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用水測量時間》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古人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用來計時。認識到水流的速度與水位的高低有關。2.經歷記錄50、100、15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的活動過程,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推測和驗證。3.初步理解流水為什么能夠用作計時以及存在的問題,感受古人的聰明才智。【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展開其思維,初步了解和認識利用滴漏計時的原理及發展過程。【教學難點】合作、規范地完成滴漏實驗,收集到比較準確的數據。【教學準備】課件、每個小組一個鐵架臺、一個漏杯、燒杯兩個、適量的水、電子表【教學流程】一、 導入1. 在生活中有很多計時工具,比如手表、鬧鐘、手機等。2. 出示古代的水鐘圖片,學生嘗試推測工作原理。揭示課題:用水測量時間。二、 滴漏實驗探究(一):測量積聚100毫升需要多少時間1. 出示簡易水鐘,引出問題:流完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時間?2. 學生交流實驗方法,教師示范,明確正確的操作方法。3. 小組內討論分工,交流分工情況。4. 第一次實測,交流數據。5. 推測:如果再測一次,時間會怎樣?說出推測的理由。6. 第二次實測,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相同條件下,流100毫升水的時間是固定不變的。探究(二):測量積聚50、100、15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1. 出示古代泄水型水鐘圖片,假設流100毫升水正好是100秒,推測50、150毫升各需要多少時間?說說推測的理由。2. 討論實驗方法。3. 分組實驗測量,交流實驗數據4. 分析實驗數據,發現水流速度是不均勻的,先快后慢。并嘗試解釋水流速度不均勻是由于水位高低變化引起的。三、理解水鐘的計時原理和發展1.再次出示古代泄水型水鐘,討論50秒、100秒、150秒的時間刻度線如何標記?認識泄水型水鐘存在的問題。2.思考并交流:如何改進水鐘,使流水速度均勻。3.再次出示古代水鐘圖片,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工作原理。4.認識第二種受水型水鐘,理解計時原理。四、拓展活動1.出示帶輸液器的水鐘,師生共同解釋其水滴勻速的原理。2.鼓勵設計制作一個自己的水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