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點突破練
(分值:100分)
第1~9題,每題4分;第10~13題,每題5分,共56分。
題組一 種群的數量特征
1.(2024·天津和平區高二期末)下列關于種群數量特征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種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種群數量特征,不能反映種群的數量變化趨勢
B.若種群甲的種群密度高于種群乙,但種群甲的種群數量不一定比種群乙的種群數量大
C.年齡結構為穩定型的種群,種群數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穩定
D.利用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雄蟲,會改變該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
2.(2023·巴中高二期中)如圖1是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圖,圖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圖1中的c是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B.圖1中的a和b分別是性別比例和年齡結構
C.圖2所示種群的年齡結構由穩定型變成增長型
D.所有的生物種群都具有圖1中所列舉的種群數量特征
3.種群的年齡結構大致可分為圖示①②③三種類型,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國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這是防止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過度嚴重的重要決策
B.在漁業生產中,要嚴格控制漁網網眼大小以保護幼魚,捕撈后,某種魚種群的年齡結構可能為圖中①所示類型
C.農業生產上應用性引誘劑來干擾害蟲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該種害蟲的年齡結構變為圖中③所示類型
D.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圖中②所示類型時,種群數量一定能保持穩定
4.下列關于種群密度調查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植物一般采用樣方法進行調查,動物一般采用標記重捕法進行調查
B.調查高速公路一側某種綠化樹的種群密度適合采用等距取樣法進行取樣
C.可用黑光燈誘捕法調查農田中某種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
D.標記重捕法調查兔種群密度時,兩次捕獲時間過長會導致調查結果偏小
5.(2024·湖北十堰高二聯考)調查一公頃范圍內某種鼠的種群密度時,第一次捕獲并標記42只鼠,第二次捕獲36只鼠,其中有標記的鼠12只。標記物不影響鼠的生存和活動并可用于探測鼠的狀態,若探測到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3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鼠出生而種群總數量穩定,則該區域該種鼠的實際種群密度最接近于( )
A.126只/公頃 B.117只/公頃
C.121只/公頃 D.113只/公頃
6.(2024·甘肅高二期末)糞便DNA標記重捕法是通過調查動物的糞便,獲取其中的DNA來確定種群的密度。在調查區域不同地點的同一物種的糞便數據中,隨機選取某一糞便進行DNA檢測(某個體),再將該區域獲得的該物種糞便進行DNA檢測,統計“某個體”的數量,再通過計算得到種群密度。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降雨、降雪等過程會影響糞便DNA標記重捕法的調查結果
B.用糞便DNA標記重捕法辨別不同個體時需要去除糞便中微生物的DNA
C.糞便中的DNA來自動物消化道脫落的細胞,結果更準確可信
D.糞便DNA標記重捕法可用于調查警覺性高、不易被人類觀察到的獸類種群密度
題組二 種群的數量變化
7.如圖為某天鵝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曲線和“S”形曲線。若不考慮遷入和遷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其棲息環境,可使K值提高
B.對該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可以采用標記重捕法
C.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較曲線Y與曲線X,表明自然狀態下種群無法超出理想狀態下的最大增長速率
8.如圖表示甲、乙、丙三個種群數量變化的情況,三個種群的起始數量相同,圖中的λ=當年的種群數量/前一年的種群數量。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t1時刻,乙的種群數量達到最大,丙的種群數量達到最小
B.0~t1時間段,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不斷增大
C.0~t1時間段,丙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種內競爭加劇
D.甲可以表示一定培養液中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
9.(2024·濱州高二期末)r 對策與K 對策是種群適應環境的兩種形式,r 對策生物通常個體小,壽命短,產生多而小的后代,且對后代缺乏保護,K 對策生物則與之相反。如圖所示為兩種對策生物當年種群密度Nt與下一年種群密度Nt+1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蝗蟲屬于r 對策生物
B.當種群密度小于N1時,K 對策種群將會滅亡
C.K 對策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為N2
D.當種群密度為N3時,r 對策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
10.對某自然保護區內甲、乙兩個不同物種的種群數量開展了持續4年的跟蹤調查,計算其L值(L=當年末種群數量/前一年末種群數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關于這4年調查期間的種群數量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這4年中甲種群的數量保持不變
B.第1~2年甲、乙兩種群年齡結構類型不同
C.第2年末乙種群的數量一定大于甲種群
D.第3年末乙種群數量達到了最大值
11.將酵母菌接種到裝有10毫升液體培養基的試管中,培養并定時取樣進行計數和酒精濃度檢測,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取樣時,應該從靜置后的試管中取上層的培養液
B.增加接種量會使酵母菌達到K值的時間縮短
C.若接種量增加一倍,培養條件不變,則K值增大
D.N點后,調節pH,種群數量將會一直恒定
12.(2023·延安高二期末)有一種昆蟲叫“十七年蟬”,它的幼蟲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轉化為成蟲,成蟲僅能存活約1個月。如圖1是出現在某地的一個“十七年蟬”種群成蟲現存量的變化和被鳥類捕食率的變化,圖2表示該樹林中某種鳥類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由圖1推測,“十七年蟬”種群的成蟲現存量與被捕食率的關系呈負相關
B.該地的“十七年蟬”構成了一個種群,調查其種群密度時應采用標記重捕法
C.該種鳥在圖2中d點時的年齡結構是衰退型,前8年內其數量最大的點是b點
D.用標記重捕法調查該種鳥類的種群密度時,若標記物脫落,則估算結果會偏高
13.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某同學將10 mL酵母菌培養液放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并間隔相同時間分別等量均勻取樣4次,測定樣液的pH和酵母菌數量如表所示。據表分析,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樣品 酵母菌數量/(個·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A.取樣的先后次序為2、4、1、3
B.10 mL培養液的K值可能為1.21×107個
C.培養過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終大于死亡率
D.若再次取樣測定,10 mL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有可能低于1.21×107個
14.(10分)如圖1是有關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圖,圖2是草原上甲、乙、丙三個種群在不同繁殖期的個體數量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①表示____________,制約某城市人口數量增長的直接因素有________(填數字)、遷入率、遷出率。
(2)根據圖2分析,一段時間后種群數量越來越大的是________。
(3)某地引入了24只新動物,若該動物種群數量年增長率為a,則第10年,種群數量將會達到__________只。
(4)持續數年調查該地田鼠的種群數量,發現其種群變化趨勢與乙種群相似,但在一年內田鼠數量隨季節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6分)自然界中種群的數量特征是種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圖1表示某動物種群在不同條件下數量變化情況的數學模型。請回答以下問題:
(1)該模型屬于數學模型的表現形式之一的______________,該形式較為直觀、形象。
(2)圖1中A段種群增長近似于________形曲線。該模型需要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________(填“K1”或“K2”)。
(4)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很多。分析圖1中曲線,與D段相比,影響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食物和天敵”或“氣候和傳染病”)。
(5)在D階段,若該動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的減少和活動范圍的縮小,其______________會變小。
(6)在調查某林場松鼠的種群數量時,計算當年種群數量與前一年種群數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圖2所示的曲線。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前4年該種群數量______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基本不變”),第16~20年松鼠種群數量將呈________形曲線增長。
16.(18分)(2024·牡丹江高二期末)圖1是草原中某種鼠的數量變化曲線圖,圖2是某興趣小組為了研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測得實驗數據繪制的曲線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若某種群每年以λ倍按圖1曲線Ⅰ的方式增長,A為種群起始數量,則t年后該種群數量N可表示為________,λ值的大小與種群密度________(填“有關”或“無關”)。
(2)草原上的鼠對生態環境破壞極大,最好在______(填“b”或“d”)時刻前進行防治。若圖1中曲線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數量的蛇之后鼠的數量變化曲線,曲線Ⅱ表明蛇發揮明顯生態效應的時間段是__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適應當地草原的環境部分死亡,則圖中α的角度將會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為了繪制得到圖2的曲線圖,可采取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對酵母菌數量進行調查。分析圖2實驗數據得知,在0~7 d之間酵母菌的數量呈______增長;超過7 d之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兩點),酵母菌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4)如圖3是培養3 d后,用血細胞計數板(400個小方格體積為1 mm×1 mm×0.1 mm)測得的酵母菌分布情況,一個中方格上有24個酵母菌,若以該中方格的酵母菌數代表整個計數室中每個中方格酵母菌數的平均值,則1 mL該培養液中酵母菌的個數約為________個。
答案精析
1.C [由于受其他因素(食物、天敵、氣候等)的影響,年齡結構為穩定型的種群,種群數量在近期不一定能保持穩定,C錯誤。]
2.D
3.D [圖中②所示的年齡結構類型為穩定型,若受到天敵、食物、氣候等因素劇烈變化的影響,其數量不一定能保持相對穩定,D錯誤。]
4.D [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兩次捕獲間隔時間過長,標記物易脫落或者標記動物死亡等會導致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數占總個體數比例減小,調查結果會偏大,D錯誤。]
5.B
6.B [不同生物的DNA具有特異性,利用糞便DNA辨別不同個體時不需要去除糞便中微生物的DNA,B錯誤。]
7.C [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至0,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最后兩者相等,C錯誤。]
8.A [0~t1時間段,甲種群呈“J”形增長,無K值,B錯誤;0~t1時間段,丙種群數量一直減少,但減少的幅度減緩,說明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不是種內競爭加劇,C錯誤;在一定培養液中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不是“J”形曲線,與甲曲線不符,D錯誤。]
9.D [當種群密度為N3時,r 對策種群的Nt+1與Nt的比值大于1,種群數量增多,年齡結構為增長型,D錯誤。]
10.D
11.B [取樣時,應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勻,A錯誤;若接種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間沒有發生改變,營養物質也沒有增加,因此K值不會增大,C錯誤;N點后,除了pH的影響,還有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種群數量不會恒定不變,D錯誤。]
12.B [“十七年蟬”個體較小,不易做標記,一般不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B錯誤;圖2中d點時,λ<1,種群數量減少,所以d點時的種群年齡結構是衰退型,從b點開始,種群數量開始減少,所以前8年種群數量最大的點是b點,C正確;調查某種鳥類的種群密度時,若標記物脫落,則會導致重捕個體中帶有標記的個體數減少,故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偏高,D正確。]
13.C [酵母菌細胞呼吸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培養液使培養液的pH下降,根據pH變化確定取樣的先后次序為2、4、1、3,A正確;1 mL=1 000 mm3,據表中數據可知,酵母菌的數量在樣品1和樣品3中相等且達到最大值,10 mL培養液的K值可能為1 210×1 000×10=1.21×107(個),B正確;從表中數據可知,酵母菌的數量在樣品1和樣品3中相等,說明對應的培養過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錯誤;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營養物質逐漸減少,有害代謝產物大量積累,培養液pH的劇烈改變,會導致酵母菌數量減少,若再次取樣測定,10 mL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有可能低于1.21×107個,D正確。]
14.(1)種群密度 ②③ (2)甲 (3)24·(a+1)9 (4)不同季節食物的多少不同
解析 (1)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故圖1中①表示種群密度。制約某城市人口數量增長的直接因素有②出生率、③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2)分析圖2可知,甲種群中處于繁殖前期的個體數量所占比例最大,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乙種群中處于繁殖前期和后期的個體數量所占比例相當,年齡結構屬于穩定型;丙種群中處于繁殖后期的個體數量所占比例最大,年齡結構屬于衰退型。因此一段時間后種群數量越來越大的是甲。
15.(1)曲線圖 (2)“J” 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天敵和其他競爭物種等 (3)K1 (4)氣候和傳染病 (5)K值(或環境容納量) (6)基本不變 “J”
16.(1)A·λt 無關 (2)b ef 變大 (3)抽樣檢測 “S”形 營養物質的大量消耗、代謝產物的積累、培養液pH的變化等 (4)6×106(共45張PPT)
重點突破練
題組一 種群的數量特征
1.(2024·天津和平區高二期末)下列關于種群數量特征的敘述,錯誤的是
A.種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種群數量特征,不能反映種群的數量變化趨勢
B.若種群甲的種群密度高于種群乙,但種群甲的種群數量不一定比種群
乙的種群數量大
C.年齡結構為穩定型的種群,種群數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穩定
D.利用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雄蟲,會改變該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于受其他因素(食物、天敵、氣候等)的影響,年齡結構為穩定型的種群,種群數量在近期不一定能保持穩定,C錯誤。
2.(2023·巴中高二期中)如圖1是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圖,圖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1中的c是種群密度,是種群
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B.圖1中的a和b分別是性別比例
和年齡結構
C.圖2所示種群的年齡結構由穩定型變成增長型
D.所有的生物種群都具有圖1中所列舉的種群數量特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分析題圖可知,c表示種群密度,是指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A正確;
性別比例只影響出生率,而年齡結構會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故a表示性別比例,b表示年齡結構,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圖2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0變得越來越大,故由穩定型變為了增長型,C正確;
自然狀態下植物沒有遷入率和遷出率,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種群的年齡結構大致可分為圖示①②③三種類型,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國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
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這是防止我國人
口老齡化問題過度嚴重的重要決策
B.在漁業生產中,要嚴格控制漁網網眼大
小以保護幼魚,捕撈后,某種魚種群的年齡結構可能為圖中①所示類型
C.農業生產上應用性引誘劑來干擾害蟲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該種害蟲的年齡
結構變為圖中③所示類型
D.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圖中②所示類型時,種群數量一定能保持穩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圖中②所示的年齡結構類型為穩定型,若受到天敵、食物、氣候等因素劇烈變化的影響,其數量不一定能保持相對穩定,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下列關于種群密度調查的敘述,錯誤的是
A.植物一般采用樣方法進行調查,動物一般采用標記重捕法進行調查
B.調查高速公路一側某種綠化樹的種群密度適合采用等距取樣法進行取樣
C.可用黑光燈誘捕法調查農田中某種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
D.標記重捕法調查兔種群密度時,兩次捕獲時間過長會導致調查結果偏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兩次捕獲間隔時間過長,標記物易脫落或者標記動物死亡等會導致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數占總個體數比例減小,調查結果會偏大,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2024·湖北十堰高二聯考)調查一公頃范圍內某種鼠的種群密度時,第一次捕獲并標記42只鼠,第二次捕獲36只鼠,其中有標記的鼠12只。標記物不影響鼠的生存和活動并可用于探測鼠的狀態,若探測到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3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鼠出生而種群總數量穩定,則該區域該種鼠的實際種群密度最接近于
A.126只/公頃 B.117只/公頃
C.121只/公頃 D.113只/公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分析題意可知,調查一公頃范圍內某種鼠的種群密度時,第一次捕獲并標記42只鼠中有3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將第一次標記的鼠的數量視為42-3=39(只),第二次捕獲36只鼠,其中有標記的鼠12只,設該區域該種鼠的種群數量為X只,則根據計算公式可知,(42-3)/X=12/36,解得X=117,面積為一公頃,故該區域該種鼠的實際種群密度最接近于117只/公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2024·甘肅高二期末)糞便DNA標記重捕法是通過調查動物的糞便,獲取其中的DNA來確定種群的密度。在調查區域不同地點的同一物種的糞便數據中,隨機選取某一糞便進行DNA檢測(某個體),再將該區域獲得的該物種糞便進行DNA檢測,統計“某個體”的數量,再通過計算得到種群密度。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降雨、降雪等過程會影響糞便DNA標記重捕法的調查結果
B.用糞便DNA標記重捕法辨別不同個體時需要去除糞便中微生物的DNA
C.糞便中的DNA來自動物消化道脫落的細胞,結果更準確可信
D.糞便DNA標記重捕法可用于調查警覺性高、不易被人類觀察到的獸類種群密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不同生物的DNA具有特異性,利用糞便DNA辨別不同個體時不需要去除糞便中微生物的DNA,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題組二 種群的數量變化
7.如圖為某天鵝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曲線和“S”形曲線。若不考慮遷入和遷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其棲息環境,可使K值提高
B.對該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可以采用標記重捕法
C.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較曲線Y與曲線X,表明自然狀態下種群無法超出理想狀態下的最大
增長速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至0,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最后兩者相等,C錯誤。
8.如圖表示甲、乙、丙三個種群數量變化的情況,三個種群的起始數量相同,圖中的λ=當年的種群數量/前一年的種群數量。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t1時刻,乙的種群數量達到最大,丙的
種群數量達到最小
B.0~t1時間段,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不斷
增大
C.0~t1時間段,丙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種內競爭加劇
D.甲可以表示一定培養液中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0~t1時間段,甲種群呈“J”形增長,
無K值,B錯誤;
0~t1時間段,丙種群數量一直減少,
但減少的幅度減緩,說明種群數量
減少的主要原因不是種內競爭加劇,
C錯誤;
在一定培養液中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不是“J”形曲線,與甲曲線不符,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2024·濱州高二期末)r-對策與K-對策是種群適應環境的兩種形式,r-對策生物通常個體小,壽命短,產生多而小的后代,且對后代缺乏保護,K-對策生物則與之相反。如圖所示為兩種對策生物當年種群密度Nt與下一年種群密度Nt+1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蝗蟲屬于r-對策生物
B.當種群密度小于N1時,K-對策種群將會滅亡
C.K-對策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為N2
D.當種群密度為N3時,r-對策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當種群密度為N3時,r-對策種群的Nt+1與Nt的比值大于1,種群數量增多,年齡結構為增長型,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對某自然保護區內甲、乙兩個不同物種的種群數量開展了持續4年的跟蹤調查,計算其L值(L=當年末種群數量/前一年末種群數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關于這4年調查期間的種群數量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這4年中甲種群的數量保持不變
B.第1~2年甲、乙兩種群年齡結構類型不同
C.第2年末乙種群的數量一定大于甲種群
D.第3年末乙種群數量達到了最大值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這4年中,甲種群的L值均為1.5,說明甲種群的數
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數量不相等,A錯誤;
第1~2年甲、乙兩種群年齡結構類型相同,都是
增長型,B錯誤;
第2年末甲種群的L值小于乙種群,但第2年末乙種群的數量不一定大于甲種群,C錯誤;
只要是L值大于1.0,種群的數量就在增加,分析題圖可知,第3年末乙種群數量達到了最大值,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將酵母菌接種到裝有10毫升液體培養基的試管中,培養并定時取樣進行計數和酒精濃度檢測,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取樣時,應該從靜置后的試管中取上層的
培養液
B.增加接種量會使酵母菌達到K值的時間縮短
C.若接種量增加一倍,培養條件不變,則K值
增大
D.N點后,調節pH,種群數量將會一直恒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取樣時,應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使酵母
菌分布均勻,A錯誤;
若接種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間沒有發
生改變,營養物質也沒有增加,因此K值
不會增大,C錯誤;
N點后,除了pH的影響,還有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種群數量不會恒定不變,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2023·延安高二期末)有一種昆蟲叫“十七年蟬”,它的幼蟲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轉化為成蟲,成蟲僅能存活約1個月。如圖1是出現在某地的一個“十七年蟬”種群成蟲現存量的變化和被鳥類捕食率的變化,圖2表示該樹林中某種鳥類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由圖1推測,“十七年蟬”種群的成蟲
現存量與被捕食率的關系呈負相關
B.該地的“十七年蟬”構成了一個種群,
調查其種群密度時應采用標記重捕法
C.該種鳥在圖2中d點時的年齡結構是衰退
型,前8年內其數量最大的點是b點
D.用標記重捕法調查該種鳥類的種群密度
時,若標記物脫落,則估算結果會偏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十七年蟬”個體較小,不易做標記,一般不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B錯誤;
圖2中d點時,λ<1,種群數量減少,所以d點時的種群年齡結構是衰退型,從b點開始,種群數量開始減少,所以前8年種群數量最大的點是b點,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調查某種鳥類的種群密度時,若標記物脫落,則會導致重捕個體中帶有標記的個體數減少,故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偏高,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某同學將10 mL酵母菌培養液放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并間隔相同時間分別等量均勻取樣4次,測定樣液的pH和酵母菌數量如表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樣品 酵母菌數量/(個·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據表分析,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取樣的先后次序為2、4、1、3
B.10 mL培養液的K值可能為1.21×107個
C.培養過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終大于死亡率
D.若再次取樣測定,10 mL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有可能低于1.21×107個
√
樣品 酵母菌數量/(個·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酵母菌細胞呼吸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培養液使培養液的pH下降,根據pH變化確定取樣的先后次序為2、4、1、3,A正確;
1 mL=1 000 mm3,據表中數據可知,酵母菌的數量在樣品1和樣品3中相等且達到最大值,10 mL培養液的K值可能為1 210×1 000×10=1.21×107(個),B正確;
從表中數據可知,酵母菌的數量在樣品1和樣品3中相等,說明對應的培養過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營養物質逐漸減少,有害代謝產物大量積累,培養液pH的劇烈改變,會導致酵母菌數量減少,若再次取樣測定,10 mL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有可能低于1.21×107個,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如圖1是有關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圖,圖2是草原上甲、乙、丙三個種群在不同繁殖期的個體數量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圖1中①表示____________,制約某城市人口數量增長的直接因素有________(填數字)、遷入率、遷出率。
種群密度
②③
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故圖1中①表示種群密度。制約某城市人口數量增長的直接因素有②出生率、③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根據圖2分析,一段時間后種群數量越來越大的是_____。
甲
分析圖2可知,甲種群中處于繁殖前
期的個體數量所占比例最大,年齡
結構屬于增長型;乙種群中處于繁
殖前期和后期的個體數量所占比例
相當,年齡結構屬于穩定型;丙種
群中處于繁殖后期的個體數量所占比例最大,年齡結構屬于衰退型。因此一段時間后種群數量越來越大的是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某地引入了24只新動物,若該動物種群數量年增長率為a,則第10年,種群數量將會達到___________只。
24·(a+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持續數年調查該地田鼠的種群數量,發現其種群變化趨勢與乙種群相似,但在一年內田鼠數量隨季節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季節食物的多少不同
15.自然界中種群的數量特征是種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圖1表示某動物種群在不同條件下數量變化情況的數學模型。請回答以下問題:
(1)該模型屬于數學模型的表現形式之一的_______,該形式較為直觀、形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圖1中A段種群增長近似于_______形曲線。該模型需要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線圖
“J”
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天敵和其他競爭物種等
(3)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____(填“K1”或“K2”)。
(4)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很多。分析圖1中曲線,與D段相比,影響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填“食物和天敵”或“氣候和傳染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在D階段,若該動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的減少和活動范圍的縮小,其__________________會變小。
K1
氣候和傳染病
K值(或環境容納量)
(6)在調查某林場松鼠的種群數量時,計算當年種群數量與前一年種群數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圖2所示的曲線。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前4年該種群數量__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基本不變”),第16~20年松鼠種群數量將呈______形曲線增長。
基本不變
“J”
16.(2024·牡丹江高二期末)圖1是草原中某種鼠的數量變化曲線圖,圖2是某興趣小組為了研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測得實驗數據繪制的曲線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若某種群每年以λ倍按圖1曲線Ⅰ的方式增長,A為種群起始數量,則t年后該種群數量N可表示為_______,λ值的大小與種群密度______ (填“有關”或“無關”)。
A·λt
無關
(2)草原上的鼠對生態環境破壞極大,最好在____(填“b”或“d”)時刻前進行防治。若圖1中曲線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數量的蛇之后鼠的數量變化曲線,曲線Ⅱ表明蛇發揮明顯生態效應的時間段是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適應當地草原的環境部分死亡,則圖中α的角度將會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ef
變大
(3)為了繪制得到圖2的曲線圖,可采取_____
_____的方法每天對酵母菌數量進行調查。分析圖2實驗數據得知,在0~7 d之間酵母菌的數量呈________增長;超過7 d之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兩點),酵母菌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抽樣
檢測
“S”形
營養物質的大量消耗、代謝產物的積累、培養液pH的變化等
(4)如圖3是培養3 d后,用血細胞計數板(400個小方格體積為1 mm×1 mm
×0.1 mm)測得的酵母菌分布情況,一個中方格上有24個酵母菌,若以該中方格的酵母菌數代表整個計數室中每個中方格酵母菌數的平均值,則
1 mL該培養液中酵母菌的個數約為________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106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