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當我們遙望月亮的時候,我們在想什么?-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學習目標語言構建與運用:誦讀詩歌,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品味其意境。思維發展與提升:準確理解并敘述詩句含義、理解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月”,感受詩歌的景色美、哲理美、情感美。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借助聯想和想象,描繪詩歌畫面、體味詩歌中的意境、哲理、情感,鑒賞詩歌中所使用的藝術手法。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思想情感,感悟詩歌所要表達的對人生的思考以及游子、思婦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反復吟誦詩歌,抓詩中主要意象,展開聯想與想象,體味詩歌意境。教學過程一、導入古往今來,人們遙望蒼穹,總會生發出無盡的遐想。皎潔的月亮在眾多詩人的筆下散發出奪目的光芒,也寄托著別樣的情感。“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是杜甫對家中親人的思念;“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是李煜的古國之思與亡國之痛;“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蘇軾對宇宙的追問哲思和對天下離別之人美好的祝愿。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詩人又會寄托怎樣的情感呢?二、作者介紹我們先來了解詩人張若虛。張若虛,唐代詩人,以“文詞俊秀”而名顯長安,開元初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并稱“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歷來為世人所傾倒,榮膺“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等贊譽。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三、疏通詩意方法提示:根據詩歌語言特點,還原變形,疏通詩意。結合詩歌意象理解詩句情感。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與海齊平,連成一片。生,月亮與水關系密切,月球引力引起地球潮水周期性漲落,形成月亮升起連帶著潮水涌起,且明月越高潮水越洶涌的畫面。用“生”更具有生命力,同時更能展現月與潮之間的共生關系。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省略謂語,隨波蕩漾千萬里;無明月,沒有明亮的月光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省略謂語,繞著芳草豐茂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著長滿鮮花的樹林就像小冰粒一樣。把月光比作小冰粒,抓住了兩者在顏色和形態上的相似點,展現了月照華林的細碎夢幻。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借喻,補充本體月光,月光灑下就如天上飛霜,抓住了兩者的相似性,又指出了二者的區別,飛霜給人清冷濕潤的觸覺,月光卻不然,由此說察覺不到l。側面描寫,寫出了月色皎潔朦朧。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補充謂語,一輪孤月高懸。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省略謂語,代代相傳。人類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明月共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借代。白云代指游子,清風浦代指思婦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扁舟兩種內涵,意為漂泊無衣的游子與歸隱田園的自由閑適。明月樓意為思人懷遠。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省略主語,月光,同時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月兒游移不定的動態。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與“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有異曲同工之妙。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魚龍都為信使。不度光,飛不出無邊無際的月光,水成文,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紋,意為書信不傳難解相思。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夢見花落閑潭,虛實結合,抒發了游子思鄉之情與有家難回的無奈惆悵。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江水流去,春光流逝,江月西斜,表面寫景實則暗示時光的流逝,更能表現游子思鄉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省略介詞,在,藏在海霧中。碣石代指游子,瀟湘代指家鄉親人,省略謂語,相隔,無限路運用夸張手法。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不知幾人乘月歸。搖,將無形的相思化為有形可感。滿,省略謂語,灑滿。四、理清結構寫景(春江潮水連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輪)說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年年望相似)抒情(不知江月待何人,落月搖情滿江樹)其中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過渡引出詩人對月的遐想哲思。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過渡引出后文對人間游子思婦兩處相思的抒寫。五、鑒賞品味開篇如何寫春江花月夜之景?(1)明喻,月光照耀著長滿鮮花的樹林就像小冰粒一樣。把月光比作小冰粒,抓住了兩者在顏色和形態上的相似點,展現了月照華林的細碎夢幻。(2)借喻,月光灑下就如天上飛霜,抓住了兩者的相似性,又指出了二者的區別,飛霜給人清冷濕潤的觸覺,月光卻不然,由此說察覺不到。側面描寫,寫出了月色皎潔朦朧。(3)側面描寫,以汀上白沙寫月色,側面描寫,寫出了月色皎潔朦朧。2.如何理解詩人面對孤月高懸所產生的思考?詩人將明月永照與人生更替對照著來寫,闡明了“宇宙是永恒的,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作為整體的人類的存在是綿延長久的”,因此“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慨,但并不頹廢和絕望,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3.如何抒發思婦對游子的思念之情相思之苦?(1)運用擬人。寫出月游移不定的動態。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月的徘徊其實是人的徘徊。(2)借助意象。“搗衣砧上”。“卷不去”和“拂還來”明指月光灑在門簾和搗衣砧上,暗指思婦的愁思無法排遣,她想趕走惱人的月光,可月光卻卷不去、拂還來。(3)直接抒情。“愿隨月華流照君”(4)用典。“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魚龍、鴻雁是古代用于互傳音訊的載體,此處暗含有魚雁不能傳音訊之意。可見二人音訊斷絕,相思無著落。4.如何抒發游子對思婦的思家之意與羈旅之苦?(1)虛實結合:在夢中也想歸家,這是心理描寫。——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在天涯,情何以堪!(2)寓情于景:對春光漸逝的惋惜中,表達想要歸家的心情。(3)夸張:以“無限路”表達其有家卻難歸的無奈。(4)以景結情:言有盡而意無窮。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補充知識點-以景結情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句的一種常用技巧,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它是指用景物來傳達、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詩歌的議論或抒情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形象含蓄,耐人尋味。在結尾處該言情而不言情,反述眼前所見景物,使全詩空靈含蓄,獲得了言外傳情的藝術效果。所以沈義父指出:“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李益的《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此詩是詩人謫遷江淮時思歸之作。起句寫聞笛,初春之夜,寒氣猶存,那一陣陣的笛聲,在謫貶的詩人聽來像是家鄉親人的呼喚,于是禁不住淚濕衣裳。后二句詩人虛擬大雁北飛的情景,傳達出自己不能如雁一樣返回故鄉的怨望與惆悵。這一宕筆,不言當下云何而當下意境可想,既避免了前幅實義已盡而繼續申說的累贅,又深化了詩人的感情,擴大了讀者的想象和增加了全詩的韻味。六、總結當我們遙望月亮的時候,我們在想什么?1.生命的短暫,人類的渺小2.遠方無法團聚的親人朋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