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目標1. 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2.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制度變革與創新、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的新成就。教學重點:1.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教學難點:1. 三國兩級南北朝的政權更迭。2. 全面認識政權更迭對民族交融與南方開發的影響 。教學過程導入:展示瑯邪首望的圖片,請同學們回答這是哪個家族?教師講述:圖片中的這個家族是瑯琊王氏,《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到明清1700年間,這個家族共產生36位皇后,36位駙馬,92位宰相和600多位名仕?,樞巴跏鲜侵袊糯敿夐T閥士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之譽稱。今天,我們就走近這個家族,通過這個家族的發展來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設計意圖:通過介紹瑯琊王氏的故事導入本課的學習,激發的興趣和求知欲。【講授新課】:一:家族崛起見證政權更迭展示材料:材料一 瑯琊王氏起源于西漢,發展于曹魏和西晉,極盛于東晉,衰落于南朝,為整個魏晉南北朝第一流高門士族,其政治地位的演變,較為典型地反映了魏晉南北朝士族的興衰……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變動劇烈的時期,士族階層成為時代的主宰。——卜憲群《瑯琊王氏政治地位研究》設問:1、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變動劇烈的時期”?學生回答政權動蕩分裂。教師進一步提問:結合教材p26-29,利用時間軸的形式梳理歷史線索,將這個“變動劇烈的時期”政權更迭情況進行完善。師生共同回顧史實:三國兩晉南北朝從220 年持續到 589年隋朝統一,歷經370 年的時間。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事集團漸成鼎足之勢。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中國歷史此時進入三國時期。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魏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但西晉的統一卻是十分短暫,西晉末年,由于少數民族內遷,對中原政權形成威脅,加之宗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爆發“八王之亂”,在316年,西晉被內遷的匈奴貴族所滅。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西晉滅亡后,西晉宗室逃到南方。于317年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直到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改國號為宋,東晉滅亡。在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政權迅速崩潰,北方又再次陷入分裂動蕩之中。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在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結束北方長期分裂的局面,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6世紀前期,孝文帝死后僅30余年,北魏發生動蕩,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而南方則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合稱南朝。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設問:根據上圖,請同學用幾個詞來概括這一時段政權演變的特點。學生回答:更迭頻繁、長期分裂、南北對峙 、現短暫統一、終走向統一。過渡: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剛才我們熟悉了政權演變的時間順序,下邊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空間結構。設問:根據空間確定時間:迅速觀察、記住P26-30的不同時期的形勢圖對下面7幅圖識圖并排序。【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利用時間軸和地圖信息對這一時期的復雜朝代變遷和政局動蕩形成直觀認識。同時,在整理時間軸的過程中訓練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學生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過渡:從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混亂動蕩的年代,曾經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時期,那就是西晉,但西晉的統一也僅僅是短暫的。有專家認為,“西晉是低質量的統一”,請結合教材和地圖找出依據。(西晉統一很短暫,統一中蘊含著分裂)(答案:少數民族內遷;北民流亡南遷;宗室爭奪中央權力。)從地圖上我們可以找到西晉少數民族分布情況是少數民族遷到黃河流域附近,這些少數民族多收到統治者的沉重剝削,民族矛盾和對立情緒逐漸加深,對中原政權形成威脅;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導致北方流民南遷,除此之外,課本上我們可以找到,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突出: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了對中央權力的爭奪,逐漸演化為內戰。這一系列的因素導致政局不穩,社會動蕩。過渡:西晉滅亡后,西晉宗室攜世家大族大舉南遷,在南方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而這一時期正是瑯琊王氏的鼎盛時期。請大家看材料——二、舉族南遷助力江南開發展示材料:西晉末年北方大亂,西晉政權搖搖欲墜。來自北方的遷徙大軍……遷往江南,其中有兩個與眾不同的人,一個是瑯琊王司馬睿,另外一個是北方世家大族的領袖王導,正是由于他們的到來,改變了中國歷史,他們共同建立的政權,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政治模式。——央視紀錄片《中國通史》解說詞設問:請問材料中這種“特殊的政治模式”是什么?結合課本P28內容分析這一政治模式產生的原因。學生回答:模式是士族專權。士族當權是東晉政治的基本特色,相形之下皇權比較低落,在中國古代各專制王朝中顯得比較特殊。師生共同回答原因: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成為世家大族;皇帝依賴士族支持建立和鞏固政權;除此之外,就是我們將要在第7課講到的九品中正制為士族專權提供政治保障。【設計意圖】:從現象概況出發探究原因,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層層遞進,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利用教科書內容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過渡:以瑯琊王氏為首的世家大族的南遷,給江南帶來新氣象,南北經濟格局逐步發生變化。設問:觀察對比兩圖,漢代至魏晉南北朝的經濟有什么變化?教師:我們做一條線,這條線是長江,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漢代,手工業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結合課本知識,我們可以知道這時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農業——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紡織、陶瓷、礦冶、造船、造紙等行業有明顯進步;商業:商業繁榮,商業城市的興起。此外,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地圖對比,鍛煉學生從圖片史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其更直觀地感受這一時期江南開發的成效,為下面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和原因做必要鋪墊 。過渡: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有一個瑯琊王氏代表人物,在江南的開發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展示王導圖片,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對他有過這樣的評價:ppt展示:(王導)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得以獨立,文化得以延續。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也。——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過渡:可見王導在東晉的歷史舞臺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探究】:有人認為:如果沒有瑯琊王氏協助東晉治理江南,就不會有后來的經濟重心南移。這種觀點是否正確?請簡要說明理由。學生討論后答案展示:我們知道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夸大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或夸大了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江南的開發是多種原因促成的:北民南遷,帶去先進生產工具、技術和勞動力;南方地區民族交融,加速經濟開發;南方社會相對穩定;江南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重視經濟;【設計意圖】通過討論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原因的興趣。教科書中對江南地區在這一時期得 到發展的原因有所涉及但不全面,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地理、社會、少數民族貢獻、統治者的政策等多角度思考,使之對這一問題的認知更加深入,方法的引領也鍛煉了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同時,經濟重心南移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中較重要的內容。教師總結:從此之后,江南從荒蕪之地逐步發展起來,縮小了南北方之間經濟差距;為后來經濟重心向南轉移奠定了基礎。江南的開發也是這一時期難得的亮點。動亂的時代,也是各民族英雄競折腰的時代,這段歷史是眾多民族共同參與,共同書寫的,民族交融的廣度、高度、深度是這一時期的又一亮點。過渡:東晉以后瑯琊王氏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三、門庭式微續寫民族交融材料展示:梁朝時期,梁武帝以寒人掌機要,對士族采取了排擠政策。王氏子弟多持謙退之風,由政權的積極參與者退化為政治舞臺上的裝飾和點綴?,樞巴跏献迦嗽诮嫡叨嗨烙趹饋y、饑饉和瘟疫,……逐漸喪失了豪門世族的地位。——李浩源《瑯邪王氏家族概說》設問:材料反映了南朝士族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回答:實力削弱,走向衰落。設問:梁武帝排擠士族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加強皇權,強化君主專制教師總結:北大歷史教授田余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指出,“門閥政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而此時的士族的衰落正好是皇權回歸“常態”。此時的瑯琊王氏,地位一落千丈,后人形容士族地位衰落時這樣說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過渡:由于政治上的變故,一些南方士族開始逃往北方,這其中就有兩個瑯琊王氏的“北奔南人”:王褒和王肅,其中王肅北奔產生了較大影響。王肅北歸時,正值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為孝文帝提供了很多參考意見。為北魏的政權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學家陳寅恪這樣評價王肅北奔:ppt展示:(王肅)而卒能將南朝前期發展之文物制度轉輸于北朝以開太和時代之新文化,為后來隋唐制度不祧之遠祖者,蓋別有其故也。——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過渡:可見陳寅恪對王肅評價極高,認為王肅是南北文化交流里程碑式人物,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出許多指導性意見。下面,我們就了解一下民族交融的典范——北魏孝文帝改革。展示材料: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遷都之計”。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丙辰,詔遷都之民,先養河南,不得還北”。二十年“詔改姓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禮樂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漢族通婚。——《北朝時期龍門石窟與洛陽歷史文化》設問:依據材料并結合課本第30頁,列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結合材料,通過查找課本,我們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包括:遷都洛陽,移風易俗,改籍貫、穿漢服、說漢化、改漢姓、通漢婚)過渡:通過改革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活動環節:【社會調查】:北魏雖然統一了黃河流域,但統治者對民族問題仍憂心忡忡?,F在北魏孝文帝派你做特使,到下面進行社會調查,調查改革后民族交融的現狀,回來后將你所見所聞上朝如實稟報。學生通過探究和討論,在老師指導下完成表格如下:【設計意圖】通過社會調查的環節,讓學生在探究中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深刻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的表現及影響。過渡: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歷史唯物史觀要求辯證地看待問題,以上對孝文帝改革予以了高度評價,但是課本上“學習拓展”又指出了孝文帝改革短時期產生了明顯的副作用,甚至導致了北魏的額覆亡,北方民族交融出現了短暫的反復。這說明歷史發展具有復雜性和曲折性,但民族交融和封建化是時代的趨勢,這種歷史發展的潮流和總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下面對比說明:西晉至十六國、北朝的民族關系是如何發展的?教師總結:材料一中“非我族類、不與華同”可以看出胡漢對立嚴重,到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紛紛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說明少數民族在漢族的典章制度,差異減少,但在這一時期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到了北魏時期,從北魏詔書“魏之先出于黃帝”,可知民族認同感進一步加強。生逢亂世,是人們無法選擇的,無論在南朝還是在北朝,實現國家的統一,對華夏民族強烈的認同感,依然是各政治人物不懈的追求。從材料中可以找到他們有什么共同點?分析材料,我們可以得出答案:他們有一個共同夢想——統一南北,收復中原。但這種夢想無論是在王導生存的東晉,還是王肅生存的北魏都沒有實現,在他們死后的518年,這種南北朝分裂割據的動蕩局面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過渡:歷史往往具有驚人的相似,在我國歷史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混亂動蕩的亂世時,西方的羅馬也在遭遇同樣的問題——兩個大帝國遭遇了同樣的問題,結局一樣嗎?通過材料我們可以得出答案,一個走向了統一,一個卻走向了衰亡。請問中華民族為何能夠最終走向統一?源于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爸腥A文明為什么能在硝煙中重生”,答案或許就是民族交融,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推動了民族的交融,而民族的交融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小結:本節課時間跨度是從220年到589年近400年時間,這一時期雖然是一個政權更迭頻繁,南北對峙的“亂世”,但是亂世中卻蘊含“新機”,讓人們在亂世中又看到了一個恢宏的統一大時代即將到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