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教學目標1. 了解中國歷代貨幣發行和使用的基本情況;借助中國歷代貨幣演進的相關文獻和考古資料,梳理出貨幣演變的趨勢,理解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貨幣的演變的深層動力。2. 基于不同時代國家政權對貨幣的發行和管理規則調整的分析,運用相同與不同、聯系與區別的視角,嘗試解釋法定貨幣的發行、使用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聯。3.通過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認識國際間貨幣結算規則的變化映射了各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4.由人民幣地位始終穩定,認識在單一貨幣向世界貨幣體系過渡中國家政權的角色與作用。教學重點:1. 古今中外貨幣演進的趨勢。教學難點:1. 國家在“人工鑄幣—貨幣體系—世界貨幣體系”演進過程中的角色與作用。教學過程一、單元解析本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隸屬于統編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五單元。自古及今,東西方各國的制度建設和社會治理都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財政是國家治理的一部分,關系著國計民生。圍繞著貨幣演進和貨幣體系的形成、賦稅制度的繁復演變,它向上承接著國家政治制度實施運轉,為人事管理、法律、外交等機構的運轉提供經濟的支持與保障;向下勾連著社會基層的民生治理,戶籍管理、社會救濟與保障等各項制度的推行都以之為依托。因此,本單元教學的重心不應放在貨幣史、賦稅制度史的專題探究,而應放在國家是如何適切時代大勢和社會需求,運用、調整相應的貨幣和賦稅政策,實現有效治理、安定社會。這一思路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中就通過課文“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三目的編排設計有所體現。回到本單元導語部分的課標要求: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中國歷史上的貨幣發行、使用情況和現代貨幣體系的形成,了解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以及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在中國的產生和實行。學習能力的要求均為“了解”,也就是學生在完成本單元的學習后,對貨幣與賦稅制度演變的歷程有基本的印象即可。而當我們關注到導語的內容時,“發行”、“實施”、“實行”、“制度演變”等詞匯的主語都指向了“國家政權”。簡短的幾行文字中兩次重復出現的“經濟發展”和“商品交換”則是引導我們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認識論視角出發,發現在貨幣與賦稅制度的演變過程,實際上國家在適切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水平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經濟規律和財政手段,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的治理。因此,本單元學習的重心不在具體的“貨幣”與“賦稅制度”是什么,而在于把握住“推動貨幣制度與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以及“為什么一定是這樣的趨勢”等核心問題。二、本課解析《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是第五單元的第一課,其后承接《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基于單元思路和分冊思路的考量,本課的內容主旨應圍繞“貨幣的發行、使用和流通與賦稅制度、與國家治理的關聯”展開。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三單元《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同樣涉及到“貨幣”的概念。相比之下,這一部分則是從經濟、商貿流通的視角看待貨幣的產生、使用和流通。這為我們確定內容主旨提示了方向。本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下設“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兩目。中國貨幣的演進與世界貨幣體系,這兩者是如何產生關聯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開始活躍起來,這是各國歷史上的共同現象。” 單元導語這段表述中,“共同現象”一詞給了我們第一個啟示。各國貨幣的誕生歷程基本相似。那么中國的貨幣演進歷程與世界各國的進程就一定相似嗎?課文反復出現的“貨幣體系”一詞給了我們第二個啟示。何為“貨幣體系”?“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這是第一次出現時的語境。而諸如不同品類的貨幣按何原則發行?由誰發行?它們之間如何兌換?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指向“國家政權”。如此,我們就得到了理解 “世界貨幣體系”的方向——國際間貨幣的結算規則以及因全球化而出現的跨國家間的治理。根據“學習聚焦”的提示,本課基本思路可以梳理為:各國貨幣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大致相似的過程。國家政權在推動法定貨幣向貨幣體系的演進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對貨幣發行和使用的管控。商品交易規模的持續擴大,為各國貨幣的關聯提供了可能,同時各國也呼吁建立合理、公平的世界貨幣體系。三、內容主旨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古今中外各國貨幣形成與演變的深層動力,也促使國家政權逐步建立對貨幣發行和使用的管控。商品交易規模的持續擴大,為各國貨幣的關聯提供了可能。日益完善的世界貨幣體系在推動各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暗藏著國家間實力的角逐。四、教學過程導入:教師列舉與財富、商業有關的漢字,結合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介紹貨幣的起源,導入本課。設計意圖:從課本提供思考問題“與財富、商業有關的漢字共同點”出發,圍繞貨幣的起源?初步解釋何為貨幣?過渡:在二里頭的遺址中,除了天然的海貝,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仿制海貝形態的骨貝、石貝等,這間接反映出了當時的商品交換活動較為頻繁,需要借助仿制貝填補貨幣流通的缺口。我們姑且將其視為人工鑄幣的開始。環節一: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從中提取信息,并回答:在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中,人工鑄造的貨幣選取過哪些材質?教師隨后出示秦朝統一貨幣和漢朝收回鑄幣權的材料,學生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回答:國家管理貨幣的鑄造和發行的目的是什么?設計意圖:學生閱讀課文,大致了解中國貨幣演進的歷程,為之后環節歸納貨幣演進的趨勢做鋪墊;引導學生閱讀《漢書》和《史記》中的相關記載,知道在國家政權的主導下,通過貨幣形制漸趨統一、鑄幣權逐漸收歸中央,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以鞏固,初步認識發行法定貨幣是國家治理的手段之一。過渡:銅鑄貨幣不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還曾作為商品出口海外。日本、越南等國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從唐宋輸入錢幣以供本國使用。南宋時期的“南海Ⅰ號”沉船經多次探察、曾發掘出上萬枚錢幣,數量之多,令人稱奇。環節二:教師出示“南海Ⅰ號”沉船上發掘出的部分代表貨幣,學生對比上述貨幣并結合此前所學,嘗試完成以下學習任務:1.從形制上分析它們的異同。2.對出水錢幣年代相隔如此久遠可能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釋。教師隨后出示宋朝使用鐵錢、紙幣等相關文獻,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為什么鐵錢、紙幣會在宋代出現?如何看待宋神宗對紙幣的態度?設計意圖:圍繞“南海Ⅰ號”沉船的考古發掘,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同一時期沉沒錢幣形制的異同,關注到銅鑄幣上文字從重量變為通寶反映出貨幣的價值由具體變抽象,從而理解國家政權基于特定時代環境,對貨幣的發行和管理措施調整的意圖。將“南海Ⅰ號”攜帶大量不同時期的貨幣與宋朝綜合使用銅錢、鐵錢、紙幣的現狀結合,引導學生區分貨幣的發行與流通概念的不同,為下一階段引入貨幣體系的概念做好鋪墊。過渡:明朝時,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改革稅制,其中“計畝征銀,折辦于官”的規定事實上站在國家立場上承認了白銀的貨幣化。國民賦稅以白銀的形式繳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白銀流通量較為可觀。那么,如此之多的白銀從何而來?為何此前不采用白銀為貨幣呢?環節三:教師以《明史·食貨志》中的相關資料為引,結合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貿易形勢,思考并回答:為什么這一時期中國開始采用白銀作為貨幣?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卷入世界市場,這一結果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清政府和之后的民國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改變這一局面?效果如何?設計意圖:圍繞白銀貨幣化,基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有序整體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初步形成“世界影響中國,中國融入世界”的認識,為解釋“世界貨幣體系”埋下伏筆。過渡: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在即共產黨解放區成立,并規定人民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環節五:學生閱讀課本第88頁歷史縱橫和89頁史料閱讀,思考并回答:國家對人民幣的發行、流通和使用作出了哪些規定?結合國家對法定貨幣的各項規定,解釋何為“貨幣體系”。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歷史縱橫和史料閱讀,梳理國家對法定貨幣的發行與流通的各項規定,以人民幣為例,引用合適的專業術語、從貨幣的發行原則、兌換與結算規則、管理條例等角度解釋“貨幣體系”。過渡:除了人民幣,課本89頁的歷史縱橫,還列舉了分別以英鎊、法郎、美元為核心的貨幣體系。正如此前提到的,近代以來,隨著商品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各國貨幣逐漸產生了直接的聯系。那么,它們以怎樣的形式完成結算、流通呢?環節六:學生瀏覽課本第二目“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梳理出19世紀以來先后出現過哪些“世界貨幣體系”,它們在完成國際間貨幣結算的方式有何共同之處?教師出示《貨幣戰爭》材料節選,引導學生結合《綱要》所學思考:1. 倫敦為什么能成為當時世界金融體系的太陽?2. 從國際政治格局視角,分析美國政府在1929年和20世紀70年代初兩次宣布停止美國兌換黃金的原因。設計意圖:學生通讀課文,了解19世紀以來世界貨幣體系的變化。通過“貨幣體系”與“世界貨幣體系”概念的對比,理解“世界貨幣體系”的涵義,圍繞國際間貨幣的結算規則由誰制定這一核心,認識世界貨幣體系的調整與國家實力的變化密切相關。環節七:本課小結回顧本課,各國貨幣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大致相似的過程——在國家的干預下,各國貨幣經過材質、形制、發行流通等方面的具體演變,形成各具特色的貨幣體系。而商品交易規模的持續擴大,為各國貨幣的關聯提供了可能,同時各國也呼吁建立合理、公平的世界貨幣體系。回望當下,人民幣的地位長期以來始終穩定,對內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