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目標1.利用地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各政權的地理位置和存續時間,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2.運用相關史料,在概括南方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說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培養學生史料閱讀和歷史解釋的能力。3.通過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作用,培養學生唯物史觀。4.通過了解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從沖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的史實,認識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教學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教學難點:認識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及其意義。教學過程【導入】蒿里行曹操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首詩被后人稱為漢末的實錄,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各路軍閥以討伐董卓為名而擁兵自重,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開始了漢末以來的軍閥混戰,從而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局面,給百姓帶來極大地災難。此間各方勢力此消彼長政權更迭。那么這一時期政權更迭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呢?又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呢?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新課【新課講授】一、中華的“崩潰”:政局動蕩學習任務一:教材中找出以下時間點,繪制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圖220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4世紀末 439年 589年學習任務二:結合繪制的政權更迭圖以及所給材料,概括這一時期時局有何特征—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時空分布》材料: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來的大變動,可以說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動,大遷徙問題引起的。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時局特征:①政權更迭加劇,但分裂中孕育著短暫統一、局部統一;②戰亂頻發,政局動蕩;③人口大流動過渡:這是動亂的時代,但也絕非是一個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時代;它是各民族英雄競折腰、文化上異彩紛呈的時代。雷海宗先生把中國歷史分為兩大周:第一周的中國可稱為古典的中國。第二周:由383年至今,是一個綜合的中國,中國在不斷擴大,這段歷史由眾多民族共同參與,共同書寫,其民族交融的廣度、高度、深度是這一時期的又一亮點。二、中華的擴大:民族交融在政權更迭的脈絡下,民族融合在分裂割據、趨向統一的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樣態。學習任務三:根據下面材料概括三國鼎立及西晉時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及特征材料:三國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統一。它較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是一個較大的進步。在推動三個相對獨立地區內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開發少數民族地區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民族交融方式:民族治理、民族內遷、戰爭沖突特征:表現為地域、軍事和治理等維度的民族沖突,民族交融尚未深入內里,屬于淺層次的民族融合學習任務四:根據下面的材料結合所學,概括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的原因及影響材料1:北人相繼南移,同時攜來高級栽培技術,南方灌溉、防洪、運河等水利工程不斷修筑,富源也不斷開發。 ——摘編自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材料2:僑立郡縣,安土定居,生息休養,遂創東晉南朝二百七十年偏安之局。——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十二講》材料3:會土(約相當今錢塘江下游平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杜(指北方)之間,不能比也。 ——《宋書》原因:①生產力:中原人口的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②社會環境:南方環境相對安定,長期處于和平環境;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③自然環境: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蘊含著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江南經濟開發的表現 影響農 業 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1.極大的提高了南方的社會生產力, 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2.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 業南方商業相當活躍,市場星羅棋布,商品種類也很豐富民族交融方式:友好交往特征:突出表現為經濟維度的民族交往和交融,雖未涉及統治制度變革和文化認同,但民族融合已逐漸向內里發展學習任務五:根據材料,概括十六國時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及特征材料1:在中國北方,民族仇恨造成各種破壞,就有秩序解體了。少數族的社會組織、部族風習有異華夏,建立政權后又開始直面農耕區舊有的政治文化遺產。這樣一來,中國北方也就成了不同政治傳統的交糅碰撞之所了,出現胡漢雜糅等。——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材料2:匈奴人劉淵(字元海)于西晉元興元年(304)稱“漢王”,是要“紹修三祖之世”(三祖:劉邦、 劉秀、劉備),表示繼承漢皇朝的事業。——瞿林東主編《歷史文化認同與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第二卷材料3:冉閔看到“胡”人與自己不同心,便下令大殺“胡”人,不分貴賤、男女、少長,共殺二十多萬人......這激起了少數民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冉魏政權很快滅亡。 ——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民族交融方式:統治者改革特征:表現為典章制度維度的民族交流,民族隔閡依然廣發存在,尚未達到各民族的文化價值認同學習任務六:根據下面材料并結合課本(P32),歸納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影響材料1:(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魏書》材料2:(孝文帝) 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義、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成納其女,以充后宮。 ——《資治通鑒》孝文帝改革內容:遷都城、穿漢服、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材料1:(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長江以北,盡是夷狄?!蛑谅尻枺贾鹿谑孔?,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慶之因此羽儀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競相???。 ——《洛陽伽藍記》材料2:洛陽之漢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時之代北六鎮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陽之漢化腐化力因隨之而益強。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積極:①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緩解了民族矛盾;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為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消極:改革中某些具體措施激化北魏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為北魏滅亡埋下了伏筆民族交融方式:統治者改革特征:文化價值認同方面推動了深度民族融合,雖然存在文化交融的漫長性和民族交融進程的反復性,但民族融合已經朝著逐漸消除民族隔閡的方向不斷發展。漢族傳統服裝是上衣下裳,所謂的下裳指的是下衣,不是今天的褲而是裙。裙內的長褲叫绔,無前后襠,類似今天幼童穿的開襠褲。胡人穿的是褲褶服,褶是短外衣,小領緊身窄袖,褲是死襠。這種胡服既便于騎馬射箭,又利于保暖。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漢服的同時,胡服卻在漢人中流傳開來。——曹文柱、趙世瑜:《飄逝的歲月—中國社會史》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是胡漢互化,雙向交融。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也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在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床、胡餅,夷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新鮮血液,為隋唐統一,甚或是之后更長時段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思想升華】“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習近平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講話【小結】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中華的“崩潰”:政局動蕩1.政權更迭2.時局特征二、中華的擴大:民族交融1.由淺及深,由表及里2.胡漢互化,漢化為主分裂割據、民族交融 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盡管這一時期戰火不斷,但社會經濟仍在曲折中發展,漢族與少數民族從沖突到和平,逐步走向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課后思考】錢穆、陳寅恪肯定了北朝少數族的振作政治之功。蘇秉琦先生也有類似論述:“‘五胡’不是野蠻人,是牧人,他們帶來的有戰亂,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北方草原民族是極富生氣和及其活躍的。它為中華民族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田余慶先生指出:“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中古時代,是經由北朝而走出中古、走向隋唐盛世的;對魏晉南北朝這個政治低谷,北朝構成了它的“歷史出口”。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為什么閻步克先生認為“歷史的出口”在北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