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目標1.能借助圖片、文字等史料說出工廠產生的原因,概括工廠制度的特點并分析其對工業生產的影響。2.能運用文字、圖片等史料多角度、客觀辯證地分析生產方式的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3.能運用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觀點,分析大機器生產與工廠制度、生產方式變化與社會生活變革的關系,并讓學生學會對其因果關系做出合理解釋,增強歷史解釋素養。4.能夠恰當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對史學家關于工業革命的觀點進行辨析,增強其歷史解釋及歷史評論的意識和能力。教學重點:1.分析工廠產生的原因、工廠制度的特點及其對工業生產的影響。2.辯證分析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等生產方式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的革命性意義。教學難點:1.充分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的革命性意義。2.運用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觀點,分析大機器生產與工廠制度、生產方式變化與社會生活變革的關系教學過程導入:提到工業革命,同學們并不陌生,什么是工業革命?它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嗎?歷史學家錢乘旦先生在《第一個工業化社會》中這樣寫到:“工業革命”這個詞有三層含義,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動力在生產中的運用;其次它指勞動組織、工業結構及整個經濟活動方式的演變;最后,它指由此產生的社會變化,指社會整體變革的過程。也就是說,“工業革命”是指一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導致工業化社會的誕生。你贊同這一觀點嗎?請同學們通過和老師對本節課的學習,能對這一觀點進行客觀評析。設計意圖:設疑激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也能引導學生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史料的積累與分析,為探究錢乘旦先生關于“工業革命”的觀點做準備,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其利用歷史事實論證歷史觀點的能力,提高其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新課學習:首先進入我們今天學習的第一部分:以“一個廠”來看生產方式的變革。一、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片,指出從圖1到圖2有何變化?圖1 紡織工場 圖2 紡織工廠預期回答:變化:從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從分散到集中;規模越來越大;從工場到工廠。師問:從中我們可看到生產力和生產組織形式都發生了變化,為什么生產組織形式會從工場到工廠呢?請大家通過一段材料概括分析。1.工廠產生的原因 (PPT呈現材料)材料一 由于對某種特定商品如紡織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水力和風力的應用導致了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工人們在一間車間里從事專門的工作……多數新發明的機器對于家庭生產來說都太大、太昂貴了,而工廠里有企業家和工程師為大規模生產建造復雜的機器,因此集中生產成為必然。生產的集中使規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從事專業化的工作。——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教師講解:通過閱讀材料,我們看到一個關鍵詞“專門”,這說明在集中的手工工場中就有了生產分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隨著專業化生產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細致的分工有助于推動勞動工具和工人本身的專門化,大大加強生產過程的集體性,這就為機器大生產的出現創造了直接的技術前提。故工廠產生的原因之一:工場手工業時期的技術積累。再看材料中“多數新發明的機器對于家庭生產來說都太大、太昂貴了,而工廠里有企業家和工程師為大規模生產建造復雜的機器,因此集中生產成為必然”,由此可知,隨著蒸汽機的改良,人力逐漸被機器取代,實現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的飛躍,自然科學被自覺地應用于生產,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成套的機器設備被運用,而多數新發明的機器對于家庭生產來說都太大、太昂貴了,這就使大量工人被集中起來,大機器集體分工合作的模式產生。由此,我們看到了工廠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機器大生產的推動。同學們仔細看材料,還有原因嗎?“對某種特定商品如紡織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這雖然是手工工場出現的原因,但從家庭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場是市場的需求,而從手工工場到工廠,這更是殖民擴張后市場不斷擴大的需求。隨著工廠的出現,為了更好地生產和管理,以工廠為基本單位的企業組織制度或組織形式——工廠制度也逐漸形成。那么工廠制度有何特點?它的產生對工業生產又有何作用?請我們通過一個工廠的生產、管理情況加以理解。2.工廠制度的特點(PPT呈現材料)材料二 1771年他(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座紡織工廠,建廠時雇傭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達到727人。這家紡紗廠安裝了多臺多軸紡紗機,一臺水輪可同時帶動多部紡紗機,300多名工人完全聽從機器指揮,跟隨機器節奏而勞動……當他一經發現無能、怠工等情況時,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嚴肅處理。為確保工廠機器的正常運轉、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利潤的最大增長,各個工廠都制定了嚴格的紀律,機器幾乎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連續工作,工人是分兩組輪流換班。——摘編自宋嚴萍《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管理及特點探究》一個人抽出金屬絲,另一個人拉直,第三個人切斷,第四個人削尖,第五個人打磨頂部做出頭;……用這種方法,做一枚別針的工序被分為18個單獨的操作程序。——亞當·斯密《國富論》特點:規模化生產,集中生產(雇傭工人集中勞動,生產資料集中使用);采用機器批量生產;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實行倒班制;分工明確;流水線生產。作用: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分工明確,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通過以上內容學習,我們看到了機器大生產推動了工廠制度的產生與發展,而工廠制度的產生發展又推動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效益的發展。機器大生產是生產力的變化,工廠制度是生產組織形式(勞作方式)的變化,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它們反映的本質則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設計意圖:通過圖片,文字等史料的運用,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工廠制度,不再簡單地停留在概念層面,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更能在這一過程中自然感悟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運用基本觀點解釋歷史現象,增強其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教師過渡:機器大生產和工廠制度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方式的變革又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哪些革命性意義呢?讓我們進入第二部分的學習:以“一座城”來看社會的變化。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材料三 19世紀頭幾十年的倫敦依然是一座小城。“在這些擠擠挨挨的屋頂上空劃一個小圈,在圈內你能找到一切,而空無所有的一片白地就在咫尺之外。”……到四五十年代后,“像倫敦這樣的城市,就是逛上幾個鐘頭也看不到它的盡頭,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開闊的田野的些許征象”……隨著城市如此持續和如此迅速地擴張,徒步穿越這一大片地區已經不可能了,于是其他交通方式應運而生。到1849年,議會已經批準建造了1071條鐵路,其中19條位于倫敦城內。……新鐵路站點的開通有眾多好處,古老的郊外靜謐之地如富勒姆和布里克斯頓如今也在新上班族的安家范圍之內。……在倫敦,人們很少說話,那里沒有討價還價一說,這種設定固定價格的習慣并不是完全由競爭和自信產生的結果,它還來自節省時間的必要性。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時間就是金錢。——摘編自[英]彼得·阿克羅伊德《倫敦傳》等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城市中興建了越來越多的工廠,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工廠向大氣、河流及土地上排泄大量污染物,從固體到液體、再到氣體,各種各樣的廢水、廢氣和廢物源源不斷被排入周圍的環境中……紡織廠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時,平均壽命17歲。工人居住在骯臟的棚戶區和墻上流著水的地下室里,熱病蔓延,貧困和缺乏教育使他們變得自暴自棄,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萬人口的倫敦,有小偷1萬,妓女5萬,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則明火執仗地搶劫。——董正華《世界現代化進程十五講)預期回答:城市化發展、交通運輸業發展、生活空間的擴展、鄉村的變化、時間觀念增強、環境污染嚴重、健康受到威脅、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勞動時間過長、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犯罪。教師過渡:教育的缺乏使工人變得自暴自棄,愚昧粗野,而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工廠中有大量的童工,為了規范貧民兒童的行為,維護英國社會秩序的穩定,再加上機器大生產對工人素質的要求,英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關注初等教育的發展。于是在倫敦出現了許多免費的公立學校。《工廠法》規定:9-13歲童工每天應在工作時間內接受2個小時的義務教育,工廠主雇傭的童工必須持有廠醫開具的年齡證明和教師出具的入學證明,否則要受到懲罰。英國政府在1870年頒布了《初等教育法》,規定國家對教育享有補助權與監督權,設立學校委員會管理地方教育,對5-12歲兒童實施強迫性初等教育。免費的公立學校,董事制學校,1894年學生:工業革命推動了初等教育發展。教師總結:由倫敦城為例,我們看到工業革命后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既給社會各個方面帶來巨變,同時,也帶來各種社會問題,圍繞這些社會問題,一方面使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工人階級登上國際政治舞臺,促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另一方面,也促使各國政府頒布了相關法律,調整本國政策,助推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展。這些從本質上都反映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設計意圖:通過圖片,文字等史料的運用,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認識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更能在這一過程中自然感悟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運用基本觀點解釋歷史現象,增強其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大機器生產和工廠制度也傳到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接下來,我們進入本課的第三部分:以“一個國”來看世界的變化。三、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側重生產方式的影響)請同學們仔細看下面三幅圖片,它反映了哪些歷史事件?對近代中國產生何影響?漢陽鐵廠 天津永利堿廠 癸卯學制預期回答:洋務運動、民族工業發展、癸卯學制改革,隨著鴉片戰爭后中國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救亡圖存運動不斷發展,洋務運動和民族資產階級引進大機器生產和工廠制度的,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促進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也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癸卯學制,作為近代由國家頒布的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行的系統學制,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這些都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工業革命后,像近代中國一樣伴隨著救亡圖存而進行轉型的國家還有很多,這些國家向近代社會的邁進,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設計意圖:將教材中第一子目與第二子目中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進行整合,一方面使線索更為清晰,另一方面也可以以中國為例讓學生理解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產生深刻影響。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看到:工業革命是一場技術革命,是一場產業革命,還是一場社會革命,更甚者是場世界革命。現在我們再回到導入環節中的問題,請你結合本課所學評析錢乘旦先生關于“工業革命”的觀點,作為我們的作業課后完成。設計意圖:首尾呼應,一方面使課的結構更為完整,另一方面使史料實證素養貫穿始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