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課 辛亥革命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課 辛亥革命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時間軸和革命形勢圖梳理辛亥革命的基本線索,并再現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
2.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新政與革命的關系,并結合相關史料,論證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
3.能夠從勝利和失敗兩個方面評價和理解辛亥革命。
4.感受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志士的奮斗歷程和堅定的革命信念;感受、繼承、發揚辛亥精神,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 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
2. 了解中華民國建立的過程。
教學難點:
1. 理解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之間的關系。
2. 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與局限。
教學過程
導入: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講道,“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那么,辛亥革命是一場怎樣的革命,它是在怎樣的背景之下爆發的?它給中國又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今天讓我們走進這段歷史,感受那個辛亥年里中國發生的事情。
一、革命之路——武昌、南京
首先,讓我們用時間軸來梳理辛亥革命的基本線索。
通過時間軸的呈現,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辛亥革命爆發前后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而對辛亥革命有了初步的認識。
(學生展示課前已繪制的時間軸,教師予以總結)
二、革命之惑——改良、革命
革命為何發生?讓我們回望革命的前十年,站在20世紀之初的大背景之中去尋找革命緣何爆發的蛛絲馬跡。
材料一: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在西安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聲稱“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世……欲求振作,須議更張”。
——《德宗景皇帝實錄》卷476
20世紀的頭一年,慈禧太后就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決心改革,是為“清末新政”。
問題:清政府為什么要實行新政呢?
1901年,八國聯軍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之下,作為“洋人的朝廷”的滿清政府就成為眾矢之的,革命派以民族斗爭為口號,從而使尖銳的民族矛盾又主要體現在滿漢矛盾上。而滿漢矛盾自太平天國時期漢族官僚的崛起和地方督撫逐漸專權,還表現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這樣中華與列強、滿清與漢族、中央和地方三組矛盾交織在一起,成為清政府必須面對的緊要問題。同時,帝國主義也要求中國能夠通過改革適度近代化,以適應帝國主義侵略的需要。可以說,新政就是清政府面對當時的國內外雙重壓力進行的一場帶有王朝自我挽救意味的努力。
問題:那么,新政有哪些內容?請大家根據教材的“歷史縱橫”予以概括總結。
(出示材料)
材料二: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內容:改革官制……;編練新軍……;倡導創辦工商企業……;推行教育改革,廢科舉,興辦學堂……。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9課“歷史縱橫”
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而且慈禧太后也很想迎合人們的改革愿望,希望用大幅度的,范圍廣、高難度的改革來克服危機,挽回統治者的威望。但這樣誠意滿滿的改革能否達到王朝自救的目的呢?
問題: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能否依據教材中新政的內容給出相應的論據呢?
(學生討論略)
通過剛才大家的分析,我們首先可以知道清末新政通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的政治、經濟、教育和軍事等內容,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教育、軍事的近代化。
但要注意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之間的關系,清政府本來試圖以“新政”挽救王朝氣數,但卻換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出示新政大事年表)
編練新軍,結果卻鑄成了把槍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裝力量;廢除科舉和新式學堂割裂了皇權與民間聯系的紐帶,并且培養了一批不同于傳統士人的知識分子群體,成為革命的后備力量;而獎勵留學的政策則讓許多知識分子前往日本,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之后的反清主力;工商立國的政策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也壯大了資產階級,成為革命之主力;還有新政后期的立憲活動則是把本來支持清政府的立憲派推向了革命派的懷抱。
清末新政前后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01-1905,此時期的改革較為傳統,主要涉及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清政府基本能夠有秩序地推進改革。
第二階段為1905-1908,這一時期由于日俄戰爭最終以立憲的日本打敗了專制的俄國而告終,清廷改革在立憲派的大聲呼喊下決定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并于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當立憲派聽到這個消息,莫不奔走相慶、破涕為笑。當時在海外的梁啟超還發表長文高度肯定清政府的政治體制改革。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新政逐漸走向激進。
第三階段為1908-1911,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先后死去,兩位權威人物的突然離世使清末新政在關鍵時刻失去了主心骨,之后的繼任者又明顯撐不住場,改革逐漸失序。
我們之前談到,20世紀初的中國最尖銳的矛盾是民族矛盾,但是這個民族矛盾一方面體現在滿漢矛盾上,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體現出來的。自太平天國漢族官僚崛起、地方督撫專權開始,地方漸漸不再聽命于中央,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南方各省督撫與帝國主義簽訂《東南互保協議》更是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無論是推行新政,還是預備立憲,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故而改革后期的收權是理所應當的,但卻明顯已經觸動了大權在握的地方督撫的利益。同時,新政后期逐漸失去了前期的誠意,尤其是皇族內閣的出臺,徹底將立憲派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總之,新政并未實現王朝自救的目的,反而促成了革命條件的成熟。
(出示革命派大事年表)
與此同時,革命形勢卻逐漸高漲起來。孫中山、黃興、鄒容、秋瑾、徐錫麟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一方面宣揚革命主張,傳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還組織多次反清武裝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
有人說20世紀頭十年的中國是“改良與革命賽跑”,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很明顯“改良”已后勁不足,而“革命”勢頭正旺。
三、革命之果——民國、共和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很快取得勝利。隨后的兩個月中,南方14個省紛紛響應革命,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職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但很快孫中山就在重重壓力之下,被迫發表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他做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就這樣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
課本上有兩副圖片。
(出示材料)
材料四: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合影與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與北洋將領合影
一副是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合影,在這次會議上,孫中山以16:1的絕對優勢被選為臨時大總統,而另一幅是在孫就任臨時大總統兩個月后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圖片。
問題:該如何看待短期內的總統讓位呢?而且課本在闡述孫袁嬗替的字里行間似乎在向我們傳遞這樣一種信息:孫中山可以不妥協卻妥協了,是孫中山的妥協導致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是這樣嗎?如果讓我們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進行思考會有怎樣的選擇?如果你是孫中山是否會有其他比妥協更好的選擇?
(出示材料)
材料五:一次安徽前線軍情告急,糧餉皆缺,急電中央索餉。孫總統大筆一揮撥款20萬,但他卻不知所謂國庫中僅有銀元10元。根據美國陸軍參謀處資料,當時袁世凱的北洋系部隊大約有16.4萬人,是當時全國最精銳的部隊;而南方的革命軍,據日本陸軍武官估計大約有40萬人,可大多缺乏訓練、紀律渙散,裝備落后,無法打仗。
——湯奇學、潘婧文:《歷史的上佳選擇——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述評》
在南方革命軍士氣高昂,飽含愛國救亡熱情,以期迅速推翻清朝,創建共和中國之時,卻發現無論是財政還是軍事力量都遠不如北方,具體而言,是不如此時掌握清朝實權的以袁世凱為核心的北洋集團。因此,孫中山的“讓位”并不是妥協,反而恰恰是為了實現其推翻清王室、建立共和國的理想而采取的一種策略。
在北方,袁世凱的北洋軍雖然曾對革命軍以猛烈一擊,在軍事方面暫居優勢,但卻并不乘勝追擊,而是利用革命軍的聲勢給清廷以壓力。加上在華的外國勢力在看到清朝已無法挽救的情況下,拒絕支持清政府,把扶植目標轉到了袁世凱身上,大肆宣傳袁世凱是“時代的寵兒”。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清王朝結束。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從剛才的分析中,清帝退位,孫中山辭職,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完全是當時南北議和以及各方政治力量相互博弈的結果。
問題:那么辛亥革命到底算是勝利的?還是失敗的呢?
(出示材料)
材料六:辛亥革命勝利了,……在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領域譜寫了輝煌業績,……為后世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和思考啟迪。
——王建朗,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材料七:民國之政治,比之滿清尤為不及……把持國事者,均系軍閥武人,爭權奪利,誤國誤民,有國家共和之名,無國家共和之實。
——《孫中山全集》第7卷
問題:分別概括材料六和材料七中關于辛亥革命的結論,并結合教材內容找出論據予以證明。
(學生討論略)
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我們總結一下。
如何去評判一場革命的勝敗?我們可以從兩個尺度去分析,首先是以主觀尺度去思考,即是否完成了革命者的既定目標。革命者的既定目標是什么呢?——孫中山早在1905年創立同盟會時就提出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成為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又把它們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課本“學思之窗”中有孫中山關于“三民主義”的解釋,他認為民族、民權是當時中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民生則較為容易實現,可以暫緩。
那么三民主義的目標在辛亥革命中實現了嗎?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就是實現了民族這一目標,而中華民國的建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即實現了民權這一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革命是勝利的,尤其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出示材料)
材料八:
1.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2.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各項自由權。
3.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選舉制。
4.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
5.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在臨時大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節選)
問題:從其內容來看,體現了什么原則呢?
從中可以體現出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責任內閣等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想和政權組織原則,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但是評判一場革命還要以客觀尺度去衡量,即是否適應時代的要求,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任務。20世紀初的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大的革命任務就是反帝反封建,很顯然,辛亥革命只反滿清,并不明確反帝;雖推翻了君主專制,但封建專制仍存。從這個尺度來看,辛亥革命無疑又是失敗的。
從剛才分析的辛亥革命之勝敗,我們不難得出辛亥革命的意義與局限,請大家結合教材最后一目認真分析總結。
辛亥革命的意義在于推翻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共和政體,傳播民主共和;沖破封建藩籬,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打擊帝國主義,利于民族獨立與解放;促進風俗變化,推動社會進步。
但辛亥革命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一個有科學革命綱領、能夠發動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
四、革命之魂——先烈、精神
(出示圖片)
重溫一百多年前的那場革命,我們能夠深切地認識到無論是清廷的最后的垂死掙扎,還是秋瑾等革命黨人前仆后繼的革命努力,亦或是孫中山為實現共和的愈挫愈勇的堅忍不拔,任何人、任何團體在社會巨變面前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置身事外,只有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融,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孫中山曾說:“惟愿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百年前的中國面臨巨變,百年后的中國仍然面臨巨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讓我們重溫歷史,展望未來,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宁市| 德保县| 平舆县| 五莲县| 林口县| 健康| 柘城县| 营山县| 洞口县| 齐河县| 沂源县| 建阳市| 苏尼特左旗| 墨江| 教育| 梁平县| 金华市| 都兰县| 雷波县| 肇东市| 丰都县| 阿勒泰市| 黔江区| 沙田区| 庆云县| 平远县| 察隅县| 张家川| 平乡县| 扬中市| 黄浦区| 阿拉善盟| 大石桥市| 姜堰市| 木里| 宜章县| 商洛市| 沂南县| 哈密市| 集安市|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