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導學案(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導學案(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課題
高一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課程標準:
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
核心素養
1.通過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初期的史實,認識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的統一及其性質。
2.通過對史料、地圖及時間軸等多種資料的研讀,學生能夠分析紅色政權存在的原因,進而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由此培養學生在具體歷史時空下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了解國民黨在全國的建立及其性質,辯證看待國民政府的十年統治;
2. 知道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知道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確立及其意義
3. 知道紅軍長征的原因、過程及遵義會議的重要意義;認識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教學重點:
1. 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1. 國民黨在全國的建立及其性質,辯證看待國民政府的十年統治。
  2. 認識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課前預習
知識主干
(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1、政治
(1)“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南京國民政府政治上實行專制獨裁,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2)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
國民政府內部派系明爭暗斗,內部并不統一;地方實力派勢力仍然存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與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禮;在著大量的帝國主義勢力,如日本在東北的關東軍勢力;1931年以后日軍對東北的占領。
(3)國民政府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同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2、經濟
(1)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原因:
①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1936年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開展幣制改革;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提高;
②民間:民族資產階級投資實業的熱情提高;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人們抵制洋貨,提倡國貨。
(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義
(1)爆發: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兩萬多起義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2)意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
(1)召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
(2)內容
總結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毛澤東在會上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義:八七會議后,毛澤東赴湖南組織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1927年9月,起義軍進攻長沙受挫,改向山區進軍。
4、開辟井岡山道路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2)歷史意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5、“工農武裝割據”
(1)建立根據地: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力量達10萬人。
(2)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時間、地點:1931年11月,江西瑞金
成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毛澤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
(3)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廣大農民歡迎。他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
(三)紅軍長征
1、背景: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過程
(1)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2)遵義會議
背景: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后,銳減到三萬余人,毛澤東建議中央紅軍向貴州挺進;1935年1月,紅軍攻克遵義
時間、地點:1935年1月,貴州遵義
內容: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會后,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3人小組負責全面的軍事行動
意義: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3)勝利會師:遵義會議后,紅一方面軍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越草地,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3、意義: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4、長征精神
堅定理想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嘗試探究1
材料 
從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到1929年底,黨在全國各地領導了200多次武裝起義,武裝起義大部分失敗。但這些起義都保存了一部分武裝,為創造并壯大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創建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打下一定基礎。起義的接連失敗,以血的教訓教育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俄國十月革命式的“城市中心論”在中國根本行不通,中國只能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照顧中國社會特點,探尋自己的革命道路。
——摘編自賀新元《中國道路——不一樣的現代化道路》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為了“探尋自己的革命道路”進行的革命實踐以及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
提示:
實踐: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或廣州起義)。
理論成果:
“工農武裝割據理論”(井岡山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嘗試探究2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歷史意義
(1)“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理論基礎,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就是堅持了這條道路,取得了最終勝利。
(2)“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原則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是對中國人民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3)“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工農民主專政,實際上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嘗試,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
嘗試探究3
長征勝利對民主革命的“奠基”意義
(1)思想方面:認識到“實事求是”的重要性,為延安整風奠定了基礎。
(2)組織方面:為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奠定了基礎。
(3)精神作風方面:英勇不屈、頑強生存的精神,為我黨我軍的作風建設奠定了基礎。
(4)軍事方面:紅軍指戰員的素質大大提高,為最終形成強大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
(5)民眾方面:沿途發動、組織群眾,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6)國際方面:為提升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課堂達標
1.20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蘇區涌現出大量的民間歌謠并廣為流傳,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來和紫竹簫;蘇區山歌像團火,唱得處處紅旗飄”。此類歌謠的涌現(  )
A.豐富了民間歌謠的藝術形式
B.展現了民間藝術的地域特色
C.發揮了土地革命動員的作用
D.反映了蘇區宣傳的巨大成功
2.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在《為慶祝紅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合通電》中指出:“我全國主力紅軍的會合與(已)進入抗日前進陣地”,“即刻就要進入……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階段”。這表明,紅軍長征的勝利(  )
A.粉碎了國民黨消滅紅軍的企圖
B.促使了革命中心從南方轉移到北方
C.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D.推動了革命戰爭向民族戰爭的轉變
3.1928年8月,中國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決定按照孫中山的建國程序結束“軍政”,進入“訓政”,明確由國民黨承擔“訓政”全責,培養訓練人民行使參政權的能力。這表明國民黨意在(  )
A.維護資產階級民主 B.發揚三民主義理論
C.擴大人民政治權利 D.營造專制的合法性
4.“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里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樹樹(里格)梧桐,葉落盡,愁緒(里格)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這是膾炙人口的紅色歌曲《十送紅軍》的部分歌詞。歌詞反映的歷史背景是(  )
A.南昌起義后紅軍進軍井岡山
B.反“圍剿”失利后紅軍進行長征
C.中國共產黨軍隊出征奔赴前線抗擊日寇
D.中國共產黨軍隊撤出根據地同國民黨決戰
5.1928年至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除接管了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官辦礦業和官僚投資的工礦業外,還創辦了新的重工業企業和能源企業。同時,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的介入,還深入到輕工業、銷售業和投機業等各個領域。這些做法旨在(  )
A.積極應對日寇全面進攻
B.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
C.鞏固國民黨統治的基礎
D.“圍剿”農村革命根據地
參考答案
1.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因此,材料“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來和紫竹簫;蘇區山歌像團火,唱得處處紅旗飄”反映的是土地革命動員的作用,C項正確;材料與豐富民間歌謠的形式、展現民間藝術的地域特色及蘇區宣傳的成功無直接關系,排除A、B、D三項。
2.D 
解析:根據材料“進入抗日前進陣地”“就要進入……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階段”可知,紅軍長征的勝利促使革命戰爭由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國內戰爭向中日之間的民族戰爭轉變,故選D項;長征粉碎了國民黨想要消滅紅軍的企圖,但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長征使得中國革命的中心從南方轉移到北方,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3.D 
解析 根據材料“明確由國民黨承擔‘訓政’全責,培養訓練人民行使參政權的能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黨的“訓政”是借孫中山的建國程序,為自己的專制獨裁統治尋找依據,以營造一黨專政的合法性,故D項正確;國民黨的“訓政”主要是為一黨專政營造合法性,沒有體現維護資產階級民主、發揚三民主義和擴大人民權利,排除A、B、C三項。
4.B 
解析 材料“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體現了紅軍即將“下山”實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紅軍長征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故B項正確;南昌起義后毛澤東率領革命軍隊進行秋收起義、進軍井岡山,打的是“工農革命軍”的旗號,排除A項;根據材料中的“紅軍”可知,當時中國正處于國共十年對立時期,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紅軍進行戰略轉移,而非“同國民黨決戰”,排除D項。
5.C
課后小結
拓展材料
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評價
1.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陜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指出:“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2.1980年8月,在會見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時,鄧小平說:“在1935年,我們歷史上著名的長征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形成了一個成形的領導,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 ”而當鄧小平之女毛毛問他長征是怎么過來的,他的回答是“跟著走”!
3.江澤民同志曾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對長征精神作出過概括,他認為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
4.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就學習、研究、宣傳包括長征在內的中國革命史發表的講話中指出:“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
5.“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長征的偉大意義和精神內涵,生動闡釋了長征精神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
6.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時久、規模大、行程遠、困難巨、影響廣,為中外戰爭史上所僅見。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豐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它不僅錘煉了偉大的黨和偉大的人民軍隊,還培育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重要會議
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
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縣城召開的通道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縣召開會議,再次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了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而改向黔北的遵義進軍。
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云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無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并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并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白沙會議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藺白沙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紅軍二渡赤水。
茍壩會議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縣茍壩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是否進行打鼓新場戰役,并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軍事決策三人團,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會理會議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會理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批評了部隊中的“右傾情緒”,并點名批評了彭德懷、林彪、劉少奇、黃克誠等人。
瀘定會議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瀘定縣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中央紅軍過雪山與四方面軍會合,并且由陳云去上海恢復白區地下黨組織。
兩河口會議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軍會師后,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縣城兩河口召開會議,決定紅軍北上陜甘建立根據地,準備實行松潘戰役。
黑水蘆花會議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縣(亦稱蘆花縣)召開常委擴大會議,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并集中討論了四方面軍的工作問題。
沙窩會議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兒蓋地區的血洛寨(藏語叫作沙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增補了幾位四方面軍將領進政治局,同時決定執行《夏洮戰役計劃》。
毛兒蓋會議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左右兩路軍迅速執行北上東進的發展計劃。
牙弄會議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徐向前、陳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開非正式會議,決定聯名催促張國燾及左路軍盡快北上。
巴西會議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單獨北上。
俄界會議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甘肅迭部縣高吉村(亦稱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于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
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肅通渭榜羅鎮召開會議,決定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陜北。
吳起鎮會議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陜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會議,總結俄界會議后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陜甘支隊的行動方針,決定黨和紅軍今后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開創了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陜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辽市| 理塘县| 霍林郭勒市| 凤翔县| 昌黎县| 慈利县| 蛟河市| 湖北省| 墨竹工卡县| 吉木萨尔县| 江西省| 常熟市| 丰原市| 巴塘县| 江山市| 青铜峡市| 子洲县| 开化县| 江安县| 菏泽市| 芒康县| 闽侯县| 石城县| 巨野县| 绍兴市| 蒙城县| 顺昌县| 黎城县| 太原市| 镇远县| 祥云县| 商河县| 天镇县| 沐川县| 乌拉特后旗| 错那县| 太保市| 深水埗区| 兰西县| 舟山市| 西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