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浪漫的手法,現實的本質—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從詩歌的音韻、句式和修辭手法等層面感受李白的浪漫主義。在自由想象、小組合作中嘗試解讀李白夢境中的意象。跟隨作者的視角一起進入自由的精神世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在朗讀、思考中解讀詩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深刻理解李白在本首詩中傾注的感情。學情分析大部分高中生在此之前也接觸過李白的一系列作品,另外,他們自己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借助教材中的注釋或參考資料的提示,很多人都能完成詩句的翻譯,在外力的幫助下了解這首詩的字面意思。但是在獨立思考或與伙伴一起學習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時候,他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因為高中生的生活經歷不夠,他們難以體會詩句所要表達的情感,也無法真正理解作者的這種心境。【解題入文】1.吟吟本義為有節奏的吟詠、吟誦。后由本義引申為嘆息。又引申指動物啼叫。也指中國古代能吟唱的詩歌體裁,屬于古體詩歌。古風古體詩歌分為“歌”、“行”、“吟”三種,而且只有這三種。吟有《白頭吟》、《江上吟》、《玉壺吟》、《梁園吟》等。2.夢游天姥-記夢詩,游仙詩游仙詩是漢詩的一個類型,以遨游仙境為主題的詩歌。廣義的游仙詩,包括《楚辭》等辭賦。游仙詩在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是魏晉時代,代表詩人有東晉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根據列子、莊子等人對于神仙傳說的描述,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的逍遙而游的仙人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社會廣泛流傳。游仙詩一般包括:游仙之動機-游仙之過程-仙境之描述-游仙之愿望-游仙之否定整體結構是出發-歷程-回歸,現實-夢境-現實3.留別-與送別的區別留別詩和送別詩雖然都屬于送別類的詩詞,但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留別詩專指以詩文作紀念寫給分別的人或物的作品,即離開者給留下的人或物所留下的詩詞。這種形式的詩詞可以是臨別時贈人所作,也可以是贈給一個特定的地方,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詩人夢游奇境對天姥山的留別。留別詩不僅可以是臨別時贈人,還可以是贈給一個特定的地方,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所示,它表達的是詩人對天姥山的留別。此外,留別詩也可以托詩言詩作者本人之志或表達個人的心情。相比之下,送別詩則是指朋友遠行時,自己作詩送之。這種形式的詩詞情感表達較為豐富,常見的情感包括離愁別緒、激勵勸勉、安慰寬解、關心憂慮、思戀盼歸等。總的來說,留別與送別的區別在于留別是己別人,即自己遠行或去別處發展時,自己作詩留給友人或事物的行為;而送別是人別己,即朋友遠行時,自己作詩送之的行為。這兩種形式都體現了詩人對友人或事物的深情告別。【閱讀梳理】游仙之動機、游仙之過程、仙境之描繪、游仙之否定任務:通過解題,我們明確了這首詩的特別之處在于通過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留給在東魯的朋友,那么文章圍繞夢游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分別寫了哪些內容?比如夢游天姥的起因是什么?過程如何?看到了哪些景物?聽到了哪些聲音?請結合文本梳理游仙之動機、游仙之過程、仙境之描繪、游仙之否定游仙之動機1.李白為什么會夢中游歷天姥山?瀛洲難求,天姥難睹圖片引導,天姥山,又稱天姥,屬天臺山脈分支。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儒岙鎮10千米,主峰為撥云尖,海拔818米。天姥山該山得名與其形狀有關,狀如女子,古人把它附會成天上的仙人,因此被稱為“天姥”,即“王母”,傳說中的西王母。詩人筆下的天姥山又是怎樣的呢?請結合文本梳理“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姥山山勢超過五岳,遮掩住了赤城,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峻“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運用對比和夸張的手法烘托了天姥山的高聳游仙之過程2.如此高峻的天姥山,李白在夢中是如何游歷的?如何游歷:一夜飛度鏡湖月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仙境之描述3.詩人看到了哪些圖景?請參照時間與地點的轉換一一梳理月夜飛渡的月夜湖景“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描寫南朝詩人謝靈運住過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登山所見的山中奇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寫的是看見東方的海中升起一輪紅日,四周盡是蒼翠的群山,耳邊傳來了山頂天雞的叫聲。“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寫詩人流連山景、不知不覺已是暮色四合“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借用兩種動物的聲音,描寫登山途中驚駭之景“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描寫天姥山上的天氣和環境,渲染了緊張凝重的氣氛,為下文仙人出場做了鋪墊。仙人盛會的洞中奇景“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四句寫仙境的石門訇然打開,放眼望去,天空廣闊,不見邊際,在日月光輝的照耀下,金銀筑成的樓臺發出奪目的光彩。“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描寫云中仙人出場時的穿著與出行工具,令人嘆為觀止。游仙之否定4.從如此奇幻的夢中醒來,詩人是怎樣的感受與反應?嘆息,長久的嘆息“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忽然驚魂動魄,恍然驚醒起來而長長地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全都消失了。5.夢醒時分為何長久嘆息?因為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全都消失了。引導:讓詩人長久嘆息的只是夢中所見消失了嗎?明確:還有“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人世間的歡樂,自古以來所有的事情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就像剛才的夢一樣,夢境如何是奇幻如何快樂終究有夢醒時分,而一旦夢醒,所求皆散。讀到這里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好像不是李白。他應該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情萬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高度自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勇往直前。其實正是認識到人生短暫,歡樂轉瞬即逝,他才會選擇不侍權貴,寄情山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心中郁郁寡歡,極不舒坦!【思考探究】游仙之愿望任務:關于游仙詩的類型,前人曾做過種種劃分:或從作者思想傾向出發,以富貴者而游仙,為游仙詩之正體,以坎坷者而游仙,為游仙詩之變體;或從表現形式出發,以作者同神仙共游為古體,作者不在內,僅神仙自游為近體。你認為李白的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屬于哪一種類型呢?請結合寫作背景與文章詞句,理解李白游仙的愿望,通過游仙所表達的更含蓄深沉的情感。寫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于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后,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會稽(紹興)。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朱光潛曾說:憂與游是游仙文學的永恒主題。文士與道士不同,文士是因為憂而游于虛門世界,也只能借游仙來暫解己憂。所謂對隱士和神仙的追求實際上是對世間的不滿游仙之愿望(情感)描繪離奇變幻的極樂夢境,表達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與黑暗的現實形成對比,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憎惡傳達人生如夢當及時行樂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權貴的人生觀【鑒賞品味】李白的浪漫主義任務:浪漫詩派是我國詩詞四大流派之一。這些詩色彩絢麗,既有奇幻的想象,又有奔放的筆調,融合繼承了楚辭、樂府詩的浪漫傳統,開創了奇險創新的藝術風格。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李白是最家喻戶曉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浪漫主義體現在哪里呢?請結合本詩分析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引導:浪漫主義相較于現實主義,本質上就是理想主義,它強調從主觀心靈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突出情感作用,具有主觀性和抒情性。李白的浪漫主義體現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構思,大膽的夸張,瑰麗的色彩。借助夢境,描寫天雞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龍吟,霓衣風馬登超現實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麗和美好,映襯了現實的污濁和黑暗,表現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詩,他借助神話傳說馳騁想象,大膽夸張,貫以奔放的氣勢,描寫雄偉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已開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概。辯證思考:李白的詩歌是浪漫主義詩歌,他本人是浪漫主義者還是現實主義者?明確:浪漫是手法,現實是基礎。李白是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的詩歌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發出的時代的強音。李白詩歌絕大部分是抒情詩,在這些詩中,詩人不是冷靜細致地表現生活,而是側重于抒發個人熾熱的內心情感,他以強烈的主觀色彩與浪漫主義情調,表現出自己的鮮明的獨創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