流速慢,流失水量小。 【分析】本題以雨養型泥炭濕地、典型泥炭濕地為材料,設置5道小題,涉及泥炭濕地的形成條件、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沼澤濕地的功能與作用、土壤的結構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點、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地理知識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