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教學目標1.時空觀念:通過知識填空表格,梳理本課內容的知識線索,讓學生掌握本節日本侵華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歷程。2.史料實證:通過對本課史料的分析運用,培養學生分析史料、運用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3.歷史解釋:注重相關歷史概念的解讀,綏靖政策、攘外必先安內、以華制華、三光政策等,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理解。4.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三十年代日本侵華的原因、西安事變的意義。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日本侵華罪行和全民族抗戰下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運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學重點:1.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2. 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教學難點:1.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2. 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的原因。教學過程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導入:日本右翼勢力妄稱:“在支那事變發展的過程中,日軍并沒有掠奪領土的性質。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沒有掠奪領土的意圖。那么,中華民族為何要抗爭?讓我們走進歷史,看看真相究竟如何?一、民族危亡——戰爭之況首先,請同學們速讀教材,根據時間和地圖,補全日軍侵華過程的大事記。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制造了九 一八事變,標志著局部侵華的開始;1932年,日軍在上海發動一 二八事變;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在吉林長春建立偽滿洲國;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1935年,日本蓄意制造了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1937年,日軍炮轟盧溝橋,標志著全面侵華的開始;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1937年12月13日,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1940年3月,日本侵略者實行“以華制華”的方針,扶植傀儡政權,在南京建立了汪偽政府;1941年到1942年,日軍在華北連續五次推行“治安強化運動”。根據表格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日本侵華形勢,在時間上的延續,空間上的擴展,侵華程度上的加劇,總之,日軍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日本掠奪中國領土是不爭的事實。一、民族危亡——戰爭之因那么日軍發動戰爭是必然還是偶然?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日本侵華的原因。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制定侵略中國總方針的東方會議。結合材料一,我們可以得知侵華是日本的既定國策,日本制定大陸政策,蓄謀已久。1929年秋,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嚴重影響日本。根據材料二可知日本發動戰爭的直接原因是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現實原因是日本國內資源的匱乏,根本原因是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我們再來看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看出國民政府對日實行不抵抗政策,給了日本有利戰機,客觀原因是經濟危機使西方大國無暇東顧,對日本實施綏靖政策。綜上所述,日本掠奪中國領土意圖明顯,是蓄謀已久,發動戰爭是必然。一、民族危亡——日軍暴行那么,日本侵略者都進行了哪些侵華暴行?1.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持續六周的燒殺劫掠,屠殺中國軍民達30萬人以上。2.進行殖民統治。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方針,1940年3月,日本扶持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經濟上,對占領區,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行“糧食統制”,強行“征購”和“配給”;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3.進行了長達五年半重慶大轟炸。4.強征隨軍性奴隸,推行“慰安婦”制度。這是紀錄片《22》的片頭,為什么叫“22” 這是一部關于慰安婦幸存者的紀錄片。在1937-1945年期間,侵華日軍至少強征了20萬中國女性為“慰安婦”,到2014年紀錄片拍攝時,中國內地僅存的“慰安婦”幸存者只剩下22人,紀錄片因此得名;截止2017年8月14日紀錄片上映,只剩8人......作為戰爭的親歷者,她們的控訴真實再現了侵華日軍的暴行,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幸存者一個一個離我們而去,讓這種記錄變得非常困難,也許我們以后只能靠照片視頻文字去追憶這一段歷史,而不是活生生的人,這是搶救式的記錄。紀錄片全程實景拍攝,不僅把我們帶回到80多年前的那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同時也真實的反映了戰爭給受害者人身和心靈留下的長久傷害,這種源自真實的力量給人以觸及靈魂的感動。下面,請同學們看一則視頻。5.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在人類歷史上731這個詞已經與恐怖、魔鬼、慘無人道等字眼永遠的聯系在一起,每當提及這段歷史,沒有一個國人不感到屈辱與悲憤,勿忘國恥,吾輩自強。二、民族吶喊——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日軍大規模的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從“東北人民革命軍”的堅持抗戰,到“東北抗日聯軍”的浴血奮戰,無不體現中國人民的吶喊;這是一位母親的吶喊,她叫趙一曼,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斗爭中被捕,英勇就義,年僅31歲,在生命最后時刻,她給兒子寫下遺書: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國民黨愛國官兵也奮起抵抗,得到了全國民眾的積極支持。日本策動的“華北自治運動”激起了北平學生大規模的游行示威,即一二 九運動。宣傳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救亡運動掀起高潮,全國各地請愿示威,聲援學生。然而,學生的愛國運動依然遭到了當局鎮壓……當然,工商界也積極支持祖國抗日三、民族希望——一條偉大的戰線那么這場戰要怎么打?這是抗戰前中日軍備對比:比較一下紅色文字,可以發現當時中日國力懸殊,那么面對如此懸殊的國力差距,抗戰要怎么打?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隨后,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也就是說,只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族才有希望。1.西安事變接下來學習這條偉大的戰線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先來學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西安事變。通過閱讀材料一、二,可知,西安事變的背景:①1935年8月1日,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②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③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在西北地區實行聯共抗日。在這樣的背景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逼蔣抗日。經過各方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②十年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請同學們梳理教材,補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①為了挽留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1935年8月1日,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②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會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初步確定。③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④1937年7月15日,中共提交合作宣言。⑤1937年7月17日,國民黨邀請各派人士及無黨派人士在廬山談話。⑥1937年8月22日,洛川會議,標志著中共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⑦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次日,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請同學們根據形成過程,總結其成因:①1935年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這是其根本原因。②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關鍵轉折。③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觀努力和各界愛國人士的共同推動。歸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中有何作用?我們一起來看下面這則材料: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必須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共產黨和紅軍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起人,要成為抗日政府抗日軍隊堅強的臺柱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共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共產黨是中流砥柱!那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動員了全國軍民共同抗戰,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 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如今,我們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一場考驗。萬眾一心、同舟共濟,是我們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的強大武器。歷史證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信念彌堅、飽經滄桑而斗志更旺,從根本上說,就在于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最后,我們來看一下課下作業:請同學們圍繞“民族精神的銘記和傳承”,為以后自己的職業“畫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