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1張PPT)第五單元 燃料與二氧化碳科粵版 九年級上冊5.3二氧化碳第1課時 二氧化碳的性質第2課時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第3課時 二氧化碳的用途 碳循環和氧循環1. 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2. 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3.通過觀察有關二氧化碳的實驗,能描述實驗現象,分析并得出結論。目標導航第1課時 二氧化碳的性質新課導入意大利的“屠狗洞”新課講授一、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質1、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在加壓和降溫條件下,二氧化碳可以轉變為液體,還可以進一步凝固為俗稱干冰的白色固體。干冰容易升華,即由固體直接轉化為氣體,并吸收大量熱量。實驗探究目的 認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實驗1】在大燒杯中放置一個鐵皮架,架上固定兩支點燃的蠟燭,將一瓶二氧化碳向燒杯內傾倒。現象(證據) 二氧化碳性質推斷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燒【實驗2】(1)往集滿二氧化碳的軟質塑料瓶中注入約1/3的蒸餾水,立即旋緊瓶蓋,手拿塑料瓶上方( 瓶蓋處),充分振蕩,觀察現象。(2)取瓶內液體數毫升于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蕩,有什么現象?(3)再將上述試管加熱,又有什么現象?步驟 現象(證據) CO2性質推斷(1)水CO2集滿二氧化碳的軟質塑料瓶會變癟。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提示信息紫色石蕊溶液在酸性條件下顯紅色。【實驗2】步驟 現象(證據) CO2性質推斷(2)(3)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碳酸不穩定,容易發生分解,受熱時分解生成的CO2氣體逸出,溶液又變成紫色。H2CO3 == H2O+CO2↑CO2+H2O == H2CO3紅色溶液變為紫色。【實驗3】將純凈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氫氧化鈣溶液)的燒杯中,觀察現象。現象(證據)CO2 性質 推斷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CO2與氫氧化鈣[Ca(OH)2]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CaCO3)沉淀。Ca(OH)2+CO2==CaCO3↓+H2O新課講授一、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質1、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在加壓和降溫條件下,二氧化碳可以轉變為液體,還可以進一步凝固為俗稱干冰的白色固體。干冰容易升華,即由固體直接轉化為氣體,并吸收大量熱量。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新課講授一、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質2、化學性質:(1)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燒。(2)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碳酸不穩定,容易發生分解,受熱時分解生成的CO2氣體逸出,溶液又變成紫色。(3)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H2CO3 == H2O+CO2↑CO2+H2O == H2CO3Ca(OH)2+CO2==CaCO3↓+H2O該反應現象明顯,常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十五世紀的意大利有一個被人傳的神乎其神的山洞,名叫“屠狗洞”,進入該山洞的狗幾乎都是有去無回,而人進去幾乎安然無恙。后來發現山洞中有含量很高的CO2。(1)請你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釋狗死的原因?(2)若你也想進入這個山洞,你打算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3)你將用怎樣的方法從洞底處帶回一瓶氣體進行研究 ?討論與交流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在下方聚集,狗比較矮,所以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供給呼吸,使狗窒息死亡。打一火把,若火把燃燒正常,說明人能呼吸。先把瓶裝滿水,到洞中后,倒去水,甩干,擰緊瓶塞,洞內空氣自然就充滿瓶子。CO2的物理性質課堂小結5.3 二氧化碳(第1課時)CO2的化學性質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約為空氣的1.5倍能溶于水加壓、降溫,可以轉變為干冰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燒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穩定,易分解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1、如圖所示,將一小塊干冰放進一個塑料袋扎緊袋口,一段時間后塑料袋鼓起。下列關于塑料袋鼓起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 .二氧化碳分子間的空隙變大 B.干冰放出大量的熱C.發生了化學變化 D .二氧化碳分子變大A隨堂練習A、塑料袋鼓起的原因是,分子間存在間隙,二氧化碳由固態變為氣態時,分子間間隙變大了,正確;B 、干冰由固態變成了氣態的二氧化碳,需要吸熱,錯誤;C、干冰由固態變成了氣態的二氧化碳,只是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錯誤;D、干冰由固態變成了氣態的二氧化碳,分子間間隙變大,但二氧化碳分子本身不變,錯誤。2、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將觀察到低的蠟燭后熄滅B. 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C. 蠟燭會熄滅,因為二氧化碳有毒D. 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氣大,且不支持燃燒的結論D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不支持燃燒,低的蠟燭先熄滅,錯誤;B、如果不將玻璃片拿下,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壓強差,不會流下進入燒杯內,蠟燭不會熄滅,錯誤;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不燃燒、不支持燃燒,錯誤;D、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氣大,不支持燃燒的結論,正確。.3、用如圖所示4個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能否與水反應(實驗中所用的紙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①④紙花變紅,②③紙花不變紅B. ③說明只有CO2不能使紙花變紅C. 對比②③④的現象,證明CO2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D. 在實驗④中,若對比小花放入集氣瓶前后的現象并得出結論,可以不必做實驗③DA、石蕊遇酸變紅色,實驗①中噴醋酸,④中生成了碳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紙花變紅,實驗②③沒有酸,紙花不變紅,故正確;B、實驗③將紙花放在二氧化碳中不變色,說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噴有石蕊的小花變色,故正確;C、實驗②(水不能使紙花變紅色)、③(二氧化碳不能使紙花變紅色)、④(二氧化碳和水接觸后紙花變紅色)推斷,實驗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故正確;D、二氧化碳不能是干燥的紫色紙花變色;實驗④需要與實驗③對照,才能說明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故錯誤。甲燒杯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不支持燃燒,因此下層的蠟燭先熄滅,上層的蠟燭后熄滅;乙中蠟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熱的二氧化碳氣體密度較小,二氧化碳上升后自上而下覆蓋在燒杯中,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因此高的蠟燭先熄滅,矮的蠟燭后熄滅。4、如圖所示,甲燒杯中有高低兩支燃燒的蠟燭,沿燒杯壁向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乙圖有三支高低燃燒的蠟燭,被罩在一只稍大一些的燒杯中,對甲、乙中蠟燭燃燒的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A. 甲、乙都是自下而上依次熄滅B. 甲、乙都是自上而下依次熄滅C. 甲中自上而下依次熄滅,乙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D. 甲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乙中自上而下依次熄滅D1. 初步學會制取CO2的反應原理和實驗裝置。2. 了解實驗室制備氣體的思路和方法。3. 明確CO2實驗室制法的選用裝置和操作方法的原理。目標導航第2課時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新課導入從學過的知識和一些資料中得知:哪些方法和途徑可以得到二氧化碳?①木炭燃燒;②人呼吸;③煅燒石灰石;④碳酸氫鈣分解;⑤酸(稀鹽酸、稀硫酸)跟石灰石反應;⑥酸(稀鹽酸、稀硫酸)跟碳酸鈉粉末反應;⑦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從能源和環保的角度、經濟的角度、操作的難易等方面,各抒己見,排除明顯不適合的原料、方法,選擇合適的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新課講授二、實驗室怎樣制取二氧化碳實驗室常用稀鹽酸與塊狀大理石或石灰石在常溫下反應來制取二氧化碳。1、藥品: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溶質是氯化氫(HCl)碳酸鈉、稀硫酸也是實驗室中常見的試劑,可以用碳酸鈉和稀鹽酸或者是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來制取二氧化碳嗎?實驗室還有粉末狀的碳酸鈣試劑,用它來制取二氧化碳,效果會怎么樣呢?新課講授二、實驗室怎樣制取二氧化碳2、化學方程式:CaCO3+2HCl == CaCl2+H2O+CO2↑這個反應實際上包含了連續發生的兩個反應。首先,碳酸鈣與鹽酸發生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 H2CO3然后,碳酸不穩定,分解產生二氧化碳:H2CO3== H2O+ CO2↑觀察活動目的 認識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應選用的試劑。【實驗1】在6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相同質量的塊狀大理石、碳酸鈉、粉末狀碳酸鈣,再分別加入等量的稀鹽酸和稀硫酸,觀察現象并加以比較,分析用什么試劑制備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產生氣泡速率適中反應一會兒就停止反應速率過快反應速率過快實驗探究目的 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檢驗。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如何設計?儀器的連接順序和實驗操作是怎樣的?如何進行氣體檢驗?提出問題【實驗2】通過制取氧氣你已經知道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包括兩部分——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選擇什么裝置與多種因素有關,對比氧氣的制取裝置,請你對二氧化碳制取裝置作出假設,填入下表相應欄中。設計實驗1. 設計裝置制取O2 制取CO2氣體發生裝置 原料和狀態 是否加熱 裝置選用 原料和狀態 是否加熱 裝置選用KMnO4固體 需加熱 固體加熱H2O2溶液和MnO2固體 不需加熱 固液常溫氣體收集裝置 密度與空氣比較 是否溶于水 裝置選用 密度與空氣比較 是否溶于水 裝置選用大于空氣 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氣或排水法石灰石固體和稀鹽酸不需加熱固液常溫大于空氣能溶于水向上排氣法注:比較某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與空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29),即可判斷該氣體與空氣密度的相對大小。2. 選擇與組裝儀器根據上面的分析,在下圖所列儀器中,選擇適當的儀器(也可另選儀器),組裝成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你能在下面的框中畫出不同的裝置方案圖嗎?2. 選擇與組裝儀器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請思考:圖中哪些儀器在不同組合中均用不到?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不到水槽,因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用不到酒精燈,因為利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不需要加熱;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通過你的認真分析,選用最簡單的儀器,組裝成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制取并檢驗該氣體。進行實驗要經歷以下步驟:①檢查裝置氣密性—②加入試劑—③收集氣體—④進行驗滿—⑤檢驗氣體。每一步驟的具體操作方式應當是怎樣的呢?進行實驗進行實驗優點缺點反思與評價對比不同的裝置方案,評價各自的優缺點,反思有什么可以改進的地方。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裝置簡單無法補充藥品便于添加稀鹽酸無法控制反應速率,容易造成氣體泄漏。利用滴加稀鹽酸的快慢,控制反應的速率。不能實現隨開隨用,隨關隨停。可以實現隨開隨用,隨關隨停。結構相對復雜,輔助儀器較多。撰寫實驗報告二氧化碳的制取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實驗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裝置圖:試管、玻璃彎管、乳膠管、單孔膠塞、鐵架臺(帶鐵夾)、集氣瓶、毛玻璃片、石灰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火柴等。學習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CaCO3+2HCl == CaCl2+H2O+CO2↑撰寫實驗報告實驗記錄:實驗內容與步驟 現象1.檢查裝置氣密性:將導管伸入水中,手握試管,觀察水中導管口的現象。2.加入試劑:打開膠塞,按操作要求在試管中加入適量___________,倒入6mL_________, 迅速蓋好膠塞。3.收集氣體:將試管固定在________上,用_________法收集氣體。4.進行驗滿:用_____________靠近集氣瓶口,檢驗氣體是否集滿。5.檢驗氣體:往集氣瓶中滴加適量澄清石灰水。導管口有氣泡冒出石灰石稀鹽酸石灰石表面有氣泡冒出鐵架臺向上排氣燃著的木條燃著的木條一段時間后熄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分析討論1.為什么實驗室可以用上面的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氣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么可以用步驟4的方法檢驗二氧化碳是否集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灰石為固體,稀鹽酸為液體,反應在常溫下進行,所以采用固液常溫發生裝置;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且能溶于水,應采用向上排氣法收集。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燒,可用燃著的木條放置于集氣瓶口進行驗滿。實驗反思1.比較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與制取氧氣的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不同 2.實驗結束后,反思實驗前的準備、實驗中的小組合作和安全注意事項、實驗后的清潔衛生情況。二氧化碳采用固液常溫發生裝置,而氧氣還可以用固體加熱發生裝置。二氧化碳只能采用向上排氣法收集,氧氣還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由于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不同,發生裝置不同;由于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水溶性和密度不同,導致收集裝置不同。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方法實驗室制取氣體須選擇合適的試劑,要求保證安全、操作方便、反應速率適中,并兼顧環保、經濟性。制取氣體的裝置包含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有時還需要氣體凈化裝置和尾氣處理裝置。各裝置中具體儀器的選擇需要考慮反應物的聚集狀態(固體或液體)、反應條件(加熱或不加熱)氣體產物的性質(比空氣重或輕、是否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是否有毒或污染空氣)等因素。選擇儀器后,要按照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的順序組裝儀器,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加入試劑時,先加固體試劑,后加液體試劑,最后點燃酒精燈(如果需要加熱的話)。使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時,為防止水倒吸,實驗結束時需要先將氣體導管從水中移出,再停止加熱。拆卸儀器的順序一般與組裝順序相反。思路與方法導引制取CO2的原理課堂小結5.3 二氧化碳(第2課時)制取CO2的步驟①檢查裝置氣密性、②加入試劑、③收集氣體、④進行驗滿、⑤檢驗氣體制取CO2的裝置CaCO3+2HCl == CaCl2+H2O+CO2↑固液常溫發生裝置向上排氣法收集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向盛有石灰石的錐形瓶中加入酸后,過一會兒石灰石表面幾乎沒有氣泡產生,其原因是( )A. 錐形瓶塞處漏氣 B. 沒有加熱C. 加入的是硫酸溶液 D. 沒有用玻璃棒攪拌溶液C隨堂練習實驗室用稀鹽酸和塊狀大理石或石灰石反應,不需要加熱,所得CO2氣流平穩,氣體又較為純凈,所以選用稀鹽酸制CO2最合適,排除B、D的可能;再者,實驗前,必須檢驗裝置的氣密性,不反應與漏氣與否無關系從而又排除A;所以可能的原因就是C,原因是若加入的酸是硫酸溶液,其反應生成物CaSO4,它微溶于水,隨著生成物量的增多CaSO4不能繼續溶解,最終沉積于大理石表面阻礙稀硫酸與石灰石的接觸,反應停止。2、下列所示分別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質檢驗的裝置圖,其中正確的是( )DA、圖示為制取CO2的發生裝置,裝置中長頸漏斗未伸入液面以下,氣體從長頸漏斗逸出,錯誤;B、圖示為使用濃硫酸干燥CO2的裝置,進氣口和出氣口反了,應為“長進短出”,錯誤;C、圖示為氣體的收集裝置,集氣瓶瓶口向下,為向下排氣法;CO2密度大于空氣,應采取向上排氣法,錯誤;D、把CO2通過伸入試液中的導管通入紫色石蕊試液,CO2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使石蕊試液變成紅色,正確。.3、實驗室制取CO2有以下幾個步驟:①按要求裝好儀器;②向漏斗中注入鹽酸;③向反應器中加入塊狀石灰石;④檢查裝置氣密性;⑤收集生成的氣體。以上操作正確排列順序為(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②④③⑤C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藥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應采用:“連→ 檢 →裝→注→集”等操作步驟 ,以此分析排序即可。A、實驗室制取CO2,是在常溫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的,不需要加熱,因此不需要酒精燈,故A不適宜;B、因二氧化碳溶于水,收集方法不能用排水法,用不到水槽,故B不適宜;C、不需要加熱,不需要酒精燈,故D不適宜;D、在常溫下制取CO2,用到的儀器有:錐形瓶(或廣口瓶)、長頸漏斗、導管、雙孔橡皮塞、集氣瓶,故D適宜。4、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適宜的儀器是( )A.廣口瓶、集氣瓶、酒精燈B.漏斗、廣口瓶、集氣瓶、水槽C.長頸漏斗、酒精燈、集氣瓶D.長頸漏斗、廣口瓶、集氣瓶D1. 掌握CO2的性質和用途。2. 了解溫室效應,增強環保意識,增強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感。3. 認識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目標導航第3課時 二氧化碳的用途 碳循環和氧循環新課導入請分析下方的循環圖,并填空。氧氣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不變,但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使用過多的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氣體,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對環境有哪些影響呢?新課講授三、二氧化碳對人類生活和環境有何影響二氧化碳用途廣泛:作為化工原料,用于制造純堿、化肥等。滅火器產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滅火。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可作為制冷劑,也可用于人工增雨。適當增加蔬菜種植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對提高蔬菜產量具有很大的作用。雖然二氧化碳沒有毒性,但它不能供給呼吸,所以人在二氧化碳濃度偏高的環境中,會感到氣悶、頭痛乃至窒息死亡。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含碳燃料消耗激增,森林遭受破壞,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續上升,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溫室效應,因此導致的以全球性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危機,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推進“雙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促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重要意義。溫室效應、碳達峰和碳中和地球近地層大氣中的水蒸氣或二氧化碳就像溫室的玻璃或塑料膜一樣,讓陽光可以透過,又能吸收地表的紅外線輻射,阻止地表熱量向外散發,起保溫的作用,這種自然的溫室效應對于生物體正常活動是必需的。但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含碳燃料使用量快速增加,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NO)、氟氯代烷(商品名為氟利昂)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增強了溫室效應。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約占 75%,是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知識視窗知識視窗溫室效應溫室效應、碳達峰和碳中和這種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效應加劇,使地球的氣溫上升,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危及沿海城市;引起氣候反常,土地變成沙漠,生態環境惡化,生物物種減少,人類健康受到損害。知識視窗溫室效應、碳達峰和碳中和知識視窗為了人類共同的福祉,要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碳達峰是指在某一時間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長而達到峰值,其后逐漸減少。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總量,通過植樹造林和節能減排等方式加以吸收或抵消,達到相對的零排放。新課講授四、自然界的碳循環和氧循環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較少,但含碳的化合物種類卻是所有元素中最多的。地球上的生物都含有碳元素,而碳元素在自然界的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巖石圈不斷交換,形成碳循環,維持地球上的碳含量守恒。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變化,對于生態環境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在自然界的碳循環和氧循環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圖是自然界的氧循環和碳循環示意圖,不過碳循環圖中演變線上沒有箭頭,請你根據已學的知識,在圖中演變線上補加箭頭,以正確表示碳循環中各種變化的相互關系,并列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產生和消耗的途徑。討論與交流自然界的氧循環討論與交流自然界的碳循環討論與交流大氣中CO2產生途徑CO2消耗途徑動植物的呼吸、含碳燃料的燃燒綠色植物和水中的藻類的光合作用1.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越來越多,氧氣會越來越少嗎?討論與交流從自然循環的角度來看,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是處于不斷轉化和平衡中的。動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綠色植物和水中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自然的碳氧循環,使得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對穩定。雖然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氧氣含量相對下降,但通過自然調節和人類努力,我們仍然有可能維護一個相對穩定的大氣環境。2.請同學們組織一次實現雙碳目標的主題活動,就它的必要性、可行性、實施現狀展開討論,并提出具體建議。討論與交流CO2的用途課堂小結5.3 二氧化碳(第3課時)碳循環和氧循環作化工原料用于滅火干冰用作制冷劑,也用于人工增雨增加CO2的濃度,可提高大棚中蔬菜產量綠色植物和水中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動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1、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B. 二氧化碳固體俗稱“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C. 二氧化碳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所以可以以此來檢驗CO2D. 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給生物呼吸B隨堂練習A、CO2的循環的過程中,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均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錯誤;B、干冰升華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用于人工降雨,正確;C、CO2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但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不一定是CO2,也有可能是N2等,常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CO2,錯誤;D、CO2是空氣的成分之一,CO2沒有毒,不能供給生物呼吸,錯誤。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做法與這一要求不相符的是( )A. 乘公交車出行 B. 回收廢舊電池 C. 加快開發清潔能源 D. 大量焚燒秸稈DA、乘公交車出行,能減少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綠色低碳的理念,正確;B、回收廢舊電池,能防止水體、土壤污染,符合綠色低碳的理念,正確;C、加快開發清潔能源,能減少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綠色低碳的理念,正確;D、大量焚燒秸稈,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等,不符合綠色低碳的理念,錯誤。.3、氧循環和碳循環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環。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氧氣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B. 兩種循環過程中碳、氧原子個數不變C. 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反應D. 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自然界中O2和CO2含量的相對穩定AA、氧氣不是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如氧氣可通過緩慢氧化參與碳循環,錯誤;B、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故兩種循環過程中碳、氧原子個數不變,正確;C、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發生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它們均有新物質生成,均發生了化學反應,正確;D、碳循環和氧循環中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放出氧氣,呼吸作用等消耗氧氣,放出二氧化碳,有利于維持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正確。4、“碳循環”、“氧循環”和“水循環”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環。已知圖1反應條件為常溫,圖2反應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變化觀:“水循環”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運動引起的,屬于化學變化B.守恒觀:圖一中X和圖二中Y為同種物質C.平衡觀: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D.微粒觀: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會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增加CA、自然界的水循環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屬于物理變化,水分子本身沒有發生改變,錯誤。B、圖1中,轉化1表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X是碳酸;圖2反應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該反應是由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有機物和氧氣, Y是有機物, X和Y不是同種物質,錯誤。C、通過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O2和CO2含量的相對穩定,正確。D、由質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綠色植物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增加,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