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英國通史學術閱讀例析先看一道試題:英王亨利一世(1100 —1135 年在位)的加冕憲章規定了國王對教會財產及諸侯領地所擁有的權利,特別是載明了國王所不能做或決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確規定封建關系的法律文件。該法律文件( ?。?br/>A. 明確了君主立憲制的原則B. 體現了王權有限的觀念C. 激化了王權與教會的矛盾D. 維護了市民階層的利益本題是2023 年廣東卷12題,難度不大,但如果學生對分散于《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單元的《大憲章》和第四單元的《權利法案》,以及《選擇性必修 1》第四單元的《至尊法案》三個法律文件沒有區分開來,就可能錯選 A 或者 C。而這三個文件,也恰好是英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13 世紀簽署的《大憲章》開創英國王在法下的政治傳統,確立王權有限原則。1534 年《至尊法案》的頒布,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并建立起英王的專制統治。1689 年《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告別了君主專制。高考對基礎教育具有反撥作用:整合幾本教材中英國史的相關內容,將英國史的知識結構化,明晰英國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才能克服知識錯位和理解困難的問題。錢乘旦、許潔明的《英國通史》對英國各階段進行了翔實的介紹,并在每章后面的“作者點評”部分附有許多作者的思考、疑問,是一本嚴謹、思辨性強的學術著作,可供挖掘和轉化的學術資源豐富,是對教材的重要補充。《英國通史》學術閱讀在進行教學轉化過程中,可從凝練教學立意、研習核心概念、創設問題情境、提供學術資源等方面進行嘗試。(一)凝練教學立意,重構知識關聯重構教學立意為“民族國家演進與英國的現代化”,并圍繞“民族國家和現代化起步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現代化起步后,民族國家又是怎樣的角色?”“未來民族國家還是必需的載體嗎?”三個核心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將英國歷史的發展階段和現代化這一重要考點相結合,重構知識關聯,在實現英國史貫通的同時,幫助學生生成新的結構化知識體系,具體見表 1。(二)研習核心概念,遷移解決問題利用教材和錢乘旦先生的觀點,明晰“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為:一是獨立主權,二是具有民族性??傮w而言,民族國家一定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并在確定的疆域內行使主權,一般都有統一的國內市場。其次,民族國家是基于民族一體性而建立起來的,國民由于共同的語言和相同的文化心理而具有民族認同感。基于對“民族國家”概念的綜合運用,圍繞探究活動“英國何時建立起民族國家?在此之前可稱它為什么國家呢?”設計漸次深入的問題鏈:材料 在中世紀的西歐,假如你問一個人的身份,他會首先告訴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個地區的居民,比如盧瓦爾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倫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蘭人、法蘭西人或者德意志人。——余建華《民族主義歷史遺產與時代風云的交匯》設問(1):民族國家是自古就有的嗎?設問(2):中世紀前期的英國人,有怎樣的國家觀和民族觀?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時的英國可稱為什么國家?設問(3):“根據教材《選擇性必修 1》P67 引言、第一、二段,指出哪些因素促進英國走向“統一”和“獨立”,并培養起“民族認同感”呢?請繪制思維導圖說明。這組問題鏈的設置目的是考查學生對“民族國家”概念的正確理解和遷移運用,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指向高考“運用性”的要求。學生對照教師所提供的概念內涵,很容易得出民族國家不是自然產生的。并結合材料得知,中世紀的英國和其他西歐國家一樣形成了宗教共同體,是基督教世界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一個封建國家,但不是民族國家。那后來有哪些因素促進英國走向“統一”和“獨立”,并培養起“民族認同感”呢?百年戰爭促進英國民族意識的覺醒,覺醒后的他們想要努力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最終在國王的帶領下,發動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有兩大作用:一方面,教隨國定原則使英國走向民族自立,另一方面,《至尊法案》確立起英王的專制統治。而英法百年戰爭和宗教改革,促進了英語地位的提高和廣泛使用,民族語言的使用又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具體見圖 1。借助設問(3),學生完成思維的第一輪進階。(三)創設沖突情境,展開深度學習《英國通史》中有很多思辨性的話題,并對以往的觀點提出了許多質疑,比如英國革命的性質、英國民主制度的特征、英國資本主義發展中政治和社會條件相較經濟的作用更突出等。創設探究型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認知沖突—困惑質疑—探索思考—提出假設—交流借鑒—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更新已有認知,完善思維方式,實現新的認知平衡,教學設計如下:材料 民主是工業革命的結果 , 而不是工業革命的原因。沒有工業革命 , 是沒有現代民主化進程的。——錢乘旦《認識西方民主的真實》課堂探究(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后選代表發言):你同意材料的觀點嗎?請闡述你的理由。長期以來,大部分學生的固有認知是:《權利法案》后確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民主制度,因此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肯定是民主國家,這和上述觀點構成沖突。這也是很多小組選擇了不同意材料觀點的原因。但也有小組從《中外歷史綱要(下)》第 9 課“問題探究”中找到了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縱然到 1832 年首次議會選舉改革后,依然是極少數人(3.3%)擁有選民資格,更何況議會改革前的英國。那如何理解看似矛盾的地方呢?這時老師拋出一個問題:“中華民國建立了什么制度?”對,民主共和制。那中華民國實現了民主共和嗎?學生立馬回答:“沒有!它徒有其表?!崩蠋熢僖龑W生思考:“這說明什么問題?制度的建立和落實之間,有沒有可能出現偏差呢?”通過以上理性批判和綜合思維,師生共同小結出:1689 年《權利法案》確立的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物。其中的國王還有行政權和任免大臣的權力,少數貴族更是把持和控制了議會。這一時期的君主立憲制還未完善,民主的特征還不明顯。工業革命后,伴隨著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和多次議會改革,英國才逐漸實現實質性的普選民主。由此得出“民主制度的確立不等于民主政治的實現”這一認知,完善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和思辨性,進階到深度學習。(四)挖掘學術資源,涵養核心素養引用《英國通史》及相關論著中有思維張力的觀點構建學術情境,使學生更好地滲悟和運用唯物史觀看待歷史問題,用歷史解釋素養闡述問題。材料一 從現代化角度上說,專制王權是民族國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會的起步點。——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材料二 都鐸王朝最大的功績就是它組建并鞏固了民族國家,從而把英國推進到可以發動現代化的起點上。——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三 我嫁給了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在國會上講話設問(1):依據教材和民族國家的概念分析,專制王權國家屬于民族國家嗎?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設問(2):請結合《英國通史》的封面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主要功績論證材料二的觀點。設問(3):從上述材料和問題中,你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這組情境的創設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表面現象的分析到背后認知規律的總結,有利于學生對近代世界共性、普遍性及英國民族國家個性、特殊性的認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依據教材中“這一時期,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的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的表述,并對標前面所述民族國家的特征,得出一個基本的判斷:從概念的角度出發,專制王權國家不屬于民族國家。但從所給材料觀點看,錢乘旦先生從現代化的角度認為專制王權國家已經屬于民族國家的早期階段了。通過對問題鏈的思考,學生對歷史事實的不同歷史解釋有了更深的理解:對于國家發展階段的劃分,基于不同視角可能有不同的結論。接下來,師生通過對《英國通史》的封面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航海女王、殖民貿易女王、文藝復興女王和童貞女王的全方面解讀,初步得出“專制王權締造了繁榮、統一的早期民族國家,促進社會轉型,為英國現代化創造了條件”的認識。由此學生對于唯物史觀中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原理也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專制王權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間不是簡單的水火不容的關系。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兩者是相互適應和促進的。王權的加強適應了資產階級對克服封建割據、擺脫羅馬教權統治的需要,由此國王被議會和新興階級擁護,完成自身集權并推行宗教改革,最終帶領國家走向獨立統一。學生破除腦中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對應的上層建筑只能是民主政治這一刻板印象。借此避免思維僵化,涵養學生客觀、公正、理性的批判性思維,增強將原理運用于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四 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后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這里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相互作用,而在這種相互作用中歸根到底是經濟運動作為必然的東西通過無窮無盡的偶然事件……向前發展。——《恩格斯致約·布洛赫》(1890 年 9 月)設問(4):那“民族”與王權后來為何會發生對抗呢?英國又是如何推翻專制王權的?從中印證了唯物史觀的哪一原理?通過設問(4),學生思維再次發生轉彎。專制王權和民族國家發展、現代化之間的關系到底如何呢?當資本主義發展到新階段,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非但沒有擔起新的使命,反而拋棄王在法下和王在議會的傳統,在政治和經濟上走到民族國家發展和現代化的對立面,最終使英國爆發革命。從長時段來看,英國資產階級經歷了從擁護國王到拋棄國王的過程。這從根本上印證了唯物史觀中“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這一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